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259章

作者:新海月1

  表面上看来,这个年代是金银本位时代,货币似乎是没有贬值。

  实际上,虽然社会财富在增加,可是这个增加速度却很难赶上货币印刷速度,通货膨胀根本就无法避免。

  物价稳定那也是相对的,十几年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事情。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风口上,只要投资对了,几倍的利润还不是轻而易举。

  工业革命涉及到的项目太多,弗朗茨也不可能全部都包揽了,这个时候风投公司就可以问世了。

  “风投”这个概念虽然没有被提出来,实际上一直都存在。耳闻能熟的就是吕不韦,奇货可居就是一次成功的风投。

  欧洲也有西班牙资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而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建立了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这只是成功的案例,失败的案例还要更多。历史书已经告诉了世人风投,属于高风险投资。

  风险大弗朗茨可以承受,这个年代投资新兴产业成本很低。基本上都是资助技术研发,有了成果再投资建厂。

  就算是投资失败,只要收获的有相关专利技术,生意就不算是太亏。

  遗憾的是项目不好找,这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项目没有后世那么多。况且,受通信不便的影响,也很难做到有效监管。

  再三犹豫过后,弗朗茨放弃了建立风投公司的计划。世界上从来不缺聪明人,这个年代的风投也不是不存在,只不过都局限在小范围内。

  想要像后世那种,一家风投公司投资几百个项目,这完全是不可能的。光企业的运营成本,都能够将公司压垮。

  毕竟实体经济不是互联网,不可能一夜暴富,看不到利润之前,想要上市圈钱都难。

  ……

  富国证券的行动,很快就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刚开始大家以为富国证券在故意释放利好消息,或者说是俄奥谈判有了转机。

  不过9月份的时候,两国谈判尘埃落定。俄国人将继续履行债务,不过这个时间被延后了五年。原本承诺的抵押品,现在仅仅只是名义上的兑现。

  比如说:抵押的关税,现在俄国关税收入中部分资金会用来偿还债务。具体这个数额,就有些感人了,每月大约20万神盾左右。

  林林总总的抵押品收益加起来,总金额也不超过50万神盾,还不足实际需要支付资金的六分之一。

  违约金自然是不存在的,沙皇政府没钱,能够偿还本金和部分利息就算是给面子了。

  没有办法,欠债的是大爷。维也纳政府也只能收多少算多少,剩下的等沙皇政府财政恢复正常过后,再慢慢还吧!

  一共就这么多钱,当然要优先兑付政府担保的政策性贷款了。至于民间贷款,就非常遗憾只能等未来再考虑。

  债券更不用说,到期了再讨论这个问题,提前兑付那是不可能的,沙皇政府可不好说话。

  既然敢惦记他们给的高利息,就要做好赔上本金的打算。普俄战争爆发的时候,就有金融专家发出过警告。

  尽管俄国人没有说不还了,大家心里还是非常清楚,这些债券恐怕是很难正常兑付。

  沙皇政府财政好转,这是一个伪命题。只要俄国官僚体系不得到净化,吏治问题得不到解决,财政永远都不可能好转。

  要肃清吏治,这比体制改革更难一百倍。无论怎么制定规则,都需要人去执行,这就是漏洞。

  杀人立威是一个好办法,遗憾的是欧洲没有杀贵族的传统,亚历山大二世也没有开先河的胆子。

  弗朗茨捣鼓出了公务员考试制度,同样没有能够解决腐败问题。甚至平民出身的官僚,贪污起来还更狠。

  只不过这给弗朗茨创造了杀人立威的条件。反贪局有了事做,可以时常抓几个蠢货杀鸡儆猴,竖立典型震慑官僚集团。

  有了对比之后,再处理贵族官僚,大家就不会觉得皇帝狠辣了。

  看看其他人犯事都被杀头了,贵族犯事只是夺爵、蹲监狱,怎么说也是照顾了。

  况且这个夺爵,还只是终身制贵族完蛋,世袭制贵族爵位还是会由第二顺位继承人再次继承的。

  理由还不是犯罪,而是侮辱了贵族的荣耀。没错,欧洲贵族文化也是有要求的,并且还是高标准。

  暗地里怎么做没关系,明面上谁要是违背了贵族行为准则,也是会受到大家抨击的。

  很多贵族官僚犯事落网后,受不了舆论的压力,直接选择自杀了事。人死帐消,事情自然也就过去了。

  或许在后世看来这很可笑,反正又死不了,蹲几年监狱风头过了再出来,继续过上等人的生活,为什么需要自杀呢?

  但在这个荣耀高于生命的年代,为了维护家族荣耀,个人的生命反而是其次。

  在外在压力下,虽然杜绝不了腐败,至少让他们收敛了。像沙皇政府那种直接贪污公款、公然进行索贿的事情,在奥地利没有几个官员敢干。

  这种操作,偏偏又是俄国人学不来的。一方面是贵族实力太大,包括亚历山大二世这次改革,也是贵族阶级内部发起的救亡运动。

  另一方面,则是知识普及的问题。相比欧洲各国,俄国人的识字率普遍偏低,就算是进行公务员考试,也没有几个平民子弟。

  没有足够的数量,也如何能够给贵族官僚们带来压力呢?要是只有区区几个人,估计他们刚刚进入官场,就被人给打压下去了。

  义务教育进行了这么多年,哪怕只有百分之一人进入大学,奥地利每年也有两三万人进入大学,到了中学阶段这个数字还可以放大十几倍。

  大量的人才储备,才是奥地利最大的优势。

  量变引起质变,很多原时空默默无闻的存在,现在成为了时代的领军人物;曾经大名鼎鼎的人物,现在反而有泯然众人矣的意思。

  事实证明,环境真的能够改变一个人。弗朗茨不在迷信名人效应,他相信蝴蝶效应的作用是巨大的。

  在没有拿出成果之前,在他眼中原时空的名人,和普通人没有多少差别。

  毕竟科学研究充满了巧合性,或许换了一个日子,换了一间实验室,最后的结局都有可能发生改变。

  甚至出生晚一点儿的奥地利科学家,没准就被蝴蝶没了。这种事情太常见了,只要原来的父母发生意外,或者是行房事的时间发生变化,最后受孕的精子、卵子都变了。

  就算拥有同样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换了一个人。要做到这一点,仅仅只是一次加班,或者是放假就够了。

  名人养成计划,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谬论。与其搞这些不确定的,不如进行冲量的好。

  人才数量上去了,天才数量自然也增加了。实际上,这个年代能够上大学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自身能力不足,想要上大学,那就只能掏钱旁听了,万一大器晚成,最后通过了毕业考核,同样可以拿到毕业证。

  据弗朗茨所知,目前奥地利各个大学都有一堆旁听生。这些人不是为了毕业证,仅仅只是想要提高自身能力。

  毕竟能够掏得起钱的,那都是妥妥的富豪阶级,有没有那一纸文凭都无所谓。

  可不是谁都拿得出几万神盾的学费,这可是维也纳一栋别墅的价钱。要是折算到21世纪,那就是好多个亿。

  教育部都有意增加大学数量,专门给这些富家子弟提供一个受教育的平台。毕竟这些人都是金主,可以收取高额学费,每年还可以赚不少钱。

  弗朗茨清楚,这种大学出现是早晚的事情。有钱人想要接受高等教育,从来都不是什么难事。

  国内没有,还不能去国外留学么?现在奥地利不流行出国留学,那是国内的教育质量本来就是世界顶尖的,又拥有大量的人脉资源。

  对很多资本家们来说,送子女进去学习,就是为了积累人脉关系,给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要是没有这些好处,出国留学这个费用至少可以节省大部分,他们为什么要和国内大学死磕?

  以维也纳大学为例,正式考入大学的,几年的学费加起来,都只有一千多神盾,还可以申请助学贷款。

  而旁听生的费用直接炒到了八万神盾,不要嫌贵,一共就这么三十个名额,完全是供不应求。如果没有关系,根本就拿不到手。

  这个价钱不仅仅只是学习知识的价格,还有人脉关系网带来的附加值。作为奥地利最顶尖的学府,就值这个价。

  奥地利拥有大大小小四十余家大学,每家大学每年的录取人数基本上都只有五六百人,最多的也就一千来号人。

  在大学不扩招的情况下,这个名额自然就很金贵了。除非真的是关系通天,不然再有钱最多也就一个旁听生名额。

  据弗朗茨所知,每年走后门进入大学的大贵族子弟,都是个位数,大多数时间还是一个都没有。

  大贵族子弟,如果通过了家族教育,还考不上大学,那么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是不适合读书;要么就是纨绔子弟。

  想想看,出题老师天天给你上课,你都考不上大学,这还能够说什么?不说百分百原题,至少每个题型你都是做过的。这么大优势,都不能上岸就真的没办法了。

  既然是废物,为了面子,大家也不会把这些子弟放进大学丢人。

  增加一所大学容易,可是真的有人买账么?进入大学在积累人脉关系的同时,又何尝没有父母望子成龙的心呢?

  而一家都是这种人的学校,从档次上就降低了。除了混文凭外,能够学到多少知识,弗朗茨非常的怀疑。

  旁听生的名声确实不好听,可是每年都有一部分旁听生实现了逆袭,最后拿到了毕业证。

  这些成功的案例,也是趋势着大家前赴后继的一个因素。

  积累人脉关系网,说白了就是和比自己强得人接触,要是周围都是一样或者是更低层次的,这种关系也没有那么大作用。

  档次降低了,费用可不能降低。要不然最后需要教育部拨款维持学校运转,弗朗茨不如拿这些钱再建立一所大学,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

第二十六章 南非风云起

  到了1869年冬,战火纷飞的世界一下子太平了起来。各大殖民帝国为了转移国内经济危机,发起的侵略战争都在这个季节结束了。

  交战各方的实力差距悬殊,在热武器面前,血勇之气更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如果不是大家互相扯后腿,战争结束的时间还会更早。战后的非洲大陆格局,变得更加明显。

  法国占据了埃及,解决了阿尔及利亚,和英国人一起瓜分了突尼斯;奥地利也完成了既定目标,占据了博茨瓦纳、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区。

  毫无疑问,在这一轮竞争中英国人处于了下风。尽管约翰牛打败了埃塞俄比亚,还干掉了奥尔多二世,依然改变不了他们在非洲大陆争夺中的劣势。

  干掉了一个土著皇帝,并不等于英国人就占领了埃塞俄比亚,连名义上的统治都做不到。

  没有了中央政府的埃萨俄比亚变得四分五裂,面对一个个军阀,英国人也头疼不已。

  有大无畏的国际主义志士,在暗中支持埃塞俄比亚和他们战斗,这场历时两年的战争英国人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前前后后共投入总兵力13.6万,仅人员损失就超过了五千,其中有近三千人永久留在了非洲大陆,军费开销更是一笔天文数字。

  这个人员伤亡,只是统计的白人士兵损失,仆从军不值钱,他们的伤亡自然不在统计范围内。

  不管怎么说,总算是打赢了,大英帝国的面子这次没有丢。

  实力上的绝对差距,不是那么容易弥补的。即便是法奥再怎么帮忙,埃塞俄比亚也只是给英国人制造了一点儿麻烦。

  没有抗英皇帝奥尔多二世,剩下的那帮军阀,弗朗茨也不指望了。以英国人的手段,要不了多久他们恐怕就要爆发内战。

  这也不算太坏,至少在短期内英国人无法从埃塞俄比亚掠夺大量的财富。

  在战略上,英国人是增加了在亚丁湾的影响力,可惜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一点儿,估计伦敦政府的反战派力量又壮大了几分。

  按照目前的非洲大陆格局,奥地利大势已成,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殖民地总面积超过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已经是小半个非洲大陆。

  如果只是占地也好办,大家可以再找机会抢。问题是这片土地上,还生活着八百多万白人移民。

  各国的殖民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人人持枪,只要扛得动枪的都可以变成战士。

  这要是打起来了,最后谁抢谁的,还真的说不准。除非英法能够投入上百万大军进入非洲大陆,才有获胜的机会。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法国人根本就不敢把主力部队扔到非洲大陆上去,不然老家就危险了。

  至于英国人,不要说百万陆军,就算是扩军三五十万,陆海军就要先干起来了。

  皇家海军可不会让陆军抢资源,对他们来说,这是比法奥加起来都要可怕的灾难。

  奥地利没有在非洲大陆上继续扩张,主要原因还是吃撑着了,需要消化战争果实。

  这广袤的土地上还有很多隐患,威胁着奥地利的统治,肃清地方才是当务之急。

  如果不能让殖民地社会稳定,又怎么创造财富?创造不了财富的殖民地,那就是负担。

  这一轮瓜分活动中,法国人表现的也很不错,紧随奥地利之后。

  如果法国人能够完成既定目标,他们的殖民地面积,也会突破一千万平方公里。

  显然,欧洲战略牵制了法国人大量的精力,在非洲殖民扩张中有些力不从心,不然突尼斯也不会分英国人一半。

  现在他们的实际控制区域,还不到计划中的一半。内陆地区姑且不论,奥地利同样有很多地区没有实际控制。

  比如说:摩洛哥就汇聚了英法西三国的势力范围,怎么把英西两国驱逐出去,就是一个难题。

  不管怎么说,名义上法国人势力范围还是不小的,包括苏丹都被拿破仑三世变成了保护国。

  当然,这只是巴黎政府单方面宣布的,并没有获得国际社会承认。英国人同样宣称和苏丹签订了条约,直接以宗主国自居。

  这些文件,基本上都是殖民者忽悠下签的,甚至还有可能是伪造的。列强的节操不要考虑,殖民从来都是靠武力,有没有条约都无关紧要。

  这种虚里花哨的把戏,只是为了自我装裱,让自己的吃相好看一些,本身就没有多少法律效力。

  显然苏丹地区已经成为了英法争夺的焦点。

  法国人想要把苏丹和埃及连成一片,最好还可以占领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获得殖民东非的主导权。

  英国人争夺苏丹地区,同时也在打埃及的注意,苏伊士运河更让他们垂涎欲滴。

  总之,苏丹地区对英法非常的重要。落入了法国人手中,英国人很可能被挤出东非地区,只能困守南非一地。

  落入了英国人手中,那么占据东南两角的英国人,不但扭转在非洲大陆上的不利战略,还有可能更进一步夺取苏伊士运河,重新获得地中海的主导地位。

  这是一个阳谋,只要奥地利不乱伸手,英法两国围绕着苏丹地区发生冲突是早晚的事情。

  非洲大陆暂时稳定了,墨西哥内战也陷入了低估期。承包了平叛任务后,法军迅速就击败了叛军。

  乌合之众就是乌合之众,没有墨西哥政府军添乱,法军爆发出了自身的真实实力,根本就不是叛军能够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