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 第38章

作者:抉望

  没时间想这些没用的,太子亲率返回渭水军营后,战损报告也由兵部发到了李承乾的案头。

  “一百二十三”这个战损数字,让李承乾心都在滴血。

  一百二十三人啊,太子亲率一共才多少人?四个月的训练过后,居然还有这么多人死掉。

  

第八十四章 名单

  

  收到阵亡名单后,李承乾在名单上做了批复,并准备由东宫出一份抚恤金,分发给阵亡将士们的家人。虽然这份抚恤金让李承乾觉得格外的害臊,但是这已经是东宫能够做到的极限了。

  官面上给的抚恤金,简直少的可怜,算来算去也就是价值一头驴子的钱。

  因为太子亲率是李承乾亲兵的缘故,他虽然小,但是有资格在阵亡名单上进行批复。

  名单批复完成后,要先收回兵部,然后下发到户部,按照人名进行封赏。

  当今的兵部尚书不是哪个武将,而是莱国公杜如晦。

  豳州平叛的这场战斗,战死的士兵很多,名单也有好几份,别的名单都没出什么幺蛾子,唯独东宫的这一份,居然写上了东宫加抚恤金的批语。

  这怎么行?

  拿着笔,杜如晦苦笑出声:“太子啊太子,你到底还是年幼,这事儿怎么能这么干啊!来人,把东宫的折子送给赵国公过目。”

  随着杜如晦的喊声,立刻有小吏走来,接过名单,一路小跑的去了户部。

  跟忙碌的兵部一样,户部此刻也堪称脚不沾地。

  虽然长孙无忌不在的这段时间,户部有左侍郎坐镇,可是待他回来,所有的事情就都一下子井喷出来了。这也就是内部平叛,如果是灭国之战,户部还要更忙碌一些。

  官员之间私自传递公文,就是不想某些事闹大,这是一种官场上的潜规则。

  接到杜如晦打过来的名单后,只是看了一遍,长孙无忌就明白了杜如晦的意思。

  收起名单后,长孙无忌对小吏说:“回去告诉你家大人,这份名单,最迟午时送回兵部,多谢了。”

  小吏都是人精,也不询问多余的事,抱了下拳就离开了。

  怀揣着名单,长孙无忌叹了一口气,抛下堆积如山的公文,直接去了东宫。

  李承乾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签署的名单,只过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又回到了东宫。

  进入书房,赶走李泰李恪后,长孙无忌掏出了名单,开门见山道:“承乾,这份名单确实是你签署的?”

  看了一遍名单上的批复,李承乾点了点头:“没错啊,舅舅,有什么不妥吗?”

  长孙无忌既然不称呼太子,就说明他是以“舅舅”这个身份登门的,李承乾自然不能称呼他“赵公”。

  把名单递给李纲看,长孙无忌叹了一口气:“你还小,知不知道,你东宫单独抚恤阵亡将士的行为,大大的不妥啊!”

  李纲并没有干涉李承乾的政务,所以不知道他签署了这么个东西。看完后,老先生一言不发,把教育的机会让给了长孙无忌。

  “不妥?”

  拿过名单看了一遍,李承乾实在没找出什么不妥的地方。

  见李承乾迷惑的样子,长孙无忌直接说:“就是不妥。承乾啊,你要知道,朝廷的规章制度,都是死的,你太子亲率虽然不归兵部直接统辖,但是,战后抚恤之类的程序,还是不能游离规章制度之外。

  阵亡的将士,根据他生前所立战功,会有不同规模的抚恤。你太子亲率虽然是太子亲兵,但是也是将士的一员。东宫出钱单独抚恤,你让别的将士怎么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以你的聪明不会不明白吧。”

  李承乾无奈道:“可是,我看过了,朝廷给出的抚恤金,也就买个驴子。如果是几个孩子的家庭还好些,若是孩子少的,那还不得全家饿死啊。”

  长孙无忌忽然笑了:“谁跟你说,重要的是抚恤金的?”

  “啊?”

  李承乾有点懵,但是还是准备听长孙无忌继续说。看得出来,他今天到东宫来,并不是以户部尚书的身份问责,而是以舅舅的身份过来指点迷津的。

  打开名单,指指人名后面带着的策勋,长孙无忌认真道:“真正值钱的,是这些将士的策勋。策勋一转,如果这个将士活着,已经能够积功到从七品武骑尉了。但若是人没了,有这个策勋在,将士的家人,就能免除十几年的赋税、劳役。能够当上府兵的,家里最起码也是富农,否则,贫困的家庭能置办得起那一套铠甲武器?

  更可况,武德年间,曾经下过军令,家中独子者,不可参军。就算一户只有两个孩子,小的那个还在吃奶。有这十几年的免税免劳役在,也能等到孩子长大了。而且有这个策勋在,还会有军功册颁给将士的家人。这个军功册,可是能够供奉在祖祠的,将士的父母妻儿也能见官不拜。这可是大荣耀啊。

  你若是不信,可以派人到乡里探查一下,看看可有将士家人对这个封赏不满意的?”

  听了长孙无忌的话,李承乾虽然还是觉得有点不值,但是至少心里好受了很多。

  见李承乾释然了,长孙无忌又道:“策勋一转这样的军功,你以为那么容易就能得到的?豳州一战,你太子亲率作为先锋,确实勇猛无敌,斩获无数。但均摊下来,并不足以达到一转。归程的路上,是那些士兵主动请愿,将他们的军功分配给死去袍泽的。否则,你以为你这一百多个死掉的士兵,能得到这样的荣誉?擅自更改军功,老夫和鄂国公、军司马可都是担着官司的。”

  李承乾彻底明白了过来,原来,自己的所为确实是多此一举了。

  起身施礼,李承乾恭敬道:“多谢舅舅点醒。”

  长孙无忌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把名单交给了李承乾:“如何做,不用老夫教你了吧。”

  李承乾接过名单,很干脆的把自己写上去的话给涂抹掉,只留下了一个“可”字。

  接过修改完的名单,长孙无忌施施然的离开了书房。

  直到长孙无忌走后,李纲才跟李承乾说:“这是你第一次接手公文,犯错没什么。但是,吃一堑长一智,下次万万不可如此胡来了。”

  李承乾自然答应。

  看了看外面的阳光,今天去兵营肯定不够来回。

  “李师,明日....”

  李纲直接道:“去吧,老夫就不跟着你了。”

  

第八十五章 将帅之道

  

  徒弟的心思很好猜,李纲知道,太子亲率刚刚结束一场战斗,李承乾肯定是想要去看看的。

  虽然渭水的鱼滋味不错,但是老先生还是比较反感这一路的颠簸。

  见李纲答应了,李承乾笑了笑,继续看老先生指定让他看的书。

  自从多了李泰李恪后,李纲对李承乾的授课就变成了“写读书笔记”。神通广大的老先生,总能找到各种罕见的书籍,供李承乾阅读。除非是出现连李承乾也读不懂的片段,否则老先生从来不插手。

  得益于这段时间的阅读,李承乾对文言文的了解,直线攀升。

  值得一提的是,元日大朝会后,封德彜就辞去了尚书仆射的官位,回家养病。本来只是咳嗽的肺疾,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

  第二天一大早,照例的练剑完毕后,李承乾没有直接回去洗漱,而是看了看那道剑痕。

  随着命中率的提升,剑痕已经从原来的两厘米,变成了三厘米之深。这么下去,可能不到夏天,这截木头就要断掉。

  对于太子的坚持不懈,李靖也是很满意。见他在看剑痕,索性也上前。

  摸了摸剑痕,李靖道:“太子用剑,平挥这一项算是登堂入室了,什么时候这段木头断裂,微臣就教太子下一阶段的锻炼。不过,在这之前,太子还是跟陛下说一声,微臣准备教太子亲率六花阵了。”

  既然要教六花阵,李承乾本人自然要在场。

  李承乾疑惑道:“您不是觉得我还小,不能太早教的吗?”

  李靖神秘的一笑:“以前或许是这么想的,但是,现在微臣改变主意了。”

  说完,李靖就转身离开,独留下李承乾在原地发懵。

  太子出宫,特别是太子只有八岁的情况下,本来是难于登天的事。但是,有太子亲率和李靖在,没人跳出来阻拦。

  阵亡一百二十三人,每人策勋一转,就算这是太子亲率全体的功劳分配出来的结果,可还是没人抓这个问题不放。训练了四个月,太子亲率在战场上的表现,已经足够震撼人心了。

  按照军司马的记录,太子亲率两千人,将豳州叛军一万人的阵容凿穿,总共用了不到一柱香的时间。如果不是他们冲的太狠,缺失了后面军队的接应,也不会阵亡这么多人。

  这下,就算是对军队没什么了解的文臣,也选择了闭口不言。这样的战力,的确足够出众了,而这,还只是这群新兵娃子第一次上战场、训练四个月下的成绩。

  在禁军五百多人的护送下,李承乾跟着李靖父子一起抵达了渭水军营。同行的,还有兵部自十六卫调来太子亲率的补充人员,依旧是一百二十三人。

  跟以往热闹的军营不同,士兵们虽然还在训练,但是却没有了那种热闹劲儿,反而气氛有种发闷的感觉。

  看着有点气氛沉重的军营,李靖道:“这是常有的事儿,事实上,老夫也看了军报,太子亲率杀敌四千有余,平均下来每个人都干掉了两个。对初上战场的新兵来说,这个战绩已经很不错了。”

  李承乾则是叹了一口气,那一百二十三的阵亡数字,依旧压在他的心头。

  走进军营,也不打搅那些训练的士兵,李靖带着李德謇和李承乾,先进了中军大帐。

  于泰和几个太子贴身护卫,很自觉的没有跟进来,而是守卫到了帐篷的四周。

  谢绝了主位,李承乾跟李德謇一起,坐到了下手位。

  坐到首位后,李靖直接开口讲道:“今日,老夫要教你们的,是将帅之道。将帅者,三军统领也。统领之时,当上识天文下知地利中通人和;征战之时,当披肩执锐,勇于身先士卒;临难不顾,内赏必行,罚容必信,当剿其敌军,抚敌民心,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当还功与众,退赏为兵。

  当不以败为耻,不以胜为骄,当执法无情,守法当先,治兵有道,领军有方,鼓舞士气,振奋人心,当识人才,用贤才,交良友,行正道,收民心,整军心,明大义,掌天地!

  夫将者,军之主也。为人主者,首务修德。德之不休,则无以服众也;众不服则令难行;令难行则军不整肃;军不整肃则进退无法,攻守无度;进退无法,攻守无度者,乱军也;军乱则危,危则必败。”

  这段话,李靖几乎是一句一顿。

  李承乾还好些,有老先生那堆古文打底,这段并不困难的文字,理解起来不难。

  可李德謇就不这样了,他虽然比李承乾年长,但是这么长的一段话,听完了也只能理解个七八分。追忆剩下的三两分时,记住的那七八分又开始遗忘了。

  李靖看了一眼自己额头冒汗的儿子,再看看已经不再露出迷茫之色的太子,忍不住暗自叹息。

  再讲一遍也是浪费时间,所以李靖直接问李承乾:“太子,统领之时,当上识天文下知地利中通人和,何也?”

  李承乾想了想才回答道:“战之利,天时地利人和也。知天时地利,则如有神助,损少而得多。知人和之策,虽绝境亦能反击,以弱胜强。”

  李靖满意的点了点头,天时地利人和,这是谁都知道的领兵之策,可是真的到了战场上,好多二愣子将军还是闷头猛冲,看到敌人就想直接试试。游击的军队还好些,若是大军,就很容易动辄倾覆。所以,领兵的人,首先必须要沉得住气。

  有李承乾的讲解,一边的李德謇也明白了过来。

  “征战之时,当披肩执锐,勇于身先士卒,德謇,此话何解?”

  李德謇立刻回答道:“征战之时,将为领军,将悍则军强,将颓则军弱,军威系于此身也。”

  李靖终究是满意的点了点头,儿子虽然比不上太子聪明,但是终究还是有自己的见解的。

  又看向李承乾,李靖问:“临难不顾,内赏必行,罚容必信,何也?”

  李承乾回答道:“遇到危险的时候不能独善其身,答应了士兵的奖赏,一定要兑现,处罚士兵的时候,一定要有根有据,让人信服。此为‘信’也。人无信不立,将无信不威。统帅军队,信之一字,格外重要。”

  

第八十六章 画大饼喂队长

  

  满意的看了一眼李承乾,李靖又向李德謇提问道:“德謇.....”

  一问一答之间,李承乾和李德謇高下立判。

  虽然只是简单的考校,但是李靖能够清楚的感受到李承乾那匪夷所思的理解能力。跟他相比,李德謇却更像是照本宣科,很少能够加入自己的见解。

  这就是皇家的血脉吗?

  尽管不愿意承认,但是面对李世民的领袖气质,李靖自认不如,想不到,如今,在下一代身上,也看出了差距。

  将一整段话彻底考校完,李靖看着儿子,认真道:“德謇,你觉得,你与太子比,如何?”

  李德謇转过头,对李承乾拱了拱手,认真道:“殿下的学习能力,独到的见解,让李德謇心服口服!”

  是真正的心服口服,直到现在,李德謇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把珍贵的家传兵法献给皇家了。当今的皇帝暂且不论,就是太子,年纪轻轻已经表现出了超越常人的能力。面对这样的领导者,底下的人只要没有二心,就只能彻彻底底的宣誓效忠。

  李承乾回了一礼:“师兄谬赞了,师弟还差得远呢。”

  见李承乾不以太子之尊自恃,而是扯上了师兄弟的关系,李德謇顿时对他好感大增。

  看着关系莫名变好的李承乾和李德謇,李靖也松了一口气。

  特意将李德謇带到军营来,跟太子一起学习,其中也有他的一点私心。寻常的话,太子深居东宫,能接触到的人有限。现在好了,只要两个孩子能保持良好的关系,至少不用为下一代的处境发愁了。

  有这份师兄弟的情谊在,只要不犯大错,儿子能富贵一生也挺不错的。

  只是李靖不知道,得知太子离开东宫后,产生这个想法的不止一个两个....

  接下来的日子,李承乾就一直住在军营了。

  三月的天气,依旧冷的不行,但已经不是那么难以熬下来。

  虽然军营的帐篷御寒能力很差,但是自从将作监所属的那些铁匠又被李承乾叫到军营后,他们就按照图样,给军营安装了铁炉子。否则的话,别说训练了,冻都要冻死好多人。寒冬腊月依旧维持锻炼的,满大唐也只有太子亲率了。

  李靖的六花阵还没有开始操练,半个月的时间以来,他一直在教导李承乾和李德謇行军的基础知识。

  直到这时,李承乾才发现,想要在这个时代当好一个将领,单凭着一腔热血是不行的。就拿最简单的来说,军械粮草的计算,虽然有军司马辅助,但是将领却不能全部依靠下属,自己心里也要有数才是。安营扎寨,可不是随便找一个地方就睡了,得考虑到防守、遇袭、等等诸多因素。

  行军速度的调配、根据日月星等判断方向....如此繁多的基础知识,半个月的时间,李靖讲的已经很快了。

  也是在学习了这些以后,李承乾对朝堂上那些军方将领不由自主的佩服起来。像程咬金,给人的印象就是“狂”,尉迟恭,给人的印象就是“傻”。但就是这两个人,却也有自己的一套行军打仗的方法。身在高位之人,哪个不是经过频繁考验,才能崛起的?

  类似观星辩位之类的知识,李靖不仅对李承乾和李德謇讲了,还把太子亲率的大队长、小队长也叫到一起传授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