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随身魔法塔 第372章

作者:隔壁的小蜥蜴

出了问题的县,县令连带着县吏一股脑全部被革职,缺人的情况下,直接进入军管。晚上七点开始宵禁,同时针对犯罪几乎是斩立决。

锦衣卫在暗中监督,如果军队有什么违规举动,自然会有军法处,找他们喝茶。

那个曾经与刘韬同席喝酒的许笙也落马了,刘韬给过他机会,可惜他没有珍惜。或者说他和杨氏牵扯太深,已经没办法脱身。

押送去斩首那天,其夫人带着孩子在刑场上痛哭嚎涕,可惜改变不了抄家问斩的事实。他的夫人和孩子,也被发配到五原,从事体力劳动三年。

然而并没有人敢说刘韬残暴,礼部已经配合这次行动,到处宣扬为什么那么做,这些被抄家问斩的,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其实不必说,许笙做了什么,地方百姓都知道,他被斩首那天,百姓都欢呼了起来。

不少打算黑刘韬的士人,还没有动手,已经被锦衣卫给拿下。

这些士人,据说从那一天之后,就没有出现过。后来有人说在边郡看到他们,已经和以前儒雅的样子不同,长期劳作让他们和野人一样,差点认不出了。

配合礼部疯狂的宣传,百姓突然发现,刘韬是个为民作主,而且真心希望改变大汉现状的明君。一时间,民间主要是普通百姓对刘韬的支持率,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至于弘农杨氏,为了安定,刘韬没有直接对它下手,但是许笙帮助他们非法侵占的地盘,不仅全部收缴回来,同时也做出了罚款。

国库因此赚了不少钱,当然也彻底把这些老家族给得罪了……反正也不是第一次了,刘韬才不会在乎他们的看法。

或者说,敢有什么看法的话,那么以后的科举考试,弘农杨氏子弟,就别参加呗!反正,也没有人求着他们参加科举!

地方官员短缺,甚至不得不进入军管的程度,那么自然需要选拔一批新的官员。

不多时朝廷也公开表示,明年秋季,要举行一次恩科,也就是把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缩短到明年就能参考的程度。

这个消息不仅仅是在大汉治下,魏国和韩国那边也已经得到了告知。甚至随着商人,这个消息传递到了天下各地。

如果说之前是提前三个月,受限于消息传递速度,还有不少人没有办法知道,知道也没有时间赶过来。这次足足有一年时间,消息再慢,难道还能一年都传递不到?

大汉治下姑且不说,外面的百姓收到消息,有条件的打算想要去晋阳,那边的教育体系已经完善,现在过去,苦读一年,机会是不是更大一些?

可没钱过去怎么办?结果坊间突然就有传闻,有某某某,有能力把人送去那边。

问及要多少钱才能帮忙,被告知居然不需要花钱,而且过去还能安排田地住宅。只是要给朝廷打工两年,主要是修一条铁路什么的。

铁路是什么他们不懂,但安排田地住宅,而且还能读书识字,参加科举这个的确诱人。

最后传着传着,有新消息传出来,说是家丁过去那边,以前的卖身契也就作废,工作两年,直接安排户籍和农田,以后就是自由人了。

这个消息传递速度最快,一时间感觉全国各地的乡绅……家里的家丁都知道了。

扣除那些从小养大的家生子,因为从小教育的关系,对主家有认同感。大部分的家丁,都是最近几年,因为活不下去才卖身过去的。

现在有机会成为自由人,还能安排田地住宅,别说工作两年,五年都愿意过去。

然后,终于有愿意吃螃蟹的人出现。最初是一个,很快有人发现真的可以,于是就有第二个,第三个……

地方乡绅,豪强和士人,就算再怎么严防死守都没用。扣除他们的直系和旁系家族成员和一部分家生子,说穿了,谁不是家丁?!

“这刘韬,是要把我们往死里赶啊!”冀州这边,有世家直接哭诉起来。

“那还不是问题……”旁边的士人也是愁容满面,“现在没人帮忙耕种了,怎么办?!”

第526章 打不过就加入

别说家里的佃户,现在家里的家丁都在寻思着要逃走。

也不知道他们到哪里来的能耐,他们都已经找衙门帮助,去搜捕这些外逃的家丁,但总能给他们溜走。走了三天找不到,衙门也懒得帮忙,毕竟这样逃奴的太多了!

佃户还好一些,主要是担心那边不履约,这边好歹已经习惯了。

可梦想是不会消失的,年轻一辈的,总会有拼一拼的想法,于是有条件走的都走了。

别的地方不明显,冀州、益州和荆州三地的情况非常严重。尤其有太行山和秦岭作为掩护,到时候逃奴追不到,追捕的贼曹掾自己倒先迷路了。

于是各大世家突然面临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就是家里的田地没人耕种,家里的护卫问题都开始出现问题。更有甚者,一些贼人发现这点,时不时光顾一番,粮食钱财也就算了,采花大盗就有些过分了。

可没辙,以前当护卫的家丁,用来威慑一般家丁和佃户的存在,也有不少跑过去的。

都说朝廷那边重视军功,军功封王都已经有了,这不都等着那边扩军。没文化不要紧,当家丁这些年,学了点武艺,正好拿来搏一搏前程。

“可没人耕种,哪能怎么办?”甄氏的老人回道,“降租呗,都是土生土长的,活得下去谁愿意背井离乡?!”

“说得轻巧,你们甄氏女,有一个是贵妃,一个是美人,都是秦汉的国戚了,能不给他们说话?”甄氏老人的话,自然引起其他几人的怨念。

可同样没办法,人家说得的确在理,想要把人留住,那只能提升待遇呗。

现在大家也没有内部争斗的意思,把甄氏打趴下又如何?得到了甄氏的那些田产,到时候缺人的问题反而更加严重!

更别说张氏、苏氏和甄氏三家联合,分别经营马匹、铁矿和粮食生意。就算是渤海王(袁绍),都不敢把这三家拿掉。

还有一个不能摆出来说的问题,那就是真把这三家拿掉,万一秦汉真的一统天下,别人杀回来了,分分钟就是夷三族的下场。

这还是最轻的,通过官面上的手段,不断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最后搞得他们家破人亡,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甚至和吏部那边勾结,不让他们的族人出仕,那真的哭都没地方哭去。

这不,一方面只能维持基本的中立,一方面偷偷资助渤海王,只希望他能够争气,早点上位,然后把秦汉给灭了,到时候他们就能肆无忌惮对这三家下手了。

“当初刘韬起家,路过中山。为求地方宁靖,家主与其联姻,后来刘韬光复中山,一路杀到广宗,让黄巾之乱平息,你我可都有受惠。当时谁能想到,一个幽州的别部司马,能登基当了皇帝?”甄氏老者表示无辜,张氏和苏氏也是纷纷表示。

顿了顿,继续说道:“不管如何,我们都是冀州人,于情于理,肯定是要照顾自己人。这些年,带着你们赚了不少的钱,可有亏待过你们?”

粮食几乎都卖去给刘韬,合作的酒坊也是把就卖到了草原,如今鲜卑和南匈奴依然是大客户,而且只和他们交易。就冲着这个,哪家不吃得满嘴流油?

就家丁的事情,就打算反目成仇了?这件事不管怎么说,其他几家都不占理。

“只是收入得下降三成以上啊!”有人说出了真相,谁没想过安抚家丁,可安抚没有成本的吗?一想到家中收入要下降三成,甚至四成,谁不心疼?

“为什么会下降?”甄氏老者反问,“还不是朝廷(赵汉)征收的税赋太多了?收了那么多的赋税,兵也扩招了那么多,可迟迟不动,我们花出去的钱,可不都打水漂了?”

偷偷资助渤海王的几个世家,闻言顿时脸色变得难看起来。

的确,目前渤海王迟迟不动手,不当皇帝也不对外扩张的,他们投了那么多钱进去,可不就是打水漂了?不,打水漂至少还能听个响啊!

“各位……”甄氏老者看向众人,“凡是都要给自己留个后路,现在群雄割据,谁知道最后笑道最后。押错了人,那问题可不小。朝廷这边要支持,秦汉那边,能放弃?”

“当然不能放弃……看甄老,您说我们怎么办?”其中一个世家家主询问,甄氏也是过分,把最老的一个派出来。

这位老头子,当年和他们父亲称兄道弟的,于是一个两个在他面前都矮了一辈。

“明年那边要开恩科,考中了就能出仕为官。我寻思着,要不今年派点人过去,在那边把课好好上了,这样明年就能立刻参加科举。”甄氏老者笑道。

派几个子侄到别的势力出仕,那本身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问题那边可以说,把天下士人都给得罪。若是给别人知道,他们派了子侄过去,估计在冀州的日子不好过啊!

少不得,把这个顾虑隐晦说了出来。

甄氏老者闻言,伸出手敲了敲他们的脑袋:“傻了啊?分家呗!赶走几个不肖的族人,或者过不下去了,分个家的,难道还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