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御炎
理藩院位居洛阳城东北角落,距离洛阳城东市有一段距离。
这是郭鹏当年下令枣祗和荀攸营建新洛阳城的时候特意为了藩属国和邦交国使者们准备的“大使馆”。
地理位置相对僻静,闭塞,有限的几条通道通往洛阳城各地,想要看管和封锁也是相当容易的事情。
理藩院的占地面积不小,建筑物也比较多,当时荀攸还以为这是郭鹏给太上皇郭单准备的皇家别院,亦或是给他自己准备的皇家别院。
不过一看建筑规格和要求并不高,不像是皇家使用的,询问了一下,才知道是给藩属国和邦交国准备的。
当时荀攸觉得这种未雨绸缪未免有点太早了,试图劝说过郭鹏缓一缓,不用那么着急。
但是郭鹏认为也就在那么几年的时间内就要进行外交活动,所以应该营建。
理藩院的建筑在延德二年年中完工。
当时朝廷官员们都觉得皇帝这样搞没什么意思,结果也就一年多的时间,西域国家大举东进,前来朝拜他们失散已久的爸爸。
理藩院派上了用场。
辛毗带着部下们来到了建成以后就没有动用的理藩院,四处巡查一下,看看基础设施什么的,列了一份基本生活设施的购买清单送到了财政部。
财政部尚书王粲已经得到了郭鹏的指示,对此大开绿灯,把款项拨付下去,辛毗亲自派人按照统一标准去购买基本生活设施,然后又雇人进行全方位的打扫和装点。
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目前已经知道的会抵达洛阳城朝拜魏天子的十八个西域国家的使节要居住的院落给安排好了。
安排好之后第三天,鄯善国使者就抵达了洛阳。
以他们的规格,自然也不需要辛毗亲自去迎接,辛毗毕竟是部堂级高官。
不过辛毗实在是闲得蛋疼,左右没事情好做,所以就决定自己去尊降贵去迎接小国使臣以展现天朝上国的大气。
鄯善国的使臣是鄯善国王的亲弟弟,对中国的事情略有些了解,得知前来迎接他们的辛毗的地位之后,还是相当激动的。
他们目前还不清楚魏帝国的官员名称和职权范围,但是知道官员的等级,一千石两千石之类的等级他们是清楚的,因为两汉四百年也在使用。
汉政府设置的管理西域诸国西域都护府是两千石的级别,相当于汉帝国内部的一个郡的等级,就是职权范围比其他内地郡国要大很多。
都护府首脑西域都护也是两千石级别的官员,相当于是说汉政府把西域当做是自己的一个郡,管理起来并不觉得吃力。
从人口上来说,的确如此,西域总人口未必比一个中原的郡要多,不过西域这片地盘未免也太大了一些,比会稽郡还要大。
西域诸国不知道中原帝国内部还有多少官员级别,但是他们知道两千石的官员就是他们所能接触的最高级别的中国官员了。
于是对于两千五百石级别的外交部尚书辛毗,鄯善国使臣是相当的激动。
官员品级足够高,就意味着魏帝国对他们比较重视,那么他们此来的目的就能很好的实现,而不用担心不能达成国王的交付给他们的任务了。
和魏帝国建立关系,成为魏帝国的藩属国,得到魏帝国的优待,并且实现全面通商。
他们都知道,要想富裕,就要和中原帝国通商,然后才能赚钱。
中原帝国虽然也干预他们的内政,比如乌孙的大小昆弥就是西汉政府造成的,但是和当年的匈奴那种纯粹的压迫和压榨不同。
汉帝国的羁縻统治要温和不少,不是纯粹的压榨,也能给他们带来好处。
匈奴对付西域诸国就是竭尽全力的压榨,压榨他们的战争潜力和经济潜力,奴役他们的人口,迫使他们出兵跟随匈奴人作战,相当野蛮。
而汉帝国对待他们的羁縻统治则是打一棒子给个甜枣,虽然棒子挺疼,但至少有个甜枣可以吃。
两下里一比对,就能得出汉帝国比匈奴帝国要好的结论。
所以后来王莽被推翻之后,在东汉建立之初,西域诸国不堪匈奴压榨,集体主动去洛阳拜见刘秀,请求刘秀重建西域都护府以保护西域诸国。
可惜当时刘秀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实在没有精力收小弟。
郭鹏和刘秀不一样,他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国内战事,削平了所有和他对着干的军阀势力,一统全国,对内以发展为主旋律,那么自然就要寻求对外的扩张影响力行动了。
这和西域诸国的诉求是一样的。
双方自然一拍即合。
没有了匈奴与鲜卑的压迫,西域诸国自由了一阵子,但是他们很快意识到与中国隔绝交通不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没有官方许可和保护,通商虽然还能进行,但是难度会变的无限大,伤亡也会无限提高。
生活质量的极大下降让他们天然追求与中国的通商,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甚至非常渴望中国回归西域,如此才能带领他们过上好日子。
丝绸之路的起始点是西汉的长安,东汉的洛阳,而最终的终点,是在欧洲大陆上的罗马帝国境内。
这条超级遥远的商路不仅促成了罗马帝国和汉帝国的某种联络,实际上也成就了沿途这些国家的富裕。
汉帝国的商旅往往无法真的亲自前往罗马帝国做生意,基本上就是在西域诸国完成对外贸易,接下来的事情就由西域诸国接手。
西域诸国负责完成丝绸之路的第二段,把商品和商路连接到了安息帝国和贵霜帝国。
接着,中亚地区的这些商人再一次接手,把中国商品运送到罗马帝国境内,完成这远隔万里的商业贸易。
汉帝国的丝绸,瓷器,还有各种特产,深深受到罗马贵族的欢迎,他们愿意花费高昂的价格购买这些产品。
由此,丝绸就完成了自己堪比黄金的价格三级攀升之路。
而中间商们也纷纷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赚取了高额的差价。
因为一条丝绸之路富裕的人,可真的不少,这条路所养活的人也确实不少,
但是限于地理因素和人口因素,吃下这部分差价的西域小国无法用这笔钱完成什么重要的改革任务,这笔重要的差价就被他们用来进行享受。
他们的富有和奢侈给后来的人们带来了很多绮丽的幻想,促成某些民间传说的诞生,倒是让盗墓贼们趋之若鹜。
所有人都相信西域古国的地下埋藏着无尽的财宝。
郭某人觉得不管他们是否有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积累的财富能否成为自己的,以及他们是否可以扮演好丝绸之路上的服务型角色,为中原帝国的商业队伍服务,保证把他们安全的送到中亚地区。
这段路途真的很遥远,没有充分的保障,商旅们的安全将很成问题。
不能打造一条稳定且安全的道路,那么丝绸之路的开源意义就会下降,郭某人就会不开心。
所以郭某人觉得短时间内留着这些国家还是有点意义的。
但是时间一长,安全可靠的路线摸索出来之后,就没有必要带着他们一起分蛋糕了。
平白无故多出来一群中间商分割利润,很不爽的。
还不好确定他们是否会从中倒腾来倒腾去拼命赚差价,损伤魏帝国可以得到的利润。
郭某人好不容易暂时压制住了国内的中间商们,结果西域也冒出来一群中间商要和他分蛋糕。
不爽。
很不爽。
第955章.九百六十五 只有大国才配和大国玩游戏
按照郭某人的判断,依靠着汉帝国在西域用几百年时间打下的基础,只要交通问题得以改善,他就可以用相对较小的代价完全掌握西域。
然后设立郡县予以统治,由此将丝绸之路彻底掌控在手。
和安息帝国贵霜帝国还有罗马帝国贸易的利润,郭某人要亲自获得。
自古以来也要坐实了,不给落人口实,免得给后人添麻烦。
安息和贵霜这两国就算了吧,他的有生之年是不想和这两国产生什么纠纷的。
距离帝国核心太远,成熟通畅的道路修建完成之前,帝国极壁的范围扩张之前,和中亚两强搞对抗是不现实的。
只要能合作赚钱,让他们做中间商也无所谓,干掉他们所收获的比起一起做生意所收获的说不定要少很多,还要额外付出很多去经营去管理。
隔着大片的荒漠和帕米尔高原,在这个时代想去真正的管理中亚地区,对于郭某人来说就是超人级别的难度了,根本就是不现实的。
所以打从一开始郭某人就没有扩张到中亚的打算。
但是西域这帮小不点们真的需要收拾掉,这部分距离利润郭某人想要独吞,绝对不愿意和西域小国们分担。
西域诸国是不会了解到这位魏天子是如此的居心不良。
接纳它们不过是为了完全彻底的了解和掌握他们国家内部的情报,了解他们的战备力量和储备力量,以求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完成一波流推倒。
他们永远也不会知道。
他们只会知道魏国真的很强,很富庶,是值得他们追随的爸爸国。
这一点,从他们离开凉州进入关中之后就发现了。
魏帝国在凉州的建设是滞后于关中尤其是长安一带的,长安作为雍州首府、魏帝国的“西京”和西北地区战略总后勤基地所在地,得到了郭某人的特别关注。
长安城建设起来的时候,是完全对标新洛阳的。
长安城的各项建筑指标只比新洛阳城要稍微落后一个档次,同等级的城池在魏国国内也相当有限。
除了长安之外,只有邺城和临淄拥有和长安一样的建筑待遇,其他各州首府都要稍微次之。
所以长安是这个时代数一数二的巨城。
长安城内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四十万,魏帝国迁移到关西一带开垦荒地恢复建设的人口主要就是以长安为中心铺散开来的。
一座城池就能超越大半个西域的人口数量,这样规模的城池是西域诸国这一代的使臣从未见过的。
或许曾经他们的前辈见过,见过数十年前尚且辉煌的长安和洛阳。
但是自从羌乱和黄巾之乱以后,中原与西域的政治交通就隔绝了,官方使者再也不曾踏入中原。
数十年时间过去,当初那群见识过中原繁华的使臣已经死了,现在这一代新人显然是不曾亲眼见过的。
最多,也就是从前辈或者商旅嘴里听说过那样的描述。
知道东边的中原帝国庞大到了无边无际的地步,知道他们拥有超级多的人口和巨量的财富,修建起了他们根本不敢想象的巨大规模的城池。
那种感觉,恍若生活在仙境之中,从未见到过那么多人从自己身边走过,那么多店铺,那么多叫卖的小贩,还有一座座的坊,一个个的居住区,还有精锐的士兵在街道上巡查。
他们听说过,却从未见过,于是在他们抵达长安之后,他们请求去长安城内见识一下,看一下,了解一下他们的宗主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
曹仁派来的随行人员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带着他们在长安城内逛了三天,把长安城逛完了,然后带着尚且晕晕乎乎的他们走向了前往魏帝国核心的道路。
大国,亿万生灵,和小国寡民,这之间的差距又如何是短短的三天可以看得出来的呢?
所幸他们有很多时间可以慢慢看。
从长安到洛阳,是有着早已修缮完成的发达的交通网络的,完全对标秦直道的修路技术修建起来的直道。
这些直道的建成大大提高了从洛阳到长安的速度,是魏帝国重建关西复兴关西的重要举措,每天奔赴在魏直道上来来往往的商旅、官方车队和黎庶百姓们是从未停歇。
从早上辰时各大城池相继打开城门开始,一直到日落西山,这条道路上都能看到络绎不绝的往返之人。
因为魏直道巨大的人口流动量,除了官方设置的针对官方行人的驿站之外,也不断地有民间商户在驿站附近开办,民间的旅店,给数量庞大的行人提供休息和吃饭服务,也有给牲畜提供草料的服务。
这些发达的交通网络往往也能带动周边地区的一些发展,并且逐渐成型,十分繁荣,鄯善国的这群使者行走在直道上的时候,看着这样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也是不断的刷新着他们的世界观。
他们通过了潼关,进入了京畿地区,然后过了弘农郡,终于来到了洛阳。
当他们看到了全魏帝国只有一座的、极其雄壮的洛阳城的时候,已经震惊的完全说不出话来了。
洛阳城比起长安城更加雄壮,更加高大,护城河更加宽广,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头巨兽盘踞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地吞吐着这片天地之中生存的人们,决定着他们的一切。
这是一座可以超越他们想象的城池。
当然,也不仅仅是他们,第一次见到洛阳城的魏帝国子民们也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新营建起来的洛阳城的确很大,大到了至今为止都没有完全完工的地步,至今为止洛阳城的一些城墙部分还在修缮,因为郭鹏对洛阳外城的防御功能要求很高。
只从外面观看洛阳城,是看不到这座城池的全貌的,当他们决定更进一步的时候,就遇到了辛毗率领的外交部团队。
鄯善国使臣是鄯善国国王的弟弟,他会说汉话,不需要翻译就能和辛毗交流,省了不少事。
辛毗对于这些会说汉话的从魏国疆域之外而来的人很感兴趣,于是和他进行了一番交谈。
交谈自然是关于鄯善国的一些消息,比如国家多大,多少口人,多少兵马,多少物产之类的。
鄯善国使臣转了转眼珠子,稍微把自己国家的人口给多报了一些。
辛毗还询问了他所知道的其他西域国家有多少人口多少物产之类的,他也回答了,当然就相对应的减少了一些。
可能他以为辛毗这样询问是为了确定他们的国家是否有资格成为魏帝国的藩属国或者是商业贸易对象,所以在回答的时候就有了私心。
辛毗则发现这个使臣告诉他的数字和他从前汉旧有的资料里得到的数字差的并不多。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的人口好像没有很大的变动。
魏帝国的人口已经进入了稳定高速增长期,增长的速度和数量都是喜人的,和魏帝国一比,这些小国就和不存在一样。
也对,郭鹏曾经对辛毗说过,这些小国就不要当做正式的外交对象,他们的人口和发展潜力都不行,糊弄糊弄他们,摸清楚他们的底细之后,就可以筹备着进取西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