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随身魔法塔 第395章

作者:隔壁的小蜥蜴

另外必须承认,如果真的开战,他们这五千人估计真的能达到彭城之下。一路劫掠过去,徐汉损失的更多。

尤其是士卒上的损失,他们就算能退走,徐汉也不具备继续抵抗其他势力进攻的能力。

现在让出沛郡,交出陶谦,反而让朝廷全面和仲氏、莒国、徐汉和晋国接壤。需要镇守的地方突然就变多了起来。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还给他们添了不少的麻烦。

也就是这次韩魏接受整编,于是朝廷凭空多出大概三万大军。否则防御出现那么明显的漏洞,别人不趁机过来占便宜才怪。

“按照约定,阁下稍后要前往谯县,晚年都要为曹嵩守墓。至于你的两个儿子,将会送去晋阳生活。陛下承诺,他们两个若是考科举,那么会有一定的加分。”关羽缓缓说道。

“老朽也的确需要,去给巨高兄好好赔个不是。”陶谦倒是豁达,“只是我身边的糜竺和糜芳,两人都是大才,还望朝廷能够善待。”

“他们若是从军,那么本将可以立刻安排。”关羽摇了摇头,“但若是要出仕为官,那么只能到秋天,参加恩科来出仕。”

“莫非朝廷以后打下一个地方,都不打算任用原本的官员了?”陶谦有些意外。

“是的,陛下的意思就这样。”关羽点头,“他当云中太守,他们没来;他成为并州牧,他们没来;他登基称帝,他们也没来。既然对他爱理不理,陛下就让他们高攀不起!”

何止没来,一个两个还挂印而去,到了别的地方当了官吏。这部分人刘韬都是记到黑名单里面的,这些人一辈子都不许参加科考!

什么待价而沽,什么尊重人才,老子急需的时候你们一个两个都跑了,现在人才老子自己培养起来了,为什么还要你们?

放在朝堂让自己不愉快?不好意思,老子就是那么个暴脾气!

陶谦砸吧砸吧嘴,没想到刘韬那么横。可转念一想,试着问道:“可韩魏那边的官员,不是也都接收了吗?”

“主动投奔和被动投降能一样?”关羽一句话怼了回去。不就是双标么,徐汉有本事也可以除国投降的嘛!陶谦有本事,就去说服徐汉皇帝投降,那还有得谈!

陶谦真没本事,不是没试过,可陛下显然不想听,那他也没辙。现在才明白,陛下到底错过了什么,朝廷那些官员,武将什么的,到底错过了什么。

真的某一天,北汉朝廷打过去,征服了徐汉,那么所有官员都要经过科考才能重新录用,而且还是从最底层开始录用。

武将管你以前是身居何职,都要从士卒开始当起,就问你们怕不怕?

“只是按照朝廷这样的做法,不怕别人誓死抵抗?”糜竺上前,他倒不怕科举,他之前去观礼,可是磨蹭到科举结束才回来的。

也自认参加科举的话,不说进士及第,进士出身没问题。从底层做起就从底层做起,这种凭着真才实学出仕的感觉,正合他意。就是,不知道这骄傲的弟弟,能不能吃得苦。

“我们怕什么?”关羽笑道,随即看向身后的众将,“对吧?”

“我们无所畏惧!”众将纷纷回应,巴不得对方死战到底,否则实在无趣。

这北汉的将领和士卒,都那么狂的吗?陶谦等人见状,不由得感慨道。随即想了想,发现对方真的有狂的资本,毕竟一封国书,就让徐汉认怂了。

有朝廷内部的原因,但北汉军队野战无双这点,显然不知不觉已经深入人心。

“子仲,既然如此,陶某真是亏欠你太多了。”陶谦少不得,到糜竺面前道了声歉。本身不跟着他走的话,留在徐汉至少也能身居高职。

“没什么,正好温习一下知识,正好也给两位公子补补课。”糜竺倒是豁达,毕竟就算他留下来,也注定会被排挤。更糟糕的是,过几年朝廷被灭,他还要重新去考科举。

再不然就逃出去,到其他势力当官,不过他更看好北汉的未来。

哦,已经不成成为北汉了。自己以后要在那里出仕,那毋庸置疑,北汉才是当今世上,最正统的大汉政权!

“也好,让他们这段时间好好温习一下功课,别到处惹事……这次再惹事,可没有人为他们善后了。”陶谦感慨道。

“陶使君也请好好保重身体……”糜竺觉得陶谦似乎老了许多。

“哈哈,我现在无官一身轻,无非守墓而已,反而还清闲。”陶谦大笑,倒是豁达。有些东西失去才知道珍惜,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能获得解脱。

不需要为了什么社稷安危,不必考虑什么民生政治,不如担忧外敌入侵,太轻松了!

糜竺能感觉到,陶谦的真的豁达,自然也不好说些什么。

再看看陶商和陶应,两人还在为了失去原本的一切而低着头,不由得叹了口气。

陶谦的选择是对的,现在不走,等以后真的老了,照顾不了这两个蠢货,到时候天知道两人会怎么作死。现在过去晋阳,就算没办法出仕,至少买一些土地,只要不那么挥霍,当个富家翁不成问题。

指望他们出息,还不如看看他们下一代,是否还能出息更稳妥一些。

少不得朝着车队里面一辆马车看了眼,原本还想说和陶家联姻,现在还需待价而沽了。

可惜的是以他的身份,也没那么容易见到刘韬,只能另做打算……

第555章 武警构想

“这就认怂了?我们是不是亏了?”消息传递到刘韬这边,后者有些懊恼,应该多要一些好处的。

“继续下去的话,那么双方就真的要不死不休了。”荀彧擦了擦不存在的汗水,

并不是说便宜了对方,而是好巧的踩在了对方可以接纳的底线边缘。更主要的还是陶谦主动牺牲自己,否则出于稳定考虑,刘曜也没办法主动把陶谦丢出去。

到时候仗肯定是要打,好处就是可以狠狠捞一笔战争财,顺便抢掠一番粮食。可别人没有种冬小麦的习惯,所以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粮食方面不可能有多少收获。

其实也正是出于这个考虑,对方才不得不妥协。

“也罢,至少有一个完整的沛郡。”刘韬随口回道。

对方回复的第一时间,关羽就拿着回复迅速抢占各处,清点财产。同时,把官吏全部清退,暂时把沛郡各县列入军管,等待后方派遣官员过去接手。

也因为这样,徐汉那边的官员,甚至连动手脚的机会都没有。沛郡各县的物资和财产,被最大限度的保留了下来。

同时也是通过这个方法,告诉全世界:你们的官员我们不要!

“只是臣不明白,明明可以先收拢那些人才过来,然后进行甄选。合用的可以继续用,不合适的有的是办法可以清退他们……”荀彧尝试咨询问。

“我们的用人制度已经改了,既然以后已经决定以科举为主,那么自然要严格遵守。”刘韬摇了摇头,“这样才能凸显科举的重要,而不让他们有什么侥幸的心理。”

“人比起积极参加可靠,他们更喜欢投机取巧。”郭嘉附和,“我们在治下广泛开展教育制度,培养大量的人才。若是有人觉得科举太难,先跑去别人那里当官,然后等着以后投降被收编怎么办?总不能,以后我们都给别国培养人才吧?”

楚有才晋实用之,这样的事情出现在大汉就有点悲催了。每年财政开支那么多教育补助,去培养人才,结果一转眼跑去别人那里当官,给自己添麻烦。

“若他们假意出仕别国,实则在大军到的时候,开城投降,这样岂非省事?”荀彧考虑更多的是战争成本的节约。

“倒是天下大定,各国已经都被我们平定了,那是不是有人会去鲜卑,去匈奴,去乌桓,去羌人那边为官?”刘韬反问。

这就隐晦点到了中行说,帮助匈奴变得强大,对付大汉的那个第一个汉奸。

的确,文帝把他作为和亲随从派出去,不啻于流放人家。人家心生怨恨,然后投靠匈奴也可以理解。反正,那年头也没什么民族和国家国民的说法。

就说刘韬穿越前,大概早个十来年的时候,国家花了不少教育经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转眼就领绿卡出国振兴别人的科技去了,过几年国籍都给换了。

刘韬有自己的怨念,不过荀彧和郭嘉却有些不理解。毕竟大汉那么强盛,生活那么好,谁会想不开,跑去胡人那边去受罪?

或许这个时代的人,还没有民族荣耀感和认同感。不过趋吉避凶还是会的,胡人那边生活条件那么差,语言又不通,放着大汉的花花世界不留着,跑去那边干什么?

只是隐约感觉到,刘韬似乎对这方面有很大的怨念,于是也不好劝说什么。

事情的正确性是一回事,政治正确性又是另外一回事。刘韬是皇帝,任何决定都自然围绕他来运转。当然他决定严重有问题时,两人自然也会力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