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678章

作者:名剑山庄

而且而今所言的百万之数,不过是一个估计而已。

到底有多少,是一个谁也不知道数字。

最少而今是没有统计出来。

朱祁镇说道:“好,传令户部立即拨给陕西五百万石,不的有误。”

韩雍先是答应一声,说道:“陛下,如此一来户部就见底了,京师存粮只有千万石了。而户部银两不过三百万结余,一旦有是朝廷将无法支持了。”

李秉听到这一句话,心中微微一动。心中有一丝解气的想法,不过,他不会将这个表情留露出来。

这太幼稚了。

但是朝廷而今的局面,就是李秉之前预言的一样。

朝廷的财政更不支撑不起来吏员改革。

而今大明官员增加了不少。在上层结构之中增加不多,大学士还是那几个大学士,尚书还是那几个尚书。

但是下面每一个县就多出了不少佐贰官,这个数字最具体有十万上下。

看起来很多,要知道大明有数百个府,一千多个县,就不会多说了。每一个县增加十几个八品九品的小官,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

可以说,提高大明的行政效率,这一件是做到了。

但是大明这台国家机器运转更加昂贵了。

自从正统三十九年之后,这个时候吏员改革在大

明范围之内基本完成之后,朝廷的负担就大增。

遵化铁厂的收入也化为户部之后,户部税入银两一下子到了二千万两。

但是这两千万两,堪堪够支撑朝廷军费与官员俸禄之外,就没有了。特别是西域战事断断续续,在西域打仗的耗费是宣大打仗的十倍。

同样一场规模的战事,在宣大估计连一万两也花不了,但是在西域就要花小十万两,这些都打入军费之中。

这个时候,韩雍将罚脏银收益划给地方,就是神操作了。

当然了罚脏银收益虽然下放了,但是在刑部还要有记录的。

刑部可以看到单单去年一年各地罚脏银的收入,大概在一百三十多万两,比当初数万两翻了好几倍,成为最近增长最快的朝廷收入。

一般的说,只要不是太穷的县,一年县衙通过罚脏银,收入一千多两银子,就是松松的。

这一笔罚脏银有力的支持了地方财政。

但是依旧不够,可以说遵化铁厂的收入,全部砸进吏员的俸禄之中了。

如果天下太平,凭借而今朝廷收入,是足够支撑这个壮举的。但是西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流血伤口。

拜西域所赐,朝廷之前压缩年八百万两的军费,每一年都在一千万两以上。再加上各地大小灾害不断,在赈灾上,有花费了不少钱粮。

这好像一场不能中断的消耗战,一点点的消耗了朝廷的血量。

朱祁镇内库之中倒是还有一些钱。

毕竟日本金银源源不断的进入内库之中,但是失去了遵化铁厂之后,朱祁镇内库年收入也跌到了千万级别以下。

而且宫廷之中消费不小,朱祁镇虽然比较节俭了,但是维持紫禁城上下,一年三百多万两,还是要有的。再对外礼仪性的赏赐,或者朱祁镇在某些什么上的投入。

一年五百万两也未必够。

所以,朱祁镇手头虽然有一结余,但是并不多。

指望内库补贴户部,也是不可能,这些年来,朱祁镇补贴的已经不少了。

朱祁镇说道:“卿的意思是收商税?而今一条鞭法还没有完全推行开来,是不是再缓缓?”

韩雍说道:“陛下,事到如今已经是不得不为了。而且自从正统三十三年以来,天下大商并起,号称百万者数十,号称千万者也有若干。此辈不思忠君报国,奢侈靡费,不计其数,坏风气,乱人心,而今正是朝廷教化此辈,让他们为朝廷出力的时候了。”

“臣等附议。”

韩雍此言一出,下面很多大臣都出来附议了。

第五章,人间地狱两相隔

第五章人间地狱两相隔

这个念头其实是很多官员一直以来的意见了。

如果单单看之前的论述,很多人大概以为,朝廷这几年过得很是狼狈。

但是实际上,却并不是这样了。

大旱大灾大多都是北方,西北,西南。南方虽然偶尔有水灾,但是朝廷赈灾还是很得力的。

韩雍对吏员法与一条鞭法的推行上选择的是,吏员法先行。这也是基于推行法度的难易程度的。

吏员法上面,只要朝廷之上并没有人反对。朝廷之内达成一致之后,在百姓面前看似不可一世的胥吏们,不过是待宰的羔羊一般。

想横着下刀就横着下刀,想要竖着下刀,就竖着下刀。

这些胥吏并没有什么反对的能力。

他们毕竟是官场最低层。

所以,这更多是钱的问题。

而一条鞭法却不一样。

一条鞭法本身就是对赋役的一次大整理。所以需要精干的吏员参与其中。

所以韩雍才编排出这样的顺序来。

一条鞭法推行的顺序是在吏员法推行之后的,直到而今,也就是正统四十二年,吏员法才算是勉强在全国之内推行开来。

还有很多地方推行都很勉强。拖拖拉拉的。

韩雍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没有强力压制下面的官员,因为一条鞭法对于比较贫穷的地方,本来就不是太合适的。

这一系列变法,虽然加重了朝廷的负担,但是并非没有好处的。

最大的好处,就是在商业之上。

一条鞭法让很多劳动力离开了乡村,而且少府这种工厂的模式,也在这几年之内,全面的铺展开来。

在允许私人办厂的情况之下,这些产业,就好像是雨后春笋一般的冒了出来。

同样冒出来的,也有大大小小的富豪。

其中最大两家,就是广东冼家,与松江徐家。

广东冼家就不用说了。

冼景是驸马,而且又是太子的钱袋子,在南洋动作频频,甚至控制数支海盗,甚至有海商说,冼景是海龙王。

他的产业虽然以铁业为核心,但是决计不仅仅限于铁业。

有太子做后盾。

待诏院这里的很多新技术都很快传到了广东,包括蒸汽机。成为大明唯二可以生产蒸汽机的地方。

如果说,冼家的富豪。还在很多人的接受之中。毕竟大明官场很多人都不将冼家的财富,当成为他自己的财富,而是将冼家的财富当成了太子的财富。

被商人们成

为海龙王的冼家,在北京官场很多人看来,都是天子南府。

但是徐家却又不一样了。

松江徐家却是另外的模式了。

徐家家主徐申春,就是一个学不成的秀才出身。抓住了历史的际遇,不过数年之年,身家千万之多。

谈不上富可敌国,但也是天下首屈一指的大富豪。

徐申春本人,长袖善舞。一力与魏国公家族攀亲戚,或多或少有一点关系,对于官员也是滑不溜秋的。

手段高明之极。虽然官场之上,很多人贪图徐家家产,但也不好下手。

徐家的产业也如洗家一般,并不是单纯的一样产业。徐家早些年做过盐商,颇有家底,但是真正能让他一跃而起的,是布业。

所谓松江布甲天下。而徐家的布,却是甲松江。

正是在布业上的独占鳌头,却才是徐家的产业疯狂的暴涨。

当然了,徐申春发展如此顺利,这有松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松江就是后世的上海,这地理位置就不用说了。

特别是开海多少年了。

大明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海上贸易链。

其实大明海上贸易之中,海外贸易虽然份额不低,但是也不多,最多的还是各省之间的沿海运输。

徐家要做的就是从山东迈入棉花。

而今的山东乃是大明最大的棉花产地。然后再利用松江的人力与技术生产成布匹,沿着海岸线与长江水道分销各省。

这才是徐家能够坐大的原因。

甚至这一件事情,还有一个副作用。

那就是这样繁盛的棉花贸易,导致山东土地种粮食的大大减少。北方粮食产量减少,在各种赈灾之中,必须从南方调粮食了。

这一个情况,下面的官员都有所反应了。

想要加以限制。

但是朱祁镇全部搁置了。

倒不是,朱祁镇对徐家有是庇护,主要是大明官府的思想,根本停留在古代,他们做的事情,不过是传令限定棉花种植的面积而已。

这种好无新意的措施,在很多时候,都是没有用的。

无非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倒是江苏巡抚陈钺的提议有些新意,那就是在江苏北部开棉田。

因为江淮地区要产盐,而且水患频发,江苏沿海一带,有大量荒地,这些荒地一来是大部分盐碱地,想要种粮食,需要费大力量整治不可。二来,这些荒地都是为了煮盐提供材料的。

而今晒盐法大力推广。大明盐价一日低过一日,甚至分销到了海外。

这些荒地都没有用处了。

陈钺就提议在江北开辟这些荒地,大规模种子棉花。以解山东粮田之困。

朱祁镇对这个办法,倒是很赞同。也就批准了。

而且徐家不过是,江南一带商人的代表而已。并不意味着江南只有徐家了。

从松江,苏州,杭州等地,几乎每一个府都有家资百万大富豪,真要算起来,江南一代衣被天下,绝对不是虚言。

广个告, !

朱祁镇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

那就是江南一带,乃是大明经济基础最好的地方。

同样的事情,朱祁镇下了大功夫,从登基开始,以河北为根本好生经营,经营了这么多年的产业基础,才不过数年,就被江南一带全面的赶超了。

人有钱自然会消费,更是带动各种产业,奢靡之极。

这就形成了一个大明两个世界。

一个世界之中,连年灾荒,地动频频。朱祁镇的焦头烂额。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朝廷用度一年紧张过一年。

但是在江南这一带,有醇酒美人,江南风月。真是暖风吹的游人醉。

甚至有大量士绅明面与暗中,加入了这个财富盛宴之中,以江南一带,已经有明显的倾向于商人的思想萌发了。

有人借陈白沙的学问说,士农工商,不过是业而已,人真正重要的是心。其他的都是表象,纵然一个人从商道,但如果能做到重信悯弱,行夫子之道,谁又能说他们不好吗?

这种商人就是儒商。

还有学不成而从商,商有成而复学,一个人或许不能在商人与官员之间反复横跳,但是一个家族却能的。

每一个大家族都是第一等的人才入仕,第二等的人才从商,以仕护家,以商兴家。

虽然并不是每一个家族都是这样,但是已经有很明显的这种苗头了。

当然了,也有不少商人真能做到这一点,仗义疏财,历次赈灾,江南都有捐输。也算是为国效力。

但是大部分商人可不是这样的。

商人毕竟要以利益为先,否则根本活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