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御炎
陆路运输不行,运量太低,根本不能满足到时候巨大的需求,所以需要考虑水路。
而水路又没有现成的,所以简单来说,就是皇帝有了想要修一条内河运输渠道的想法。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而为了实现这一系列的动作,皇帝需要钱,这钱从何来?
商税之中而来。
于是皇帝在很多人的推动下有了全面加征商税的想法,并且这一行为也有大义名分——重农抑商是历朝历代的国策。
财政部尚书王粲和民政部尚书枣祗两人一同上表,直言商业过于繁荣的情况会使得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间接影响粮食产量,所以坚决要求遏制商业发展,打压商业,以稳固农业。
农为国之本。
一顶大帽子扣下来,顿时叫反商税集团人心惶惶。
当然,他们决定不会那么轻易的就认输。
这一要求被很多官员反对,官员数量最多的尚书台内部就有诸多官员提出反对意见。
他们认为魏国商税一直都按照东汉制定的策略执行,那么多年也过来了,现在突然要增加税收,难道不会引起民众的不满吗?
一旦发现钱不够用就要加征税收,长此以往,民不聊生,还谈什么治理国家?
重农抑商固然有道理,但是没有商人行商,钱从何来?
各地货物如何流动?民间所需如何满足?
全都靠朝廷来组织吗?
那朝廷需要花多少钱?
这难道不是与民争利吗?!
王粲你个废物!
枣祗你居心何在?
曹孟德你到底想干什么?
不知道从根本解决问题,就知道薅大家的羊毛!
不少官员跳脚般的攻击王粲和枣祗等人,说他们居心不良,试图与民争利,一堆帽子扣上去,纷纷化身祖安人,口吐芬芳舌绽莲花,就差没要求他们自己辞职了。
当然也有一些人比起王粲和枣祗更加在意郭鹏的看法。
因为他们知道能决定一切的是郭鹏,认为这搞不好是皇帝的一种试探,王粲这帮人只是被推出来试探大家的棋子。
这难道是皇帝的意思?
有人如此担心。
不过这样的担心并未出现,因为皇帝自始至终都没有提起过这样的议题,官员们提出争论的时候,皇帝一直都没有表态。
于是数月之后,这样的争论也就不了了之。
皇帝显然更关注战争而不是这些事情。
也有一些人欢欣鼓舞,觉得皇帝是看到了民意,选择了退让,选择了妥协。
这件事情也就这样过去了。
可没想到一年以后的如今,这件事情再次被提起,而且还不是王粲提起的,是郭鹏自己亲自下旨要求的。
皇帝亲自下旨。
越过议论阶段,直接进入立法执行阶段,要求掌握审计权的内阁和掌握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财政部联手拟定商税章程,在一个月内拿出一个章程给皇帝审查。
皇帝的旨意之中,有要求对各地商税的征收比例进行修改的内容,也有要求提高商税征收额度的内容。
然后还要求增加名为交易税的税种,更有以曹氏和糜氏商队为基准制定的针对全国所有商队的商队税。
反正满满的都是对商业的税收制定,各种名目眼花缭乱,让人一时间根本搞不懂这些名目都是怎么想出来的。
但是大家都知道,皇帝说了那么多,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
孤要加征商税,谁支持?谁反对?
谁敢支持?
谁敢反对?
这是一个大命题。
曹操宣读完皇帝的命令之后,内阁陷入了短时间的寂静之中。
曹操环视了一圈内阁官员们。
“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做事?难道要等着陛下怪罪下来吗?”
被首辅一喊,内阁官员们齐齐反应过来,连忙退下去回到自己的工位上办事了。
回到座位上之后,司马懿好一会儿没有反应过来。
然后看这样一样在发呆的诸葛亮,司马懿开口了。
“孔明,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诸葛亮看了看司马懿,摇了摇头。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我总觉得这件事情不简单。”
“我觉得也是,这个事情发生的有点突然。”
司马懿摸着自己的下巴寻摸了一会儿,忽然开口道:“但是孔明,你的忧虑,应该没有了吧?”
诸葛亮愣了一下,然后面露苦笑。
“的确,旧的忧虑是没有了,但是新的忧虑又出现了,这件事情……恐怕会引起朝局动荡,眼下大军出征在外,战事尚未平息,若是朝局发生动乱,恐怕对国家来说不是好事。”
司马懿深有同感,点了点头。
“不知道陛下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啊……”
第902章.九百一十二 曹操需要心理平衡
想起那位一句话就戳破了自己整个家族所思所想的皇帝陛下,司马懿很是疑惑。
他是完全想不通皇帝陛下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加征商税。
这种时候加税,天下刚刚稳定,人心刚刚稳定,皇帝陛下就不担心再起波澜吗?
和平盛世难道不是最好的选择吗?
这是为什么呢?
但是这和司马懿没什么太大关系。
天下大乱以来,他家早就变更为耕读传家模式了,眼下一门心思往官场使劲儿,子弟都在家中被司马防压着读书,然后四处找人联姻试图重新打造属于司马家族的人脉关系网络,根本没心思操持商业。
皇帝给的赏赐足够他家人花销,曹操那边也有友情赞助,自家也有土地,所以司马氏完全不愁这些钱,只是想往上爬得到权力而已。
权力才是最重要的。
诸葛亮家族也是如此。
诸葛亮和诸葛瑾都在做官,诸葛均正在读书,等待成年以后入仕,一家人在洛阳靠着诸葛亮和诸葛瑾的两份俸禄生活,日子倒也富足,不缺吃不缺穿,所以诸葛亮这一支族人也和商业沾不上边。
他们只想认真做官,在仕途上得到突破,成为高官,掌握权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这场风波不会波及到诸葛氏与司马氏,但是却会波及到很多其他人,其中未必就不包括内阁的官员们。
所以曹操可以看到某些内阁官员面露忧虑之色,眉头紧锁,似乎正在担心什么。
但是不得不说,这件事情上,曹操是乐见其成的。
他非常乐意,甚至愿意大力推动此事,竭尽全力和反商税集团作斗争,无论如何也要帮助郭鹏推动这项政策的通过,让这项政策落到实处。
之前,郭鹏主动召见了曹操、枣祗和王粲三人,对他们说明了自己的想法。
为了之后更大规模的战争和建设,他要加征商税,同时节省一笔不必要的支出,开源节流,在国库内积累资金。
之前那一次商税风波是因为他没有精力顾及,所以暂且搁置,现在有精力顾及此事了,就要办成此事。
郭鹏决定用曹操、王粲和枣祗等人为主力,打败反商税集团,把新的商税政策推动下去,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
曹操等三人大喜过望,立刻奉召,按照郭鹏的命令开始行动。
曹操的行动很快,他非常想要看到加征商税的政令付诸实施。
当然,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曹操素来以皇帝亲信自居,但是这种事情需要得罪很多人,他怎么会轻易涉及其中呢?
最大的原因在于曹洪和曹氏商队。
曹氏商队的主要负责人是曹洪那一支族人。
而曹氏商队的性质也早就不是曹家的私人商队了,曹氏商队的实际控制人早已变更,变成郭某人自己,不再属于曹洪了。
曹洪现在在卫军内任职,事情不是很多,有些时候也会亲自布局曹氏商队的事情,有些时候则交给他那一支的那些擅长经营的族人去做。
曹氏全族基本上都有参股进去,曹操这边也参了一股。
郭氏那边和夏侯氏那边也按照郭鹏的安排参了一股,所以曹氏商队虽然是曹洪主掌,但其实算是一个皇亲国戚联合起来搞的联合商队,郭某人是幕后控制者。
资金雄厚,产业丰厚,涉及的经营面很广,而且更关键的是,郭鹏可以直接插手进入发布行政命令,曹氏商队必须要完成,曹洪是不敢阻拦的。
所以按照郭鹏的要求,获利颇丰的曹氏商队除了分红利润之外,还要交纳一笔相对沉重的赋税,直接交到国库去。
除此之外,郭氏一族参股的那一部分利润会充入内库,归郭某人自己支配。
曹洪是什么也不敢说也不敢做,老老实实的按照郭鹏的命令配合他办事,老老实实交钱。
他怕郭鹏怕得要死,根本不敢造次,赚得多,不过交税交的也多,那笔税的数目曹操得知了都要抖一阵子。
但是曹洪自己还是挺满意的,至少不会被罚,也不会被打,还有奢侈的日子可以过。
就是多少有点心疼。
无独有偶,糜氏商队也是如此。
糜氏商队比曹氏商队更早的支持郭鹏,所以更早的发展起来,也更早得到郭鹏的扶持,为他们注入巨资,安排商路和贸易方向。
所以糜氏商队从事的业务可以和曹氏商队分庭抗礼,缴纳的赋税自然也不少。
不过就曹操所知道的,糜氏商队里也有郭氏的参股,数目很大,还有郭鹏主导之下的田氏家族的参股,但是实际控制人一样是郭某人本人。
所以有一部分利润也会进入郭鹏的内库之中,归他支配。
等于郭鹏亲自动手,联合自己身边的皇亲国戚家族,利用他们的资金注入商队之中,以自己为核心主导,利用曹洪和糜竺,掌握曹氏和糜氏两大商队,做大宗货物交易的生意。
比如粮食,比如蔬果,比如盐,比如铁制品还有酒。
足迹早已遍布全国。
商队所得的钱款除却分红之外,税款纳入国库,郭氏的那一部分被他纳入皇帝内库之中。
规模巨大的糜氏商队和曹氏商队的幕后大黑手其实就是郭某人自己,他是这两支大商队的真正控制人,可以主导这两支商队的商业行为,也是最大的获利者。
不过郭鹏的行为的确起到了平抑物价的功效。
尤其是最重要的粮食,眼下那些豪强大族想要依靠囤积居起来哄抬粮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其他很多日常用品也很难哄抬起来,因为曹氏商队和糜氏商队实力雄厚。
有郭某人做后盾,实力想不雄厚都很难。
至于郭鹏的内库里得到的那么多钱究竟是为了做什么,曹操也不知道全部,就知道一点,好像是为了发展临淄营所用。
临淄营是一个专门探查情报、搜集军事讯息的密探机构,需要很多钱,郭鹏专门用它去搜集军事情报,并且从事反间谍行动。
临淄营为郭鹏横扫天下军阀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是基本上所有知道临淄营存在的文臣武将们的共识。
至于其他的,曹操也知道的不是很清楚,隐约了解一点临淄营好像还有其他的职责。
但具体的,他无从得知,他也不是参谋台的人,据说参谋台与临淄营的合作比较多,军队高层大将也和临淄营合作过。
但是曹氏商队和糜氏商队要缴纳多少赋税他是一清二楚的。
所以每当曹洪向他抱怨自己缴纳那么多赋税而其他豪门大户的大型商队却不用缴纳赋税的时候,曹操也会心生嫉妒和怨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