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御炎
扶余王思来想去觉得不能这样做,但是公孙氏女儿的求情也不能当做没看到,于是决定派遣一些骑兵装模作样的出兵。
然后扶余王又暗中嘱托带兵的将军不要真的去帮助公孙氏,只要做做样子,等公孙氏被灭了,再带兵回来,就说实在是没有赶上。
这样一来在道义上和实际利益上就都保全了。
他觉得自己真的是个老机灵鬼。
谁的大腿粗就要抱谁的,这一点大家都很明确的知道,扶余王可不会为了一个女人就把整个国家的前途给赔进去。
稳妥一点儿好。
扶余国这边做出这样的决定,而高句骊那边则想得更多。
高句骊知道讨伐公孙氏政权的是中原的魏国,非常强大,所以高句骊王伯固的小儿子伊夷模极力反对伯固出兵帮助公孙氏。
虽然之前高句骊和公孙氏政权尚且处在一个较为友好的合作时期。
他觉得不但不能帮助公孙氏,还要想办法和魏国联系上,和魏国搭上关系。
但是伯固的大儿子拔奇则不这样认为。
他觉得这是趁火打劫的好机会,趁着魏国军队和公孙氏的军队打的两败俱伤的时候,他们出兵,一口气消灭公孙氏的军队和魏国军队,这样就能夺取辽东了。
伊夷模觉得这是天方夜谭。
“我听闻魏国皇帝非常厉害,军队非常能打,公孙度都被打的要求援,我们连公孙度都打不过,怎么还能和魏国皇帝作对呢?
现在我们应该按兵不动,等魏国消灭了公孙度之后,我们再去拜见魏国人,和魏国建立正常的关系。”
拔奇觉得伊夷模胆子太小了,很是不屑。
“公孙度杀死我们那么多族人和部下,是我们的生死大敌,之前因为战胜不了他所以才认输,现在好不容易看到了机遇,更要做点什么,不趁这个时候夺取辽东,还要趁什么时候夺取辽东?”
拔奇坚决不认同,反对支持公孙度,而想要做最后的胜利者。
同时他认为魏国人远道而来,必然不会长久在这里驻军,只要让他们知难而退,就算打杀他们的军队,他们也不会来寻仇。
如此一来,辽东就是他们的了。
伊夷模还是继续反对,说这样只会让魏人震怒,出兵高句骊,高句骊会有亡国的危险。
拔奇针锋相对,也不会退让。
这让伯固有些纠结。
思来想去,最后伯固决定采取折中方案,既不支援公孙度,也不攻击魏国军队,而是坐观成败,然后看情况出兵。
要是魏国人消灭了公孙度之后就撤退,那自然是大好事,要是魏国人取胜了之后不走,那就再说。
毕竟是一个那么大的大帝国,直接对着干那未免有点太不自量力。
当初,伯固曾入侵玄菟郡,然后被玄菟郡太守狠狠地揍了一顿,知道这些中原汉人不好对付,心有畏惧,不敢贸然行动。
虽然拔奇觉得自家老爹实在是太胆小,但是老爹既然说了,他也不好反对,只能接受。
于是伯固就派人去观察局势,看看情况到底是怎么个情况。
很快,高句骊方面得到了关于扶余国出兵帮助公孙度的消息,但是又得知扶余人进军的速度非常之慢,根本不像是去支援公孙度的样子。
伯固一眼就看穿了扶余人的想法,不屑的说这帮家伙肯定是不敢得罪魏国,又不愿意成为背弃盟约的人,所以干脆做出这样的事情。
连扶余人都做出了不得罪魏国的决定,所以伯固还是觉得不要直接出兵,而是加派人手去观望局势,等之后局势明朗了再做决断。
扶余国和高句骊国都没有选择出兵帮助公孙氏,公孙氏被彻底的孤立,且即将面临绝境。
此时此刻,太史慈正在横扫三韩,把三韩打的满地乱窜,一个部落接着一个部落纳入统治之中。
而濊貊人目前还不知道他们即将遭遇和三韩人一样的待遇。
柳毅依然被围困在襄平城内动弹不得,田豫把他围的死死的,他不断的尝试出击,不断的尝试冲破包围圈击溃魏军,但是每一次都失败,没有一次获胜。
除了损兵折将以外,没有任何战果。
虽然襄平城内的粮食足够他们吃,但是继续这样下去,公孙康那边会撑不住的。
柳毅非常担忧,继续努力的冲击魏军的包围圈。
公孙康那边就很惨了。
不断地遭遇到魏军的远程打击,城中被烧得一片狼藉,这些火焰还不能用水浇灭,只是非常幸运地被发现可以用沙土盖灭,这才让公孙康保住了新昌县城,没有让新昌被大火焚毁。
可这样终究不是办法。
公孙康尝试派遣骁将率军出击,试图捣毁魏军的远程打击兵器,但是每一次出击遭遇的都是惨败,还有被魏军一波反攻往回推的危险,所以后来公孙康也就放弃了。
在无尽的轰炸之下,公孙康依旧无法等到援军。
而且他也不知道,他根本就不可能得到援军,援军根本就不会来。
这是绝境。
第884章.八百九十四 东北巨兽
延德二年十月二十六,扶余国有一支骑兵正在朝着公孙氏领地前进的消息被魏军密探探知。
得知消息以后,张飞大为兴奋,立刻请战。
“请将军给我五千骑兵,我必然将这群蛮夷全数歼灭,一个不留!”
张飞用强大的自信向于禁请战。
于禁当然相信张飞可以战胜,但是怎么想都觉得有些奇怪。
“不对啊,如果扶余人想要支援公孙度,应该火速派兵,一路疾驰往此处而来,但是这群扶余人却一点也不着急。”
从于禁得到的情报来看,扶余人的军队数量不多,速度还慢的要死,闲庭信步的样子,感觉不是来支援公孙氏,倒像是来旅游的。
于禁很快得出了结论——扶余人不像是来支援的。
思来想去,于禁身边的参谋提出了一种可能。
“很有可能这些扶余人只是来观望局势,并没有打算真的出兵,可能是慑于我魏之威望,不敢来援,却囿于同盟,不得不出兵摆出姿态以应付局面,他们不敢主动出击。”
大家都觉得这个可能性很大,于禁也觉得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于是便不把扶余人的威胁放在眼里。
而是把这种姿态当做一种进兵讨伐扶余国的把柄。
你敢出兵策应公孙度,对我魏国疆土造成威胁,那我要收拾你的话,你可别叫冤屈。
多好的出兵借口。
而且思考一下,于禁觉得扶余国既然做出了反应,那么高句骊国也不好说,而且这样说起来,很有可能是公孙氏向他们求援所致。
很好,这也是一个借口。
于禁摇头,没有答应张飞的出兵请求。
然后一边派人严密监视扶余国和高句骊国的军队动向,一边继续加紧围攻新昌县。
根据魏帝国在战前的了解,扶余国和高句骊国都不是简单的很好消灭的小国。
扶余国有近四十万人口,高句骊的人口比扶余国只多不少。
这两国虽然在国家组织上不能和魏帝国相提并论,但是各种意义上都具备了一个成型国家的形态。
官制也好,军制也好,户口制度也好,赋税也好,农业生产也好,都具备了一个封建国家的基础。
他们有官员,有较为成熟的军队组织,还有户口统计,也有依托在户口统计之上的赋税制度,农业生产采用青铜或者铁制农具,基本普及了牛耕,各方面都和中原别无二致。
所不同的是国家文化底蕴和国家体量,这一点,是高句骊无论如何也无法和中原帝国相提并论的。
无独有偶,扶余国也是如此。
这两国距离中国很近,各方面都复制了中国,各方面都有不同寻常的表现,因此郭鹏在设计平定公孙度的时候也考虑到这两个国家的威胁。
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
东汉是没有余力收拾这两个国家,而且这两个国家本身也受到了公孙氏和鲜卑的巨大威胁,本身发展潜力不大。
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
根据参谋台的具体分析,郭鹏了解到,现在的局势和前汉末年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
郭魏帝国横空出世,鲜卑更是被郭鹏连续多年打击,两次大规模的北伐不说,还有张飞这个鲜卑终结者在边关连年征战不休。
张飞为了更好的打击鲜卑人的潜力,甚至用诱骗的方式把鲜卑人骗到边境来打,采用的是灭绝般的手法消灭鲜卑部族,以至于延长城一线的大草原上几乎被张飞打成了鲜卑真空带。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东汉前期不断向南迁移到长城附近的鲜卑部族被迫成规模的北迁以躲避魏帝国军队的不间断打击,不能继续威胁边关。
因为待不下去了,以至于同样遭到鲜卑威胁的扶余国和高句骊的最大忧患消失了,使得他们有了发展的余地。
再加上郭鹏要扫灭公孙度占据辽东,则进一步把他们的大敌给消灭了,他们就会失去制约他们发展的最大因素。
如此局面之下,如果郭鹏学习司马懿,把这个开发困难且苦寒的辽东给放置不管,把三十万汉人内迁,则辽东必然成为高句骊和扶余的乐园,他们一定会占据辽东大规模发展。
短期内看不到威胁,但是五十年后呢?一百年之后呢?
正是中原帝国对东北之地的不甚关注,以及政治斗争和交通方面的各种问题,还有魏晋之后中原崩乱,使得国家四百年不得统一。
这种情况就导致了高句骊没有了主要对手,消灭了扶余之后,高句骊挣脱束缚和掣肘,在一个无比优越的政治环境之中不断发展壮大。
数百年间,中原沉沦,高句骊却如鱼得水,不断纵兵吞并周边大小国家、部落,人口日益增多。
他们甚至还吸收了相当数量的中原汉人逃难的移民,得到了先进技术和文化,于是生产力越来越强,越来越成为一个强大的封建政权。
到了中原帝国再次一统的隋朝时期,失去制衡的高句骊已然成为一个成熟的封建国家,并且发展到了东北霸主、拥兵六十万的地步。
这不是虚数,而是实数。
隋唐时期的高句骊早已不是汉朝时期的边疆小国,而是一头东北巨兽,是比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的后金更加强悍的巨兽。
其各项国力指标都已经不是一个正常的边疆小国的数据了,为了对抗隋唐的军事行动,它甚至可以修筑起一条属于自己的“千里长城”。
军事,经济,政治,人口,生产力,各方面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上抗衡中国的实力,对隋唐的危害更甚于后金之于明。
正是因为高句骊有如此实力且为祸边疆,试图对华北地区进行渗透,对中原帝国图谋不轨,这才引起中原帝国的高度警觉。
于是隋唐两朝四代帝王才会不惜一切代价,多次动员全国兵马,倾尽全力,对高句骊进行接连不断多次打击,誓要消灭高句骊不可。
而那个时候的高句骊早已不是现在这个公孙度就能收拾的惨兮兮的弱小模样了。
时代变了。
隋朝两代帝王数次军事打击,折损兵马数十万,折损人口数百万,甚至透支了隋朝的生命力,付出庞大的时间和巨大惨重的代价之后,虽然也让高句骊疲敝,但是首先挺不住的是隋帝国自己。
高句骊以一己之力把隋帝国拖垮了。
以至于要到唐帝国时期,中国才终于把高句骊这个心腹大患给除掉。
整个过程,近七十年。
其烈度之大,跨越时间之长,战斗之惨烈,损失之巨大,过程之曲折,堪比二十次萨尔浒之战的总和。
只是结局不同而已。
唐帝国终究接手了隋帝国未尽之业,用三十多年的时间,拼尽全力消灭了高句骊,剪除了威胁,收回了辽东。
可以想象,若是没有隋唐两朝四代帝王接连不断的持续打击和百姓付出的巨大惨重的牺牲,今日之东北,或许将不是中国之东北。
深谙这些小国一旦失去制衡的发展前景,郭某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任他们继续做大,趁着现在手上实力足够底气十足,必须要消灭了他们,吞并,同化,剪除未来的威胁。
有些事情郭某人可不敢留给后世子孙,谁知道他们会受到什么样的掣肘呢?
能做到的就一定要做到,绝对不能动摇。
吞并,同化,一个都不能少。
消灭高句骊和扶余,平定三韩和濊貊,扫平东北,设立州郡进行统治和同化,将是他绝对不会改变的计划。
第885章.八百九十五 那一天,郭某人注定是看不到的
为了配合郭某人的东北征服计划,青州冀州和幽州三个州都在不断的通过海路向前线运送物资和官吏。
一边进行征服战争,一边这里就要开始统治了。
打下来的地方就要占据,就要治理,就要征税,要产生收益,要能够提供足以进行压榨的潜力,这样,后人才没有借口随意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