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隔壁的小蜥蜴
荀彧应该是他最不喜欢的类型,因为在他身上,会看到曾经的自己。那是,现在的是自己,最不想要面对的存在。
但这样的年轻人,他也不讨厌……也罢,且看看这年轻人,在自己任职的最后时间里,到底会走到什么程度。是能一直坚守本心,还是在某一天,终于还是向自己妥协?
时间一天天过去,陆续的,各地也传回了消息。
赵王称帝,袁绍封为渤海王,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异姓王出现了;赵王建立的政权依然是汉,不过显然为了方便区分,锦衣卫的探子称之为赵汉。
同时建立的还有齐汉、吴汉、蜀汉、徐汉和楚汉。楚王这大汉,被探子称之为楚汉的时候,刘韬都有点想要笑出来。以前楚汉争霸,结果到现在两者合二为一。
燕王,魏王和韩王没有称帝,是还没有准备好,还是不打算称帝,这个很难说。不过目前三方也没有明确表示,要承认谁才是大汉的正统,只能先观望一段时间。
不过这些消息汇报过来的时候,科举都已经结束,情报的传递,果然还有滞后。
扣除情报的问题姑且不说,时间退回到科举前。
在准备了三个月,收到消息之后的凉州、司州和并州的考生,已经陆续汇聚到晋阳。意外的是,还有大概三十几个,来自各州的士人,表示也要参加这次科考。
第496章 考前安排
按照刘韬最初的打算,第一批参加科考的士人,主要是在并州这里选拔。
不仅是因为这里是自己最初的地盘,同时也因为图书馆开在这里。所有的书本,句读都按照他的要求进行编撰,还有自己监督创办的蒙学和进修班。
接受蒙学和进修班教育,并且看这些书学习起来的士人,是最接近他价值观的存在。
至于其他州,按说是要先把图书馆普及,并且把蒙学和进修班建立起来,让他们学习个两三年,下一次科考的时候,才带他们玩。
后来荀彧就表示:人才不足,应该广纳贤才。反正考得过的可以录取,考不过的那也没办法,问题总要给他们试试,免得说主公厚此薄彼。
当时刘韬还没有称帝,司州都没有打下来,想了想最后也就同意了。
没想到现在正式宣布要科考的时候,三州之外,其他州也有人过来参加科考。不奇怪,早早就有这方面的消息,三个月前就提前宣布,目的就是给士子更多时间复习。
然后商队带着这个消息传递到全天下,被科举考试吸引过来的士人估计不会少。不过能够有足够路费过来的,估计家里也不至于太穷。
或许也有各方势力派来的间谍,主要是了解一下科举考试,方便作为参考。后续不管是抨击,还是模仿都可以。
对于刘韬来说,避免这部分人在会场捣乱,便是重中之重。
“针对这些别州来的士人,怎么处理?”刘韬为此不得不召开一次朝会,原本他没打算那么频繁召开的,“按照我们最初的计划,参加科考的,必须要考生的外表素描,地方官府出具的身份证明,避免替考的情况出现……”
锦衣卫也会暗中跟进,核实考生身份。主要避免两个方面的问题:代考和冒名顶替。
代考是考试期间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严重的问题。毕竟每有一个因为作弊和代考顺利出仕的考生,就意味着可能有一个辛苦读书,试图改名命运的考生被刷下来。
同时这样的考生当了官,到了地方,就算因为考核制度被革职,他胡乱施政给地方带来的损害,是无法弥补的。
至于冒名顶替,那是考试之后的事情,哥哥考中弟弟冒名顶替,甚至同族,同乡之人顶替出仕。大部分家族‘为了家族的利益’,可能真的有这样的考生,自愿被顶替的……
不过对于刘韬来说,这个行为是对他最大的欺骗,简直不可饶恕。
他举办科考,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一起建设大汉。而不是给一群世家子弟,捡漏洞顺利出仕,给他拖后腿的!
“由晋阳县衙,为他们登记户籍,绘制外表素描就好。”荀彧回道,“不管他们原本是什么身份,只要不是被禁止参加科考,那么登记什么身份,就按照什么身份来。”
也就说,就算你是张三,那么你用李四的名字来参考,那可以。但从此以后你就不再是张三了,至少在吏部的档案里面,只有李四的档案,没有张三的档案。
想变回张三,那要走什么程序,那自然是后续讨论的结果。
这一切当然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没有被禁止参考。
就如同图书馆黑名单一样,蓄意破坏考场秩序,作弊或者代考的。轻的就是取消当次或者三次科考资格,重的那就一辈子不能参加科考。
三年一次科考,三次科考就是十年,一个二十多岁的人要三十多岁才能参加科举,到时候考不考得过又是问题。同时若限定三十五岁以后就不能参加科考,那和一辈子不能参加科考,也没什么区别了。
目前人才匮乏,所以科考参加的年龄,放宽到四十岁。四十岁以前,哪怕三十九岁,都可以来参加科举。
“也行,天下人才那么多,说不得会找到几颗遗珠。”刘韬最终点头了,毕竟这次参加科举的人也不是很多,三州加上那其他州来的三十多个士子,算算怎么都应该有近千人。
没有经过县试和府试就过来会试,人怎么不多?真要三场遴选的话,最后能有几十个过来参加,已经很不错了。
这也意味着,这次科考,参考学子基本上良莠不齐,厉害的水平很高,差劲的可能也就过了扫盲阶段,去进修班学习了三五个月,打算过来先看看科考的内容。
这样再回去复习个三年,争取下一次考试能考中……对于这种人,刘韬并不讨厌。
想了想,追问道:“安保工作怎么样了?”
“已经按照主公的意思,制定了核查和检查机制。考场携带的物品,会在明天的动员大会上宣布,同时正式科考的时候,会对考生进行搜查,避免夹带的情况。”荀悦出面,毕竟这次科考,也是吏部、礼部和锦衣卫的第一次合作。
“其他方面呢?”刘韬追问。
“已经准备了十个文吏,专门誉写考生的答卷。再次之前,会由锦衣卫那边负责糊名。最后交给五个考官批阅。”荀彧回道。
这次的考官,主考官是卢植,他是帝师,担任考官谁都不敢有意见。然后是去凑热闹的刘元起,户部尚书王允,中书侍郎皇甫嵩和兵部尚书朱儁。
五个主考官都是老资格的汉臣,才能和见识都很足,同时他们能任职的时间,基本都不会超过十年。第一次科举,就由他们来担任考官,更多是荣耀性质。
至于刘元起,那真的只是去凑热闹。这货感觉越来越不正经,颇有种要把前面三十几年的郁闷和劳累,都赚回来一样。
也是,前面三十年,欲出仕而不得,甚至羡慕看着旁边的卢植成名。最后不得不寄望在下一代上面,刘韬不听话,就培养刘备。
突然有一天,自己那不孝子当了皇帝,卢植都给他们家打工,只觉得前面三十年自己是不是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一时间就有了玩个回本的想法。
这样也好,完全不关心政治,倒不至于给刘韬添乱。一个壮年的太上皇,最不好的地方,就是让人担心,这个太上皇,是不是会对自己的治政措施指手画脚的。
虽然刘韬也想过,真这样,就如同李渊一样,软禁在皇宫里面专心造人就好。
在这样的气氛下,科举考试在动员完毕后,正式进入开考的阶段……
第497章 科考开始
一大早,虽然是那么说,但也不可能卯时就要求大家到达考场。按照考场规定,辰时开始到场,多给了考生们一个时辰的时间休息。
到场后,开始验证考生的身份,同时搜查随身物品,确保没有夹带私藏,才允许进场。
“考场提供住宿和饭食,为何还要携带进去?”负责检验的锦衣卫,很快注意到一个考生,他准备了好大的食盒。
“主要是担心考场的饭食吃不惯,还是自己带好些。再说也没有禁止考生不能自己带吃的进去。”考生有些遮遮掩掩的说道。
“只是你这馒头,还真够大的?”士卒打开饭盒,拿起馒头,掰开一看,里面已经被掏空,装进去小抄,“把小抄夹带到饭食里面,你也够奇思妙想。但有这个头脑,好好读书不好吗?为何还要小抄?!”
这个考生既然被现场抓住,那自然没什么好说的,直接驱逐出考场,同时素描画像留下,打入本场黑名单之中。
其实锦衣卫的士卒也想不明白,第一次科考,最多只是知道考经典,然后是刑律,最后是策论。当然也有加分考试,比如说数算。
这属于加考的部分,考得好能稍微拉高一下平均分。而且户部那边,也需要足够多是数算人才,再说也不能都是张氏和甄氏子弟垄断这个部门。
第一次科考,考试内容肯定不会太难。只要真正专心读书,按说怎么都不可能太差。
上一篇:三国:开局拒绝出借赵云!
下一篇:大唐扫把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