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724章

作者:名剑山庄

缓急两策,看似急策是兵家要义所在,所谓兵贵神速,淡目之灭满者伯夷,兵锋近十载,军民皆疲。

大兵临之,一战而定。

自然是符合兵法之中,用最小代价,换最大的战果。

但是如果,用缓策。一来给了淡目一国准备时间。毕竟南洋精髓大半在爪哇岛上,人口稠密,盛产粮食。特别是有大量火山灰,土地肥沃,即便是在现代,爪哇岛也是印度尼西亚重要的水稻产区。

而在这个时代,粮食人口,就是国力的象征。

淡目国是小国,那是与大明相比的,如果单单论东南亚来说,吞并满者伯夷的淡目,妥妥南洋小霸主。

给淡目时间,自然是增加了大明征服淡目的难度。

二来,大明在南洋影响力很大是不假,但是真以为大明号令一出,南洋各国臣服?那就是异想天开了。

虽然这些国家都对大明称臣,但是前也解释了,这种称臣更像是一种生意。朝贡贸易而已,而且一些口头便宜而已,真要大明进入南洋,各国未必心中服气。

征召各国士卒,标志着大明对南洋从影响力,到实质上控制的第一步,这么多国家,未必都愿意。

说不定别的地方,还会惹出麻烦。

这是急策的弊端。

但是利弊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就看一个人是怎么看了。

急策的弊端,也是缓策的优点。

急策是军事上的最优解,而缓策是基于政治上的因素。

看似朝廷大张旗鼓,甚至打草惊蛇。但是却是分辨敌我的一个过程。

正如之前所言,大明从来是天朝,出兵是要大义的,绝对不能无罪而伐。虽然实在没有办法的话,也是可以用一些阴私手段的。

但是能不用,还是不用比较好。

这一次淡目灭大明藩属国,大明讨伐名正言顺。

大明作为宗主国,发动正义的战争,要求各藩属国出人出力出钱,也是基于君臣大义,无可挑剔。

即便之前大明朝贡贸易之中,从来没有对这些国家进行索取,甚至以厚往薄来的政策,厚待他们。这一次直接征召各国兵马,基本上是第一次对各国进行索取。

自然有人愿意有人不愿意。

朝廷如果只是每一个淡目国,这样做自然是将事情越闹越大,得不偿失。但是如果说朝廷的目的是整个南洋,正好分辨出谁是潜在的敌人。

毕竟,连朝廷这样正义的战争都不愿意支持,那就是与淡目私通,是叛臣。

太子对朱祁镇的心思揣摩到位。

朱祁镇而今并没有想要将南洋全部列入大明版图之中,非不愿,实不能也。南洋种种的情况,今后很长时间,就是好像汉唐时期的西域一般,虽然上面有朝廷统治,下面还有大量的国家从属。

这一次是借淡目国之灭,震慑整个南洋,如果有跳梁小丑出来对抗朝廷,自然也在征伐之列。

将所有反对者一扫而空,南洋就是大明的了。

太子深明这一点,所以,这一次他不怕大打。只怕打不大。

朱祁镇说道:“好,南洋远在千里之外,有一个缓急,朝廷也不可能立即派出援军,有前朝前车之鉴,这一次你多待些人去。”

朱祁镇沉吟片刻,说道:“怀恩。”

怀恩立即出列说道:“奴婢在。”

朱祁镇说道:“拟旨给内阁,太子挂征南大将军,总领两广交趾福建人马。令两广总督白昂为征南大将军长史。诏航海侯王英,平江伯陈锐,南宁侯毛锐,田州伯岑睿并南京京营五万,交趾,两广,福建各为卫所军,北洋南洋水师,皆从节制。”

怀恩立即说道:“是。”

怀恩立即下去,片刻之后,就将这些内容整理成。

朱祁镇看过之后,从身上翻出一个印章,盖了上去,却是朱祁镇的私印。

这样的任命太过重大,重大到朱祁镇不与留在北京的内阁通气都不行。而且他这一次出来,并没有将二十四方玉玺带来。

大多数时候都用这一方私印。

王英乃是老将,打仗或许不大行,但是资历老,大明南北洋水师都是他的徒子徒孙,而且他祖上就是郑和的副使王景。对南洋的情况很了解。

而且这一次南洋抵定之后,一够封一个国公,之后就该致仕了。也该发挥余热了。

平江伯陈锐乃是正统勋贵们推出来分王英之权的后起之秀,就是当初跟随于谦治水的平江伯陈豫的儿子。

是少壮派,武学出身,苗根正红。

这一老一少,代表了水师之中全部势力。

而毛锐所部大多是南方出身的将士,虽然南方人未必适应热带的气候,但是怎也要比北方人更适应吧。

而田州伯岑睿,自然是在广西土司改土归流之中,向朝廷积极靠拢的岑家家主。很多土司家族到了北京之后,因为教育家底的原因,很快就变成很普通的闲散勋贵,每年领一些俸禄之外,其余的事情都办不了。

但是并不是所有土司都这样的。

比如岑睿。

而今的岑睿已经是大明一员实权将领了。

而且为了安抚土司,岑睿还在交趾带兵,所带的都是广西狼兵为底子打造的军队。岑睿被重用,虽然有朝廷安抚土司的意思,但也有岑睿自己的能力。

这也是亲父子。

朱祁镇一声令下,将大明四个省,千万百姓,几十万水陆大军全部给太子。

这也是朱祁镇对太子的最大的一次考试了。

如果太子能将这一件事情办下来,那么当一个皇帝应该不会出什么大错了。

毕竟南洋之战,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之战,也是一场政治战。

朱祁镇说道:“朕先从商税之中,还有内库之中,拔给你两百万两,暂且充为军费,之后的军费由户部拨付。此事就交给你了,好生去准备吧。”

几十万大军,天南地北,还有各路人马聚集在一起,比如王英此刻他在北京当枢密副使,也算是大明高官之一。

单单是将人手聚集到一起,就要几个月时间。

大战之前的准备,真是需要好些事情要做,几个月估计还下不来。

太子也知道其中轻重,立即说道:“孩儿明白。只是如此孩儿就不能陪在父皇身边了,孩儿”



第七十四章 南征的风声

第七十四章 南征的风声

朱祁镇轻轻一笑,说道:“莫做小女儿态,好男儿志在四方,去做吧。一时间你也不用去南洋,你我父子还有时间相聚,何须如此。”

朱祁镇也知道,很多整合都不可能在南京完成,太子离开南京去南洋的时间,已经倒计时了。

至于太子会在广州,还是交州,或者嘉定汇集的大军,却是太子的选择了。

太子行礼之后,就匆匆退了出来。

他回到自己的宫殿之中,就好像抽了骨头一样,躺在长榻之上,长长出了一口气。

虽然还没有开始,但是他已经感受到千头万绪,一起扑来。

太子仅仅是放松片刻。就开始工作。

各种筹备计划。足够让他忙得四脚朝天。

之后的事情,也一如太子的预料。

很快广东传来消息,淡目国的贡使到了广州,两广总督白昂请示朝廷,该如何处置?

大明是要体面的,两国交兵尚且不斩来使。更不要说而今还没有交兵。

朱祁镇下令让他来南京。

这位贡使很快来到了南京。

朱祁镇在南京紫禁城之中召见,当着大臣的面子,狠狠训斥淡目贡使,根本不给这个淡目贡使说话的功夫,什么狼子野心,灭我藩国,冒犯天威等等,一古脑砸在贡使身上,并告诫他,必须退出满者伯夷,并由朝廷重立满者伯夷国,否则,勿谓言之不预也。

随即派大汉将军将这个贡使给扔出去了。

估计这个贡使从开始到结束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太子却是知道。

朝廷征南洋这样的大事,虽然以朱祁镇的权威,能强制推进,但是也是要考虑一些士林影响的。

所以这一次召见淡目贡使,并不是为了淡目,而是对外面释放信号。让大明官场都知道皇帝的意思。

果然很有效果的。

很快大明要征南洋重立满者伯夷国的消息,就传开了。

一时间官场之中,议论纷纷。

当然有反对的声音,并以元朝征爪哇的前车之鉴为理由,并以太祖皇帝隔山限海的祖制来反对。

但是总体上反对的人并不多。

这固然是因为大明朝廷经过朱祁镇一番接着一番清洗,已经没有几个大臣敢顽固的反对朱祁镇的决策了。

还有就是大明这些年来的军事胜利。

这些年大明对外征战,固然有失利的时候,但是总体上来说,胜战居多,更没有战略性的大败,偶有败仗,也是能挽回过来的。

而且朱祁镇对财政上的改革,一般来说,对外征战,除非是靠近边境的地方,比如西北地区,根本不受什么影响。

所以大家都不怎么在乎。

在他们看来,无非又是一场大胜而已。

甚至还不少支持战争的声音。

朱祁镇还没有遇到,但是太子就已经遇到了。

这不,太子正忙的时候,刘大夏就过来求见太子了。

一见太子就将一些人的要求委婉的转达了。

太子也大吃一惊,说道:“这是怎么回事?”

刘大夏这一段时间很忙,他一方面要帮助太子筹备南征的各项事务,另外一方面,他还有一个秘密的任务,就是对接曹鼐留下的人脉。

这两个人物刘大夏完成的都很好。

曹鼐留下的人脉,已经基本被刘大夏掌控在手中了。而这一件事情,就是通过曹鼐留下来的关系网传达过来的。

却是江南很多士绅想要安排人参与这一次南征之事。

这让太子感到意外之极,如果这样的情况在河北出现,太子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

毕竟很多河北男儿都以军功为进身之阶,在加上这么多年,大明并没有打过什么大败仗,真正战死的几率其实并不高。

所以,一旦听什么地方要打仗,各种想调入的人都要在枢密院走后门才行。即便这一次也是如此。

朱祁镇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已经确定了,这一次南征以南方人为主。这也是为了适应热带的气候。

这些很多河北籍的将领都知道,但依旧想调入南征军,甚至有些人都求到太子这里。

但是江南却完完全全不是这样的情况?

这些拿笔秀才们,怎么会想去与丘八抢饭碗?

刘大夏说道:“臣刚刚开始也想不明白,但是后来细细探访,却是发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太子说道:“哦,还请刘先生为孤解惑。”

刘大夏说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今也是如此,却是江南这些士绅眼红南洋的买卖了。想通过殿下,在南洋插上一手。”

太子听了皱眉,显然是不明白这里面的道道。毕竟,太子的精力在军政方面,对商业方面根本不是太了解的,也无心了解。

他心中暗道:“难道南洋谁不让江南商人做生意吗?”

刘大夏见太子如此,只能细细道来,说道:“大明海道有三条,可以说大部分海商都沿着这三条河道。第一条就是东海道,就是从江南,宁波行到琉球,然后一路到日本,海西。这也是浙江海商常走的路线,第二条却是从福建向东南到夷州,吕宋,然后到古晋,马六甲。这一条路线,却是福建商人常常走的路线。第三条,却是从广东沿海,西行到交趾,嘉定然后沿着海岸线到马六甲。这一条海道,就是殿下常走的。”

太子听了,点点头,示意这些他都知道。

海洋无边无际,并不意味着,无边无际的海洋,船只可以随意航行。即便是后世船只也有航道的,更不要说这个时代。

首先,这个时代的航海技术并不是太发达的,虽然有了不依靠海岸,横渡大洋的技术。但是很多时候,商船更要求安全。

所以大部分商业航道,都是沿着海岸线行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