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695章

作者:新海月1

  胳膊拗不过大腿,下场站队大家能够理解。可是这么快、这么整齐的站队,就有些令人反应不过来了。

  “有预谋的勾结”?

  这个说法拿去糊弄普通民众还差不多,稍微懂点儿政治的都知道,同时协调十几个国家不走漏风声几乎是不可能。

  没别的原因,各国政府中有亲神罗派,同样也有亲英派。

  即便是独裁国家,遇到站队这么大的事情,也是需要拿出来讨论的。

  就算是小范围讨论,每个国家十几个人参与,知情者也有好几百。

  甭管什么秘密,只要知道的人多了,那就不是秘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能指望所有知情者都守口如瓶,尤其是牵扯到了利益之后。

  这么多知情者,总有几个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提前知道消息,可是一个大商机。

  无论是事先囤积、炒作物价,还是购买或者是甩卖受战争影响的资产,期货市场和股市都会提前出现预兆。

  但凡是任何地方的动静大了,那都是破绽,自然会引起英国人的警惕。

  究竟是如何操作,才能在不留下任何疏漏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欧陆各国之间的串联,成为了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

  外界的猜疑,自然不会有答案。因为根本就没有答案,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前勾搭串联这一回事。

  “中立运动”虽然是荷兰人率先喊出来的,可是将这项运动推向高潮的却是维也纳政府。

  如果没有维也纳政府的示意,比利时、撒丁、卢卡……这些豆丁小国,凭什么敢参与进去?

  莫说是外界了,就连很多当事人,接到示意之后都很懵逼。

  尽管不知道老大的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但是吩咐的事情,还是要完成的。

  理由都是现成的,无论是为了国家利益,还是为了个人政治利益大家都有充分的理由反战。

  亲奥派变成反战派,自然引起了英国人的注意,甚至某些家伙还将消息捅给了英国人。

  英国政府的视线确实吸引了过来,怎奈他们实在是看不懂。维也纳政府类似的操作,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几十年的旧案,到了现在都还有没有分析出来动机的,甚至有人怀疑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动机,完全是维也纳政府脑子突然进水了。

  这个解释最为合理,因为各国政府都有脑子进水的时候。英国政府本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每隔几届都会有奇葩政府出现,尽搞一些让人看不懂的迷之操作。

  维也纳政府为中立运动推波助澜,落在英国官僚眼中,这就是国内反对派在搞事情,企图阻止这场战争。

  这是亲身经历,每次不列颠想要对外发起战争的时候,都有一堆反战派搞事情,区别只是在于折腾出来的动静大小。

  英国人可以不重视,但作为当事人的欧洲各国政府却不能不重视。亲身参与了“中立运动”,大家才深刻认识到这玩意儿有多不靠谱。

  甭管大家口号喊得有多响,一旦涉及到了具体事物,马上就坏事了。

  说好的缔结“中立同盟”,共同承担来自两大霸主的压力,结果到了最后时刻愿意领头的国家都找不到。

  原本大家寄予厚望的俄罗斯帝国,结果沙皇政府表示:“我们有《俄奥同盟》。中立同盟中大部分的条款,都和俄奥同盟的内容相抵触,不能参与缔约。”

  如果这还不能让大家清醒的话,那么接下来各国的表现,那就真让人绝望了。

  在继俄罗斯帝国之后,有资格组织大家缔结“中立同盟”的就是西班牙了。

  可惜西班牙政府同样也是滑头,搬出了古老中的《奥西港口协定》。

  具体内容没有对外公开,让大家参考菲律宾战争中维也纳政府的表现,反正发起中立运动可以,甚至还能帮忙提供开会场地,但是主导缔结盟约不行。

  有份量的大国,都因为自身有条约,无法组织缔约,那么就只能小国上了。

  本着试一试的想法,大家又推出了荷兰。虽然自身实力不济,但是作为中立运动的发起者,由他们组织也说得过去。

  很遗憾,荷兰政府同样不傻。西班牙和俄国两个大国都不愿意当出头鸟,他们这个小国,有什么资格带这个头?

  真以为带头大哥好当,这玩意儿可是要拉仇恨的,事后肯定要遭到神圣罗马帝国的报复。

  就如同十八路诸侯讨董,袁绍成为了盟主,牛逼哄哄的袁家就先被拿出来祭了旗。

  意识到了中立不靠谱,那就只能下场站队了。反正都是要站队,为什么不把自己卖出一个好价钱?

  现在谈条件没有意义,承诺再多也是空头支票,最终能不能兑现,能够兑现多少还是要看维也纳政府。

  根据反法战争的经验,大家都明白维也纳政府分赃规矩。总结起来就是:贡献多得多拿,先站队的多拿。

  当然,站队归站队,大家还是要考虑英国人的反应。皇家还是很牛逼的,没有人敢保证这次一定能够将不列颠拉下马。

  在这种背景下,第一个站队的肯定是最遭记恨的,未来肯定要承受最猛烈的报复。

  纵使有神圣罗马帝国兜着,也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能力承受反噬。

  好在,皮厚耐操的俄国人不怕英国人报复,沙皇政府率先跳出来站队,帮大家解决了这个烦恼。

  第一个各国不敢抢,第二就是大家一起抢。各国既是偶然,也是必然的站队,无意中又造就了一个世界未解之谜。

  解释是不可能解释的,被误会就误会好了。让英国人就在郁闷中跌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没准过上几十年,这还会成为佐证他弗朗茨大帝“天选之子”、“天命所归”、“上帝选择”……的有力证据。

  事实上,类似的说法早就有提出了。尤其宗教届人士,早早就认定了弗朗茨是“上帝眷顾的人”。

  理由非常简单,从异教徒手中收复了圣地,受到了上帝的眷顾。

  神圣罗马帝国能够复兴,也被他们解读为上帝眷顾的结果。包括法兰西的没落,宗教届人士也给出了有力解释:勾结异教徒,受到了上帝的惩罚。

  如果这套理论应验的话,接下来就该轮到不列颠倒霉了。不过反过来想,不列颠一旦衰落,又再次印证了这套理论。

  如果英国人抗住这次冲击,估摸着他们又要说这是上帝的一次考验。只要能够坚定信仰,下一次一定能够胜利。

  没有毛病,纵使大英帝国的底蕴再怎么厚实,也改变不了现在掉队的本质。

  能够撑过一次挑战,就已经非常牛逼了;再来第二次,不列颠肯定是承受不起。

  不得不承认,神棍还是有水平的。甭管局势怎么发展,他们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

  放下了手中的报纸,望着窗外飘零的雪花,弗朗茨背对着儿子问道:“英国人还没有宣战么?”

  虽然战争爆发的越晚,对神圣罗马帝国越有利。但是反英同盟都快要集结完成了,英国人这个大反派还是迟迟不肯登场,这让人情何以堪。

  若不是为了将引发战争的责任甩锅给英国人,弗朗茨都想要抢先对英国人宣战,省得等起来心慌。

  “还没有。”

  从腓特烈无奈的表情上就可以看出来,这已经不是弗朗茨第一次问了。或许是因为上了年纪的缘故,弗朗茨的性子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

  停顿了一下之后,腓特烈又继续解释道:“根据我们收到的情报,英国议会还在吵吵吵。

  在昨天上午的会议中,甚至还因为两名议员争执升级演变成为了一次大群架,共计有三名议员因伤势过重住院。

  据说闻讯感到现场的爱德华七世,还在议会上大发雷霆,并且警告道如果再次出现打架斗殴事件,就剥夺议员身份。

  估摸着是被欧洲各国的反应给吓着了,英国主战派的声势,最近下降了不少。”

  不同于后世议员敢抢女王权杖,这年头的英国国王还是有实权的。罢免议员后世国王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这年头都有可能发生。

  当然,也仅仅只是可能。真要这么干,估摸着就要被议会针对了。

  主要还是不列颠对议员们行为限制的法律条款太少,按照正常的规章制度,很难对他们进行形成约束。

  没有办法,法律都要人家批准,才能够通过。规范、限制自己行为的法令,自然不可能被通过了。

  相比之下,神圣罗马帝国就要好很多。弗朗茨早早采取了行动,限制议员行为的法令一大堆。

  就连相关法令的修订和废除,议员们也必须要避嫌,根本就没有参与权。

  要是发生在神罗,这些参与打架的议员,现在不光是丧失了议员身份,还要到监狱中反省。

  故意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扰乱议会秩序,可不在法律豁免的范畴之内。

  不过这些小问题,现在不属于弗朗茨的重点关注范围,引起他重视的还是英国主战派声势降低。

  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可不是什么软脚虾。和欧洲大陆对抗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因为“被吓着了”就收手,明显没有说服力。

  尽管神圣罗马帝国正规军没有动,但是非洲战场上确实已经打了起来。

  “民间武装冲突”,这话也就维也纳政府敢说。

  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参与人员的军事素质,以及冲突规模,都不是“民间武装冲突”应该有的。

  何况,这还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到冲突的人数还在与日俱增。

  沉思了片刻功夫后,只见弗朗茨转过了身子,冷漠的说道:“既然英国人不动,那就再刺激他们一下。

  邀请欧洲各国政府,下个月在维也纳召开反英会议,商议……”

第一百二十七章 运河遇袭

  欧陆战争末期,英国政府趁神圣罗马帝国无暇东顾的机会,顺势夺取了法属中南半岛。

  金兰湾,这座法属远东舰队的大本营,也跟着换了主人,成了英属皇家海军的大本营。

  有了这座亚洲第一军港,至于另一处军事重镇新加坡,皇家海军自然是看不上了。

  当然,这只是嘴上说说而已。真实原因是当年英国政府反应慢了一步,苏门答腊岛被荷兰占据了,而马来半岛又落到了汉诺威主控的德意志联邦手中。

  当时,不列颠正和法奥闹得欢,汉诺威和荷兰又都是他们的铁杆小弟,英国政府就默认了这一事实。

  谁也没有想到,国际局势变化的那么快。伴随着一场欧陆战争,法兰西跌落凡尘,神圣罗马帝国浴火重生再次完成了统一。

  毫无疑问,马来半岛作为德意志联邦的殖民地,自然也加入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大家庭。

  欧陆霸主诞生了,受地缘政治影响,识时务的荷兰政府也顺理成章的倒向了神圣罗马帝国。

  转瞬之间,作为不列颠在远东重要军港的新加坡,就变得不香了。

  尽管马六甲海峡,还掌控在皇家海军手中,但是两岸都变成了敌人的势力范围。

  没有小弟可以仪仗,仅仅只是新加坡一隅之地,显然支撑不起不列颠在南洋地区的霸权,对马六甲海峡的统治一下子变得岌岌可危。

  到了这个时候,英国人再想后悔已经晚了。落入了神圣罗马帝国肚子里的肉,自然不可能再吐出来。

  谋取荷兰人统治的苏门答腊,同样也不可取。有神罗在侧,他们根本就不可能放手施为。

  “祸兮福兮”,虽然不列颠对马六甲海峡的统治受到了挑战,但是他们也拿下了法属中南半岛。

  不仅解除了印度东南面的威胁,还扩张了殖民帝国,增加了在南洋地区的话语权。

  究竟是亏了,还是赚了,这个问题很难一言而论。不过对殖民政府来说,肯定是赚了。

  对马六甲的统治受到了挑战,可毕竟还是在他们手中,又多了富庶的中南半岛可以盘剥,大家的小日子肯定要更舒适一些。

  见者有份,殖民地的官僚们能够捞钱,自然少不了远东舰队的一份。

  作为舰队司令官的米歇尔上将,小日子过得那是一个滋润。不只一次感慨,选择来远东是人生中最正确的选择。

  可惜,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伴随着欧洲局势的紧张,南洋地区的局势也跟着动荡了起来。

  本来这也没有什么,远东舰队的实力在南洋舰队之上。真要是爆发战争,米歇尔也有足够的信心获得胜利。

  只是伴随着欧洲局势的风云变幻,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三国先后倒向了神圣罗马帝国,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原本远东舰队占据的优势,现在一下子被颠倒了过来。一挑四,纵使皇家海军再能打,那也是单拳难敌四手。

  唯一令米歇尔欣慰的是不列颠还有盟友,如果加上日本海军的力量,他还是有必胜的把握。

  只是伴随着伦敦的一封电报,打破了米歇尔上将的幻想。伦敦政府要求他伺机偷袭南洋舰队,歼灭其部主力。

  从大局上出发,这道命令没有任何毛病。尽管不宣而战有违骑士精神,不过米歇尔本来就不是骑士,没有道德洁癖。

  现在局势这么紧张,南洋舰队不可能完全没有防备,光偷袭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歼灭了。

  在内心深处米歇尔上将不只一次吐槽,要偷袭就早说,非要等到局势失控才下令,当人家是傻子啊!

  幸好米歇尔不知道伦敦政府最初的计划是:远东舰队和太平洋舰队一起出手,同时覆灭神罗的南洋舰队和中美洲舰队。

  要不然就不是抱怨了,而是根本就没法实施。偷袭也是需要考虑天时地利的,不是什么时期、任何地方都能够行动的。

  万一运气不好,到了约定行动时间,天公不作美来一场大雾,或者是掀起狂风巨浪,又或者敌人不在预设战场,都能够导致任务失败。

  好在,海军部中也不全是文官,同样有专业人士,及时制止了这场闹剧。

  最后远东舰队和太平洋舰队收到的命令,就变成了伺机发起偷袭,歼灭敌人的主力。

  难度虽然依旧大,可毕竟有了完成的可能。只要有一边得手、或者是失手,全面战争就爆发了,另一边就只能硬战。

  相比直接和敌人硬拼,米歇尔上将还是更愿意尝试一下。万一偷袭成功了,他就是不列颠最大的功臣。

  没有办法,不解决掉神罗的两大海外舰队,皇家海军就没有办法集中兵力,投入到围堵神罗海军主力的战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