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479章

作者:名剑山庄

特别是对很多地方的边边角角。如果舍弃一点土地,能换的太平无事,很多大臣也是愿意做的。

就好像钦州七峒,其实很多大臣都有意模糊了这一件事情,就是想要维持现状。

毛胜如此的举动,也引起了安南方面的反应。

安南方面针锋相对,要求黄氏服从自己,否则就让钦州黄氏鸡犬不留。一时间两国的压力,就落到了钦州黄氏身上了。

钦州黄氏进退不能,前后两难。

他们最后选择了大明了,毛胜大喜过望,带千余骑兵,进入黄氏的领地,宣慰黄氏,并奏请朝廷封赏,还带了不少火器,赐给了黄氏。

毛胜倒不是不想带太多的人了。

一来毛胜带的都是精锐骑兵,即便有事情也能走得了。

二来,毛胜也不觉得安南有贼胆,敢出手袭击毛胜。

三来,也就是钦州七峒的地势限制,钦州七峒所处的地方,就是而今广西东兴一带,山势起伏,地形有很大限制。

而且所谓的黄氏所辖,也不过是二十多个村落而已,说起来,比起大藤峡侯氏的实力都差了不知道多少。

毛胜担心自己带得人太多了,黄氏反而承受不起。

只是这一去,引起了一场大战。黄氏也因此承受大难。

因为安南方面有了行动。

如果说说安南方面有意挑起对大明的战事,却也是未必的,但是黎思诚对前线的命令,也不希望挑起与大明的战事,但是同样要前线寸土不让。

刚刚开始的时候,双方对峙的气氛很严肃。

但是明军开始撤军以来,安南方面就放松了许多。

明军大军从太平府撤出,前线的军队也撤到了太平府。

最前线的由当地土司负责,而各地土司与安南都有这样那样的联系,想想就知道。距离如此之间,土司有相对独立,他们与安南之间,清清白白一点问题都没有,才是不正常的。

所以,明军依靠东厂与锦衣卫,已经其他各个渠道,对安南的情况,做到了大体掌控。而安南对大明这方面的情况,也不是一无所知的。

面对明军这一方面的举动,安南方面认为,决计不能退让。在钦州黄氏拒绝安南之后,他们也决定派出人马。改变黄氏的态度。

只是因为信息传递上的问题,当双方军队都到达了钦州七峒的附近的时候,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举动

如此一来,双方一场战事就不可避免了。

第三十九章 钦州黄氏之战

第三十九章钦州黄氏之战

朱祁镇之所以如此愤怒,并不是双方开战了,而是愤怒于毛胜打败了。

毛胜轻敌了。

毛胜是先到了的黄氏,黄氏自然好生接待的。而安南军队后来到了,在南方山区,骑兵或许是一个不错的代步工具,但是想法发挥出骑兵的战略优势,却是不可能的。

安南当时指挥的将领,到底是怎么想的。

明军这里并不知道。

他是不知道明军就在黄氏,甚至征南将军毛胜也在,还是知道了,依旧按照原计划发动了进攻。

但是他的突然袭击。实实在在让毛胜措不及防。

无他,安南军队的火器化程度非常之高,而且派往钦州黄氏的军队,由是安南的精锐军队,故而一开战,毛胜就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之下,承受了安南军队大量的火力打击。

在山地的情况之下,毛胜的骑兵根本跑不起来。明军也没有思想准备,毕竟大军都准备撤军了。

这种松懈的情况之下,明军损失相当之大。

不过毛胜毕竟是老将,稳得住阵脚,联合黄氏的家丁,开始反攻,毛胜亮出自己的大旗,然后带队直插安南军中。

当时安南军队也大吃一惊,被明军骑兵从中凿穿了。

但是安南军队的组织程度却不是一般军队能比的,毕竟现在的安南军队,几乎是在后黎朝一朝最高光的时刻。

面对明军数百骑兵反攻。

安南军队的阵势根本没有被击破。

或者说因为地势的原因,阵线也乱了,即便是阵型混乱的情况之下,安南士卒也没有选择后退,双方都陷入肉搏之中。

毛胜骑兵最大的问题,是山势起伏,地势所迫,马跑不起来。没有速度,纵然毛胜亲兵都是精锐,但是在这种混战之中,只是白白消耗而已。

更让毛胜失望的是。

黄氏的家兵连一会儿都没有坚持下去,就被安南军队给打崩了,黄氏纷纷投降。

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

毕竟黄氏这种地方土司有些兵力,不过是看家护院而已,指望他们有其他作用吗?

这一场小规模的战事,虽然不能说,将明军与安南军队最顶尖的精锐全部投入其中了。但是参与进去的各部,放在两国内部都能算得上精锐之列。

黄氏这些杂兵参与在这方面之中,不是分分秒秒被锤死,还有其他下场吗?

毛胜只能选择带着部下突围。

但是一路厮杀出来,只剩下三百多骑,退往了钦州,随即带着兵马进驻防城。

如果事情到了这一地步,虽然明军吃了不小的亏,但是距离双方根结难解,还是有一点距离的。

但是安南接下来的举动,却让朱祁镇无法退步了。

黄氏一族,一个不留全部被安南人给杀了。

或许在安南方面看来,这是处置叛徒。但是在朱祁镇看来,如果朝廷不能为黄氏一族报仇,那么将来还有什么人为大明办事。

这是第一点。

其次一点,就是安南军队似乎一不做二不休,大军挺进凭祥州。

凭祥土司李成,向大军告急。

这就是朱祁镇前后接到的关系广西前线发生各种事情的奏疏。

朱祁镇看过之后,对于毛胜很是失望。

不管毛胜在奏疏之中怎么辩解,但是在朱祁镇看来,输了就是输了。毛胜作为朱祁镇任命的方面之将。

朱祁镇给了毛胜相当大自主权。

就好像毛胜想收复钦州七峒的举动,朱祁镇就不是事先知道的,不过这并不重要。但是毛胜想做这样的事情,低估了安南的情况,造成这样被动的情况。

才是朱祁镇最不能忍受的。

这一战,大明战死七百士卒,说起来这个损失。对于大明来说是九牛一毛。但是却将朱祁镇已经完成好的善后举动,全部打乱了。

对于安南的一切情况,都要重新评估了。

朱祁镇第一个感觉,就是要换将。

觉得这个毛胜老则老矣,却不是大将之才。但是随即朱祁镇就将这个念头打消了。无他,这个时候双方说不定就打起来了。

临阵换将,不管是换谁,都不是太合适的。

朱祁镇想到这里,二话不说,口述一封安抚的圣旨,令内阁立即拟诏,发给毛胜。表示他大明皇帝对征南将军毛胜一切行为的支持,安抚毛胜,胜负乃兵家常事,无须自责,前线之事,都由毛胜节制。

之前对打不打,朱祁镇还是有些犹豫的,为防止在战和大事上,脱出朱祁镇的控制。朱祁镇对广西方面人事安排,并没有向战事方面倾斜。

而此刻,朱祁镇预感打一仗已经不可避免了。

于是就放开了所有的限制,不管对毛胜满意不满意,都要达成前线专将权的目的。至于打赢打输在事后在说。

另外朱祁镇立即召见内阁会议。

甚至不顾天色已晚,准备挑灯夜战,也要将这一件事情马上敲定。毕竟说不定这个时候,前线已经交上刀兵了。

如果北京的政策不能立即转变,对这一场战事有不好的影响。

等所有大臣都到了武英殿之中,一根根手臂粗的牛油蜡烛,就好像是林立的甲士一般,与甲士的铁甲相互反光,将武英殿之中,照耀通明。

但是第一时间,大臣都没有说话。

无他,这事情太急了。

所有包括朱祁镇都没有准备,此刻正一分分看关系这一战的各方书,东厂,锦衣卫,断事官,地方官,等等的。

很多渠道对这一件事情,还没有反应过来。再过一两天之后,决计有更详细更明确的关于这一战的奏疏汇总。

不过,此刻却等不了了。

朱祁镇咳嗽两声,说道:“诸位看得到差不多了,首辅,你先说说该怎么办?”

李贤说道:“臣以为当训斥安南使臣,令安南国主上奏,分辨此事,总好弄一个是非分明,才好下结论。”

李贤的态度从这短短的一句话之中表明无疑,他希望在大明朝贡外交框架之内,解决掉这个问题,一句话,就是谈。

当然了,谈如果真谈不下来的时候,自然要用另外的办法。

只是李贤从骨子里都散发着四个字:“不想打仗。”

各种原因之前李贤已经说明了,即便是而今出现了这个预料之外的事情,李贤也不想改变初衷。

“陛下,事已如此,说什么都晚了。”杨洪说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黄氏为朝廷效力,而全家死难,朝廷如果轻易放过了安南,臣担心从此广西各土司畏惧安南,就要超过畏惧朝廷了。”

“如此一来,广西西南就不是朝廷所有了。”

杨洪说到了朱祁镇的心里面了。

这是朱祁镇第一个担心。

在大明与安南之间,其实夹杂着大量的土司,不管是大明这边,还是安南那一边,都是如此。

如果大明不对黄氏一家死难的情况,做出了反应。

那么将来大明在广西的土司体系,能不能维持下去,就是一个问题了。

“安南骄横已经非一日了,如果而今朝廷再退步,安南恐怕会得寸进尺,到时候就不是朝廷打安南了,而是安南北上了。”

“如此形式逆转,主动权就在对方手中了,朝廷终究不能,时时刻刻在广西驻守大军。”

同样是前线,但是对两国却是不一样的,安南这边前线就是安南的国门,近乎宣大对北京的重要性,根本就是以此立国,乃是半步也不能退让,一旦退让失去边境的天险。安南国都升龙城就会有危险。

第四十章 舆情

第四十章舆情

这也是黎思诚为什么冒的与大明开战的风险,也要寸步不让的原因。

因为对于任何坐在升龙城之中的人,北方前线,是没有让步的空间的。

但是对于大明来说,广西前线的重要性,又是降低了不知道多少。

北京距离前线有多远?近乎横穿了整个中国才能达到,前线到北京传递一次消息,就要大半个月。

其次就是广西前线后面乃是钱粮重地吗?

不是,如果是钱粮重地,如何会分给土司?

这些土地在大明眼中,根本就是偏远鸡肋之地。

大明在广西而今驻军超过了十万,但是要知道在大藤峡之前,全省虽然有十几个卫所,但是总数也不到十万,真正堪战的也不过两三万而已。

即便让朱祁镇来选,广西全部驻军也不该超过五万。

毕竟是次要方向的次要战略重地。

大明而今的主要战略方向依旧是西北,而西南方向一直都不是大明的战略重点,而与云南相比,广西又是次要的。

毕竟云南与中原只有贵州驿道相连,一旦出了问题,很容易丢失整个云南。但是广西却不一样了。

广西有广东支撑。

即便有所挫败,也能很快还以颜色。

所以广西是次要的次要。

这就说明,在大明体量上大明虽然对安南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是具体在广西这一点上,安南反而有主动权。

如果朝廷步步退让,那么就是助长了安南的嚣张气焰,恐怕到那个时候,求边境安堵都不可能了。

杨洪看了李贤一眼,说道:“首辅所言,固然不错,但是传出去,却要群情激奋的。却不之地下一期明报纰漏之后,天下人如何看我们这些内阁大臣。”

报纸出现不过一年时间,却深深的镶嵌进入大明的政治生活之中,言官们的权力似乎受到一些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