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343章

作者:新海月1

  波兰又不是计划经济,在自由资本经济体系下,企业完全听从政府行政命令,结局自然是不言而喻。

  由于波兰政府管理机械,随着时间的推移,利益集团逐渐滋生了出来,企业亏损变得日益严重。

  受企业亏损拖累,波兰政府的财政也陷入了困境,这个窟窿还在一天天不断扩大。

  下面的人捏造了一堆数据,打着工业强国的幌子,虚报项目骗去资金。这样的把戏糊弄得了没有执政经验的波兰政府,却骗不过老奸巨猾的威廉一世。

  谎言被戳穿了,问题暴露了出来,改革势在必行。不甘心失败的既得利益者们自然是奋起反扑,波兰内部政治斗争严峻了起来。

  没有办法,普鲁士王国要兼并波兰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现在波兰政府仍然拥有独立的政府班子。

  为了政治平衡需要,威廉一世提拔起来主管波兰王国的亲信,也必须要是波兰人。

  这选择的圈子就大大减小了,很多时候不得不进行妥协,直接的后遗症就是改革派和保守派斗得昏天黑地。

  从君主的角度来看,这种斗争是符合国王利益的,可以保障自身的超然地位。

  对国家来说,这种层面的政治斗争,已经干扰到了政府正常运转,影响到了国家的发展。

  矛盾还不只有这一星半点儿,出售莱茵兰地区过后,柏林政府就在当地努力移民。这些移民并没有全部安置在普鲁士国内,其中很大一部分被安置在了波兰王国。

  这一举动确实促进了民族融合,但这产生了一系列的麻烦。比如说:工作岗位上的竞争,波兰本地人就比不上这些移民。

  夜深了,柏林王宫中依旧灯火通明,威廉一世继续拖着疲惫的身体处理政务。

  不光是国王没有下班,柏林政府高层也出现在了王宫中。

  外交大臣杰弗理·弗里德曼:“陛下,现在的情况成熟了,欧洲各国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耶路撒冷,我们是时候推动两国合并了。”

  普鲁士王国想要吞并波兰,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准备工作都做了很多年,现在到了收网的时候。

  威廉一世面上不为所动,露出一副处变不惊的表情,有人留心的话,就会发现他眉梢一喜,只不过掩饰的非常好。

  首相毛奇支持道:“陛下,现在确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弗朗茨加冕耶路撒冷国王的当口,维也纳政府高层大都在中东地区,奥地利人没有精力干涉普波合并。

  我们已经放弃了莱茵兰地区,各国都做好了普波合并的思想准备,就算是有所抵触也不会太强烈。

  除了俄国人之外,估计没有人会激烈反对。”

  放弃莱茵兰地区有利有弊,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柏林政府摆脱了法兰西的威胁,现在再也不要担心法国人。

  沉默了一会儿,威廉一世缓缓的开口说:“普波合并势在必行,不过再次之前我们还必须要干一件事。

  莱茵兰地区的移民工作进展非常不顺利,要不了多久就要和德意志联邦帝国交接,到时候我们再想要拉人就难了。

  普波合并过后,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民族矛盾。这方面历史上我们有过经验,奥地利人的做法我们也可以效仿。

  如果主体民族能够占据绝对优势,那么后面推动民族融合工作,也会变得更加顺利。”

  同化波兰人是普鲁士王国的伟大壮举,至少有三百万波兰人被同化,是欧洲民族融合的经典案例。

  这些成功经验,无疑是增强了柏林政府的信心。要是没有成功案例,大波波这么活跃,谁敢打他们的主意?

  首相毛奇硬着头皮解释道:“陛下,移民工作进展缓慢,最主要的问题是安置。要迁移大量的民众过来容易,可是要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就难了。”

  这是现实问题,如果能够做到全部安置下来,柏林政府早就强制下令当地民众撤离了。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上百万就业岗位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拿出来的。移民工作进行到现在,柏林政府安置了四十余万人,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第一百六十二章 谋生

  时光匆匆匆而过,1875年4月28日,在一片欢呼声中弗朗茨加冕为耶路撒冷国王,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刚刚完成加冕仪式,弗朗茨就收到了一个噩耗,伯父斐迪南一世病危。

  上帝没有眷顾他,即便是在圣地,依然压制不了病魔。

  斐迪南一世的病由来已久,能够坚持到现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想要“治愈”,不要说现在,即便是到了一百年后医学界都无能为力。

  看望了神志不清的伯父,弗朗茨叹了一口气。生老病死是最无奈的,原时空伯父也是这一年去世的,蝴蝶效应也没有能够改变结局。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斐迪南一世无子,从小就把弗朗茨当亲儿子对待,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溺爱。

  尽管斐迪南一世会时不时犯糊涂,但这无损两人的感情。当年弗朗茨也没少打伯父的旗号忽悠人,伪造诏书那更是家常便饭。

  现在仔细想来,那么多次都没有穿帮,恐怕伯父也主动替他背了不少黑锅。

  ……

  皇帝注定是孤独的,就在弗朗茨感怀的时候,一则消息打断了他多愁善感。

  “消息确定了么?”

  不是弗朗茨少见多怪,实在是内容太令人惊讶,已经超出了弗朗茨的想象。

  费利克斯首相肯定的回答道:“已经确定了。奥斯曼帝国确实在引导难民前往波斯边界,对外的解释是为了分散安置。

  对了奥斯曼帝国还在大肆征兵,难民之中16岁~50岁青壮,全部被征招了起来,据说是为了镇压叛乱。

  伦敦使馆也证实了不久前英国人向奥斯曼帝国提供了一笔贷款,并且指定了必须要用在镇压叛乱上。

  奥斯曼帝国的叛军都是乌合之众,又分散各自为战,根本就不是政府军的对手。

  奥斯曼帝国这个加大征兵力度,恐怕是想要对波斯发动战争,转移国内的矛盾。”

  奥斯曼帝国进攻波斯?弗朗茨摇了摇头,他总感觉不靠谱。刚刚被毒打了一顿,马上又跳出来搞事情,不是活腻了么?

  不要看奥斯曼帝国比波斯强大几分,但架不住他们仇人多。无论是奥地利,还是俄罗斯,只要扯一下他们的后腿,就会前功尽弃。

  如果没有赢得战争,又该怎么办?与其冒险发动战争,不如在国内打内战算了,等人口消耗的差不多了,国内矛盾也就解决了。

  “这个结论未必正确,现在奥斯曼帝国的当务之急是难民危机和镇压叛乱,进攻波斯对他们来说有什么好处?

  除非青年党都是一帮傻子,不然就该知道现在的奥斯曼帝国经不起战争,就算是打赢了波斯,难民危机还是解决不了。”

  利用战争转移矛盾没有问题,奥斯曼帝国和波斯也是仇深似海,进攻波斯没有压力。

  问题是波斯也不是啥富裕的主,想要从波斯抢到足够度过危机的粮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陛下,这背后可能有英国人在搞鬼。我们将势力延伸到了中东地区,英国人肯定会采取行动。

  站在伦敦政府的立场上,要确保印度万无一失,最好是将波斯掌握在手中,在两河流域和我们划分势力范围。

  不过在十几年前,英国人入侵波斯最后以失败告终,伦敦政府应该还心有余悸。他们很可能会让奥斯曼人吸引注意力,为再次入侵波斯创造机会。

  奥斯曼帝国的问题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无非是钱粮的问题。如果不列颠舍得下本钱,还是有能力替他们度过危机。”

  奥斯曼帝国所需要的钱粮是一笔天文数字,不过这个“天文数字”也是相对而言的。

  对普通国家来说是“天文数字”,但是对英国人来说也就一笔巨款,挤挤也就出来了。

  五百万吨粮食缺口,听上去很不得了。可这些粮食不是一次性需要的,而是未来一两年内的粮食缺口。

  如果全部采购最廉价的土豆粉,实际上也就几千万神盾。奥斯曼人又没有挑食的资格,有得吃就不错了。

  唯一的问题就是奥斯曼帝国的还款能力令人忧心,把钱借给这种朝不保夕的国家,风险实在是太高了。

  “难民”、“边界”……

  弗朗茨灵光一闪,瞬间明白了过来。

  “派人盯着奥斯曼人分散安置在边界上的难民人数,我怀疑青年党是想要让难民进入波斯就食。

  奥斯曼帝国的难民数量太多了,已经超过这个国家的承受极限,想要全部救济下来根本就不可能。

  换任何人执政都必须要进行取舍,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奥斯曼帝国很快就会驱逐国内的少数民族。

  为了安全起见,命令边界的守军加强戒备,禁止任何非法移民进入。尤其是达达尼尔海峡,不要让人给偷渡了。”

  在弗朗茨看来,奥斯曼人这是一步险棋,完全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一旦计划出现半点儿疏漏,这个国家马上就会爆炸。

  即便是换了弗朗茨,同样会选择进行赌博。赌了还有一线生机,不赌就是等死。

  政府没钱,无力救济那么多难民,这是现实问题,不会以个人的意志而转移。

  这种时候可不能听嘴炮党信口开河,吹得天花烂坠,变不出粮食来也是枉然。借外债说起来容易,然而资本家也不傻,不可能拿钱出来打水漂。

  让难民出国讨生计固然残酷,好歹也是一个生的希望,至少有一部分幸运儿可以活下来,总好过全部留下来等死的强。

  或许到时候难民冲击的不光是波斯,还会冲击到俄罗斯帝国和奥地利。

  不过弗朗茨不怎么担心,奥地利和奥斯曼帝国接壤的区域要么是茫茫大海,要么是一望无垠的沙漠、少部分绿洲那也是农业休耕区,几百里荒无人烟那才是正常操作。

  ……

  安卡拉,经过了一番政治斗争后,新的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已经诞生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难民危机也不断走向高潮。尽管米德哈特义正言辞的拒绝了英国人阴险提议,但行动上却非常的诚实。

  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大量的难民成群结队分流到了边界地区。光冲击波斯怎么够呢?

  波斯也是一个农业国,自身生产力有限,养不起那么多难民。有底线的米德哈特,还是想要让更多的人活下来。

  所以另外两个邻居也是这次逃荒的目的地,米德哈特还专门安排人混入难民对伍中,准备领导这次逃荒运动。

  为了避免国际冲突,名义上这次行动,就是民众自发行动的逃荒运动,和奥斯曼政府没有任何关系。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关心地问道:“准备好了么,宰相?”

  坐在这个位置上,才知道苏丹的不容易。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不想灰溜溜的被赶下台,然后死于非命。

  现在他必须要依靠青年党,解决国内的难民危机。相比之下,正在进行的内战都没有这么重要。

  民族起义军首先的限制条件就是“民族”二字,这个先天条件就限制了起义军发展壮大。

  少数民族数量有限,民族起义军也只在自己本民族区域活动,换了地方没有了群众基础,想要征兵都困难。

  这种背景下,难民危机就显得格外耀眼。奥斯曼帝国民族矛盾严重,想要大家联合起来,只有在求生存的时候。

  难民恰好打破了这一限制,政府一旦停止救济,为了求生存,造反几乎是必然的结果。几百万人齐造反,安拉也救不了奥斯曼帝国。

  米德哈特点了点头:“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如果计划顺利进行,预计会有两百多万人离开,分别前往波斯、俄罗斯、奥地利三国谋生,到时候国内的粮食危机也就迎刃而解。”

  ……

第一百六十三章 难民潮

  从5月份开始,奥斯曼政府就下意识削减救济粮,原本就参杂着树叶、沙子的面包,现在也无法保障。

  肚子骗不了人,不满情绪在难民中高涨。缺粮的消息在营地里不胫而走,各种谣言满天飞,一时间人心惶惶。

  波斯边界一座难民营内,刚刚领到一天食物的阿克约尔,不满的走了出来。

  一枚拳头大小的土豆,就是他今天的全部食物。不要说成年人了,纵使是五六岁的孩童也不够吃。

  哦,难民营中已经没有幼童了,最小的也是十来岁的半大小子。逃荒的岁月,死得最早的就是幼童和老人。

  奥斯曼帝国本来就穷,吃饱饭一直都是绝大部分民众的奢望。变成难民过后,就更不用说。

  拿到了食物过后,阿克约尔立即和几个结伴的亲朋一起离开。营地里也不安全,如果不抱团的话,没准什么时候就变成了别人口中的食物。

  人性在饥饿面前,根本就不值得一提。一路上阿克约尔见到了太多易子而食的场面,现在他对任何人都不敢完全信任。

  一名同伴忧心忡忡的问:“阿克约尔,你见识广,现在食物越来越少,后面我们该怎么办?”

  他们算是难民当中有底线的,即便是忍饥挨饿,也没有学习别人食人肉。

  当然,这个底线也仅限于现在,如果继续持续下去,谁也不能够保证他们会不会被同化。

  阿克约尔苦涩的回答道:“周边地区能够找到的食物,都被大家吃光了。后方军队已经封锁道路,禁止任何人通行。

  现在不想挨饿,就只能冒险穿过边界线,去波斯人的地界上讨生活。恐怕国内的官老爷们也是这样想的,他们恨不得我们这些人都去死。”

  局势恶化到了现在这一步,前任苏丹政府要负主要责任。由于政府没有及时控制住难民,进行有效救济,所以制造了更多的难民。

  要不然的话,光俄国人制造的战争难民可没有这么多。

  最初的战争难民产生后,奥斯曼政府没有及时救济。难民越来越多,靠乞讨已经无法填饱肚子,很多人放弃了道德底线,开始强夺沿途的民众的食物。

  潘多拉魔盒打开之后,就再也收不起来。被难民抢光了粮食的民众,又变成了新的难民,然后开始周而复始。

  等战争结束过后,奥斯曼政府才开始处理难民问题,这个时候局势已经失控。

  乱世用重典,在救济难民的同时,奥斯曼政府也采取了残酷的手段进行镇压,才勉强建立了秩序。

  这个时候已经晚了,难民危机变成了全国性危机。由于之前奥斯曼政府的不作为,难民中很多人非常仇视政府。

  阿克约尔是手艺人,在城里讨生活,勉强识得几个字,有几分见识,对时局了解几分。

  奥斯曼青年党宣传包装的不错,在国内的名声很好,被很多人寄予厚望,阿克约尔也不例外。

  本以为青年党上台过后,会安排大家回乡恢复生产,结果却被分散安置为名,给驱逐到了边界上。

  看着发放的食物一天天减少,政府也没有给个说法,阿克约尔已经渐渐对政府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