三国之化龙 第422章

作者:鹰狐

裴元绍有些拘谨的行了李易,这才答道:“正,正是!”

“当时将兵几何?”

裴元绍老老实实的说道:“一半五百余,不足千人。”

李易点点头,他这边还是很缺基层军官的,像裴元绍这样有着带领几百士兵经验的人尤为缺乏。

李易沉吟片刻,摘下腰间长剑,拉起了周仓的手,说道:“我听闻祢衡狂妄之事,当时便欲以此剑杀之,如今祢衡既然亡于你手,此剑当赠与你!”

周仓闻言顿时大喜,之前李易虽然态度挺好的,但李易一直不提祢衡的事情,周仓也不敢说,生怕李易先称赞几句,然后来个“但是”,最后将他送给曹操,现在李易既然以贴身佩剑相赠,显然是不可能将他们当做“牺牲品”了。

周仓双手接过长剑,举在头顶,再次下拜,道:“多谢襄侯,周仓今后愿为襄侯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李易哈哈一笑,将周仓扶了起来,又看到旁边裴元绍那明显羡慕的神色,微微一笑,却是伸手轻拉了一下裴元绍大臂处的衣袖,只见衣袖内侧赫然有一个破口,里面的麻布里衣清晰可见。

裴元绍根本想不到李易会这么干,莫名出了一个大丑,脸色涨红无比,目光中也满是尴尬与不解。

周仓与裴元绍千里迢迢来南阳投奔,路上自然是辛苦,到宛县之后,因为祢衡那一档子事情,两人也没心思去买什么新衣,所以身上衣服虽然干净,却都是旧衣,身上有几个补丁口子,在所难免。

裴元绍很低着头,咬着牙,感觉自己受到了羞辱,但又不理解李易为什么这么干,就在他想不通的时候,却看到李易解下了自己身上的锦衣外袍,轻轻的披在了他的身上。

裴元绍顿时呆愣,直到看见一旁周仓连连给他打眼色,这才恍然大悟,连忙下拜,道:“襄侯赠我衣袍,今后元绍原做襄侯甲胄,为襄侯披坚执锐!”

李易将裴元绍拉了起来,没有对他的效忠做什么回应,而是看着自己身边的老部下们说道:“李某所为,固然要让这全天下的百姓有衣穿,有饭吃,让百姓们可以安居乐业,休养生息,但易也不会因此就忽略了身边之人,让尔等受了委屈。”

贾诩张辽等人听了这话,心中不由一暖,纷纷拜道:“多谢主公。”

其实李易话里的意思真说白了,是有点上不去台面的,但在场没人会深究,毕竟与一个知道体恤下属的主公相处,总比面对那种一天到晚抠搜的家伙们要舒坦的多吧?

李易也是深知这个道理,偶尔可以用爱发电,但更多的时候,人心还是需要用好处来笼络的。

没看到裴元绍的脸色更红了么?

这就是效果!

李易再次对他两人说道:“祢衡之事,你们做的很好,甚合我心意,这佩剑衣袍,乃是我私人所赠,至于将来你二人为何职务”

见李易迟疑,周仓当即表态道:“我二人不求官职,只要能在襄侯麾下一小兵便心满意足!”

李易微微一笑,其实他还真的有心让周仓给他抗兵器呢,要知道那可是关二哥的范儿,但想到关羽是武将,经常身先士卒,而自己呢,随着时间推移,亲自动手厮杀的机会已经是越来越少,如果为了满足一点恶趣味,就让人家去“扛刀”,那也太昏庸了。

想到此,李易便下决定道:“前些时日我去扬州,典韦为我招揽了一名壮士,名为徐盛,很是有些将才,我已经决定让其去军中历练数月,然后再委以重任,你们不如就与他一起,呵呵,我希望你二人不要弱于徐盛,不要让我失望啊!”

周仓与裴元绍哪还听不出来,李易是要将他们与那个叫徐盛的一起重点培养,如此机会如果不知道珍惜,那就是傻子了,当即纷纷抱拳领命。

而与此同时,两人也把徐盛这个名字给牢牢记住了,不让李易失望,他们就必须要胜过徐盛才行啊。

李易见他们这干劲满满的样子,很是满意,他刻意点出徐盛,不单单是给他们互相树立竞争对手,更是不想让他们因为得到重点培养就生出骄傲轻慢之心,也算是一举两得。

又嘉奖了几句,李易便让他们退下了,毕竟后面还有要事商讨,不是这些新人能参与的。

这两人一走,李易就要回自己的座位,但没等他坐下,就见贾诩出列请罪道:“祢衡之事,诩未能妥善处置,使得主公被人轻视,还请主公降罪。”

紧跟着,张辽也出列请罪,当时在场的除了伏寿主要就是他们,而李易明显对他们的处理并不满意。

特别是张辽,作为武将,他没把祢衡杀了也就算了,结果半路来个周仓将人给宰了,现在更是得到了李易的嘉奖,张辽感觉自己脸疼。

第337章 主公眼光十倍于曹操

“唉。”

李易叹了口气,将两人扶起来,轻声道:“先生,文远,何必如此?”

张辽摇头,脸上满是羞愧,道:“主公待辽厚重,而辽却无有作为,如祢衡那等小人,却是外人出手方才杀之,张辽实在无地自容!”

贾诩立时便要为张辽说话,因为当初张辽本意是要杀祢衡的,却是被贾诩给劝下了。

其实,贾诩在信中已经特意说明过这一点,因为贾诩很清楚,对外人怎么算计都好,但同在李易麾下,如今又是“创业”阶段,可不能有挖坑内斗的嫌疑。

不过,李易轻轻抬手,示意贾诩无需解释,他自己则面露些许复杂之色,缓缓说道:“不瞒诸位,我最初得知事情经过,确实心有不满,有心责怪你们放任祢衡,即便不杀,再不济也要将他扣下,等我回来再做处置。”

张辽闻言惭愧低头,但贾诩品味着李易话中语气,却是目露欣慰之色,知道自家主公已经明白了他的顾虑。

李易眯了眯眼睛,看其中神色,似乎是想起了当初与曹操相见的那一幕,带着几分感慨,说道:“这天下人虽多,但能与我为敌者,唯有曹操一人!”

在座之中有人听到过李易称赞曹操,有的还是头一次,虽然各自想法多少有些不同,但他们都很服气李易,而曹操既然能被李易如此盛赞,显然这人要比表面上的兖州牧厉害。

只听李易继续道:“曹操此人无论心胸,眼光,智谋,皆为当世上上之选,似祢衡这等以言语刻薄刁来钻博取名声的狂逆之人,来此之前,必然开罪过曹操,然曹操既然知其恶劣,却不但不杀之,反而送来南阳,呵呵,祢衡之后能做出什么事情,曹操难道会想不到?”

张辽低声问道:“主公是说,曹操故意让祢衡来送死?”

李易没回答,却是看向贾诩。

贾诩似有迟疑,又看了看李易脸色,这才说道:“文远说的对,但也不对。”

见张辽面露不解之色,贾诩向众人拱了拱手,道:“贾某对曹操了解不多,有些事情只能推断臆测,若有不足之处,还望诸位指正!”

李易暗笑贾诩这人不愧是出了名的惜身,真正说问题之前,还不忘先给自己准备好台阶。

只见贾诩起身,一边缓缓踱步,一边说道:“如今天下,威望最盛之人,无过于河北袁本初,年前与公孙瓒征战厮杀,袁绍多有胜绩,且在界桥一战重创公孙瓒麾下白马精锐,而公孙瓒新败之后,对内不但不知养精蓄锐,恢复元气,反而越发不惜民力,渐渐有穷兵黩武之势,对外又同时交恶幽州牧刘虞,如今白马将军虽然威名犹在,但天下智谋之士皆可看出,其势已呈日薄西山,将来若无大变故,河北之地早晚都会被袁绍所得。”

“而除去袁绍,也不计主公,这天下最为让人侧目之人,便是曹操了。”

“主公行事,讲究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与民无伤,然曹操却是处处以兵戈为先,尽管许多时候是不得已为之,但其人必定好战,观曹操之前在兖州行事,待今年兵马修整,补充粮草之后,多半会再兴战事。”

屋中有屏风,上面挂着一张简略的地图,贾诩走到近处指了指,说道:“河北有袁绍,如今正是势大,且与曹操交好,曹操必然不取,而司州混乱,其中虽有重利,奈何势力纷杂有如泥沼,轻易涉足,稍稍不慎就会万劫不复,那么,曹操有意扩张,所选唯有徐州,豫州!”

一旁的徐晃忍不住插话道:“先生,南阳可是在荆州,与之何甘?”

贾诩微微一笑,道:“公明莫急,且听我说完。”

顿了顿,贾诩叹道:“自董卓入洛阳,天子威望大不如前,但袁绍在河北与公孙瓒厮杀,彼此也要假借大义名分,又何况曹操?”

“所以,曹操想要兴兵,必然要师出有名!”

李易暗暗点头,后来曹操打徐州,虽然是以为家人复仇的名义,但其实是个人都知道,就算没有那档子意外,曹操没事找事,迟早也会另立名目对徐州下手,而那次意外,不过正好给了曹操借口罢了。

这时候,许多人已经明白了贾诩所指,坐在末尾的徐庶问道:“先生是想说,曹操派祢衡来南阳,就是故意借祢衡生事,然后好图谋不轨?”

贾诩还没答话,挨着徐庶的石韬就摇头道:“不然,除非曹操是行那假道伐虢之策,然而中途有豫州相隔,豫州非是曹操能够吃下,且南阳又隶属荆州,曹操若是真的如此作为,怕是立时会被群起攻之。”

徐庶微微摇头,没有与石韬争论,但看其表情,显然是与石韬看法相左。

这时,郭嘉轻咳了一声,说道:“诸位,有一件事我等怕是疏忽了。”

贾诩笑问道:“奉孝说的是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