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名剑山庄
此刻他反应过来,项忠刚刚与王越争辩用兵之策,就不对劲。此刻用推荐主将人选,更不对劲。
首先项忠不是没有打过仗的人,他在西南打过仗,知道云贵之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怎么会不懂,从北用兵,看似近,实则远,从南方用兵,看似远,实则近的道理?
朱祁镇绝对不看小看任何一个内阁大学士。
麓川用兵的一些档案,朱祁镇敢肯定项忠是一定是看过的。
再加在这一件事情上,项忠越权了。
对,内阁分工其实已经很长时间了,从朱祁镇登基之后,这个传统就在。虽然以国公为内阁次辅,但是实际上,这个国公在内阁之中,一般不发言,只要不牵扯到军事方面的事情,他是最闲的。
但是同样,内阁之中一般不就军事方面发言,即便是有,也不会是内阁首辅否定。
如果官方面不满意军方的一事情,一般会从兵部与枢密院打嘴仗开始。
毕竟细细研究,枢密院与兵部之间,很多事情都是重叠的,相互制衡,多少年下来,早就成为冤家对头了。
特别是推荐用兵将领人选,这是内阁次辅,也就是军方最重要的权力。关系到军中各大派系的此消彼长,可以说是王越最重要的权力之一。
被项忠侵犯了,王越居然低头了。
这太不可思议了。
朱祁镇立即知道,项忠这样做背后,一定有一件事情,让王越权衡利弊之后,不敢阻拦。
“是什么事情?”朱祁镇心中暗道。
朱祁镇一边想,觉得自己的脑袋就好像生锈了一样,明明觉得答案近在眼前,似乎有一张窗户纸,但是怎么都捅不破。
朱祁镇说道:“王英太老了。”
朱祁镇说的是实话。
当年南海海战,已经是王英最后一战,而今王英已经在南京颐养天年了。虽然用老将毕竟稳妥,但是朱祁镇也不能用这么老的将领,要知道朱祁镇今年都六十了,王英要比朱祁镇还要大十几岁的。
项忠说道:“英国公如何?”
朱祁镇听了英国公这三个字,心中豁然开朗,终于想明白了。英国公张懋在朱祁镇心中一直是留给太子的大将之才。
一说道英国公,朱祁镇立即想到了太子。
一想到太子,眼前所有谜团都明白了。
项忠之所以定下南路征缅的人选,就是要将太子从这一件事情上撇开。
如果按照王越的计划,南路作为主攻,那么最容易调动的兵马是哪里的兵马?
不是从广东,而是从南洋。
虽然随着南洋局面抵定,再加上各路藩王的增多,南洋都司手中兵力在减少,毕竟有很多藩王三卫,就省却了大明军队的数量。
但是而今南洋已经有十几万军队。
这十几万军队,也是最熟悉且适应热带气候下作战的军队,在这一点上远超北京的京营。
但是一但动用南洋的军队,最适合负责这一作战计划的人,是谁?
是太子。
因为太子最熟悉这些将领与军队。而且南洋作为支持西征的后方基地,也需要有熟悉的坐镇才对。
如此一来,很可能将太子拖在南洋。
对于大明来说缅甸是一个小国,但是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并不是这样。
而且即便是一个小国也不是想灭就灭的。
不是谁都有英国公张辅的本事,七个月就能灭一国,就算一切都顺利,缅甸战事迁延一两年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项忠却不想等了,也不能等了。
在项忠看来,大明最大的问题是国本不固,太子一日不回京师,他这个做首辅的就一日提心吊胆。
根本不想让太子在南洋多待一日,更不要说一两年了。
甚至如果说,项忠知道攻缅甸要从南洋开始,他一开始就想办法搅黄这个议题,毕竟项忠也没有想到,打缅甸最好从南洋打。
这个结论对很多人一些人,有些违背常识。
但是既然已经定下来了,不能更改了,项忠就想办法补救他的补救办法,就是确定西征人选,将太子从这一件事情上摘出来。
王越虽然是武将,但是对政治特别敏感,关系到太子的事情,他自然不敢多话了。
朱祁镇想明白这一切之后,心中顿时有一股恼怒之意,暗道:“又是太子!”
朱祁镇内心之中,已经准备开始权力传承了,但是安排好一切,也是需要时间的。当然了,这或许是朱祁镇内心之中逃避的想法。
但是他的肱骨之臣,一直向着太子。实在令朱祁镇不满意。
朱祁镇说道:“英国公不错,但是这些事情,朕不好安排,毕竟南洋诸将,谁可以,谁不可以,唯有太子知道了,这样吧,威国公派人去一趟南洋,与太子商议一下,这南路军,就交给太子安排了。”
项忠说道:“陛下,这”
朱祁镇微微眯着眼,说道:“朕意已决。”
项忠只觉得背后冷汗直冒,说道:“臣遵旨。”
朱祁镇说道:“王越。”
王越说道:“臣在。”
朱祁镇说道:“南路军那边可以先放放,襄藩不能不救,今夜你就安排好,明日一早派人与襄王一并去云南,令黔国公立即出兵。最少也要保住麓川。不能让贼人在大明登堂入室。”
王越说道:“臣明白。”
襄王立即说道:“臣弟谢过陛下。”
朱祁镇说道:“都下去吧。”
“是。”几个人不敢多话,只能缓缓的后退了。
朱祁镇等他们都走了,忽然问道:“怀恩,朕是不是对太子太苛刻了?”
其实刚刚的决定,朱祁镇有些情绪化。
朱祁镇既然有了召回太子的计划,那么太子回京的时间,虽然没有确定,但是也就在朱祁镇觉得安排好的时候。
这个时间由朱祁镇安排。
但是而今让太子负责南路军,那么召回太子的时间,就要带缅甸之战结束之后。
如果半路换了太子,影响到前线的战事,却不是朱祁镇想看到的。而且打胜了还好,一旦打败仗,更不适合召回了。
毕竟朱祁镇一直将太子当成未来的大明皇帝,不想他身上有污点。
此刻,朱祁镇内心之中稍稍有些悔意。
怀恩说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陛下这是对太子好,将来这大明江山总是要交给太子的。而且陛下对太子,还真不算差。太宗皇帝如何对仁宗皇帝,那才叫苛刻。”
朱祁镇听了,微微一笑,似乎释怀了。
的确,比起太宗皇帝对仁宗皇帝,朱祁镇对太子并不算苛刻。最少朱祁镇对太子身边的辅臣,从来没有下过手,而多有保全与安排。
朱祁镇轻轻一笑,说道:“你这老奴,还敢议论太宗与仁宗?”
怀恩跟随朱祁镇这么多年,对朱祁镇还是了解的,见状立即笑道:“奴婢失言。掌嘴,掌嘴。”
说着轻轻的给了自己两个耳光。
第三十一章 麓川城中
第三十一章 麓川城中
这个时代,任何时候。关于战事的情报都士卒滞后的。
毕竟将消息从南疆传到京师,即便是八百里加急,也需要十几日。
在朱祁镇商议这一件事情的时候,战火已经烧到了麓川城下了。
并非襄王世子太过无能,只能说麓川上下太过麻痹大意了。
自从襄宪王在麓川立下根基之后,襄国与缅甸之间的摩擦都没有断过。几乎每隔几年,都要打上一仗。
只是,双方都很克制。
襄王一方就习惯了。
只是这一次,襄王世子也是这样以为的,面对缅甸的侵犯,襄王世子令一员将领地域。襄国大概有六万大军。
其中精锐的为襄王三卫,虽然名为卫,但是时间上远远超编。大明一个卫大体是五千六百人上下。
这也是为什么大明京营最基础的作战单位,也是一个五千人的营。两者之间,其实作战体系相承接的。
都是以五千人为一个作战单位,唯一不同的,卫所一个卫有土地。军饷很低,只有月粮,但是家人有免税的土地。而营兵却是战兵,直领军饷。
但是襄王三卫,每一个都是万人大编制,是襄王直接掌控的精锐战兵,全部在麓川附近。
而其余的三万人,就是各地屯驻兵。
襄王世子派过去的,是襄王三卫之中的一卫,还有若干屯驻军。
结果被缅甸一方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缅甸阿瓦王朝,几乎举国之兵北上,号称数十万大军,单单战象就有数万。当然了,这种号称是非常虚的。
但是十几万大军,战象数千却是可能的。
襄王的精锐士卒,不过是当年麓川之战,被留下的北军之后。
他们与襄王一并在安置麓川。麓川乃是一个狭长的盆地,这个盆地之中,都是很好的耕地,襄王将这些人安置在麓川城附近。
这些人就是襄王最信任的班底。
只是,真要说起来这些襄王这些精锐,也不过是在朱祁镇推行军事改革之前的明军精锐,不能说不能打,但是火器装备数量,战马装备数量,乃至武学军官数量,都远远比上大明真正的精锐。
襄王万余精锐,一下子被缅甸大军包围。
三日奋战之后,襄王万余大军就此崩溃了。缅甸大军北上之后,襄王封地之中,除却麓川城之外,纷纷倒戈,或者观望。
长驱直入麓川城下。
襄王世子只能与老将方瑛一边死守城池,一边求援了。
不过,麓川城虽然不是一座雄城,但也是两代经营的结果。
当年襄宪王来到麓川之后,就特别没有安全感。这种情况就体现在城池的修建之上,襄宪王与他的儿子,当今这位襄王,乃至于而今主政的襄王世子,都没有放弃麓川城的修建。
当然了。
麓川的国力是没有办法与大明相比的,真要说起来,麓川的人力物力,不过是大明一个府而已。
所以这麓川城断断续续修了几十年,也比不上南京北京这样的天下雄城,但却一些中原的府城要好多了。
也算是一座坚城。
整座麓川城分为三部分,最中间的乃是王城,也就是襄王府,外围是内城,乃是正常百姓活动的地方,最外围的是外城。
其实内城墙外与外城墙之间,有大片大片的空地,平日仅仅是作为耕田来用而已。
但是这一条最长的外城墙,绝对不是没有用的。
而用的时候,就是现在。
麓川城门大开,将整个麓川盆地之中的汉人与一些忠于襄王的当地部落都容纳入城池之中。
这是襄宪王定下的规矩。
因为,他在南疆几十年后发现,他最宝贵的就是人口,汉人人口。
无他,有足够的汉人人口,才是襄王能够在南疆立足的根本,也是他们能以夷变夏,而不是以夏变夷的根本。
所以,襄宪王不惜花大力气,修建了这一座外城,平日里空空荡荡的,不过是耕田而已,但而今随着麓川盆地之中,所有人都躲进麓川城中,外城顿时人多了起来,一个帐篷挨着一个帐篷,虽然谈不上人满为患,但也是密密麻麻的。
这就襄宪王准备的,在出现危机的时候,全部龟缩在麓川城中,等朝廷来救。
一切都可以放弃,唯一汉人人丁需要保全。
毕竟,从大明内地迁移百姓从来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即便是朝廷来办,也是如此。
襄王很难从内地移民之中,分一杯羹,一旦没有足够的汉人数量,他这个襄王也很难在南疆站稳脚跟。
不过,这样做有利有弊。
上一篇:奉系江山
下一篇:开局要被唐太宗五马分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