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640章

作者:名剑山庄

朱祁镇听了,立即说道:“百万两太多了。这不知道是多少民脂民膏,岂能浪费?”

刘定之说道:“陛下,登基以来,外逐强敌,内理新政,大明之盛,未有今日。寝陵之做,并非为了陛下,而是向后世子孙宣示陛下之功。陛下也要为朝廷体面着想。”

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朱祁镇与刘定之之间其实有分歧,而今就是一个,在朱祁镇看来,如此大手笔修一个陵墓,根本就是浪费钱财。

但是在刘定之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陵墓,是朝廷的体面,也是上下秩序的体现,什么人能修什么样规格的陵墓,都是有规定的。

朱祁镇剩下这一百万两,只会让外人觉得朝廷上下失衡,并不会有其他好处,而且朝廷并非拿出这一笔钱,如此内库不出,刘定之也是能从太仓银库之中找出来一笔钱。

正如刘定之所言,看上来百万两,但是分为十几年,其实每年也没有多少钱。

朱祁镇也明白这一点,他只能妥协,说道:“朕德薄,不敢越过献陵与景陵去,令让重新设计,无比要比等而下之。”

明十三陵之中,有一种说法,就是献陵最朴,景陵最小。

而献陵与景陵就是明仁宗与明宣宗的陵墓。

这两个陵墓的修建,都是仁宗皇帝与宣宗皇帝死后修建的,时间紧,任务重。只能消减规格来完成。

毕竟仁宗皇帝之死,与宣宗皇帝之死,都是很突然的。

所以两个陵墓的修建,比之明太宗的长陵,相差太多了。

朱祁镇有这个借口,限制了自己的陵墓规格。却也是合情合理,让人挑出不问题来。毕竟孝道也是人伦之大道。

刘定之奉命重新拟定寝陵规模,就不用说了。

只是朱祁镇这个命令,就成为了大明祖训之一,也就造成了大明后来大多数皇帝的陵墓都一个比一个小,也就少数出格的皇帝之外。

所以大明寝陵群要比后世小上一大圈。

朱祁镇无暇关注这些影响,他这些表面功夫做过之后,他就心急如焚的带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的从北京北面绕过,去了遵化。

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铁都

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铁都

还没有来到遵化,朱祁镇只觉得口鼻不大舒服。连路边的庄稼上都有一层淡淡的灰尘。让朱祁镇有些不大适应。

其实北京的空气质量,本来就不是太好的。

如果看历史记录去看,北京大风霾的天气从来不在少数。

大风霾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沙尘暴。

沙漠与北京相距从来不远,开平卫以北就是大戈壁。说起来也不过是几百里的事情。

甚至开平卫以南的地方,也有不少地方有了沙漠化的趋势。而草场退化,也与青贮法有关系,青贮法的存在,让漠南草原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也让草原上的生态,承受更大的压力。

沙漠化也就可以想象了。

朱祁镇并非没有想过办法,迁徙蒙古人去西域,减少漠南蒙古的人丁,就是其中办法之一,只是蒙古人走了,又有大量汉人出关屯垦。

对于这一件事情,朱祁镇也没有什么办法。

他固然可以下令禁止百姓出关屯耕。但是在朝廷利益上,却是不可能的。首先背井离乡的百姓,一般都是在家乡过不下去的百姓。

朱祁镇三尺令,虽轻,却能要人性命。

二来,大明在草原上的驻军,需要一定数量的大明百姓。既能保证粮食供应,减少后方运输难度,在关键的时候,这些大明百姓,也是大明在草原上驻军最坚定的支持着。

朱祁镇虽然申明了一下命令,比如保护环境,禁止伐树,在草原上伐树,必须伐一棵种一棵,等等命令。

还有就是下令燕山,阴山,北京北方的各个山脉,继续种树,甚至有奖励。

下令燕山种树的命令,不是朱祁镇开始的,而是太宗时期就有的,就是防止蒙古翻山而入,但是山上都没有密密麻麻的树林,就很有效的阻挡蒙古人南下,逼迫他们只能从几个人关隘闯入。

朱祁镇不过是继续重申这个命令,时不时派几个御史去看看种树的情况。

虽然不指望能成为三北防护林一般的规模,但是能减少一些北京的风沙也是好的。

但是遵化铁厂附近的情况,又另当别论了。

遵化附近的黑灰,并不是北方的沙尘暴,而是遵化铁厂的碳灰。遵化铁厂生产的铁,几乎供应整个北方,还有大型的国家工程。

不管是河道的铁闸,天津造船的钉子,还有兵器用铁,乃至百姓的农具,驰道上的铁片,等等等。

这样大的产量,乃是上百座大铁炉,不分昼夜熊熊的燃烧而结果。

每天不知道有多少煤炭进入遵化铁厂,变成一车车的煤渣。

这些煤渣多到了,官道之上铺得不是黄土,而是黑色的煤渣。

这样的污染之重,后世早就被查封了。但是此刻却是北方最大的钢铁产地铁都。

即便素来以农业为重的刘定之,对于遵化铁厂让遵化附近的田产减产的事情,也让决口不提,唯独几次拐弯抹角的说,遵化铁厂不应该在少府的管辖之下,因为与盐政一般,移交给户部。

毕竟,真要说起来铁厂的收益虽然比不上盐税,但也是一笔相当大的数字,可以顶一省赋税了。

朱祁镇只能打个哈哈,就当没有听见。

到了遵化铁厂之后,周围更是灰扑扑的。似乎奠定了遵化附近一切房屋建筑的底色。

石璟为首,带着几十个人早早的迎接过来了。

朱祁镇直接找到了贝琳,说道:“贝先生,这蒸汽机在什么地方?”

贝琳听了,看了石璟一眼。

朱祁镇瞬间明白,石璟作为少府令。定然是提前安排过改如何迎接朱祁镇,但是朱祁镇却是一个可以破坏的规则的人。

他丝毫不在意,径直向前,握住贝琳的手,一副要把臂同游的架势。

贝琳心中感动,也不去想石璟怎么想了,他立即说道:“陛下请跟我来。”

一行人并没有进入铁厂之中,铁厂外面一片空地上,看到了蒸汽机。

不,在朱祁镇看来,根本不能算是蒸汽机。与他想象的蒸汽机,完全不一样,乃是一座红砖与铁混合的建筑物。

朱祁镇想要走上前细细看,却被身边的侍卫一左一右拦住了。刘定之说道:“陛下,身负天下之重,这样危险的地方,还是不要靠近的了。”

刘定之作为首辅,他想要知道什么,很少有事情能瞒得过他的,蒸汽机研究之中,出过好些人命,对于刘定之来说,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

但是如果皇帝出了一点问题,刘定之的九族都不够赔的。

朱祁镇看向贝琳,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意思很明显,朱祁镇想要贝琳为这个蒸汽机的安全性做出一个背书。

但是贝琳不敢回应朱祁镇的眼睛,低着头,硬着头皮说道:“陛下,臣在这里为陛下讲解。”

贝琳怎么敢承担这样的风险。

一个不小心,不是要贝琳一个人的命,南京贝家都不要有活口了。

他虽然知道朱祁镇不高兴,但也不万万不敢说出“安全”两个字,说实话,贝琳也知道,这大体是不会出什么问题的。但是万一怎么办?

在后世还有锅炉爆炸的,贝琳又怎么敢肯定,这里就不会爆炸了。

随即贝琳上两个侍卫扯开一张图纸,细细为朱祁镇讲解了一番。

在贝琳讲解之后,朱祁镇更觉得这个根本不是他想要的蒸汽机,而是一个锅炉。

最高处有一个好像是天平一般的杠杆,一方面是燃烧室,将封闭燃烧室之中的水加热成为水蒸气,水蒸气就推动上面的杠杆,一头高举,另外一头就垂下来的。这一头下面挂着一大水桶,就深深陷入水井之中。

然后将燃烧室冷却,随即蒸汽冷凝为水,支撑杠杆的力量就下来的,于是装水的水桶,就被拉了上来。

水就从地下被拉到了地方之上。

朱祁镇越看越皱眉,说道:“成本如何,百姓能用得起吗?”

贝琳面露看苦色,说道:“陛下,这成本,臣还在想办法降低。”

朱祁镇围绕着个所谓的蒸汽机,转了几个圈之后,心中微微一叹,却也知道 ,他看似成本高,但是在抗旱上面却是有效果的。

与后世不同。

后世北方的地下水下沉了不知道多少,但是在河北虽然常有水旱,但是地下水却是很浅的,大部分地方下挖数米,就是一口井。

之所以旱情严重,以至于不可救,乃是提水的效率太低了。

河流之中,还能用水车提水,但是在水井之中,就不行了。只能有轱辘一桶一桶的提,对于旱情来说是杯水车薪。

但是蒸汽机却能昼夜不停。在干旱的地位,或许能救下不少百姓。

这就是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思路,朱祁镇思路很简单,他不是为了追求工业化而工业化,而是用工业化的办法,帮助农业发展。

因为只有这样大明的江山才能稳定。

所以,这种原始的蒸汽机在英国出现的时候,第一个需求就是为了煤矿抽水,但是朱祁镇却相当是浇地。

朱祁镇对刘定之说道:“首辅以为此物如何?”

朱祁镇能想到的,刘定之也能想到,他微微捻须,说道:“真神器也。”

朱祁镇说道:“既然如此,内阁就采买几台,放在西北干旱之地如何?”

刘定之说道:“陛下,臣以为先用一台,总要看看情况如何,再做一下步举止,仅仅而今这样的情况,却是做不得数的。”

刘定之对而今的情况充满了不信任,似乎觉得这是为了邀功的一个骗局。

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机的初应用

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机的初应用

刘定之也是如此。

这样真正办过事情,从下面上来的官员,对下面官员的节操,都是存着最下的猜想。

各种面子工程,欺上瞒下,决计不是在后世才有的。

眼前一切看上去,似乎能用,但是刘定之必须让他信得过人用过,实验过,才肯相信这个是真的。

否则谁不知道什么不是障眼法。

朱祁镇说道:“就依首辅的。”

大明与大清是不一样的。

大清是异族统治,他们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对内统治上了,所以极端保守,凡有一件事情,他们首先想到的会不会对自己的统治有没有冲击。

所以极端保守守旧。

但是大明就不一样了。

大明在很多事情上都是开发的,在明代从来没有拒绝过传教士的知识。他们关心的只是好用不好用。

而今刘定之根本没有想那么多?他所关心仅仅限于这个蒸汽机,是不是下面欺上瞒下的产物。

正因为如此,朱祁镇相信,一旦有人尝到了蒸汽机的好处,自然会有人愿意推进,就好像于谦为西北驰道大声疾呼一般。

在驰道刚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大臣都是观望,甚至反对的,一旦发现了驰道好处,很多人都会转变自己的态度。

恩,真香。

所以,朱祁镇从来不担心科举产物在大明的推行,前提是真的有用,真的香。

贝琳说道:“陛下,还有上铁轨的蒸汽机。”

朱祁镇听了,想起来他看过的图纸。见识过这个蒸汽机的实物,他已经对贝琳的另一个项目,并不抱什么希望了。

只是贝琳而今也算是有功之臣,不管怎么说,蒸汽机的实用化,既然已经迈出了一步,接下来就好办多了。

“走吧,去看看。”朱祁镇说道。

贝琳在前面引路,很快朱祁镇就看到了数里长的铁轨。

此处有必要说明一下,大明铁轨的规格。

因为大明的驰道一开始就是用的两马拉车,故而铁轨宽度,是比英制宽将近一倍,之所以是将近,是因为大明马匹比西方的马匹稍稍小一点。在两米多,快三米上下。

此刻一辆大铁车已经停到这里。

而今蒸汽机还没有运作,自然能让朱祁镇上前观察。

这个铁车全身都是铁架子构成,这个没有什么好说的,只是铁架子上并没有什么装饰,空荡荡的,更类似于一个实验台,上面有着一个竖着的大铁炉,可以被认为锅炉。还有一个烧火的地方,后面自然是大片的煤炭。另外还有一个大水箱。

这里最显眼的是齿轮的运用。

两个大齿轮在外面,朱祁镇一眼就看出来,蒸汽从锅炉之中冒出来做功,退到两个大齿轮,而两个大齿轮卡着两个小齿轮,这两个小齿轮与下面的铁轮子联系之一起。

于是,就推动了大车的行进。

在原来上,朱祁镇看不出来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