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鹰狐
而在此之外,李易心中也有了一些别的猜测。
蔡玉在李易眼中是少女,可按照这个时代的眼光来看,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姑娘了,而造成这个状况的,很可能是那些门当户对的世家不大愿意娶她,毕竟蔡玉过去肯定是要做正室的,各方面要求比较高,而蔡玉似乎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至于说家世差的,蔡家又不乐意,所以才会磨磨蹭蹭,最后不得不在利益面前互相妥协,选择了刘表这个“大龄男”。
蔡玉可不知身边一脸笑眯眯的男人正在心里如此编排她,还温柔的看了李易一眼,说道:“那个蒯良虽然年纪大点,但给人感觉软绵绵的,一副很小心很好欺负的样子,连我都不怕他。”
这回李易就直接摇头了,他没见过蒯良,不过也知道蒯良名声甚好,没什么黑历史,再加上又是蒯家家主,如果说他内外如一,确实和善,的确有可能是真的,但要说这样的人好欺负,那就是开玩笑了。
蔡玉的话还在继续着:“所以呀,事情就很明显了,你那么厉害,将来肯定是要做大事的,可蒯越那家伙胆大包天敢派人刺杀你,只能说他的脑袋坏掉了,但蒯良不傻啊,他怕你将来连带他一起报复,干脆就向你卖好了,叫我说,你现在就给他去一封信,表面上说蒯越那事就不跟他们计较了,然后我再叫上我家兄长,咱们三边一齐动手,先刘表给干掉,等你坐上州牧后,再摆个鸿门宴,和我兄长一起再把蒯家给干掉,到那时候哼哼,我的计谋你感觉怎么样?”
李易刚开始觉得蔡玉说的理由虽然不大可能,但逻辑上多少还是有一点的,可听到后面的“计谋”,就让他忍不住冒汗了。
这姑娘明明看上去蠢蠢的,可为什么借刀杀人,过河拆桥这种东西会说的这么顺啊。
于是,李易在她额头上轻轻点了点,半是敲打,半是提醒的说道:“你应该听说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所以我们行事啊,未必要处处光明正大,但必须占据大义,必须要能够在道义上站得住脚,这些是事业根本,也是立身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够长久,否则真像你说的那样,我们纵然进了襄阳,但世家必然离心,百姓同样人心惶惶,那时我们就成了坏人,迟早会被群起攻之,所以,以后不准说这样的傻话了知道么?”
蔡玉也不傻,听出了李易的教训之意,乖乖的点头没敢反驳,而李易见她听话,也就没继续在这方面多想,至于蔡玉之前给出的关于蒯家的说法,也被李易下意识的以“事情不可能这么简单”的缘故给抛到了脑后。
之后李易拿着信件仔细看了两遍,确认没什么疏漏之后,想了想,便让蔡玉代笔,给蔡瑁回了一封信,他也没有明说什么,只是言道蔡玉身上的非是急症,需得每日细心调养才行,所以可能要在宛城多留一段时间,而李易作为南阳地主,保证会好好照顾蔡玉,让蔡瑁尽管放心就是。
说完这些,李易斟酌了一会,又让蔡玉加上一点,说他过年在往扬州路途之中,见到有许多黄巾余孽作乱,且异常勇猛,而蔡瑁身为荆州军师,请他加强襄阳武备,小心防范。
这个事情李易说的含糊,但蔡瑁只要能品出一些意思,在将来肯定会收缩己身势力然后尽量集中在襄阳,这样的话,将来等袁术发动第一轮攻势的时候,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的减少蔡家势力的消耗。
如此,蔡家那边暂时就不用多关注了,而蔡玉被李易安抚下来之后,也很是乖巧,两人又说了会儿话,伏寿便遣侍女来唤两人去用饭,李易自然应允,顺便也看看蔡玉的表现,发现这妮子虽然还与众女有些疏离,但也没多少敌意,毕竟在蔡玉眼中,她可是李易心里最喜欢的,貂蝉什么的,不过皮囊罢了,不足为虑。
李易也乐得如此,暂时就这么哄着蔡玉,等她将来明白过来之后,想来那时的蔡玉大概也能有“一笑而过”的心境了,纵然没有,那时候的李易也不怕她偶尔闹腾一下,权当给生活添加一些调味好了。。
入夜之后,李易亲自将蔡玉送回了她在宛城的那处别院,毕竟蔡玉名义上可是来瞧病的,如果直接住在太守府,那也太不像话了,不过李易将黄月英送出去陪她了,顺便“照看”着点。
不得不说,胳膊肘往外拐这点,可以说是通病了,不过李易喜欢。
至于李易自己,则是与伏寿说话说到了半夜,毕竟这是他正妻,虽然因为某些原因,李易没下手,但也不想让伏寿感觉到冷落和委屈,所以李易陪伴她的时间是最多的,不过等伏寿被李易聊到再也睁不开眼之后,李易却是悄摸了出了门,至于到底去了哪,那就没人知道了。
第二日,李易起了个大早,带上一些礼物,先行去拜访了昨日没能见到了蔡邕与黄承彦,毕竟这两人是他手底下真正的“名士”,虽然直接参与谋划不多,但个人影响却是很大,单看蔡邕,不过过了一个年,就给他招来了不少文化人,其中有几个还是有些名气的,这种号召力你不服都不行。
因此,李易尽管时常会安排下一些让人感觉很掉分的工作,但在其余时候,李易对他们都是很敬重的,这是应该的礼数,同时也是做给外人看的面子。
蔡邕对李易回来就登门拜访显然是很高兴的,原本他还对李易丢他他闺女跑去扬州有些不满,可想想李易心中报负,也就理解了,所以,蔡邕对李易很是客气,并没有拿架子,只是在最后稍稍提醒李易督促一下郭嘉,顺便也让李易抽空见一见他招来的人才。
前者在李易预料之中,毕竟对蔡邕这样的大儒来说,规矩可是很大的,而且昨晚伏寿也与李易说起过此事,李易也确实是意识到了,做官就得有个做官的样子,他虽然可以因为郭嘉的才华对郭嘉纵容,但旁人有样学样,那时候李易还能纵容么?
李易将此事记在心中,至于第二件事,蔡邕倒是表示李易无需着急,因为他也清楚,李易刚刚回来,肯定会先忙一阵子的。
离开蔡邕家,拜访黄承彦的时候,双方脸上都有些不太自然。
蔡玉到了宛城,自然瞒不过她姐夫黄承彦,鬼精的黄承彦自然也就明白,他与李易之间的关系又多了一个“连襟”。
黄承彦本人就算了,他觉得蔡玉就是个坑,反而还有些同情李易,不过他夫人,也就是蔡玉的姐姐对李易的意见可就大了去了。
还好李易与黄承彦的脸皮都够厚实,一些小事情说说笑笑也就过去了。
然后李易就回到太守府,马不停蹄的见了几个向他拜年的世家,双方客套了一下,收下不少礼物,李易定下日子再摆酒宴,这便将众人送走了。
李易先见这些人,除去必须的礼数客套之外,更多的还是想给人留下一个勤政的印象,毕竟换个人一番奔波下来,肯定是要先修整两天的,而李易直接就开始“办公”,这么勤劳的确实不多。
之后李易又处理了一些政务,便得到消息,那些后续人马也到了宛城。
徐盛那边李易早有决定,交代了徐晃,只等徐盛安排好家人便可让他与周仓裴元绍一同进入军中历练,乔家人那边,乔德本来是要自行安置的,但李易真心不好意思啊,便也直接代为安置了,反正当地世家送了李易好几处空宅,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就给乔德他们了,反正迟早也是自家人。
最后剩下的凌操,刘辟还有糜芳,李易就不能那么随意了。
李易上午已经就招揽刘辟及其部下的事情与贾诩等人深入交流过,这是好事不假,但过程却必须慎重小心,不然中途万一出了纰漏,很可能就会把好事变作坏事。
因此,李易将刘辟与贾诩等人拉到一起谈了许久,最终定下此事由贾诩负责,霍峻与徐庶协同,拨选了一千人马,另外又从蔡邕召来的人中抽调了数名文士负责迁徙之事。
同时,李易决定在宛城西北约七八里处新设一镇,名为安民镇,专门用来安置之前的难民以及刘辟那边迁来的百姓。
其实李易最初的打算是直接将那些人安排到宛城城中的,毕竟宛城的规模虽然比不得襄阳这等规模的雄城,但在荆襄之内,也是少有的大城了,安置刘辟那些人,还是勉强可以的。
不过贾诩却说不妥,甚至还说非要这么安排的话,宛城可能生乱。
因为李易初到荆州的时候,为了收揽人心,让部下以他的名义收留了许多被袁术祸害的百姓,事实证明效果显著,李易确实赢得了不少好名声。
但当时李易人在襄阳,宛城这边世家大族对李易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再加上李易的种种举动虽然博得了爱民的美声,但面对刘表的时候却显得有些太过“懦弱”,因此,许多人都当他是个满心正义感,外加运气好些的毛头小子罢了,真正走进官场,难有作为,毕竟脑子太直的人,做事往往不顺。
于是,宛城世家一开始对贾诩等人的态度也就一般般,没有敌对,也没太多亲近,在贾诩表示想要让聚在城外的百姓进城时,就遭到了世家的一致抵制,连带着,城内的百姓也不大情愿。
因此,贾诩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城外给百姓们设置营地,好在那些百姓要求很低,图的只是一口能活命的饭食罢了,所以,此事也就如此安排下去了。
可现在李易准备接手刘辟那边的百姓,老老少少加起来也是上万人规模,以如今世家们对李易的态度,将这些百姓安顿到城中不是难事,但很容易会引起许多不好控制的变化。
首先就是宛城的原本百姓,虽然李易多有善举,得到了世家与百姓的认可,可他往城内接纳一般百姓也就算了,但这上几万人虽然生活凄惨,却是实打实的黄巾余孽啊,他们入城,百信心中肯定惶惶,万一到时候再有个别人做出一些偷盗抢劫之事,很有可能会引起民乱。
听上去可能有些夸大其词,但这时候的百姓以地域或者血缘亲属关系抱团的现象是很严重的,如果真的与外人发生冲突,很容易就会让失态扩大化。
而且麻烦还不止于此。
有道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之前的难民李易全都安排在了城外,可新来的却让他们进了城内,之前的那些人肯定会心里不平衡,起冲突不至于,但李易通过种种努力得来了民心必然会打折扣。
正是这两方面原因,让李易不仅改变了最初的想法,同时也受了一次教育,知道上位者行事需慎之又慎,因为牵一发动全身,一个疏忽,哪怕原本是好意,也可能会产生不可预料的负面效果。
于是,李易就采取了贾诩的提议,让这些新来的百姓同样住在城外,与之前的那些人比邻而居,初期可能会有一些小摩擦,但时间久了,两个群体慢慢接触融合,就会去掉身上原有标签,成为李易自己的百姓。
此外还有一点,宛城作为荆州的北方门户,一旦有战事发生,肯定是北方兵马的第一个攻击目标,其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那几万人既然需要地方安顿,不如就依托宛城新建一处大镇,也无需高墙深沟,只要与宛城保持犄角之势,在临敌之时攻守互助,绝对可以大大的增强宛城的防御能力。
这个方案可以说是两利,既让那些远来百姓找到了依靠,也给让宛城多了一道屏障,唯独让李易担心的是刘辟可能会有不满,但听贾诩讲了那些顾虑之后刘辟一边连连摇头,一边千恩万谢,他们这些人能不被官府当贼人对待就好了,至于其他方面,要求真的是很低很低。
李易叹息一声,许诺会好好对待那些百姓,至于剩下的具体事务他就不参与了,稍稍休息之后,便命人把凌操唤来,将两样事物放到了他的面前。
第344章 恐怕难以长久
“这这是孙太守的古锭刀?”
看着面前这柄做工稍稍显旧,但擦拭的很干净,刃口还隐隐泛着锋锐青光的长刀,凌操一下就想到了那把古锭刀。
李易点头道:“不错,正是古锭刀。”
凌操伸手在刃口上轻轻摸了摸,却是默然不语,因为按照孙策的说法,这刀可是李易杀了孙坚之后才得到的。
李易看了凌操一眼,嘴角微微动了动,似有笑意,不过透出的表情却很淡,因为李易虽然在与凌操接触,可心里已经不是很在意凌操的反应了。
之前李易手下缺人缺得厉害,所以对人才的渴求已经到了一种见到“名人”就迫不及待想拉过来的地步,但随着刘辟,徐盛,周仓,裴元绍这些人的被招揽,或者主动投奔,让李易的心态产生了一些改变,对二流武将的需要不再是那么的急切。
因为李易忽然明白了,在他渴求人才的同时,人才其实也在寻找着可以托付性命的明主,而李易身为主公,随着势力越来越大,自身分量越来越重,除非是顺路或者在自己地盘之上,亦或者是郭嘉诸葛这样的绝世大谋,需要李易亲自上门招揽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像拉拢郭嘉时用的劈柴挑水的手段,更是不可能再现,毕竟就算李易肯弯腰,他的那些下属们也不会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