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628章

作者:名剑山庄

大概有二百两上下。很多吧百姓一辈子的积蓄如果能有这么多,已经算得上不错了。

朱祁镇看了看金子,成色不错,却没有动说道:“今日找你来,却是一件事情,我有一笔款子,想放这里生息,可不可以?”

汪岳听了,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

这样的事情汪岳见多了。

汪家钱铺有存钱业务吗?有。但是不多。毕竟这个时代,存钱已经给利息了。汪家这么大的产业,自然需要一些钱来周转。

但是放贷的规模不够,自然也不敢招揽大量的储户。

毕竟汪家而今利润大多都是来自于异地存取的手续费。这种存取之中,大多是不给利息的。但是,有些人的款子是不敢不接,不能不接。

就是这种官人的。

他们手中有钱,也不想自己打理,直接塞给汪岳,约定每年多少利息。汪岳也不敢大答应,毕竟这些人有办法折腾死汪岳。

但如此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汪岳手中有很多人的款子,汪家的产业在很多地方都会被地方官照顾,其中逻辑不言而明。

但是汪岳手中的利润,却有很大一部分都塞进这个无底洞之中了。

汪岳说道:“不知道大人要多少息钱?”

朱祁镇竖起一个指头。

汪岳说道:“一分?”

朱祁镇说道:“一成。”

汪岳说道:“这不可能,还请大人令请高明吧。”

朱祁镇说道:“汪东家听我把话说完,我这一成也不是白拿的,这锦衣卫的招牌可以借给你用用,看那个敢不还钱,以后你在京师,就可以横着走了。”

汪岳沉吟一会儿,说道:“谢过大人美意了。此事我汪家是做不的。”

太祖皇帝命令禁止高利贷,不许利钱超过本金,不许利滚利。但是没有足够的执行力,这些法律条,都是一纸空。

所以民间高利贷很高的。

朱祁镇所要一成息钱,就是逼着汪岳却放高利贷。必须什么九出十三归之类才能回本。

汪岳却从不做这样的事情。

一来汪岳发现,其实高利贷看似很诱人,但是很多时候,放出的钱回来的很少,非要压榨对方家破人亡,典妻卖子才够。

其中要借用很多汪岳不想沾的东西,比如打行,没有这种古代黑涩会催帐,怎么可能将钱收回来。

这种高利贷的生意,看似利润丰厚,但是实际上并不是那么美好的。而且往往要沾人命。

倒不是说,汪岳双手就干净的很。

说实话,这个时代商场厮杀出来的,有几个善茬,甚至汪岳身边的一些人也是杀过人的。

二来,却是汪岳的内心不愿意做这一件事情。

这就是徽商提倡的儒商了。

当然了,这个概念现在好没有的,但是已经有了雏形了。

就汪岳来说,他如果不是读书不成,才不会经商的。而今他而今已经富豪了,但是依旧让家中子弟读书。

在汪岳内心中,其实是以士大夫自居的。无非是形势所迫,不得不经商。但是做什么事情是其次,他内心之中如儒家士大夫无二的。

故而,这些害伤人命之举,他不想做。

朱祁镇冷笑一声,说道:“你可要想清楚了。我今个儿从这里走了,下一次来的就不知道是什么人了?”

汪岳脸色微变,他不能不担心锦衣卫的威胁,说道:“在下愿意每年奉送大人白银万两,只是这一件事情,请恕在下难以从命。”

朱祁镇轻轻拍手,说道:“好。”

朱祁镇之所以这样试探一下汪岳,却是要用他。

金融这东西,实在太危险不过,如果让心术不正的人拿到手中,很可能出事。朱祁镇既然想托付大事,这才亲自来试试。

毕竟,朱祁镇如果真要官办银行,在朱祁镇心中这银行的位置,并不在户部之下。

朱祁镇说道:“汪先生,请坐。”

汪岳一时间有些吃惊,他目光转了两圈,心中已经确定了。朱祁镇不是锦衣卫。但应该是一个大人物。

汪岳坐下来,说道:“这位大人,何故相戏?”

朱祁镇说道:“有大事相托,今年年末的钱荒,你可知道?”

汪岳说道:“自然是知道的。”

汪岳毕竟是做这一行的,这样的市场波动又岂能不知道啊。

朱祁镇说道:“而今百事用银,银价如果不稳,则天下必乱,汪先生作为天下有数的大商人,不知道对这一件事情有何看法?”

汪岳心中一动,略带试探说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朱祁镇轻轻一笑说道:“汪先生,岂不知桑弘羊乎?”

汪岳岂能不知道这位商人出身,成为汉武帝得用大臣,制定了西汉几十年的经济政策。他听朱祁镇如此说,心中砰砰乱跳。

他虽然而今还不知道朱祁镇是谁,但是敏感的感受到这是一个机会。如果能抓住,他所要面对的人生将大有不同。

只是该怎么抓住,汪岳却有一些担心。毕竟他从来没有从这方面想过,此刻顷刻之间,未必能说得明白。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

第一百一十三章大明的金银流向

汪岳说道:“既然贵人如此看重小人,小人也就冒昧了。”

汪岳沉吟片刻,说道:“其实银荒之事,几年就有了,只是北京情况要远远的好过其他各地。因为北京是天子脚下,南北要冲之地,天下金银皆汇集在此。”

“朝廷每年赋税过千万之数,从各地聚集在北京,而这些赋税大体从南而来,用之北方,之前与瓦刺交战多用于经费。而今却也多用于北方水利驰道之用。”

“总体来说,这十几年从来是南银北送。”

“京城大军数十万,少府之下数十万,乃至于官员小吏,数不胜数,我估算一下,一年朝廷发给北京上下的银两,就有近千万之数。”

“故而,北京之银,在整个天下来看,已经是最多了。”

“今年北京银荒,其实是南方银荒波及到北方了。”

朱祁镇一听,心中震动非常。细细咀嚼,却不无道理。

虽然大明南北货物流通从来不少,通过运河,海运,还有寻常陆运。北京附近的经济圈,与江南这一片大明最发达的经济圈,并非没有交集。

但是总体上来说,汪岳说的并没有问题。

从朝廷拨款而论,除却之前南方几场战事之外,都是用于北方。

这也是朱祁镇有意平衡南北的政策。

但是他却忽略了这一点。

那就是而今的中国,其实不能视为一个整体的完整的市场。

南北之间的交通与地域差距,将整个中国分割成了不同的部分。而大明政府,却是其中最强大的经济体。

政府的举动与倾向,自然决定了白银的聚集方向。

当然了,这种自然的商业贸易,也会纠正一下,比如北方就从南方卖进大量的货物,布匹什么的。

这也能让白银回流。

但是这种回流并不是完全平衡。

正因为汪岳的钱铺非常大。各种网点之间的交流才能让汪岳有这样的认识。而大明朝廷之中,却很少有人有这么方面的意思。

从而也让朱祁镇更加相信汪岳的论断。

那就是银荒这种现象,其实早就在南方表现出来的,只是波及到了北方,波及到了少府的基本盘。

这才被发现。

而大明各级政府,从县一级,府一级,省一级,到中枢一级,根本没有这个想法,除非闹出大事了。

才会发现。

毕竟太祖皇帝所建立的大明体制,本身就是想将大明建立成为一个大农村,这

些金融方面精细的波动,根本不在朝廷的监控之中。

朱祁镇说道:“先生以为该当如此处置?”

汪岳说道:“臣以为,首先重申禁止金银外流。加大铸币量,臣听闻日本金银不少,而今日本以定,已经加大贸易,从日本得到金银。”

朱祁镇说道:“这两件事情已经做了。”

日本一事就不用说了,而今禁止金银铜钱外流的命令,在宋代都有,而在明初,更是连海都禁了,这个自然也在禁止之列。

而发现银荒的苗头。

内阁发布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这个。

其实,真要说起来。

金银作为货币,到底是流入的多,还是流出的多,也是一个说不清楚的话题,毕竟这个时代的统计数量总是不够的。

但是大体上来说,大明外贸商品,主要是盐,铁,布匹,丝绸,瓷器,还有些其他的奢侈品。

包括金银器。

不过,历朝历代,一旦有了钱荒,第一件事情就是这个命令。

汪岳沉吟片刻,一咬牙,先行一礼,退后几步,来到柜台之上,找了一个张字据,双手呈给朱祁镇。

朱祁镇一看,这是一张当票,而是活当。

当的是一个银壶,作价三百两,折价一百五十两。

朱祁镇不知道汪岳是什么意思。

汪岳说道:“这种当票,从来是一式两份,钱铺一份,主家一份。但是很多时候,这当票可以直接当一百五十两银子来用。我虽然已经不当掌柜的,但也看得出来,这个宅子,最少转手了五次。”

“都是拿一张当票当银子用。”

朱祁镇哪里听不出来,他的言下之意,朱祁镇冷冷的说道:“大胆,宝钞之事,这才过去几年,你敢说这个事情?”

汪岳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面之上,说道:“大人明鉴,此事不是宝钞,只是店中有几分就能出击几份庄票,以此来代替金银。”

朱祁镇岂能不知道,汪岳言下之意,不就是用一分本钱,发出几份的庄票,只有经营得当,是决计不会出问题的。

其实,朱祁镇心中未必没有这个主意。

但是他找不到办事的人。

而看汪岳此人,能白手起家有如此大的产业。是一个合用的人才。

他沉吟片刻,说道:“有一分差事,适合你做。少府想做一银行。你毕竟合适。”

中国话博大精深就在于此,哪怕朱祁镇口中银行这个词是从后世生搬来的,但是不用多做解释,汪岳一听就秒懂。

银者,钱也

。行者,行会也。这名字甚至要比钱铺,钱庄听起来更大气一点。

汪岳大喜过望,说道:“谢大人。”

汪岳本质上是读书不成,从而经商,自己号称什么儒商,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就是一个官迷。

他而今的家产,够他汪家数代吃穿用度了。再多也没有用,甚至因财得祸,这也是他千里迢迢为冼景送礼的原因所在。

而在少府任职,不管官职大小,都是朝廷命官了。

汪家从他开始,就不是商贾世家,而是宦官人家了,这对汪家来说,却是一等一的大好事。

因为没有社会地位,金钱很多时候,只能带来灾祸。

朱祁镇说道:“只是这银行做什么的,你也能听出来,你家的这产业?”

汪岳微微一咬牙,说道:“请大人给半年时间,半年之内,我将汪家所有的产业全部盘出去。”

汪岳自然知道。他不可能一边为少府做事,一边经营自己家的钱铺。

这是汪岳的产业遍布大江南北,想要全部处理妥当,半年的时间就已经很紧了。

朱祁镇说道:“好,你既然有如此魄力。朝廷也不会亏待你。这样吧,你带你汪家的人手过来,朝廷给你一分身股,将来未必比你汪家而今的产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