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173章

作者:新海月1

  如果说法国人的反应只能算是中规中矩,英国人就大受刺激了。

  1861年5月12日,英国议会通过了海军法案,备受争议的两强标准正式出炉。

  皇家海军开始下起了饺子,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新建18艘铁甲舰,正好超过了法奥两国铁甲舰的总和。

  面对英国人的示威,弗朗茨当做什么也没有看到。不要看英法奥三国财政收入似乎差不多,可实际上奥地利能够动用经费却远远无法和英国人比。

  皇家海军的军费可不仅仅是由伦敦政府承担,海外殖民政府也可以分担一部分,这是奥地利所不能比的。

  既然财力上拼不过,那么不如假装看不见算了。反正大家又没有撕破脸皮,维也纳政府从来都没有说过要在海军上超越英国人。

  沉默是最好的武器,对伦敦政府来说,这也是最好的结果。真要搞起军备竞赛来,两强标准会要人命的。

  相比英法的反应,西班牙人的表现就令人失望了。伊莎贝尔二世就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主,也没有重塑西班牙荣光的能力。

  面对开启的铁甲舰时代,伊莎贝尔二世果断的选择了认怂。西班牙政府公布的造舰计划,让吃瓜群众们感觉味同嚼蜡。

  作为传统的海军强国,他们的造舰计划仅仅只有六艘,不但远远落后于英法,就连和奥地利都拉开了距离。

  外界的看法,西班牙人管不到那么了,他们也是被逼无奈。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这个殖民帝国已经走向了没落。

  尽管不甘心失败的海外殖民派,又在非洲大陆上开辟殖民地。因为实力的关系,他们的进度还是快不起来。

  如果只是这些问题,也不是不能够解决。最麻烦的还是国内的政治斗争,伊莎贝尔二世的统治并不稳固,叛乱层出不穷。

  比如说:1860年,发生在西西里岛的叛乱,西班牙政府就花费了大代价才镇压了下去。

  这还是弗朗茨蝴蝶效应的功劳,国际维和联军接管了撒丁王国,大名鼎鼎的红衫军没有组织起来,不然结果就没这么美妙了。

  当然,历史上加波里领导的红衫军能够成功,和英国人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没有搅屎棍的支持,他们也搅动不起风云。西班牙人也不傻,不是英国人的掩护,红衫军多半还没来得及登陆西西里岛,就被喂了鱼。

  现在撒丁王国都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谁还顾得上去解放西西里岛。估计旗号刚刚竖起来,就被法国人给镇压了。

  现在法国人已经视撒丁王国为囊中之物了,不少国家都在巴黎政府的外交攻势下,默认了法国人行动。

  都灵郊外,一座庄园内。

  加波里义愤填膺的说:“不能在这么下去了,国际联军根本就指望不上。要不了多久,撒丁王国就会变成法国人的殖民地!”

  加富尔急忙劝说道:“冷静一下,情况还没有那么糟糕。不到万不得已,我们不能走上武力对抗的道路。现在进行武力反抗,没有任何国家会支持我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撒丁王国内部爱国人士越来越无法忍受主权被篡夺。

  国际联军除了作威作福外,就只是控制了有限地区,唯一阻止法军扩张的英国人势单力薄,难以起到决定性作用。

  加波里讥讽道:“加富尔,你就知道忍、忍、忍,不要忘了现在大半个撒丁王国都被法国人吞下了!

  所谓的国际调查团,实际上也就是英法俄奥在主导。俄国人鞭长莫及,他们就算是想要干预也要奥地利人答应才行。

  我们和奥地利的关系怎么样,不用说了吧?加上这次刺杀案,弗朗茨那个暴君恨不得杀光我们。巴黎政府只要肯出价,卖掉我们是早晚的事情。

  剩下的英国人也就做出了一个样子,如果他们真心想要干预的话,就不会只有这么点儿力度。

  醒醒吧,现在谁都指望不上,我们能够依靠只有我们自己!”

  加富尔脸色非常的难看,本来按照他的分析法奥两国相互牵制,加上英国人对他们的支持,谁也没有能力吞并撒丁王国。

  他还准备挑起法奥矛盾,付出代价换取法国的支持他们吞并伦巴第和威尼西亚。结果一次刺杀案,把这一切都毁灭了。

  恼羞成怒的法国人已经杀过来了,维也纳政府只是在抓凶手,对法国人向意大利地区扩张不闻不问。

  这种情况下,任他有万般能耐也施展不出来。法国人的胃口太大,根本就不给他留下操作的空间。

  加富尔反问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呢?还不是你们肆意妄为造成的。刺杀案爆发,你们这帮蠢货还把刺客当成了英雄,还组织活动大肆庆祝。

  当初,你们就没有长脑子么?大家都怕和刺杀案扯上关系,我们千方百计的想要洗脱嫌疑,你们到好直接把麻烦往身上揽。

  局势恶化到了现在这一步,都是你们一手造成的。现在还想要继续添乱,莫非是嫌法国人吞并我们的借口不够,再给他们送上一条去。

  不要在我面前逞英雄,撒丁王国有几分实力,我比你们更清楚。

  当初奥地利一支偏师,就可以打得我们几乎灭国,你们以为法国人做不到么?”

  都是意大利三杰,不过加富尔和加波里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双方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政治观念。

  一直以来都是加富尔占据优势,直到各国军队接管撒丁王国后,激进派思想才逐渐兴起,加波里也是这个时候脱颖而出的。

  只不过激进派被打压的有点儿惨,很多成员都被国际调查团给抓了。基本上跳得欢的,都牵扯到了刺君案中。

  想要采用武力驱逐法国人,实际上也是激进派万般无奈之下的选择,要是再继续托下去,他们连一博之力都没有了。

  调查进行到了现在,已经确定了多名参与者和知情者。但这些人仅仅只是烧炭党的中层,说他们是幕后黑手,法奥两国根本就不信。

  没有办法高层都不想死,没有人肯站出来抗下罪名。下面到是有人愿意当这个英雄背黑锅,可惜不够这个资格。

  现实就是这么的扯淡,明明查到了真凶,偏偏大家又不相信。或者说是在利益面前,选择性的不相信。

  ……

  肯塔基州,作为林肯总统的出生地,这里仍然是一个畜奴主。总人口已经突破了一百万,其中黑奴数量超过了四分之一,奴隶主们的实力可想而知。

  不过资本家们的力量同样不容小觑,在南方各州宣布独立过后,肯塔基州发生了内部分裂。

  一部分人主张加入南方联盟独立,一部分人主张留在北方联邦,双方的实力差距不大,很难压倒对方。

  影响最终结果的就变成了南北双方的外交博弈,谁能够拉拢到更多的支持者,肯塔基州就会倒向哪一边。

  原本历史上,北方政府成功拉拢了肯塔基州。不过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国际势力的干预影响到了很多人的立场。

  好在肯塔基州是一个内陆州,欧洲列强在这里的影响力并不大。不然在英法奥西四国的公关下,他们早就倒戈了。现在结果还是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为了说服肯塔基州支持联邦政府,林肯不但派出了代表,还亲自写信给肯塔基州的大人物们,许诺了不少利益。

  当然,他一个人怎么有时间写这么多信,就不用深究了。这都是惯例,哪个领导没有几个秘书啊,何况是总统呢?只要挂了他的名字,那就代表他的立场。

  相比之下,南方政府的表现就要差得多了。活动的对象仅限于种植园主,很少去拉拢资本家。

  要不是奥地利的介入,他们还会一直疏忽下去。

  北方政府代表康纳尔劝说道:“塞巴特,你还在犹豫什么?很明显南方政府勾结了英法奥西四国,企图要分裂伟大的美利坚。”

  作为一名资本家,爱国和塞巴特扯不上任何关系。美国分裂与否对他来说,还不如利益更加实际。

  本来一开始他是支持北方政府的,可是南方政府的允诺也令他动心。毕竟联邦政府中资本家实力强大,要面临的竞争对手非常多,他没有什么优势。

  南方政府虽然是种植园主们的天下,可是这里的资本家实力薄弱,竞争对手不强,还可以获得廉价的工业原材料。加入南方政府后,他获得的利益似乎更大。

  如果不是考虑到南方政府的低关税政策,会面临外来工商业产品的竞争,他早就下定了决心。

  显然,欧洲各国的干预影响了他的判断,从一开始塞巴特就认为南方政府能够独立。

  不光是他,很多美国人都认为北方政府会妥协。这个年代,美国人还没有足够的底气,对联合起来的列强说不。

  塞巴特想了想说:“康纳尔先生,我肯定是支持联邦政府的。

  但是肯塔基州的种植园主们实力雄厚,如果冒然做出表决,我担心他们会采取过激行动,不如等等看再说。”

  犹豫不决的时候,自然用拖字决了。事关自身利益,万一做错判断,后悔就来不及了。

  说起来也搞笑,南方政府居然用市场忽悠资本家,但现实就是这么喜剧。

  北方政府还在忽悠种植园主呢?林肯总统多次许诺不会废除奴隶制,政府会保障大家的合法权益。

  最终能不能兑现,只要想想政客们的节操就知道了。双方都在开空头支票,就看谁画出来的大饼更加能吸引人。

第五章 猪队友

  进入改革状态的毛熊同样也不安分,欧洲大陆没有他们扩张的机会,就跑到了远东地区搞事情。

  先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落井下石,从清王朝手中割让了大片领土,接着又把目光投向了日本。

  1861年,俄国军舰闯进了对马岛(长崎县的一座岛屿),企图强占这里作为入侵日本的桥头堡。

  四分五裂的日本,自然是没有能力抵御俄国人的入侵。幕府向列强求助,希望借助其它列强的实力,打消俄国人对他们的野心。

  为了限制俄国人扩张在远东地区扩张,英、法、荷等国纷纷表示支持日本政府,英国人还派出了军舰和俄国人对持。

  如果历史没有发生改变的话,迫于英国人的压力,俄国人就该退缩了。

  偏偏这个时候奥地利远洋舰队进入了东亚地区,不甘心失败的俄国人以奥地利求助。

  奥地利驻日公使将消息传递给了远洋舰队,远洋舰队司令官阿雷斯特头疼了,政治上的问题太令他为难了。

  按照俄奥同盟条约规定,在不涉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两国有义务互相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这个力所能及的度不好把握了,大殖民时代一切都靠实力说话,在远东地区目前实力最强的就是奥地利远洋舰队。

  在远洋舰队抵达前,远东地区都只有风帆战舰。铁甲舰是只闻其名,不见其踪,很多人还以为是谣传。

  奥地利远洋舰队的到来,无疑是开起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次全球访问,奥地利狠狠的刷了一次存在感。让世界各国明白,欧洲还有一个顶尖列强——奥地利。

  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系,满清政府的恐洋症更加严重了。即便是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外交访问,还是有很多人睡不着觉。

  表明了来意过后,奥地利远洋舰队轻松的获得了补给,沿途的官员就像是送瘟神一样,生怕惹出了麻烦。

  远洋舰队这次出来不是惹事的,通常只是在港口晃悠一圈,补给一下物资就前往下一站。

  现在舰队就停靠在大沽口外,负责外交事务的使臣胡梅尔,还在京城进行日常外交访问。因为通信不便这个麻烦的问题,就落到了司令官阿雷斯特头上。

  舰队参谋长钱德勒提议道:“司令官阁下,涉及到了外交问题,不如让驻日公使自行决定吧!

  反正我们还要访问日本,有什么问题到时候再说。就算是英俄两国真的起来了,我们也可以过去调停。

  现在圣彼得堡政府正忙着改革,沙皇政府是不会和英国人全面开战的,就算是发生了小冲突,也在控制范围之内。”

  参谋长钱德勒的政治敏感度显然更高一些,英俄冲突不等于英奥冲突。这次奥地利没有在远东地区扩张势力范围,双方没有利益矛盾,自然就冲突不起来。

  口头上的外交支持俄国人,根本就不算什么大事。在使臣不在的情况下,把主导权交给驻日公使是符合规定的。

  司令官阿雷斯特揉了揉额头说道:“好吧,外交上的问题还是让外交部的人去处理吧!”

  能担任奥地利远洋舰队司令官,阿雷斯特自然不会是傻子。政治眼光不灵光,那是他从不参合政治。

  欧洲的事情他还关心一点儿,远东地区就超出范围了。如果不是亲自过来走一趟,在他的潜意识里远东各国和非洲土著王国没有任何区别。

  对政治的漠不关心,也是他平步青云的一个重要因素。反而是政治天赋牛叉的军官,一个个都混得不咋地。

  军人不得参合政治,这是奥地利的规矩。想要从政,先从部队退役再说。

  和大部分皇帝一样,弗朗茨也希望军人单纯一点儿,想多了就容易出问题。

  ……

  经过了数年的苦战,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过后,1860年10月中旬英军攻克了德里,俘虏了莫卧尔皇帝。

  印度起义军名义上的领袖不复存在,起义军联合的纽带被切断了,陷入了各自为战状态。

  紧接着,英军又先后攻克了勒克瑙、卡尔彼、瓜略尔等地区,起义军损失惨重,被迫转为游击队活动。

  擅长政治斗争的英国人,趁机发布了《致印度王公、首领和人民书》,拉拢当地的土邦王公、地主、宗教团体。

  见大势已去,这些土邦王公地主和宗教团体纷纷倒戈,起义军陷入了孤立无援状态。

  到了1861年3月份的时候,这场声势浩大的印度大起义被扑灭了下去。大英帝国终于腾出了手来,继续执行他们的全球战略。

  英国人腾出手了,对想要干预美国内战的弗朗茨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

  美国,经过了英法奥西四国的外交努力,加入南方同盟的联邦州增加到了十四个,南北双方实力差距缩小了。

  北方诸州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很多联邦州实际上已经做好了妥协的准备,毕竟英法奥西四国都是支持南方政府独立的。

  在很多人看来采用武力统一,很容易引来了各国的联合干预,搞不好又要重现火烧白宫的尴尬局面。

  这个时期,美国军队中大部分军官都是南方种植园主出身。资本家们没有扛枪打仗的习惯,军队的主导权一直在南方种植园主手中。

  南方政府宣布独立后,美国陆军就散了大半,军官变得尤为缺乏。

  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林肯总统就算是想要用武力解决南方同盟,短时间内他也没有足够的军官可用。

  只要拖下去,造成了南北分裂的既定事实。无论北方政府承认与否,最后他们都无能为力了。

  这个时候南方政府干了一件蠢事,引爆了战争。

  1861年4月12日,自我膨胀的南方政府出兵进攻萨特姆要塞,准备用武力逼迫北方政府承认南方同盟独立。

  南方政府先动手了,这一举动无疑是刺激到了北方各州民众的神经。资本家们立即操纵舆论,北方政府被包装成为了受害者。

  林肯苦苦等待的机会来了,战争爆发后立即下达征招令。

  原本抵制武力解决南方问题的各州,这一刻都站在了北方政府身后,支持联邦政府平叛。

  本来已经被各国联手说服,在内战中保持中立的几个北方州,现在受舆论的影响,立场再次动摇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