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御炎
一切的原因都是人。
郭承志不懂,而大魏懂皇郭某人却是一清二楚。
他从前汉官场一路走来,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做过。
郎官做过,公安工作也做过,处理过民政,也处理过军务,可以说,他既是皇帝,也是大将,更是一员宦海沉浮无数年的超级官僚。
没人比他更懂官僚和官场。
这一点,从他出生以后就是如此了。
或许没人在意过,但是郭某人也是出身在官宦家庭里的。
父亲郭单当初是县令,而郭鹏就是县令家的儿子,县令看起来地位不高,但也是一县主宰,是官,不是吏,身边还有很多为他办事的属官和属吏。
所以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小官场上。
耳濡目染之下,他亲眼见识到那些县府里的官员、吏员是如何勾心斗角,只为了争夺一县之中的在现在的他看来微不足道的利益。
县里的土地,佃户,赋税,商贸,任何一个方面,都能成为他们的角斗场。
就算什么事情都没有,平常只是简单的吃喝聊天,他们都能互相嘴臭,互相阴阳怪气,个个都是大阴阳师,铆足了劲儿给别人上眼药。
县里一旦有什么职位空缺,他们立刻动弹起来,上蹿下跳你来我往,争先恐后的在郭单身边使劲儿,就为了得到那些没什么前途的职位。
一家豪强要是在官府里没人,那简直就是在给自己挖坟,全家被活埋了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有了人,还要能斗得过其他人,如此才能在一县之内一手遮天,最大限度的守护自己的利益。
那毕竟官员是流水的,地方吏员地位虽低,却能父死子继,被一个家族长期把持,地方虽小,一家一户一口吃进去也能吃成个胖子。
所以他们如何舍得呢?
他们互相争抢时的那种丑态真是……
郭某人至今记忆犹新。
郭单也曾在私下里嘲讽过那些为了蝇头小利不惜争得头破血流之人,说他们鼠目寸光,说他们不求上进,说他们一辈子只能在泥潭里打转转。
可是轮到郭单自己,未必就干净圣洁到什么地方。
早些年他还没有死掉自己进取向上的心思的时候,为了争取更上一层楼的机会,他也是无所不用其极。
他和郡中其他几个县令斗的你来我往,互相给对方泼脏水,互相给对方上眼药,拼命跪舔沛国相,就为了得到国相的欣赏。
那时节还是以郡为国的时节,郡守和国相的权威很重,对于下属拥有很大的主导权。
谁能讨好国相,就能在关键的考核之中得到更好的评价,从而青云直上。
而在这激烈的斗争之中,郭单从来没有成功过,可以说官场斗争的技术很差了。
为了讨好国相,他千方百计投其所好,给国相赠送他喜欢的东西,可总是慢人一步。
甚至还发生过给国相贺寿的礼物半路被人劫持的事情,而且到最后都没查出来是谁干的。
某年,国相召集几个县令一起外出巡猎,其他几人千方百计地把好的猎物让给国相,让国相大出风头,他倒好,当着国相的面一箭射死了一只国相看中的鹿,还放声大笑炫耀自己的箭术。
国相都弯弓搭箭准备拿下那只鹿了,郭单抢先一箭射翻了那只鹿。
据说当时那个国相的表情不是很好,场上的气氛也有些尴尬。
就这水平,还想讨好国相?
连让上司出风头自己做绿叶的觉悟都没有,还想得到提拔和关照?
深谙官场潜规则的郭鹏自己都没眼看。
他算是想明白为什么郭单在爷爷郭永死后千方百计求爷爷告奶奶也只得到了一个县令职位的问题所在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郭鹏死了安心做个官二代的心。
就这水平,自己要是不努力,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郭单给人陷害,自己别说官二代,连个平民都做不成。
郭单为官,实在没什么值得表扬的地方。
在政治斗争方面无异于是个失败者,而在执政方面,他也未必是个优秀的官员。
洛阳方面的政令,刺史的要求,国相的要求,他都未必能办到。
就连面子工程都搞不好。
有一任国相很喜欢巡视属下各县,郭单得知,就时常组织自己的亲信们搞面子工程,探听上面有人要下来,就赶快亡羊补牢的做一些补救措施,各种欺上瞒下。
就这还未必成功。
记得有一次郭单想搞面子工程,想在国相来寻访的时候搞一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戏码,彰显自己的政绩,让国相赞赏,从而获取政治利益。
他就安排了一条街,安排了一些人,专门上演路不拾遗的景象,等国相来了就带他来这条街上,让国相看到他治理的谯县路不拾遗。
他就能很有底气的说——看,我治理的地方路不拾遗!大家都很有钱!
结果他装逼失败了。
不知道谁带头,洒在路上的钱被当着国相的面捡个精光,接着人群一哄而散,让只留下满地狼藉,郭单丢尽了脸面。
后来听闻好像是某个和郭单很不对付的县令得知了郭单的计划,所以私下里派人来这里专门捣乱,专门要给他好看。
情报工作做到这个地步,老家都被人渗透了,郭单也是人才。
好在当时国相也是此道中人,知道这些景象都是装出来的,知道大家伙儿都是这样搞的,只是郭单比较弱,搞砸了。
大概是看腻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桥段,看到这翻车现场反而觉得很开心。
于是国相当众嘲笑了郭单一番,说自己笑的很开心,说郭单真是别出心裁,之后也没怎么为难他。
随后沛国中就流传起了郭单装逼失败现场翻车的消息,引起人们对郭单的大肆嘲讽,人们甚至把这个事情编成了段子广为流传,把郭单给气的一天没吃下去饭。
之后郭单还病了一阵子,把后妈吓得够呛,还以为郭单要不行了。
要不是后来郭鹏成长起来,傍上曹氏大腿,一通操作骚翻天从而声名鹊起,郭单这辈子都别想从县令的职位上翻身,搞不好还要给人陷害的失去这个职位,全家沦为平民乃至于犯人。
郭鹏声名鹊起之后,当时整个沛国的人们都在说郭单是个有福气的人,自己没什么本事,生个儿子倒是争气的很。
后来郭单还因为郭鹏的功劳升职沛国相,走上了自己的官场巅峰。
这段往事郭鹏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无奈,啼笑皆非。
最早,郭鹏还是想安心当个官二代,偶尔坑爹,谁知郭单实在不是一个能让他安心去坑的爹,要是不小心点,搞不好自己反倒被爹坑。
无奈之下,念及乱世将至,老爹根本无法保全家人,郭鹏只好自己出马,抱上曹氏大腿,随着时代潮流一步一步走向了权力巅峰。
汉帝国是完蛋了,当时的国相、县令全都死在了战乱之中,乱世之中他们一个都没活下来,时至今日,郭单也去世了。
人没了,但是官僚还在,官僚体系还在。
他们当初所做的事情还在这块土地上不断地循环上演,反复播放,像是一张永远也播不完的录音带,永远重复着一样的曲调。
当年的国相们、县令们改换身份,换了躯壳,依然在不知道什么地方的地方重复着当年的事情。
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丑态百出。
这一切竟是如此的相像。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郭承志不懂,诸葛亮为他解释,让他懂,可是就算懂了,也不知道该怎么改变。
于是郭承志看向了郭鹏。
“大父,这种事情难道是正常得吗?”
“对于官僚来说,是正常的,可是对于你而言,就是不可原谅的。”
郭鹏深吸了一口气,开口道:“他们以天下万民做筹码争权夺利,就是在损坏你的根基,尽管他们看上去什么也没做,没有犯错,可他们如此作为,就真的不会造成损失吗?”
诸葛亮有些惊讶的看了郭承志一眼,然后立刻低下了头。
郭承志没有注意到诸葛亮的目光。
“可是,正如诸葛府君所说,他们只是不作为,明面上来说,只要职责范围不在,他们就没有责任。”
郭承志十分苦恼,询问道:“大父,能在律法上做出一些限制吗?承志听闻,先秦时秦律有规定,百步之内见死不救,是重罪,要严惩。
秦人尚且知道见死不救无所作为是一种罪,我魏又如何能熟视无睹呢?何不设置律法告诫官吏,知之而不为是重罪,应当连坐!”
郭承志十分厌恶这种官吏之间的互相坑害。
第1536章.一千四百五十六 郭承志的想法注定不能得到实现
郭承志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是不对的事情,那就要改。
他不曾考虑过在政治体制上做一些变更,是多么大的工程,会产生多么大的牵扯。
乃至于为此支出的钱财又是多少。
“见死不救只是一件事情,具体,且光明正大,众目睽睽之下,好规定,好限制,好执行。”
郭鹏看了看诸葛亮,又看了看郭承志,缓缓开口。
“但是官员之间的事情,本也不是光明正大众目睽睽之下,更不具体,牵扯甚多,一旦规定下去,必将引起官吏大范围的恐惧、忧虑,他们会抵触,会想方设法回避此事。
这也会激化同僚之间的矛盾,无穷无尽的相互扯皮,推卸责任,互相指责,只会带来反效果,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会极大提升朝廷在这方面的钱货、精力的支出。”
诸葛亮低下头,不言不语,显然对此深有感触。
这样的事情,难道能指望地方官员自己纠正自己解决吗?
还是官官相护的可能性更大一点。
到时候还要朝廷派人去解决,那么就会极大的增加行政成本,朝廷会不堪重负。
毕竟这也不是一封邮件一个电话就能了解地方局势的时代,什么都要派人去看,派人去要车马,要时间,要旅费,这些都是支出。
贸然增加一些律法、规定,看起来简单,只是白纸黑字,其实里头都是钱。
没有健康的财政,玩不起中央集权。
魏帝国的财政目前来看还是充裕的、健康的。
郭鹏把税收抓的死死,还不断的开源,国库充裕,内库饱满,看起来是非常兴盛,但是谁知道以后会出现什么问题?
行政成本必须要压制,必须要控制,否则那么大的国土,迟早会把朝廷财政给拖垮了。
郭魏帝国强势的中央集权已经让帝国的行政成本十分高昂,继续增加,就很危险了。
郭鹏在延德十三年退位之前审视帝国财政支出的时候,发现用于官员薪俸支出和官员外出公干的公务费用已然成为了帝国财政支出的大头。
直追军费。
这是中央集权贯彻落实的情况下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这期间也不知道有多少滥用公帑的事情,所以郭鹏把增强税务部门这件事情留给郭瑾去做,把税务部门打造为强力部门,紧抓税收不放松。
否则这种程度的中央集权维持不了几代人,最多三代,朝廷财政不堪重负,中央集权就将衰落下去。
为了侵夺地方权力、贯彻中央意志,中央官吏的数量必须有所保障。
必须要保证人数足够,才能随时外派地方办事,监督地方、打压地方。
魏帝国的中央官吏数量远超秦汉,其中吏员规模更是庞大,远超先汉后汉两汉相加,大量中央吏员散步天下,奔波劳碌,为魏帝国的中央集权立下汗马功劳。
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是朝廷天文数字一般的薪俸、福利支出。
早期创业时,由于官吏数量少,郭鹏还能给官吏比较不错的待遇,发一些福利等等。
可是等到郭魏政权的官吏人数越来越多,吃皇粮的人数不断膨胀的时候,郭鹏就发觉财政上有点力不从心了。
这倒不是说浪费公帑的情况多严重,而是本身客观存在的人数就是那么多,就算完全廉洁,一点公帑都不浪费,也轻松不到哪儿去。
于是在延德四年五年之间,他顺应中央集权的潮流,顺手略微增加了一点中央官吏的福利,然后又顺手削减了地方官吏的福利。
他对州级、郡级大部分官吏的福利进行缩减。
采取不动上层不动底层,专门逮着中间层往死里怼的方式,削减官员薪俸支出,尤其是州级官吏的薪俸福利。
这是有道理的。
中央官吏是魏帝国中央集权的基本盘,削减他们的福利,打击面太广,也容易直接对中央朝廷造成威胁、冲击,他们的抗议会更加直接的带来压力,所以不能轻动。
地方基层,县乡村三级的小官小吏,他们是直接负责办事的办事人员,是承接中央意志贯彻落实的直接责任者。
削减他们的福利,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热情,从而降低地方行政效率,也容易造成更大规模的腐败。
中间层级的官僚们,郡级和州级官吏,他们的数量挺多,福利挺好,但是由于被中央部门侵夺权力,所以做的事情反而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