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御炎
他甚至能从他们的眼神里读出浓浓的怨气,还有一丝解脱之感。
我错了吗?
这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如果我不这样做,那些人就不会死吗?
难道不是因为他们贪腐才死,而是因为我所以才死掉了?
枣祗一时间居然有些糊涂了。
他想不通为什么大家都在埋怨他,明明他什么也没有做错。
他感觉自己好像瞬间就众叛亲离失去了一切,像个茫然无措的盲人,不知道该往什么地方走,下一步又该做什么。
乃至于他回到办公室里坐下的时候,身边只剩下了诸葛瑾一人。
看着郭瑾的圣旨,枣祗面色颓然,不知所措。
“子瑜,这一切,都是我的错吗?是我做错了事情,才导致如今的这一切吗?”
枣祗开始怀疑自己。
诸葛瑾犹豫片刻,然后摇了摇头。
“不,不是部堂的错,是贪官污吏自己犯错,和部堂又有什么关系呢?就算部堂什么都没有做,贪官污吏难道就不该被惩处吗?”
诸葛瑾的话让枣祗找回了一些自我。
“是啊,我就觉得奇怪,为什么贪官污吏被惩处反倒成了我的错呢?我只是为国家考虑,我只是反对西北商业,这难道有错吗?”
望着枣祗自我怀疑动摇的迷茫模样,诸葛瑾微不可查的叹了口气。
真的和枣祗没有关系吗?
从他的角度看,要不是他那么逼迫皇帝,搞政治攻势,皇帝还真不至于下手那么狠。
只是事到如今,他实在不忍心往枣祗的伤口上撒盐。
枣祗对他还算不错,对他多有提携,当他还是个民政外行的时候,枣祗对他的提点都很有帮助,帮他很快在民政部内站稳了脚跟。
“部堂没错。”
他稳住情绪,让自己说出了这句话。
枣祗抬头看了看诸葛瑾。
过了一会儿,枣祗低下头,一脸苦笑。
“罢了,罢了,事已至此,还有什么好说……子瑜,对不住了,这一次,差点牵连到你。”
诸葛瑾连连摇头。
“瑾行的正,坐的直,没有贪腐受贿,没有偷税漏税,程仲德再怎么查,也查不到瑾身上,就算查上来了,也不是部堂的错,是瑾自己犯错,与部堂何干?”
“子瑜……”
枣祗抿起嘴唇,双手颤抖着伸了过去,握住了诸葛瑾的手:“今后,便只有你在民政部了,记住我说过的话,不要改变自己的意志。”
“瑾记得。”
诸葛瑾默默说道。
枣祗努力露出微笑,点了点头。
然后他认下了自己的命运,接了圣旨,等待这命运时刻的到来。
郭瑾没有给他很多时间,很快就乘胜追击,开始了自己的动作。
他意识到某些中央部门的职责太重,权力太大,交给一个人负责,就算没有军权,也会有政治方面的权威,一旦到了政治斗争的时候,会给他特别巨大的压力,让他很难受。
于是他决定拆分民政部。
延德八年的时候,郭鹏就开始考虑要拆分民政部,把户口方面的工作和土地方面的工作拆分开来,单独设立一个农部总览全国所有的农业工作,让民政部如其名一般的负责户口方面的工作。
否则他也觉得民政部职权太重,负责面太广。
但是当时他考虑到枣祗勤勤恳恳那么多年,在他任上拆分民政部未免有点伤了老臣之心,明明没有犯错却要削减职权,不太尊重人,于是便搁置了这样的想法。
时至今日,郭瑾再也无法忍受一个绝对的政治权威对自己施加政治压力,决定乘机拆分民政部,把民政部过重的职权拆掉,使之不再有政治方面的威胁。
兴元二年九月初六,随着第一任民政部尚书枣祗的时代终结,皇帝郭瑾下令,将民政部一分为二。
旧者仍为民政部,新者为农部,旧者负责原先民政部的户口方面的管理工作,新者农部负责总览全国方面的土地和农业工作。
郭瑾又从吏部调阅各地职官任职表,从中亲自挑选了平州刺史鲁肃回朝接任新任民政部尚书,而新任农部尚书,则是枣祗原先的部下,在民政部内负责农业方面工作的诸葛瑾。
平州是边地四州之一,刺史鲁肃也真正掌握刺史实权的四刺史之一。
他在平州任职多年,原先也是太上皇郭鹏身边近臣,后来被外放边疆,在平州主持州务,执掌大权。
在他任上,他成功把平州从一个偏僻苦寒需要国家财政补贴的地方建设为了一个可以反过来缴纳赋税供给中央的地方。
延德十年,平州就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延德十二年,平州第一次向国库缴纳了贡赋,延德十三年郭鹏退位时,平州已经拥有户口一百一十万,人口五百五十余万。
平州地广人稀,五百五十万人口也只是初步完成人口铺设,土地面积却十分广大。
郭鹏的犁庭扫穴政策被鲁肃坚决执行,平州地界囊括原先的辽东到长城之外,再到原来的三韩之地,以及扶余等国的故地。
通过犁庭扫穴行动,魏军深入平州东部大林海之内,在外兴安岭和乌苏里江一带密集活动。
而后继续往东往北,十数年的时间内不曾停止行动,不断探索,不断绞杀,终于将大林海之内的渔猎部族一扫而空。
这样的行动为平州的开发获取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大量生存于此的渔猎部族被剿灭,可以说对于平州的安全十分有效。
也正因为这样的行动,魏中央政府才得知原来有那么多的渔猎部族隐藏在这片土地尚未被发现,这要是假以时日,还不知道会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
很多人本来以为郭鹏推行犁庭扫穴政策只是为了维持军队的战斗力,并且给军队一些好处,让军队不要那么闲着,现在看起来,还是郭鹏想的深远。
现在据说鲁肃已经把平州地界扩展到了东部大海之畔,还在隔海相望的地方发现一个大岛,派人上去巡视占领,立下界碑,魏国海军也有巡防船队在那里建设军事港口。
平州新开垦的土地面积十分广大,虽然只能种植一些比较耐寒耐旱且亩产量很低的农作物,但是因为土地面积大,人口也不多,所以至少不需要中央的财政补贴。
而且平州发展了畜牧业和药材种植业,这两项农业经济活动为平州带去了比较丰厚的经济利益,给鲁肃建设平州提供了资金,也让平州人的生活勉强过得去。
在鲁肃的带领下,魏帝国在平州的统治日渐稳固,已经无法动摇,民众都接受魏帝国的官方教育,读书识字,从根本上接纳了魏帝国对他们的治理。
第1580章.一千五百 好好先生诸葛瑾
郭瑾继位之后考察全国各州州刺史的治理地方功绩,首推平州刺史鲁肃和交州刺史满宠。
本来这次中央有大员缺位,郭瑾的第一选择是满宠。
但是交州归附不久,治理还不到位,满宠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很多政策都是满宠前头实施,换一个人过去又要重新熟悉,难免浪费时间。
为了让交州的政策得到贯彻落实,郭瑾还需要满宠在任一段时间。
所以郭瑾还是选择了基本上建设平州大功告成的鲁肃,准备之后再给满宠升职。
民政部的事情结束了,还有农部。
郭瑾决定让诸葛瑾出任农部尚书的职位这件事情真的让满朝堂都惊掉了眼球。
因为诸葛瑾和枣祗的关系很好。
有传言称枣祗多次和程昱对峙,只有诸葛瑾不辞危险站在枣祗身旁与他直面程昱,其他官员都不敢。
虽然程昱根本不鸟他。
但是这似乎可以认定诸葛瑾是站在枣祗那边,枣祗是和皇帝作对,的那么四舍五入,诸葛瑾也是和皇帝作对的。
结果皇帝居然提拔了诸葛瑾做农部尚书,让他升官了。
这是什么情况?
难道就因为诸葛瑾是太上皇旧臣,郭氏故吏?
那枣祗还是太上皇旧臣呢,还是元从老臣,资历最深厚的一批人,这又怎么算?
这些人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郭瑾当然知道诸葛瑾站在枣祗身边陪着他直面程昱不曾退缩、避让,但是郭瑾更知道,不管那个时候做民政部尚书的人是谁,诸葛瑾都会那样做。
他之所以那样做,是因为枣祗是民政部尚书,仅此而已。
换谁都一样。
诸葛瑾的职位是郭鹏一手提拔上来的,能做民政部右侍郎,就是郭鹏的提拔。
他上任民政部右侍郎以来,长期负责农业方面的工作,工作认真刻苦,是民政部内公认的农业专家。
郭鹏在位的时候多次就农业方面的问题咨询诸葛瑾,多次对郭瑾说诸葛瑾虽然出身士族生活无忧,但是肯吃苦,愿意学习,很快就从外行成为大内行,俨然是个农业专家。
而且更重要的是,诸葛瑾为人谦卑,从不出头出挑,从不彰显自己的功绩和地位。
有件事情郭瑾记忆犹新。
兴元元年正月初二,郭瑾刚刚继位的第二天,诸葛瑾就直接上表,告诉郭瑾,表示他愿意改名,为郭瑾避讳。
郭瑾和诸葛瑾和同名,按照避讳的规矩,诸葛瑾应该为郭瑾避讳,改变自己的名字。
郭瑾当时刚继位,很多事情等着做,还没来得及接受大家的吹捧和讨好,诸葛瑾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率先表忠心,这让郭瑾很愉快。
刚当了皇帝就有人来讨好,郭谨一下子就记住了诸葛瑾这个人,对他有了不错的好感。
于是他亲自回复诸葛瑾,说诸葛瑾比他更早拥有【瑾】这个名,现在为了他而避讳,实在是没有必要,他家人为他取名的时候也不知道他郭瑾会做皇帝不是?
魏国避讳制度向来宽松,郭鹏退位以后民间有好多人家立刻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鹏或者带了鹏字,朝廷也听之任之不以为意。
加上刚登基,郭瑾需要展现自己的宽仁,所以郭瑾就相当于是施恩一样,告诉他他不用避讳,继续叫诸葛瑾。
其他人就乖乖为他避讳好了。
当时这件事情还是有不少人讨论起来,纷纷感觉诸葛瑾在兴元一朝还是蛮有前途的,皇帝都允许他和自己同名了。
简在帝心啊这是。
但是诸葛瑾好像没有为此而变得高调起来,还是一样的低调,在任上认真工作,与人友善,从不与人争执,不曾听说有任何政敌、仇敌。
人人谈论诸葛瑾都会露出笑容,称其为长者,愿意与之友善,堪称新时代的好好先生。
在郭鹏掀起多次政治风暴的延德年间,诸葛瑾也一直稳如泰山,没有受到任何牵连,这足以体现出诸葛瑾不仅会做事、更会做人的优点。
会做事的人多,会做人的人少,一个又会做人又会做事的人就更少了。
好不容易有一个,郭瑾可不舍得把他因为某种原因而抛弃掉。
这边狠狠敲打了民政部,把枣祗的政治基础毁的一塌糊涂,大难之后的民政部也需要一个幸存者们感到熟悉的领导,好尽快恢复工作。
诸葛瑾就是最好的人选,是双方的最大公约数。
于是郭瑾下旨让诸葛瑾升职,担任农部尚书之职,全权负责国家农业生产和土地状况的工作,带着他的老部下们另立门户。
这一任职命令似乎为这场政治危机而引发的廉政风暴画上了句号。
诸葛瑾接任的时候,枣祗还没来得及离开洛阳,他听说这个消息以后愣了一下,随后心情十分复杂的叹息。
不知道是该痛心还是该庆幸。
皇帝至少还是重视农业的,否则不会单独设立一个农部,但是原先民政部的底子被强势摧毁了一通,剩下的幸存者们还能不能撑起户口和农业方面的工作,就不好说了。
但是两个继任人选都还是可以的。
诸葛瑾就不说了,他非常信赖的重要助手。
至于鲁肃,那也是立下很大功劳的有实干能力的边地实权刺史,官声很好,他来主抓民政部户籍工作,应该不会出什么大乱子。
这两个人接替他来行使权力,他觉得没什么不放心的。
所以思来想去,还是深深一叹,带领家人收拾东西,准备回乡。
三十多年前从什么地方出发,现在就回到什么地方。
皇帝罢黜了他的官位、爵位,三十多年努力,只剩下太上皇赏赐的土地。
还好,儿子还在云州做官,孙子还能在太学继续读书,未来也有做官的可能。
这算是不幸中的万幸,没有牵连家人,他也还活着。
只是未来枣氏在朝中的路怕是不好走了。
他的儿子和孙子的仕途,恐怕也是千难万险,难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