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隔壁的小蜥蜴
“单于,大汉有大汉的顾忌。”难楼是乌桓里面稍有的智者,听到大汉那么安排,已经大概知道大汉的想法。
无非,是担心乌桓这二十二万人到了草原,成为第二个鲜卑。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来了一百万个汉人来投奔,乌桓这边估计也要最大限度打散,不要让他们互相之间有交集。
否则一股脑放在部落里面,最后别说让他们对乌桓有归属,若干年后,说不定反而是乌桓要先给汉化过去。
只是现在反过来,他们要去大汉里面生活。那么是否被汉化问题不大,反正从今天开始,也没有什么乌桓这个实力,只有大汉乌桓族人。
“各位请放心,只要不违反汉律,就算到了定居点,你们也可以在城市之间互相穿行。铁路陆续修造起来,到时候你们去探望亲戚也会方便许多。”孙乾介绍到,“只是上面有规定,十年内,各位不许搬家。”
“十年后,我们就能搬家了?”楼班立刻抓到重点,他才三十多岁,十年后也才四十。
“只要考核通过,那么偌大的大汉,随便你们搬。只是草原那边,估计不行。”孙乾提醒道,“那边的环境还在改造,不适合太多人过去定居,至少名额会有,但不会很多。”
几千个乌桓人过去不成问题,但几万个过去,问题就有点严重了。
只是在汉地生活了十年,再回到草原,他们还能安稳生活吗?孙乾觉得,这个世界上,到底是好逸恶劳的人比较多。以前没办法,只能那么生活,现在可以活的更好,为什么还要回去草原受罪?为了所谓的,民族荣耀?!
“这样就好,这样就好……”事已至此,楼班也不打算说些什么。剩下的,无非就待遇问题进行商谈。
大汉这边已经不错,移民路上的消耗,朝廷这边负责支付。到达地方,会有三个月的时间,专门学习说汉话,同时知道如何集中养殖家禽,牲畜这些。
一定比例的男丁入伍,组建乌桓骑兵队,主要是在草原那片区域巡逻。
有特殊技能的,比如养马和驯马,比如会医术或者其他技术的,还会特别优待。比如去深造,比如安排个不错的工作。
乌桓的孩子义务参加学习,学习汉话以及其他知识。
六年教育之后,是选择继续深造,还是开始工作,或者去参军,都由孩子自行决定。
值得一提的是,孙乾表示,乌桓人可以参军,可以参加科举。科举考过的,也能和别人一样当举人,当进士,然后出仕为官。但现阶段,最多允许是军官,或者到地方警察,武警里面任职,也可以是吏员,但不能直接当官。
楼班的乌桓单于,改为乌桓族大族长,名誉性的玩意,没有半点用处。有义务协助大汉招抚乌桓族人,相对的,楼班的家人参加科举,从军都有一定的优待。
“大汉推崇军功,只要军功达到一定程度,封王都是可以的。”孙乾蛊惑道,哪怕心里很清楚,大汉对乌桓族军官的限制,并不小。
明面上不说,就如同朝廷永远不会告诉考生:我们其实是根据不同州的情况,来录取进士,而不单纯看你们的成绩。
毕竟总不能出仕为官的,都是并州人,其他州都不给个机会吧?人家应考能力强,你们考不过怎么办?朝廷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只能按照比例录取,所以并州比例外的那部分考生,哪怕比其他州的考生成绩要好,对不起,总要给对方一个机会。
问题这种事情,当然是不可能放在明面上说的。
果然,被孙乾那么一说,顿时激起这些乌桓贵族们的好胜心。本身他们就从军,有这方面的经验。估计安顿下来,很大概率就会重新去参军。
于是,扣除留在乌桓原本地盘的族人,大部分的人都带着对未来的迷茫,以及些许的憧憬,开始踏上迁徙之路。
又过了几天,乌桓的地盘里面,来了一些汉人,表示这里以后归辽西辽西郡和右北平郡和渔阳郡统御。同时,要在这里建设大概两到三个县。
说到底,这些就是新县的县长,以及其招募过来的官吏,一部分没有招募,打算在乌桓这边看看。另外县尉麾下的武警部队,也会在乌桓人里面招募。
朝廷就一个意思,不要歧视,也不要差别待遇。人家并入进来,就要一视同仁。暗中肯定有暗卫在监督,至于这些县长会不会作死,那就看他们的表现了。
有律法规定没用,还要人去自觉遵守。可总有些人会以为天高皇帝远,皇帝管不着,自己就能为所欲为。也就是说,把地方交给官员的自觉,是最愚蠢的做法。
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也不过是为了包装自己。对,或许也有能严于律己的,不过就是太少了,才能记录在历史之中,成为士人对外炫耀的筹码。
就说大汉,四百年,十三州那么多郡那么多县,官吏多少个?军官都少个?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有几个?!
留守在这里的乌桓人,也担心这些汉人会欺负自己。好在后续几天的相处,发现并没有,官员很平易近人,人手不足,他们也会过来帮忙一起干活。
城墙的问题可以延后,毕竟已经快秋天,官员们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房屋和供暖设施给搭设起来。确保牛羊和人,都能顺利渡过冬天。
第一个住进暖房的乌桓人,感受生活环境的变化,开始有些觉得,加入大汉其实挺好。
第676章 肢解工部
到长城之外当县长,进士未必愿意来,所以大多都是选举人过来。偏远就偏远一些,问题好歹也是出仕。做得好,过几年升迁,也算是逐渐步入仕途。
这些官场新人,大多没什么背景,对这次机会非常珍惜。冬天治下百姓冻死的数量,也是会影响考核的重要凭证,这不紧张得很。
不仅仅是百姓,包括牲畜冻死的数量,也会列入考核。当然,牲畜没有人重要,这是上面规定的。牲畜没了朝廷想办法救灾,人没了要繁衍可没那么快。
再加上现在的废奴令,大汉的百姓隐约都能感觉到,陛下对人口真的很看重。
想想也是,大汉的疆域越来越大,到处都需要人。这里活不下去,那么换个地方,十亩地起步。同时新的问题又会出现,比如说有些百姓,在这里要了十亩地,然后出售。之后再搬迁到别的地方,再获得土地再出售……
出现过一次之后,地方暗卫上报,于是这一家流民不仅服五年劳役,同时以后不再授田。后续也不得不补充一道条例,那就是已经出售过田地的,再迁徙不再授田。
“公达,你说为什么大家都不把智慧,用到正道上呢?”刘韬合上奏折,看向荀攸。
“大概,是这样获利更大吧?”荀攸略做思考后回道。
“也是!”刘韬想了想,也就接受了这个说法。
后世不是常说吗?这个世界上,最赚钱的东西,就在《刑法》上面。所以只要在里面钻开个空子,模糊违法和不违法的边界,那赚钱还不是飞快的。
平时想到个赚钱的方法,还要想办法去运营。就说写本书,不仅要想好题材,还好提前预判这样写能不能有人看。之后各种打榜,做广告,否则别人都不知道有这本书。
字数越多,越战战兢兢,生怕些崩大家不看了。开新书又要担心成绩是否能超过老书,不赚钱怎么办。太监了,是否会败坏人品。
这规规矩矩赚钱,那当然没有这帮钻空子捞钱的人快。也有好处,堂堂正正,不怕查。那帮钻空子的,基本就是一个见光死。
“头痛啊……”刘韬靠在椅子上,“这个世界上,可没有一部面面俱到的法律。再说,谁愿意生活在,把吃碗饭,喝杯水都规定得死死的国家里?”
“律法的确不适合过严,先秦就是亡于律法过严。忽略各国还没有办法适应它的律法,同时在得到天下之后,秦律已经不适合那个时候的秦国,秦皇却忘记继续变法。”荀攸回道,没有专门批判,只是客观分析,不愧是荀子的后裔。
顿了顿,继续说道:“臣的意思,是律法为主,道德为辅。儒生是儒生,儒家是儒家,儒家那些道理,能用的,陛下也请斟酌。”
也是,荀子的几个弟子几乎都是法家。但不能否认的是,荀子本身是儒家弟子。
“学堂里面可没少教这个啊……”刘韬看向荀攸,他难道就不知道这个?专门找人编了教材,在蒙学里面教导。后续还要把诸子百家的内容编进去,作为未来语文书的主体。
“那也只是针对学子,大汉还有太多百姓,没有上过学。”荀攸提醒道。
“总不能让宣传部的人去吧?”刘韬摊开双手,“他们刚刚开始组建,根本没有足够的人手做这些。”
以前只是并州还好,现在地盘那么大,包括草原那边什么的,哪有那么多人手去宣传。
“这个大可不必……原本就有不错的人手。”荀攸笑道,“原本地方三老,便是专门管这个的。只要陛下给他们足够的权力,那么不管是监督百官,还是教化百姓,都能成为不错的辅助。”
“都是三老了,那年纪可不会小,这样来回折腾没问题?”刘韬就是担心这个。
“只需要陛下,下调一下三老的年龄就好,这不许多六十五岁退休的官员……”荀攸不好继续说,毕竟要说退休,卢植明年就要退休,再过几个月的事情而已。
“原来如此,让老官员发挥余热。”刘韬若有所思,只是把这个提出来,不知道会不会被卢植拿着拐杖追杀几条街?人家老了都退休了,还要这样算计的……
刘韬随即看向荀攸,问道:“荀氏八龙,算算年纪也还算不大,要不要出仕帮帮朕?”
“这个,臣可以写信回去问问……”荀攸有些无语,果然还是烧到自己头上来了。
上一篇:三国:开局拒绝出借赵云!
下一篇:大唐扫把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