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名剑山庄
首先,大明科举出身的人,很难有这样的人。因为他们成也圣贤书,败也圣贤书。至于武将之中,也很难有这样的人,让武将打打杀杀可以,让他们做这样的事情,也是不行的。
至于太监,太监是皇帝的死忠。
培养一批太监倒是容易。但是如果大量使用太监,定然引起外朝的反对,引发一系列事情。
而且太监的先天缺陷,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太监的底线也比臣低太多了。
朱祁镇大量用太监,他自己也不是太满意的。
而且即便培养太监,也是需要人的。
总不能朱祁镇自己去给太监上课吧。
朱祁镇不用想,就会大量官,跪在宫门外死谏,毕竟大家心中的天子门生,乃是进士。而今陛下去收一群太监学生,将他们置于何地?
朱祁镇首先要做的是将自己的观点写出来,也就是分工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就是国富论开篇的结论,分工越细,效率越高。
这一句话,现代人感觉几乎是真理了。但是如果将这个观点,逻辑清晰,符合当时人的思想概念。却要费一番功夫了。
朱祁镇顿时有些后悔了。
后悔当初在华殿请讲的时候,并没有好好听讲。他写这种章的时候,总觉得不够好。于是他忍不住将刘定之叫过来了。
因为刘定之,既然是状元,那么章也是极好的。
而且刘定之从入仕以来,就被朱祁镇当做重点培养。两个关系也是非常亲厚的。也是刘定之官职不高,又多外任。
这才在朝中不显山不露水而已。
但是知道的人,都不会小看刘定之这个刚刚三十的年轻人。很多老臣都觉得,十几年后,内阁几把交椅之中,定然有刘定之一席之地。
刘定之进宫之后,朱祁镇将他写好的章让刘定之看了,刘定之看了。虽然觉得很别扭,因为朱祁镇虽然是写成古了,但是还是论的写法,甚至里面还有数据对比等等。
刘定之,先对这个说法,感到怀疑。而后他自己细细推敲,甚至在大兴知县下辖的一些作坊试行之。
最后不得不承认,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但是他觉得这个结论是对,但是依然劝谏朱祁镇不要以陛下的名义,将这篇章传出去,原因很简单。
这即便是对的,但是不是道德章。传出去,非但不会成为皇帝身上的闪光点,反而成为污点。
这就是所谓的偏离圣道。
对于这一点,朱祁镇也是很明白的。
说起来大明的政治环境,要比清代好太多了。如果是一般人写出这样的章,提出这样的观点,未必不是一本奇书。甚至杨士奇,杨溥等人或许还有赞赏一二。
但是皇帝却不一样了。
他天然站在政治的风暴眼上,一举一动都会有人做政治解读。所以有些事情,寻常百姓做的,皇帝却是做不得的。
所以,朱祁镇不得不采纳了刘定之的意见,做伪书。
其实这也是古代常态了,就是托古人之名写书。内容是真的,但是作者是假的。
本来吧,在朱祁镇心中最好,弄一个墨家名头,干脆就叫墨经。
但是朱祁镇想用这里的思想,却不得不考虑阻力,毕竟而今儒家占据了主流,准确的说,是理学占据了主流。
所以,朱祁镇决定托一个儒家名人。
至于是谁,朱祁镇翻来覆去的想,就想到了子贡。
原因很简单,子贡乃是孔子学生之中,政治能力最好的,外交能力也是爆棚的,偏偏又是一个大商人。
最重要的是,并没有什么著作。
朱祁镇一决定,第一件事情,就是询问子贡有后人在大明吗?锦衣卫立即报道:“端木家在大名府浚县。当地还有子贡墓,端木家在元代曾经入仕,入本朝几代都是白丁,至于而今端木家主是谁,还要大名府本地报上来。”
朱祁镇立即明锦衣卫将端木家主,秘密带进京师来了。
做戏就做全套,既然要做伪书,自然要让端木家来背书了。什么他们不愿意,朱祁镇有得是办法让端木家愿意,并愿意摇旗呐喊,成为这一本书的忠实粉丝了。
只是如此一来,朱祁镇这一件事情就有些变化了。
之前朱祁镇仅仅是想将分工写明白了,好让做教材。培养出一批人来,哪怕是太监,也好办事。
但是而今要伪做一本书出来,里面的篇幅光写分工这一项,未必太少了一点。
朱祁镇就准备绞尽脑汁,写一些他在后世有印象的东西。都是经济学方面,准确的来说,是古代经济方面,大部分都是从国富论经济学原理之中截取一个个观点,然后用明代人可以懂的话,一一敷衍成篇。
这种造假的事情,朱祁镇只想做一次就行了。所以这一次,就将他心中的存活。全部清理干净。
刘定之就是他的主要助手。
朱祁镇提高主要思想,而刘定之就谋篇布局,行落笔。
一连忙了月余,朱祁镇才算是想不起来写什么了,但是朱祁镇依旧不想轻易将这一本端木子推出去。
毕竟这里面很多东西,都是他未来的变法依据。非要千锤百炼不可。
朱祁镇每日推敲,但是刘定之却待不住了。
刘定之自告奋勇道:“陛下,臣愿意担任福建盐运司同知,为陛下推行晒盐法。”
朱祁镇要让刘定之办事,自然有些事情没有瞒刘定之。当然了也没有完全告诉刘定之,只是说他想推行晒盐法,节省朝廷经费之余,让食盐大降价,有利于百姓。
而刘定之本人也是看到了机会所在。
虽然新盐法并没有推行,但是官场之上从来没有秘密,刘定之自然是知道的,所以他将盐场看做建功立业之所。
毕竟他距离朱祁镇最近,对朱祁镇的心思也最明白了。
朱祁镇要他从最底层一步步走上来
马政,地方官,商税,等等,这些事情一件件历练过来,他也知道他不可能从大兴知县任上,进入六部任职,总是要外放,何不找一个能建功立业的地方。
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贡马
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贡马
朱祁镇最后确定了,让刘定之担任福建盐运司同知。五品官。
朱祁镇短暂的闭关也就结束了。
毕竟朱祁镇也不敢对朝政的太过放松。
所以,只要一认真起来,各种麻烦事情,就涌上来了。
河北水利有于谦负责,中央有曹鼐协调,虽然事情很多。但是需要朱祁镇做决定的并不算多,下面都拟好方案。
朱祁镇批阅即可。
至于盐法这一摊子,河北长芦有王佐,两淮有何渊,福建有刘定之。中央有周忱主持,又有杨溥扶持。也没有出什么意外之事。
杨溥也是老臣。
各地方的政务,根本不用朱祁镇多操心。
不过,有些事情还是让朱祁镇格外留意。
第一件事情,就王骥上报的。
今秋准备出麓川而西,汇集缅甸为首的各路土司,准备进攻孟养,襄王三卫也在从征之列。准备一举剿灭思家余孽。
之所以停这么久,就是朝廷对云南的支持有限。
云南必须等秋收之后,才有钱粮动兵。
反正朱祁镇也不指望云南几十万石粮食,与几万两的赋税。毕竟山水迢迢,如果将云南的粮税运到京师,不知道剩下几成了。
朱祁镇也就留云南自用了。
当然了,也是因为王骥在。将来王骥卸任之后,这种不正常的情况,自然要变更。
对这一场在北京千里之外的战争。朱祁镇现在得到的消息,其中有十几天的消息差,朱祁镇也不能遥制。
只是等消息了。
不过,另外一件事情,却要让朱祁镇感到不舒服了。
说是一件事情,并非是一件事情。
而是这一件事情恶化到让朱祁镇简直无法容忍的情况了。
那就是瓦刺使团的规模一次比一次扩大,而且频率越来越多。
朝贡制度,乃是大明对外非常重要的体系。如果具体到北方区域,那么朝贡制度,可以简化为贡马。
大明的马政之前也有一个简单的介绍。
可以总体小结一下,那就是大明朝廷不缺马,但是缺战马。特别说在长城外的牧马地失去了控制之后。
但是数以百万的明军,对上等战马的需求还是有的。
但是北方瓦刺,鞑靼,兀良哈这些部落,与大明之间关系复杂,一方面他们承认大明的领导地位,要大明皇帝册封。但是一方面在扰边之上,毫不留手。
这种复杂的情况,其实贡马制度就是大明对塞外各部的经济缰绳。
在军事之上,塞外各部或许还够被明朝忌惮。但是在经济上,根本就不足以与大明相比。
即便明知道,他们贡献的良马成为大明的武器的时候,他们也必须从大明这里交易大量草原所需的东西。
甚至大明朝廷,在这样情况之下。也做出限制。就是钢铁与粮食,都被限制供给。
即便是大明厚往薄来的原则,但是多以银子与布匹回赐。
至于详细清单,这里就不说了。总体来说大明给塞外马匹的价格,上等马,七两多,下等马,三两。
至于更好的马。就单独核算了。
这个政策,彼此都有好处。
甚至瓦刺将根多蒙古部落灭了,取蒙古部落的贸易勘合,与朝廷交易,从这个交易之中,得到了很大的好处,控制了中原物资进入草原的渠道。
而大明保持了对草原影响力的同时。也获得一批战马。
所以,即便朱祁镇对瓦刺忧心已久,但是这种明面上的贸易,还是没有断绝。甚至还做出了分化。
今年开始,脱脱不花已经单独朝贡了。
甚至锦衣卫代表朱祁镇,已经与脱脱不花搭上线了。
虽然脱脱不花并没有怎么回应锦衣卫。但是这种收留的情况,本身就代表了脱脱不花的一个态度。
朱祁镇心中暗自揣摩,脱脱不花对瓦刺与大明之间战争,恐怕也有患得患失之感。
脱脱不花是知道大明的国力。他在大明生活过一段时间。一方面,他知道他最大的敌人并非是大明,而是瓦刺太师也先。固然瓦刺与大明交战,大明肯定会扶持脱脱不花的。
到时候永乐年间的旧事重演。
大明或许会扶持脱脱不花的上位。
另外一方面,真因为如此,脱脱不花不敢轻易表态。
因为瓦刺势力很大,也盯着脱脱不花,虽然在脱欢死后,脱脱不花有了一些部众。但是这些部众与瓦刺本部势力相比,相差太远了。
所以脱脱不花要小心翼翼,维持自己的独立性的同时,尽量不刺激瓦刺也先,虽然黄金家族在草原上数百年的威望,让也先不敢轻易动脱脱不花。
但是问题是,这是黄金家族的威望,而不是脱脱不花的。以也先的权势,换一个大汗,只要再立一个是黄金家族的,蒙古各部不会也不敢有太多反应的。
而今朝廷面对的问题,就是瓦刺贡马数量越来越大,并且人数越来越多了。
大明朝廷对各部朝贡是有限制的,比如瓦刺,是一年一贡。但是瓦刺却不遵守,有时一年三四次朝贡。
而且随着瓦刺在草原上的强势,很想将之前各部单独与大明朝贡,全部集中在瓦刺的管理之下,而瓦刺也能分享到其中利润。
当然了厚往薄来的原则,大明在其中利润虽然有多,但是不多。贸易规模扩大,对大明来说,好处并不是太大的。
更让朱祁镇不舒服的是,瓦刺使团的人数越来越多了。
说实话,瓦刺朝贡规模扩大,朱祁镇也没有办法,固然知道这是在增加瓦刺的实力,是在资敌。
但是那有什么办法?
现在瓦刺不想轻易与大明翻脸,朱祁镇也不想与瓦刺翻脸。大战之前,该有的体面也都要给瓦刺。
但是瓦刺使团人数的扩充,却让朱祁镇感到无法忍受了。
在宣德年间,瓦刺使团最多几百人。
但是进入正统年间之后,借口道路之上多有盗贼,所以增加人手。而且一加起来,几乎无休无止了。
从五百人,一千人,一千五百人,现在就快要超过二千人大关了。
不是朱祁镇吐槽,在长城之外,瓦刺数万骑在,谁看抢瓦刺的东西,至于长城之内,驻扎大明几十万兵马,使团是会派兵护送的。
上一篇:奉系江山
下一篇:开局要被唐太宗五马分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