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名剑山庄
甚至王越通过锦衣卫渠道进行走私交易。
以此来稳定瓦刺一些人。还让他腾出手来,清理南疆。
当然了,白圭这一次以官之身领兵,还做了很多出格的事情,很多锦衣卫奏报,白圭所过之处,一片血腥。南疆人口损失太大了。
朱祁镇也只是睁一只闭一只眼,就当做没有看见。
这是西域战场转守为攻的标志,决定性的胜利还没有到来。但是却可以期望了。毕竟后方粮草其实束缚了王越的手脚。
这一次进攻南疆,更多是试探性质的。
而朝中京察经过四个月之后,也到了收尾的时候了。
以翰林学士彭时为首的一些官员,或主动乞骸骨,或者被抓住小辫子,罢官,出外等等,而今的六部九卿这些衙门之中,虽然有些磨合不好。
很多都是补充上来的新人。
这是一次大换血。
但是所有人对于新政,是一句话也不敢说了。
要么真的信服新政,要么就是为了官位,决计不会与皇帝搞什么冲突。
从辟雍之会开始到而今,朱祁镇终于完成了大规模推行变法的准备。满朝武没有再敢有杂音了。
当然了,这种情况,朱祁镇并不是
觉得太健康的。
只是做大事之前,必须如此。
而马升在河北的举动,将河北百姓动员到这个程度,估计也只有洪武年间能够做到了,那是太祖皇帝刚刚创立的体制,发挥出最佳的效率。
但是在此之后,就万万做不到这样的事情了。
这个举动更是证明了朱祁镇的改革,能极大的提高了大明国力。
这个国力既是硬实力,比如说人口,粮食数量,钢铁数量,马匹数量 等等。但是软实力,比如组织能力,动员能力,等等。
在他看来,如果完全完成了改革之后,就绝对不会出现永乐年间在安南打不下去的情况。
单单是两广这两个身份就能吊打安南一国了。
就好像是汉末诸侯分裂成三国,但是每一部都能调打异族一样。
因为只有汉制乃是中国的古典军事帝国。
这给了朱祁镇极大的鼓舞。
在他看来,只有能维持这种动员体制,纵然现在遇见八国联军的英军,大明也能用汪洋大海一般的军队将他们给淹没了。
朱祁镇下一步动作,正在酝酿之中了。
当然了,最难熬的日子算是过去了,但是一个问题,还是要解决的。
朱祁镇召见刘定之,一件一件是的讨论。
其实,这几个月里面,最难熬的人,不是朱祁镇,而是刘定之。
朱祁镇在大明朝廷之中,更多是做决策,而不负责具体执行,真正将朱祁镇的意志贯彻下去的人,是内阁为首的官体系。
所以,这几个月的事情,对朱祁镇来说是意志的煎熬。但是对刘定之来说,却是无休止的加班。
刘定之已经在渊阁的值房之中睡了好几个月了。
京察造成了官内部混乱,很多部门的行政效率不可避免的要降低不少。但是这个时候内外有这多事情,特别是赈灾的事情,是万万慢不得的。
这里慢一分钟,下面就有人要饿死。
这样的情况之下,刘定之与内阁班子,虽然不能说是事必躬亲,但大部分事情都是要看上一眼的,不能完全相信下面的人。
因为下面很多人都是新手。
刘定之只能忙,与更忙下去了。
这种忙碌在刘定之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刘定之似乎显得更加衰老了一些。
朱祁镇见了刘定之,自然是说了他几句,说道:“你我君臣这么多年了,我还要用你好些年的,你也注意一些身体。等忙完这一阵子,我让你休息一阵子。”
刘定之轻轻一笑,说道:“那就谢
过陛下了。”
但是他压根没有当真。
无他,内阁首辅肩抗天下。再加上上面有一个勤政的皇帝。每一天都有无数事情,要他处置,追踪,过问,还要回复皇帝咨询,对百官解释情况,等等。怎么可能闲下来,甚至说一个内阁首辅如果闲下来了,只能说这个首辅权力被别人侵夺,要么就是他快要退下去了。
而刘定之两者都不想。
所以,朱祁镇所说的休息,注定是说说而已。
朱祁镇言归正传,首先说起了流民问题。说道:“郧阳府已经设立了,湖广方面也说,这一次涌入了百万之众,这话里定然是有水分的,但是也不会全是假的。原杰的意思是,要留在湖广,但是湖广的意思是让百姓在湖广熬过这个荒年,然后回到原籍去。”
“我看两方面都是怕麻烦。只是这样的事情,总要有处理原则,我估计这样的事情,今后还会有的。”
书友们之前用的小书亭已经挂了,现在基本上都在用咪咪阅读app \ 。
朱祁镇深刻的知道,农业社会的薄弱性,这种流民潮,在大明不会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而今这流民潮虽然纷纷南下,但是他们还是比较信任国家的。
整个局势还在控制之下。
但是将来怎么办?
要知道大明就是亡于流民。
虽然有很多省份,还是地广人稀,比如湖广,云南,西域,西北,东北等地方,但是大明原来的省份之中,很多人口密度,已经到了临界点。
特别是江西,福建,浙江,南直隶江南部分等等。
虽然下面没有怎么报告,但是锦衣卫与东厂都说这三个省匪患,是比其他省要严重多了。
这也是为什么李东阳在宁化,会遭遇伏杀的原因之一。
虽然大明各地都有土匪,但是真要以土匪为特产,还是江西。
朱祁镇要处理的不是这一次流民事件,而且确定处理此类事件总原则,今后行事的准则。
刘定之沉吟片刻,说道:“流民产生固然是天灾人祸,但也是各地土地开垦殆尽,没有余田可供开拓,而百姓日多。”
“如果仅仅是天灾,让百姓迁回本籍为好,而如果是土地开垦殆尽,不够生存,却是从窄乡迁徙到宽乡为上策。”
“今日之事,双方所见都有误,最好令百姓自择,想落户的落户,不想落户的可以还乡。”
朱祁镇听了,只觉得刘定之早已变得滑不溜秋了,说什么都是两面光。谁也不得罪,站在了不败之地。
朱祁镇说道:“天灾朕不在乎,毕竟而今赈灾的手段越来越多了,只是如果是土地不够用,该怎么办?”
第一百七十七章 移民的难度
第一百七十七章 移民的难度
这个根本矛盾,从一开始,朱祁镇就在思考,在一个农业国家,耕地问题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只是,朱祁镇继承皇位以来,他一直在制造问题,与解决问题。这种根本上的问题,只能拖着。或者暂时治标不能治本。
或者说,朱祁镇也不知道该怎么治本。
他心中其实也有一个,模糊的想法。那就是对外移民,在有些时候,朱祁镇也向刘定之暗示过。
刘定之毕竟是朱祁镇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朱祁镇还想与他合作很长时间,所以很多事情朱祁镇也是会给刘定之通气。
事先沟通好,将来执行的时候,也好办多了。
刘定之也是闻弦音而知雅意。他沉吟片刻,说道:“陛下,迁民宽乡,倒是一件好事,只是朝廷力不能及。如果前行执行的话,恐怕去了天灾,却多了人祸。也是害民之道。”
朱祁镇说道:“如果完成了吏员改革也不能做吗?”
刘定之说道:“臣不知道,也只有到时候再说了,而今却不是说这个的时候。”
其实这一件事情,朱祁镇也揣摩过很多次了。
他其实也知道不能执行。
大明并非没有执行过大规模官方移民。
在洪武初年,太祖皇帝以北方屡经战火,地方一空,迁徙人口密集的地方到北伐定居,大体上来说,是从山西,山东,江南分别向河南,河北,两淮迁徙百姓。
数量之大,也是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
甚至大明都亡了这么多年了,这一次移民,还留存在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之中,特别是从山西聚集百姓的地点,有一棵大槐树。
这一棵大槐树,成为不知道多少人口口相传的家乡的象征。
但是能成功执行,并不以意味着好执行。
要知道那时候大战方定,百姓惶恐不安。
各方义军之中,唯有大明太祖皇帝以不杀人为要旨,大明的军纪还是比较好的。执行移民的更多是军队,而不是民政系统的人。
怎么移民。只需看几个名词就知道了。
解手,方便,这两个词,就是这一次移民产生的,传说,军队用将人的手绑在一根绳子之上,防止逃脱。如此一根长绳系着好些人。
如果有人有屎尿之急,就央求军官,解手,给予方便。
如此这两个词,就此传了下来。
这种强制性,摊派性的移民。在国初还可以,但是而今是万万不能做的。
且不说,承平日久,各地百姓与朝廷的关系比之前密切了不知道多少。决计不能这样不顾民意强行为之。
甚至一开始就有问题。
大明百姓从来是安土重迁。
不到万不得已是万万不想背井离乡的。
不采取强制手段,是不行的。但是如此采取强制手段,定然成为地方大户迫害贫民的理由。即便是在现在,还有这种强拆的事情。
在古代,这命令下来,自然会激起极大的社会矛盾。
甚至被某些有心人利用了,搞得天下烽烟四起,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了,这个问题不是不能解决的。只要朝廷管理的精细话,精细的找出来,那些在家乡生活困难的百姓,最好让他们主动移民。
只是说起来很好办。
但是实际上,这一件非常消耗行政效率的事情。
这也是朱祁镇为什么不惜一切代价,那么承担极大的财政负担,也要完成胥吏改革的原因。
因为不干掉胥吏这个阶层,大明行政能力就一直被绑着手脚。
很多善政,朱祁镇根本不可能去做。
只是,即便完成了胥吏改革,将大明原来的那种旧式的行政体系,变成了接近现代的公务员体系,就能做成这一件事情了吗?
朱祁镇心中也是没底的。
朱祁镇叹息一声,说道:“好,这一件事情先放一放吧,不管下面怎么说,事情总要解决的,就令原杰巡抚南阳,襄阳,郧阳,汝宁数府,专门安顿流民,愿意回乡之人回乡,如果不愿意回乡的人,就在当地落籍吧。”
“让他可以看情况,酌情增加几个县。或者分析出府出来,让他定方案报上来便是了。”
这个方案,并不是治本之策。
虽然襄汉之间是多有旷土的,但是就湖广本身来说,他的土地资源也是有限的。
湖广的开发也是在明清之间完成的。洪武年间湖广开垦的土地也是最多的。而且这种情况在之后一直在延续,直到完成了湖广熟,天下足的情况,然后人口向西南扩张,才有了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可能。
而今朱祁镇口中说着改土归流,但是实际上,也就广西西南与交趾相接的这些土司被改土归流了。
不就是这些地方人口密度不高,汉人更是多,改个毛。
只是,湖广还好,但是继续往西南大山之中,寻找土地,实在是太艰难了。
朱祁镇想要将这种人口流动的路线做出一个改变。将移民方向,从向西南,变成向海外,毕
竟海外的土地,西南的土地根本不算什么。
对于海外殖民,朱祁镇从来觉得大明才是最需要的。
而今已经有一亿数千万的人口存量,如果大明维持强盛,人口增长只会来越多。所以对外迁徙人口这个需要,今后是越来越迫切。
而今朱祁镇看到的仅仅是一个苗头。
上一篇:奉系江山
下一篇:开局要被唐太宗五马分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