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末世录 第193章

作者:炎垅

众人听冯宇还称呼曹冲为魏王,心中俱为一震。不止一个人心中说道,难道圣上还要给曹冲裂土封疆不成?若真是这样,某必须死谏了。

曹冲坎坷不安的来到冯宇面前,先对冯宇行了个君臣大礼,而后说道:“陛下且莫再对臣以魏王相称。如今四海归一,天下人都是陛下的子民,臣也概莫能外。这魏王是前朝给家父的封号,如今在大梁治下是用不得了。”

冯宇突然收起笑容,淡然道:“仓舒,朕曾经答应过汝,等天下一统之时,还让汝做汝的魏王,并且给汝一块封国之地。”与冯宇接近过的人都清楚,冯宇这种面容最让人感到压力山大,当他出现这种表情时,往往会接下了做出一项让人瞠目结舌的决定。

曹冲战战兢兢的道:“陛下,臣不想做魏王啊。若陛下对臣不放心,臣可以不要任何俸禄和食邑,回乡…哦,不,陛下可在任何一个地方赏臣百十亩土地,让臣做个农夫以了此残生。”

冯宇旋即面容又挂起了笑意,说道:“仓舒,朕说的是真心话,并非试探汝的。汝就放一百个心吧。”

说罢,冯宇却突然话锋一变,用手遥指东方,问道:“仓舒,汝可知道这大海的对面是何地方?”

曹冲一愣,他不知道冯宇为何话锋突变,他虽然饱读各种书籍,却也不大知道这大海对面是何地。嚅嗫着回道:“应应该是辽东郡吧。陛下何有此一问,难道陛下想让仓舒前去辽东郡?”,曹冲说此话时,已想到曹丕登基后,将他的几个兄弟都发配流放到辽东的事。

此时,郭嘉却从人群中踱了出来,也先是以君臣之礼对冯宇拜了一拜,而后代替曹冲回答道:“陛下,这大海对面是从乐浪郡分出的带方郡。它的南方就是韩夷所居之处。”而后他又转身对曹冲轻声道:“仓舒,辽东郡虽也在此处大海的对面,但那是在正北方,陛下所指的东方是带方郡。”

曹冲连忙应道:“学生记清楚了。”郭嘉挥挥手道:“这些汝也不用了解,只有领军打仗,征战四方或为天子戍边之人才需要了解这些地理详情。汝以后只用学经论道,吟诗做赋即可。”

郭嘉这些话显然不是说给曹冲听的,而是说给冯宇听的。冯宇却用不以为然的语气说道:“既然如此,魏王更要多向奉孝先生学习些地理常识了。因为朕需要魏王为朕管辖镇守非常大的一片疆土。”

郭嘉明显动容的问道:“难道陛下是想将带方郡以南的三韩之地封给仓舒?”

冯宇带着几分赞许的表情道:“郭嘉果然还是那个郭嘉,若是旁人,猜测的应是朕将魏王分封到带方郡,但汝却能想到三韩。不过,汝的猜测离朕所想却还是有些差距。朕不是要魏王去三韩之地。”

冯宇顿了一下,又接着说道:“在三韩的南方,跨过大海,那里有更广阔的土地。相比较而言,三韩不过是一个大郡的大小,而那里却是数州之地的面积。魏王在那里可以大展拳脚。”

郭嘉肃穆道:“陛下说的可是邪马台国所在的疆域?也就是众倭国聚集之所。可是这邪马台国曾出使过邺城几次,但却无人知道这倭人之地究竟在何处,只听闻在乐浪海中。而且也不知道这倭人之地是否…”

他本想说这倭人之地是否是荒莽不毛之地,却想起自己是和天子说话,便硬生生的打住了话语。

第705章 封地瀛洲

冯宇自然知道这郭嘉下面想说的话,面带笑容的说道:“奉孝先生放心,朕已令人搜集过相关的情况。无论三韩之地,还是倭人之地的气候,都与我中土相差不大,非常适宜农桑。而且这倭人之地,地域广大,南北气候皆不同,却能对应我中土之地的南北气候。北方如同幽燕,南方如同江东荆楚。实际上这块陆地很可能就是古书典籍中所记载的瀛洲。这些地方之所以还是蛮夷化外之地,完全是因为大海隔绝,此前航海船舶不精之故。那三韩虽然有陆地与我中土相连,但相连之地却是苦寒多山的辽东地区。所以魏王去了那,与在中原得到一块封土没有什么不同。”

此时,已良久不语的曹冲突然说道:“陛下,臣愿意听从陛下旨意,去这倭人的瀛洲为陛下开疆。只是臣该如何到达那里?又要带多少人去?”

冯宇回道:“汝可以带着当年在南阳降我大梁的所有魏臣魏兵前去。至于路途,当年邪马台国出使邺城,就是先乘船沿海岸抵达带方郡,再走陆路绕过辽东来到中原。不过,现在乐浪,带方等郡的令守虽然已臣服我大梁,但他们当下实际所控制的地方不过是区区几个治所城池。这两郡的大部区域现为扶余人和高句丽人所盘踞。我大梁彻底平复这两郡还需要花点时间。不过,汝等却不用等到那时走。因为现在我大梁的航海技术远比邪马台国高超,可以直接跨海远洋,而不是沿着海岸行进。所以你们可以直接走海路直抵带方,跨过一道两百余里的海峡,进入瀛洲。这是条兼顾安全和快捷的路线。实际上以我大梁的航海术,若不是为了保证安全,可以将汝等直接用远洋船只送上瀛洲。”

说到这,冯宇顿了下方才接着说道:“汝可知道,汝那兄弟曹丕现在也正在前往瀛洲的路上。据北府军的斥候游骑所报,几个月前他们抵达了带方郡,占据了一处城邑。北府军以为他们是要在三韩之地开辟基业,不料却又发现他们不断派出船只沿着海岸线南下探查。这个消息传到朕这里时,陈调的鉴查司也送来一个消息,说已举族随曹丕而去的司马家族,前些年就与邪马台国来往甚密,并且还专门派人跟随邪马台使者前往瀛洲。一个众人眼中的荒蛮之地为何得司马家族如此重视?想必有非常特别的动机,朕由此断定,曹丕和司马懿试图前去瀛洲另立基业。”

听到冯宇这话,不仅曹冲和郭嘉,那些在场的,追随曹冲降梁的魏将,只要在场的莫不脸色大变。他们早就听说梁军在卧蚕岗取得决战之胜后,曹丕司马懿率文武百官向东一路遁去,最后消失在东海之滨。

他们都以为曹丕等人要么是如同秦末时的田横般,藏匿在东海近海处的某个小岛上,隐居起来。要么是船队在汪洋大海中覆没,所有人都葬身大海。却不料他们出现在带方郡,并且有意图谋在瀛洲东山再起。

曹冲突然又对冯宇叩了个君臣大礼道:“臣叩谢圣上天恩,臣知道这是陛下给臣一个兑现家父遗言的机会。臣定不辱使命,与魏国故臣故将一起,斩杀曹丕司马懿二贼,为大梁在瀛洲开疆扩土。”

冯宇点点头道:“很好,那汝等就留在东莱,朕已诏令卫温将军的远洋舰队前来。他会带你们渡过这乐浪海,到达带方,并且一直将你们护送到瀛洲,至于在瀛洲何处登陆,需要再做商议和随机应变。”

……

一眼望不见尽头的仪仗车马行进在笔直的驰道上。这条道路是数百年前的秦朝时期所建,直接通往大梁都城洛阳。东汉末年乱世,它埋没于荒野杂草之中,但现在已经大部被重新修复起来。

几骑快马突然从路边飞驰上前,一看衣着马匹就知道这几人是梁军的高级将领。他们到了几乘车驾之后方才放缓马速,远远的跟随在车驾后慢行。此时几人在马鞍上开始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一个瓮声瓮气的声音道:“嘿,我说子龙兄弟,汝可知道圣上为何将曹冲派往瀛洲?既然此地如此之好,为何不派我们梁军直接去借着剿灭伪魏残余的机会,将这瀛洲占了,将那里的倭人蛮夷直接归化于我大梁之下?”

问话的人是典韦,赵云却没回答他,而是撂了句:“某怎么知道,某也不会随便揣测圣意。”将典韦噎的翻了翻白眼。一旁的华雄却答道:“当时在鲁阳,圣上许诺过曹冲留他魏王之爵,并给予他块封地。你们也知道陛下以信义立于天下,言出必行。所以才让他们去瀛洲吧,如此一来兑现诺言,二来也可让他们斩除伪魏余孽。”

但随即一个声音反驳道:“可如此也说不通啊。我大梁当下幅员广阔,疆域何止万里。若只是为了兑现个诺言,随便将那曹家小孩发配到一个荒蛮不毛之地去为候为王即可。为何给他这有数州广阔之地,且气候土地与中土近似的瀛洲为封土?另外万一这魏家小孩以及身旁的魏国故臣野心不灭,不去剿灭曹丕,反而与之联合起来,以瀛洲为根据,图谋再次逐鹿中原,这如何是好?”

说话的人正是大将魏延,他的一席话让不少人频频点头。

此时,正在旁行进的某乘车驾上的车厢窗帘突然被拉开了,探出一个脑袋道:“文长说的不错,陛下开始确实只是想将曹冲和他的那班忠心耿耿的魏将魏臣们送到夷洲。也就是在得到曹丕意图流亡瀛洲的消息后,方才改变了主意。”

众人循声望去,原来是荀攸。荀攸接着说道:“之所以派他们去瀛洲,除了要剿灭伪魏余孽,开疆辟地外。更重要的是如今天下初定,天下人口相对鼎盛时期而言,依旧十分稀少,我大梁正是休生养息之时,不易在劳师跨海远征。况且圣上已决心完全平定辽东四郡后,便要对三韩用兵。”

听到又有战事,众将皆现出兴奋之色。只有魏延兀自低头思绪片刻后道:“荀大夫,汝这话矛盾啊。汝说圣上认为大梁应该修生养息,所以都不准备用大梁军力进伐瀛洲。但为何又要对三韩用兵?”

荀攸还未开口,却有一个声音在魏延身后响起:“这个问题问的好!”众将听到这声音,俱是大惊失色!

第706章 率土之滨与禁海闭关

能让梁军这些高阶将领大惊失色战战兢兢的只有一人,便是大梁天子冯宇。众人听声便知是他,一些人头也不敢回,默默的闪让到一边,为冯宇让出路来。只有典韦扭头道:“圣上,您不是应该在车驾之中…”,

典韦话还未说完,已被典青用骑枪的后端捅了下大腿,这才知道自己这话不妥,连忙收了声。冯宇倒没在意,大咧咧的答道:“朕坐在车中过于烦闷,因此下了车骑马兜兜风。”说话间,他已策马上前,来到众将之中。

“朕之所以要彻底平定辽东和三韩,就是因为三韩之地的气候地理如同中原,且与我大梁边郡紧密相连。从千年前开始,商周秦各朝各代的亡国之臣或流亡遗民都迁居到那里。所以随着人口增多,那里随时都可能出现一个与大梁礼仪相通,风俗语言相近的统一王朝。当然,这样的王朝不可能有当年北方匈奴对中原之国的威胁大。但是我大梁不允许这样的王朝存在,哪怕他们对大梁称臣都不行。三韩必须纳入到大梁的郡县体系之中,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众人不再言语,只有典韦还不知趣的追问道:“可是陛下,臣还是有几个疑问。我大梁所掌控的万里疆域中,不是有那么多化外番邦么?陛下为何允许他们的王朝独立存在,只需向我大梁称臣即可?比如扶南,狼牙修,麻辣甲这些。此外,我大梁所探明知晓的数万里疆域中,还有很多番邦国家,他们甚至连向大梁称臣都没做到啊。最后,既然陛下如此想,为何还要让曹冲前去瀛洲建立魏国?”

没等冯宇答话,荀攸的脑袋又探出车窗外对典韦道:“竖子不可教也。圣上的话不是点明了吗。三韩若出现统一的王朝,非那些番邦能比,他们即使因为慑于大梁兵威,向大梁称臣,但对内却会是以天子自居,骨子里也会以自己是与大梁朝廷并驾齐驱的王庭自居,将自己所统辖的这一亩三分地视为中国。在他们眼中,和我大梁的关系,就如同千年前的周方与商方的关系。他们甚至可能会有在条件成熟时逐鹿中原,成为名副其实天下之君的想法。但汝说的扶南,狼牙修,麻辣甲等等化外番邦却不是这样,因为化外番邦不是用我中原儒家这套家国天下的礼法制度和思想。”

众将见荀攸一口气说这么多,料定他定是与冯宇商议过良久,所以方才知道这么多冯宇的想法。实际上不仅是荀攸,包括诸葛亮,贾诩,庞统,周瑜在内的一干大梁股肱之臣关于这问题,与冯宇在小殿之中议论了三日方休。

荀攸顿了下,看了看冯宇的表情并没有阻止他说下去的意思,又提到瀛洲的事。

“至于瀛洲同三韩之地类似,随着中原移民的迁入,我们的礼法制度思想也会大大影响到他们,时机成熟他们也会有问鼎中原的野心。现在曹丕前往那里,试图重开基业,更是增加了这种可能性。若是我大梁现在人口恢复到前汉的鼎盛时期,圣上同样会有将瀛洲纳入郡县体系直接治理的想法。

可惜,现在我大梁没有这个条件,而且瀛洲的地域相比三韩也太广大了,相距中原也比只隔着数百里海路的三韩远多了。这些让我们直接出兵将其征服都是不现实的。即使派出兵将,为了便于调度统治,也必须授予统兵将领王侯之爵和对应的足够权柄。如此一来,与朝廷让曹冲以魏王的身份前去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陛下索性将曹冲和那些追随他的魏国死忠之臣一起送去。反过来,这又是我大梁要将三韩直接纳入掌中的另外一个必要理由。一是我们可以通过韩地为曹冲提供一定的支援支撑。二是,即使万一瀛洲日后局势有变,但三韩若是牢牢控制在大梁手中,也会将他们对中原的影响和威胁限制在最小程度。”

众人听到这,有的暗暗在反复思忖荀攸的话是否有道理,有的却连连点头称赞起来。一直沉默不语的张辽开口道:“朝中有人一直谏言陛下对那些臣服大梁的化外番邦进行教化,让他们文化语言都归化于中原,陛下却一直没有同意。臣对此一直不解,现在才知道原来陛下是有这个支强而干弱的担忧。陛下既然有这个忧虑,臣有一谏言,就是陛下可以发布禁海封关的敕令,禁止中原之民远走海外。”

这话别说别人,就是冯宇听了也是一愣,马上随口说道:“禁海封关?万万不可!”可是他却没有说出理由。实际上冯宇即使自己将这问题想清楚,捋明白了,与这个时代的人也讲不清楚。

众人看冯宇突然沉默下去,同时脸色木然眼神呆滞起来,以为他对张辽之言不满。便都不敢再多做言语,张辽更是显得表情不自然了。实际上,现在的冯宇只是陷入到沉思之中。张辽的话让冯宇揣测起原世界中,明清两朝某些帝王为何要闭关锁国的可能原因。

按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天下观,做为天命所归的正统之君,就应该做到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但是秦汉以降所形成的皇权集中体制和小农社会生产水平所支撑的统治范围是有极限的。因此二者是有矛盾的。

早期,因为人们看到的世界范围有限,所以这种矛盾并不突出,到了宋元明清,即使普通平民,投向世界的视野也越来越大。这种矛盾就突出起来。如此,帝王们一是担心百姓知道他们并非名副其实的天下之君,二是更加担心中土之民流窜到疆域广大,有同样肥沃土地的化外之域弄出个什么王庭出来,然后也采用同样的儒家意识心态,也以天子自居来和他们分庭抗礼,甚至在自己王朝衰落之时,出兵逐鹿中原,争夺天下。那该如何是好?所以索性封关禁海。

冯宇想到这,又苦思起来,自己这个庞大的帝国该何去何从,自己这一世甚至子孙两代都问题不大,但数百年后会如何。

很可惜,这个问题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太大了,即使冯宇这两世之人也想的脑袋疼。他索性暗道,管他娘的这么多干嘛,既然来这世间走一遭,就要轰轰烈烈干一场,在世界史上留下自己更多的足迹!

第707章 带方太守

从冯宇观海处向正东方向五百里,便能看到一座耸立海岸边的城池。这海岸与冯宇“东临碣石”之处明显不同。即没有汹涌的波涛也没有峥嵘嶙峋的礁岩。只有细浪徐徐的沙滩。

这座城池便是带方郡七县之一的列口县城。而当下的带方郡太守公孙旦,正在城墙上背着手,来回踱着步子,若有所思的样子。他身后还跟着几名幕僚。

带方郡本就是北燕的公孙氏从乐浪郡南部划出的一大块荒地,又在其中设县建城数座,以此为郡。公孙家如此做的用意是为了节制乐浪郡南边越来越不受约束的三韩众部。

后来,曹魏攻灭燕王公孙度,便连同带方郡一同收入囊中。但是,为了有效统治海东,曹操还是得从公孙氏中挑选人员,充当各郡县官吏要职。

毕竟公孙氏是整个海东地区汉人中唯一能镇住全局的大姓冠族。若是换了旁人前来担任统治辽东,只怕没有一日能安宁,政令也怕是出不了治所。

当年公孙度经徐荣举荐,被董卓封为辽东郡太守,才有机会成为后来的北燕王。但他若不是姓公孙,仅靠董卓一纸文书也是无法获得如此成就的。实际上,整个渤海,乐浪海沿岸,除了三韩之地。提到公孙二字,便是如雷贯耳。

但是曹操对此也并没有什么过于忧心的,因为公孙氏这个在辽东繁衍十几代大姓冠族太大了,以至于各个支系族人之间若无一个公孙度这样的强人是整合不起来的。所以他们的影响力只限于各个支系家族所在的地方。事实也没让曹操失望,在攻灭公孙度的后几年,辽东公孙家族对曹魏表现的服服帖帖,没有丝毫的僭越悖逆表现。

只是前些年,曹魏注意力全部都放在中原与群雄逐鹿上,基本上没有精力管辖这遥远的边郡。到了曹丕登基时,更不可能有效统治带方郡了。到了修武八年,随着吕布的大梁北府军对鲸海沿岸与辽东的大举攻侵,那些不愿降服于北府军的东夷诸胡各部,包括扶余人,鲜卑人,乌桓人,高句丽人等等纷纷向南逃窜。由此引发了民族大迁移。

这种大迁移引发了辽东海东区域的人口结构剧烈变化。大批涌入辽东四郡的东夷诸部根本不服从郡县管束,甚至攻城掠地,杀官掳民。位于最南方的带方郡也概莫能外。

带方郡太守公孙旦已很长时间和曹魏邺城之间断绝了联系,其实就算联系上也没有什么意义。曹魏此时根本无法抽出兵力增援辽东,实际上已放弃了辽东。包括公孙旦在内的四郡令守也已是处于实际上的自立状态。

再后来,梁军在邺城南部原野上大败魏军的消息传到了辽东。公孙旦立刻遣人给大梁天子冯宇送去降表,表示愿意归降大梁,同时表示期盼冯宇派遣朝廷大军入驻带方。若换在往年,没人会希望别人的军队屯驻到自己地盘上。但公孙旦现在已是焦头烂额。他的实际统治力也仅限于两个沿海城池---列口和南新。其余地方早已被南下的各部胡骑所占据,荒野之中不时能看到大队骑队奔驰而过,他们即有南下胡骑,也有北府军的游骑。

就在公孙旦向大梁发送出降表书信不久,便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一支大约有五六百条海船的船队突然出现在南新城附近的乐浪海海面上。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攻占了南新城。

再后来,不等公孙旦派人打探详情,这股兵马的主人就让南新城的县吏给公孙旦带了一封书信。

公孙旦打开书信一看,更是目瞪口呆。他本猜测这支部队是梁军或是某个倭人国来袭,却万万没想到来的这支军队是在中原已灭国的魏国残军,而且魏天子曹丕也在其中。

这是支兵马约八千人上下的魏军,其中绝大部分还是步卒,有少量魏军精锐骑兵虎豹骑。这点兵力实在算不上什么,但是八千人的部队不仅足可以攻入公孙旦所在的列口城,并取下他的脑袋。也足够在带方郡方圆几百里内称王称霸。

信中说要公孙旦亲自前往南新城觐见曹丕,但是并未说曹丕来到带方是何目的。公孙旦心中立刻七上八下的打起鼓来,陷入两难之境。

公孙旦知道,从时间上算,曹丕还不大可能知晓他已给梁军送去降表,意图归顺大梁的事。即使如此,他也不愿意甘冒奇险前往南新城,只要一入南新城,他就等于成了任曹丕宰割的鱼肉。即使曹丕不杀他,将他扣为人质,以此来控制列口城乃至带方郡也是有可能的。一个落魄流亡之君,干出什么事也都是有可能的。

但他若是不去,魏军更可能直接发兵打来,他即使固城坚守,在八千魏军的长期围攻下,又能够守几天?最终,他的幕僚给了他一个主意---联合百济国,固城坚守。若魏军真来攻打列口城,便让百济的扶余铁骑帮忙,内外夹击,击破魏军,解列口之围。

百济国本是马韩五十四国中的一个,虽号称为国,但是和其余三韩诸国一样,只是个有一城和数城之地,以部落氏族为中心的城邦。类似华夏中土商周时期的古方国。

只是这百济国又与其余马韩部落方国有所不同。因为它已被南下的扶余人所征服,所以他的统治阶层并不是马韩土著,而是扶余人。当下的百济国主的姓就是氏族称号==扶余,名仇首。扶余仇首痛快的答应了公孙旦的请求---只要魏军围攻列口城,扶余人的铁骑就会从慰礼城飞驰来援,从背后攻袭魏军。

以公孙旦对百济人的了解,他们的信用没有什么问题。于是他随即开始加固列口城的城防,整军备战,等待魏军的来袭。

不料,公孙旦左等右等,也没有他所预料的事发生。魏军并没有前来大举进攻隔着三百里路程的列口城,而是以南新城为基地,四处袭掠方圆百里内的马韩人城邦,南下的胡人营地等。即掳人也抢粮。起初公孙旦以为魏军粮草不足,要先解决燃眉之急。但如此过了几个月,还是没有动静,这便让公孙旦百思不得其解起来。

第708章 小学同窗

带方郡列口城。已在城头巡视一番的公孙旦正准备下城回府休息,却听到有的守军兵卒开始惊呼起来:“海面上有船来了!”

公孙旦心中一震,心道定是魏军来了。他扭头的向西南面的大海望去,果然海平线上出现了数十成百的桅杆,接着层层叠叠的船帆也浮现出来。

“敌军来袭,准备迎战!”公孙旦高声喊叫道。千余名带方兵手忙脚乱的奔上城头,蹲伏在垛墙之后,公孙旦也和他们一样,将自己身体大部藏在垛墙后,只探出个脑袋,紧张的注视着海面上那越行越近的船队。

半个时辰后,那些战船就开始抛锚,只是因为列口城外的海岸是沙滩类型,所以这些战船无法驶到岸边,它们抛锚的位置距离列口城还有近两百余仗的距离。这个距离上,公孙旦还是无法看清对方战船上的旗号。

战船上的人已陆续放下舢板,以此装载兵马登陆。离海岸较近的小船上,甚至有兵卒直接跳入齐腰深的海水中,涉水上岸。又过了小半个时辰,临近城墙的海滩上站满了各式兵马。他们有的是身着闪着金属光泽类似龙虾甲壳的甲胄,手持大盾矛枪的步卒。有的是跨骑着肩高六尺高达仗余的披甲巨型战马,同样身着精良战甲的骑士。

公孙旦暗自惊疑道,被梁军打到流亡海外的魏军为何还能有如此精良?他久居带方这个偏郡,自然不知道来的就是梁军步骑。不一会城下传来叫喊声:“城上守军,我等是从青州跨海而来的梁军,你们的公孙太守已向我大梁下了降表。速速打开城门,放我等进城。”

公孙旦这才探出头来,喊道:“某便是公孙旦,请问汝等主将何在,如何能证明汝等确为梁军?不是某太过疑虑,而是魏军残余就在几百里外的南新城,难保他们不用计诈开城池。”

城下却在此时传来哈哈大笑声,紧接着一个公孙旦似曾相识的声音飘上城头:“公孙旦,汝可还记得某否?”公孙旦连忙定睛望去,果然看到一张感觉非常熟悉的脸孔,但却是一时想不起来,到底在何处与此人相识。

那人继续用辽东口音说道:“某是徐荣啊,你我还在一个私塾念过书的,汝不记得了吗?”对方的提醒让公孙旦立刻记了起来,这徐荣是他早年的少时同窗。只是徐荣十几岁时就离乡远赴他乡,已是有十几年没见过面了。

但对于徐荣后来背弃董卓,投靠当年的筑阳候,现在的大梁天子冯宇的事。公孙旦还是听说过的。现在再对照这些兵马的装备号衣,便知道不可能是魏军使诈。这下他放下心来,立刻吩咐兵将打开城门,放徐荣兵马入城。

公孙旦,徐荣这两个十几年未见面的小学同窗,见面后自然是先寒暄良久,然后方才谈到正事。公孙旦这才知道,徐荣和其麾下军团只是个打前站的,真正的主力在后面。而且那也是一支魏军,由曹冲,郭嘉所统领的魏军。

接风宴上,酒过三巡,公孙旦又向徐荣敬了一爵酒后说道:“徐荣老兄啊,汝这次来的太好了。如今某这带方郡守其实差不多已是有名无实了。若再失去这列口城,某也只能渡海到青州,遥领这带方郡了。”

徐荣往嘴里叼了块牛肉问道:“此话何解?”其实他对带方的境况已有所了解,但还是故作此一问。

“徐兄有所不知啊。兄弟我虽然还领着这带方太守之职,但现在实际上统辖的只有这一城一地而已。南边的三韩早就不听调遣,南下的胡骑…,额,这不是说大梁北府军麾下的胡骑,某是指那些东夷野生胡骑大举南下,占据了大片土地做为他们的牧场。现在伪魏残军又占据了南新城。好在,大梁天军马上都要齐聚带方了,待曹冲郭嘉的兵马一来,大梁便可扫荡带方,继而攻略乐浪。收复这海东两郡。”

徐荣喝了口酒,清了清嗓子道:“公孙兄误会了。曹冲郭嘉来不是为了接收带方的,他们只是前来剿灭曹丕的伪魏残余。而且,曹丕也不是为了带方乐浪来此的。”

公孙旦惊讶道:“不是为了带方乐浪?难道曹丕想去占据三韩地,怪不得前些时日,斥候来报他们除了四处劫掠,还屡屡派船南下。”

徐荣摇了摇头道:“他们不是去三韩,而是要去瀛洲。”

“什么瀛洲?”公孙旦当然不知道大梁内部已经统一将倭人聚集之地称呼为瀛洲。

“就是东南边大岛,那倭人的聚集之地!”

徐荣这么一说,公孙旦顿时明白过来,忙说道:“那不如乘着曹丕还未来及逃走,围了南新城,将他们一举歼灭。省得再跑那么远追击他们的麻烦。如此也可顺着用这大军平定带方。”

徐荣又叹气道:“曹丕来带方应该有数月有余了吧。他们的主力应该早就离开了带方,顺着海岸线前往瀛洲了。所以曹丕不会留在带方平乱。圣上也没给他这个任务。”

看着公孙旦失望的表情,徐荣又说道:“虽然曹丕的大军不会留在此处,但是圣上还是派兵来帮助乐浪,带方二郡平乱的。”

谁知公孙旦听了这话,脸上的表情更是复杂了,吱吱唔唔的说道:“难道…,难道是要现在屯驻在辽东,玄菟郡的北府军来…”

徐荣立刻知道了他担心什么,公孙旦定是怕北府军麾下的胡骑攻入郡内后,按传统习惯烧杀抢掠。

徐荣连连摆手打消他的顾虑道:“公孙兄,汝不用担心。圣上知道北府军南下会发生何事。所以他不仅不会用北府军来接收平定带方,乐浪二郡。即使辽东,玄菟二郡也会很快从北府军手中接管,让北府军退到黑水以北去。圣上会再派遣一个军团来带方,与某一道平定二郡。除了二郡,还会将南部的三韩之地纳入到我大梁境内。”

公孙旦这才放下心来,又问道:“敢问兄台,这一个军团有多少人马编制?”

“不多,一般三千五百兵马到四千兵马之间。”

第709章 仇首王

当听到梁军一个军团只有三千五百到四千兵马后,公孙旦又带着疑虑的表情问道:“徐兄,不是为兄我怀疑梁军战力。你们两个军团,七八千人马平定二郡是不会有多大问题,只是还要去到三韩地开边。这兵马少了点吧。要知道,从前汉光武帝时起,中原朝廷就没少打过三韩的主意,但迟迟未能将其归于王化,何也?这些韩夷不好收服啊,顶多让他们表面上受我郡县节制,但要直接将他们编为郡县统御,这个难了点。真要那么容易,前朝那么多皇帝早就将此事做了。”

徐荣哈哈笑道:“我们梁军兵士都能以一当百用。而且,如今我大梁不比秦汉,有发达的航海之术。由此能通过海路提供前线充裕的支撑。而不像过去那样,只能从苦寒多山的辽东进行南征。最后,我们还能在辽东四郡就地征兵扩军。所以兄弟,汝就放心吧。我们梁军两个军团足够完成此事”

公孙旦捋着胡子不以为然时,却有令兵入府来报道:“启禀太守,首济国仇首王遣人送来口信,说是太守所说魏军来攻一事迟迟没有发生,所以要解除约定。”

公孙旦听了只是微微一愣,然后并不在意的说道:“既然如此,解约就解约吧。另外取出金锭五百两要来人带回交给仇首王,并给仇首王带个口信。这次某多谢他了,奉上五百黄金略表谢。自此两不相欠,阳关大道,各走各路。”

公孙旦如此说,其实也是说给徐荣听的,同时也撇清自己。因为徐荣既然是冯宇派来平定带方和收服三韩的,迟早会和百济交兵。

令兵走后,徐荣问道:“这百济国是什么国?仇首王又是什么人物?”

公孙旦捋胡说道:“嗨,这百济国也算不得什么国。其实就是占据几个城池的部落氏族,类似先周时期的古方国。属于马韩五十四国中的一个,不过它与其他马韩部落不同。因为他的王室和贵族是扶余人,他们在两百余年前南下,在此立足,先是国号为十济,后又征服了几个马韩土著部落,羽翼渐丰了起来,于是改国号为百济。这仇首王便是他们当下的国主扶余仇首。不过他们是马韩五十四国中最大的一国,也是兵马财富最多的一国。”

徐荣点点头道:“按礼制,这些韩夷建国称王,应该得到天子的准许和册封,否则就是僭越悖逆之举。不过以后他们也不用这么麻烦了,因为三韩所有地域都要被大梁做为郡县统御。不过,他们如此僭越之举倒是以后我大梁天军征伐他们的理由。”

公孙旦听到这忙问道:“那徐兄计划如何行事。”

徐荣沉默片刻后回道:“眼前的事还是追击伪魏残军要紧,克复南新城。几天后曹冲郭嘉的大军会渡海而来,那时圣上派的第二个军团也会随同而来。然后我们先平定带方乐浪二郡,整合好兵马后,再行征三韩之举。”说到这,徐荣又想到件事,向公孙旦问道:“不知当下,带方乐浪郡内人口几何,某是说的汉人人口,这与日后我们扩军征兵密切相关。因为只有他们是真正可靠能用之人。”

上一篇:大秦工程兵

下一篇:大唐最强驸马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