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630章

作者:名剑山庄

这也是刘定之应手。

朝廷中的人将李东阳安置在宁化,其中心思刘定之岂能看不出来,他反手应了一手,看罗伦怎么办?

是顺势而为之,还是故意唱反调?

如果故意将事情做坏,自然要好好处置。但是顺势为之,岂不是说明最顽固的人都赞同一条鞭法了。

在朝廷争斗之中,刘定之就占了先手。

罗伦此刻也陷入如李东阳一般的矛盾之中。

他其实很想发掘出一条鞭法在地方推行的种种问题。

这一条鞭法没有问题吗?

有的,毕竟这一条鞭法不是从下到上总结出来的,而是在最高层之中决策,然后推行下来的。

在细节上,难以尽善尽美。

但是这都是小毛病。

罗伦顺手就处置了。

在大方向之上,一条鞭法在这种交通发达,贸易活跃的地方推行,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甚至恰如其分。

罗伦卖力推行一条鞭法,想想就知道,他在政治上的前途是没有了。

无他,在政治上,容不下一个反复的人。

但是他硬要从鸡蛋之中挑骨头,却也不是不能。只是他内心不安。

大明而今的政治斗争,还没有上升到党争的地步。而大明官僚的道德水准,还没有堕落到只看利益的地步。

特别是这些刚刚进入官场没有几年的人。

心中尚有一股为官为民之心。

“罢罢罢。”罗伦叹息一声,下令在正统三十三年夏税,以一条鞭法征收赋税。

于是安南百姓大悦。甚至附近几个县的百姓,都纷纷向各自县令反应,想如同安南百姓一般无二。

于是,福建沿海各地上奏请行一条鞭法的奏疏,与雪花一般飘来。

百姓积极配合,罗伦的工作量大大减少。

罗伦心思也不在官场之上,几乎一般的时间都在读圣贤书,与吴与弼,陈献章等人通信。似乎准备在这一任县令之后,就辞官回家了。

毕竟他觉得,他在官场之上,已经毫无前途可言了。

于是,在正统三十三年夏税的时候,关于一条鞭法的议论,再次在朝廷之中掀起。

如之前,仅仅是朝廷内部的商讨不同,而今却是各地府县都参与其中。

毕竟之前安置的十几个县令,遍布了大明大多省。

朝廷下发的圣旨,也是明发的,各级官员都看着明明白白的。

所以,各地省份都以自己的情况为出发点,议论一条鞭法利弊。

其中近乎旗帜鲜明的分为两派,支持的与反对的。

几乎沿海省份,长江沿岸,运河沿线,江南各地,与北京附近的府县都支持。但是内陆省份,山沟里面的府县,全部清一色的反对。

形成了旗帜鲜明的对立。

在夏税征收前后,也就是五月前后,成为朝廷议论的重点。

朱祁镇再次召集内阁会议,他令两侧靠墙的地方,摆上了两道几案,整整齐齐有十几米长,而上面没有一处空档。

都密密麻麻的放满了奏折。

朱祁镇甚至没有看完,也令内阁焦头烂额。

都是下面府县的激烈反馈。

朱祁镇说道:“诸位先生,以为如何?”

刘定之说道:“陛下,此事之前已经议定,待各地试点成败之后,再做讨论,国家大事,宁缓勿急,特别是这种牵连天下民生的事情,不论下面怎么说,总是要缓一缓的。”

朱祁镇点点头,说道:“首辅所言不错。”

其实朱祁镇对而今的情况还是很满意的。

因为一条法支持者与反对者的数量在同时扩大。

反对者,以祖制,不合地方民情,等等,各种理由反对,没有什么心意,而支持者也同样多了起来。

这也反应了大明的现状。

以大明之大,很多地方,与江南京城,这些地方百姓收入。相当高。虽然不能与后世相比,但是总体上来说,与宋朝全盛的时候相差并不大了。

很多市井气象,都显露出来。

但是更有很多地方,还是过着数百年前,艰难困苦的生活,甚至稍稍有一点天灾,就是坚持不下的生活。

这也是现实。

还有更多介于两者之间的地方。

这个多层次的现实,也让各级地方官对同样的事务,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这已经很好了。

朱祁镇其实此刻也在反省这一点。

一条鞭法到底适合不适合全国推行?

银荒的问题,粮食储备的问题,役法的问题,胥吏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与一条鞭法纠缠在一起。

一刀切未必是一件好事。

但是朱祁镇心中虽然有这个想法,却决计不会先说出口的。因为他只要透漏出一丝风声,那些反对的人就会得寸进尺。

进二退一的手法,朱祁镇太熟悉了。自然知道该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

“不过,”朱祁镇说道:“这些奏折之中,宁化县知县李东阳的奏疏特别有意思,朕不知道诸位先生看过没有。”

朱祁镇一示意,怀恩立即指示小太监,将手中一叠奏折抄本一一个递给各个内阁大臣手中。

这些内阁大臣有得已经看过李东阳的奏疏,有的没有看过李东阳的奏疏。

但是不管看过没有看过,而今皇帝让人看。自然都会细细的再看一遍。一边思索李东阳的想法。

刘定之自然是看过的,看着皇帝如此郑重的应对李东阳的奏疏,他心中暗暗欢喜,就知道宁化县这个困境是困不住李东阳的。李东阳非但能完美的解决,今后更是要简在帝心了。

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单

第一百一十六章易知单

李东阳的奏疏里面说了什么事情?

他说了一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县级财政。

也就是大明赋税之中留存的部分。

总体上留存的部分,是要支付官员俸禄,还有支付当地学子的秉食的。

而今明代的县级财政从开国到后来,是处于一个越来越衰弱的情况下的。

而预备仓就是一个标志。

洪武年间,几乎各县都有预备仓,因府县大小,分别储存几万石,到几千石不等的粮食。而到了明中期,几乎全部荒废了。

到了明末朝廷的地方财力根本不足以维持地方的开支。

水利,道路,赈灾等开支,都不足以维持,地方官唯一的办法,就是想办法去求富户出钱。

而今虽然还没有这个地步。

但是已经有苗头了。

总体上,都是朝廷对地方财政看得太紧了。

一般来说,地方上各项开支,都是有成例的。比如说,一个县之中,在洪武年间,维护水利花费,取一个平均数,就是这个县留存之中,在水利上的经费。

这当洪武年间,或者在洪武年间不远的情况之下,还算可以。

但是在几十年之后的现代,已经是一纸空了。

而且赋税也不是都能征收上去的。

就好像整个宣德年间,宣宗皇帝免去了江南数千万石的钱粮,而在各地也多多少少都有减免钱粮的事情发生。

而有一个惯例,就是减免赋税,一般只减免留存,不减免起运。

也就是说,比如宁化县有些困难户,或天灾,或人祸,实在是征收不上赋税,县令就上奏请求减免。

朝廷批复是,减免可以。但是该交上京的钱粮是一分不能少,减免的钱粮要从留存的那一部分之中扣除。

这其实也有一些道理的。

如果不这样做,下面的官员只会变本加厉的拿朝廷的钱粮做自己的人情。

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几乎每年的赋税都是沾血的。

不竭力督促,谁也收不上税。

但是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底层几乎没有独立的财政权。

县太爷看似威风凛凛,其实想做什么事情都不行,毕竟县里面没有钱,想做一些事情,就要向当地富户讨人情。

推荐一个app,媲美旧版追书神器,可换源书籍全的咪咪阅读 \\i\iread\ !

自然只能劝劝学了。断断案,催促一下钱粮,其他的事情什么都做不了。

至于真有什么大灾大乱,更是连安堵百姓都做不到。

李东阳的奏疏之中,前半段是说弊端,在后半

部分,就是再说解决办法了。

李东阳并没有说要朝廷多给出留存的比例,想想就知道,除非脑门子被驴踢了,否则不用朱祁镇否决,户部,内阁都不会同意的。

毕竟儒家思想之中,有浓厚的大一统思想,只有加强中枢权力,财力的,绝对没有减少的。

所以李东阳在解决办法之中,压根没有说这方面的事情。

他却提出一个理清地方财政的办法。

他提出了易知单。

这个易知单,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就是朝廷征收赋税的时候,留给百姓的单据。

为了防止胥吏舞弊,欺压百姓。收上的赋税清单,都要一式两分,让百姓持有一分,办事的胥吏持一分。

看起来很简单。

毕竟现代人早已习惯了各种票据。到政府办事更是这个票据,那个票据的,不知道有多少,甚至烦恼极了。

但是而今这样做,却能极大防止胥吏上下其手。

另外一部分,就是朝廷赋税征收,全部贴在县衙外面,令百姓周知。

这其中就有几分政务公开的意图。

单单是这样,不过是减轻了胥吏欺瞒百姓的程度,想要改善县级财政还差了许多。

之后,就是李东阳将留存部分化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常支,这一般都是固定开支,比如官员的俸禄等等,另一部分就是不常支。

这个也有两部分,一部分乃是奏销。向上面报账之后,可以直接从起运赋税之中留下来,另一方面就是结余了。

因为大明赋税都是定额,结余的可能并不大,也不会太多的。

说实话,李东阳对县级财政的梳理,并不算多高明,但是他做的最惊艳的事情,就是大量的引入表格。

甚至他在奏疏之中,还有好几分表格的样本,比如给百姓看的,易知单样本,还有朝廷要帖出的每年赋税征收额度,具体到每一个人。还有县衙之中各种表格样本。

并以宁化县为例。

李东阳就从混乱的财政之中,赞出几百石粮食有数十贯铜钱。

除此之外,李东阳还特别提出一件事情,那就是去浮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