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827章

作者:名剑山庄

毕竟回回教在西域几百年之经营,总不可能在一日之内,都被统统拔起来吧。

这也造成了大臣们对西域地方的不信任。

特别是有当年白圭的前车之鉴。很多大臣都天然的觉得,这些缠回都是潜在的叛乱者,让朱祁镇进入这些地区,肯定是不安全的。

但是哈密却不一样。

哈密一直是一个多宗教的城市,有回回有佛教等等,再加上当年的事情,哈密城中已经经历过一场血的洗礼了。再加上哈密是南疆都司经营的重点,甚至还在西域总督府所在之地,轮台还看重。

因为轮台是连接南北两疆的关键,而伊州却是是西域连接中原之关键。

轮台出事,不过是北疆之祸,而伊州断绝,则是西域与中原隔绝了。

所以,丘浚暗示,他并不反对去夷州,但是仅仅能到伊州而已,至于更西的地方,就不能去了。

当然了,还有另外一个条件。那就是关于伊王的。

丘浚说道:太祖皇帝早定宗庙,说的就是大明的嫡长继承制。这可以说是大明的根本制度,不可动摇。也就是在委婉的劝谏朱祁镇,这一次不见伊王对彼此都好。

朱祁镇叹息一声,心中暗道:“我在你们心中,是如此离经叛道的人吗?太祖皇帝的铁则,又怎么能动摇啊?”

却不知道,在群臣眼中,当今这位皇帝,从来是不在乎什么祖宗之命的。他改的祖制还少吗?如果皇帝想是决计可以废除嫡长继承制度的,而且皇帝与太子之间那些微妙的关系,也不得不让人多想一些事情。

朱祁镇本身也权衡过这一件事情,不过是因为没有好处,后患无穷,且太子还算让人满意,还没有说出口,就在心中先行否定了。

朱祁镇说道:“朕有分寸,仅仅在伊州停留数日,宣慰两司将领,以及各部首领,其余的人谁也不见。”

其余的人不就是指伊王吗?

丘浚也才答应下来。

于是乎,大军在居延泽休息了一日,就向西而去了。

走在路上的时候,朱祁镇就有一些后悔。

是因为这一条路,实在太难走了。

这一条路是当初丝绸之路的北路,通过居延泽直接到伊州。只是千百年来,黄沙侵蚀,当年的古道,已经淹没在一层层的黄沙之下了。虽然这里还有一条道路可以供大队人马行进,但是行走之时,黄沙铺满而来,每一个人都带着面纱,否则准是一脸的沙尘。

因为这一条古道,几乎可以说是生生的从沙漠之中走出来的一条路,也就是几个固定的水源地之外,还有一些枯死的树木与岩石,来指引道路。

虽然道路并不算太远,但是跋涉之艰险,似乎还在从燕然山到居延泽之上。

很多人都强撑着走过去。

这些年大部分走西域的商人,也渐渐的不走北道,而走南道,就是出嘉峪关到沙洲,从沙洲而哈密,这一条路已经成为大明交通西域的大路,而从居延泽更容易到肃州,原因无他,就是居延泽的水都是从贺兰山上流下来的,顺河流走,就能走到贺兰山北麓,也就是肃州所在之地。

好在,进入哈密之后,就好多了。

伊州也就是哈密。

在一个盆地之中,在这里靠着雪山的雪水,滋润着大地,用坎儿井,也就是掩盖在土层之下暗渠,用来浇灌土地。

整个南疆的农业都是靠着这雪山雪水来养着,靠着山上的雪水,面对着逼近农田的沙漠,就在这高山与沙漠之间,耕耘着一分收获。

“臣西域总督叶淇拜见陛下。”老臣叶淇在伊州迎接朱祁镇。一上来就拜倒在地说道。

朱祁镇巡视天下,而今已经是超过其他所有的事情,成为大明第一等的大事。为了安抚天下之心,朱祁镇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安排人与最近的府县保持联系。所以朱祁镇要来伊州,自然要联系西域总督府。

叶淇自然快马加鞭飞驰而至。

朱祁镇伸手搀扶起叶淇说道:“卿也老了。”

叶淇说道:“为陛下办事,哪敢言老。”

叶淇就是支持朱祁镇变法的干将,他中进士比较晚,乃是是正统十九年的进士。在大军出塞击瓦刺的时候,叶淇也是边关之上,支撑后勤的官员之一,甚至随军到了草原之上。但是在这场战事之中,叶淇遭到了他这一辈子最大的挫折。

就是因为后勤事宜与石亨闹掰了,下场是,石亨狠狠的甩了叶淇一鞭子,大骂一顿。

叶淇乃是金华人,也是世家出身,不敢说相貌姣好,但也是仪表堂堂,但是被石亨这一辈子打得差点毁容,这还不算。

当时正是用石亨之时,哪怕兵部不认为叶淇有什么错,而是石亨打仗想一出是一出,他可以天马行空,但是后勤运输却不能,他不按照计划来,自然会导致粮草不能准时的用到前线。

毕竟,石亨所在的位置,与之前定下的位置,根本不是一个地方。

于是,叶淇就从兵部外派督运粮草的官员,变成了一个小县令。

为了保护他,也只能派到了南方。

毕竟石亨手即便是再长,也伸不到南方。

这一段时间,是叶淇生命之中最黑暗的时间。

在朱祁镇变法的时候,叶淇已经是一个知府了,就率先响应,从知府而布政使,从布政使而巡抚,从小省巡抚到大省巡抚,从而成为大明疆臣数一数二的人物,西域总督。

要知道朱祁镇从来不觉得总督之职是可以长设的。

所以大明疆臣最顶峰的几个人,就是南京留守,西域总督,与现在还没有,将来必然有的南洋总督。还有有事则设,无事则罢的,云贵总督。

这都是大明的热点地区。只有南京留守,虽然位尊,但是权力在一直减少。

而今南洋总督是被太子兼着的,也就是说叶淇的西域总督已经是疆臣之首。

再加上朱祁镇改进的大明选官方式,必然经历郡县才能有入内阁的资格。而到了叶淇这个位置,内阁一旦有缺,他就是有力的竞争者。当然了,能不能竞争上去,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毕竟内阁之位,不知道多少人看着。

最好的关头,都是各显神通的时候。什么事情都会发生。

朱祁镇说道:“好,两疆而今如何?”

叶淇说道:“臣在两疆三年,在南北两疆大力屯田,臣向陛下保证,数年之内,两疆的粮食足够自给。”

朱祁镇听了之后,眉头一挑,说道:“真是好消息。”

粮食从来是两疆的重要问题,每年都要从西北地区输入粮食,虽然这些年在西北屯田,西域的粮食自给率一直在长,但是到什么时候,才能完成粮食自给,朱祁镇却是不知道的。

粮食自给最大的好处,就是加大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

大明的驰道已经修到了嘉峪关。但是从嘉峪关到伊州,这一段路,黄沙满道,比起从居延泽到伊州,要好上不少,但依旧不能达到修建驰道的程度,别的不说,一场沙尘暴过去,费了大力气修建的驰道,就找不到了。

不是被淹没在沙漠地下,就是不知道被吹到了什么地方去了。

所以,内地到伊州的运输量,被嘉峪关到沙洲,穿过星星峡。这一段路所限制了。

粮食可以少运,就可以运输别的什么了。

除却这个之外,叶淇还说了不少东西,比如棉花在西域的种植。

毕竟西域适合种植棉花,对于朱祁镇来说,几乎是常识一样的东西。而今以松江布业为主的各地布业几乎疯狂的崛起,对原材料渴求也是非常大的,以至于山东地区棉花都开始争夺良田了。

还有两淮的盐田,从于谦在河道总督时期,就开始着手将附庸于盐田的芦苇地,改成良田,只是这些田地大多是盐碱地,不大好改,进度一直是有的,但是并不是太大的,只是却没有想到布业对原材料渴望推动了这一项改革了。

只不过开出来的土地都是棉田。当然了,这也是因为棉花对盐碱地的忍受程度,比庄稼要好多了。

朱祁镇也想让西域种植棉花,他本意是想让西域成为大明的原材料产地。只是这一段段道路,成为最大的阻碍。反倒是让伊州的布业发展出来了。虽然不能成为松江布业一般的龙头。但是伊州的布业市场是在葱岭以西,这一片市场,虽然比不上内陆市场大,也足够伊州吃了。

再有蒙古各部的动静,被大明翰林院改造过的回回教在西域的传播,已经对抗葱岭以西的回回教的情况如何,还有就是民情,粮食价格,铁价格,等等大小议题。

最后,却也免不了问到了西域唯一一个藩国,也就是在伊犁的伊国。

朱祁镇问道:“老五在伊犁老实吗?”

这一问,让叶淇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第八十六章 伊王来了

第八十六章伊王来了

所谓疏不间亲。

叶淇固然是朱祁镇信重的大臣,也是朱祁镇在地方上重分量的改革支持者。但是这样的关系,能够比得上父子之情?

叶淇怎么可能说伊王的不好。

但是能说伊王好吗?

也不行。

毕竟而今大明文官集体基本上已经确定了立场,就是太子。这是儒家道统所在,也是大明祖制的核心,几乎任何一个文官士大夫在这一件事情上,都没有一点点的异议。

这是朱祁镇在太子这个问题上,不能动摇的一个原因,当然了,其次的原因,也是他其他儿子也没有表现出远远胜过太子的能力。

叶淇也秉承这个原则,他如果不支持太子登基,他本身就在文官群体之中混不下去。

他今日为伊王美言几句,或许被整个文官体系打入另册之中。

这就是两难的处境。

叶淇迅速做出了选择,那就是说实话。

对于聪明人不要玩什么小花招,实话即便有些难听,对方也不会太在意,但是如果说假话,很可能让对方怀疑之前所言的一切。

而朱祁镇几十年皇帝当下来,可以称得上老奸巨猾,不可谓不聪明。

叶淇说道:“伊王殿下,有统兵之才,这数年来,与瓦刺大小交锋十几次,所战皆胜,瓦刺人不敢东侵,皆是伊王之功,只是臣看来伊王好像一个人?”

朱祁镇说道:“何人?”

叶淇说道:“三国孙伯符。”

三国的故事,很早就在民间流传,而报业的大规模发展更是刺激了小说行业的发展,可以说而今的小说要比历史上的明清小说更加辉煌,毕竟北京与南京,江南不知道多少报纸都需要小说连载。

而三国作为最经典的一个本子,自然流传很广,以至于到南洋日本之外。

叶淇选择说实话,但是实话也是可以用倾向性的。

夸伊王是孙伯符,也就是孙策。其中有多少水分暂且不提,单单这一句话,细细品味是夸奖吗?

纵然伊王真有孙策之才,而今的大明天下需要一个这样皇帝吗?

答案是不需要。

大明没有一个同等级的对手,那么最大的对手,就只有自己了。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内,而不是在外。朱祁镇已经意思到了大明而今的版图,已经到了大明这个国家机器统治的极限了。

在铁路没有完全贯通,电报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大明根本不能扩张了。

即便能打下来一些地方,也不过是负资产。

就好像朱祁镇为什么分封诸王到南洋,不就是大明朝廷对这些地方,实在是难以控制,鞭长莫及。

伊王即便是天下第一名将,而今也不适合坐在大明皇帝的位置上。

叶淇一边夸奖伊王的一些战例,又暗暗暗示,伊王在理政上面根本不行。比如伊王已经欠了西域总督府经费七十三万两之多。

朱祁镇对叶淇的话,只是信一半,他相信伊王是一个合格的将领,领兵打仗,估计是有几手的。但是与孙策相比,朱祁镇也就是听听而已。至于伊王不会理政,以至于欠七十三万两经费,朱祁镇也信一半。

伊犁虽然是一块很好地方,占据了伊犁河谷,水草丰盛,可耕可牧,按理说,如果好好经营未必比不上伊州府。但是情况不同。

伊犁是大明的最前线。

与瓦刺短兵相接。

而瓦刺人一般向大明朝贡,双方有商贸往来,另外纵然暗示不少部落,纵兵劫掠伊犁。

面对这个情况下,要让伊犁自给自足,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但也未必不可能,只是伊王做不到而已。

至于伊王欠西域总督府的钱,朱祁镇也不觉得算什么?当初大明任何一个边镇,每年要让朝廷协饷的数字就是这个数字了。而且伊犁这个数目也不是一天两天落下来了,这已经说明了伊王的能力。

而且想想就知道,朝廷上下文官系统对伊王的态度,什么情况之下,西域总督府才会让伊王欠钱的?

须知西域总督府本来就承担一部分伊犁的后勤供给。

伊王或许是一个合格的边将,却未必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朱祁镇叹息一声,说道:“伊王欠的七十三万两,又少府接了。”朱祁镇随即不在谈论关于伊王的话题。

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暗示了。

叶淇也很识趣的不去提。

接下来的事情,却是题中应有之意,大军在伊州修整,朱祁镇却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嗯,如果也能说成工作的话。

大概是与当地有力人士,吃吃喝喝,游览一下当地的名胜,让翰林们写上一两篇好文章,竖立在当地,让后世的人知道,他,正统皇帝曾经来过这里。也让怀恩找些当地百姓,朱祁镇亲自与之交谈,好了解一些,他在奏折之中了解不到的内情。

只是朱祁镇有一点没有想到,当地很多人都不会说汉语,朱祁镇只能通过通译交谈。

“我疏忽了。”朱祁镇心中想到:“大明需要一个本字典。”朱祁镇反省自己,之前太注重军事上财政上的改革,却忘记了很多最基本的东西。

朱祁镇也知道,其实真正编出一部字典,并不是什么小事。后世的拼音也不能照搬,只能从最基础开始,是很浪费时间的事情。朱祁镇觉得或许用这一件事情来消磨晚年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

毕竟,太子难当,太上皇也不是太好当的。

什么事情都不管吧,自己不舒服,但是如果什么事情都插手,那与乾隆有什么区别?不过让儿子当一个空头的皇帝。还增添了一些朝廷的不安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