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颁奖典礼:开局颁发千古一帝 第392章

作者:盘点剪辑嬴政

”而辽圣宗耶律隆绪这一朝,也几乎是汉化程度最深的,后代的朝代,只是沿着他的脚步,在继续前进而已。”

“耶律隆绪刚登基后,他只负责读书,跟着母亲学着处理朝政。”

“萧太后是一个聪明无比的女人,仰慕中原文化,仿照唐朝律法,制定大辽国法律。”

“又根据中原的三省六部制等制度,在大辽国南面的汉人居住区域,实行这些汉人的方法。”

“辽国实行南北官制。”

“北面官以契丹族原来的制度,来管理原来契丹等族所有的部落。”

“而南面官,既有契丹人担任,又有大量汉人担任,他们就用原来中原的方法,管理这些汉人,而且卓有成效。”

“南北两面官制,并不是耶律隆绪发明的,只不过到了他这一时期,更加的大力改进,予以完善。”

“而与此同时,他这一朝代,大力改善原有契丹族的落后制度,比如释放奴隶,以前大辽国出征,都把掠夺来的汉人,变成各个贵族的奴隶。”

“萧太后和耶律隆绪改变了这一做法,将这些俘虏释放,变成平民,让他们种地或者经商做工。”

“这是一个大的进步,打破了原有的奴隶制度。”.

二百四十六章周易说书!两国交战!

二百四十六章周易说书!两国交战!

“这样,大辽就开始向封建社会迈进。”

“封建制度比奴隶制度要先进的多,百姓有一定的自由权,不允许被任意杀害。”

“他们的地位提高了,而他们任何劳动,除了上交给国家赋税,都能够留一部分,生产积极性自然提高了。”

“而国家也同样获得了税收,增强了国力。”

“随着辽圣宗在位时间越长,整个大辽国越来越向封建制度迈进,旧的奴隶制度和部落制度,影响力都大大的减弱了。”

“而整个国家,却大大的增加了实力。”

“尽管法律上,契丹人和汉人互殴,同等犯罪。在实际执行中,契丹人仍然高人一等,而不少当官的契丹人,更是用各种手段偏袒自己的同胞。”

“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种情况毕竟不像以前那么明目张胆了,契丹人杀害汉人根本不用承受任何~惩罚。”

“汉人的地位明显-提高了许多倍。”

“而辽圣宗和萧太后都是积极打击各种契丹贵族和契丹官员违法乱纪的事情,即使是契丹皇族,一旦犯罪,也-绝对不饶过。”

“更有一些契丹贵族,被处以死刑。”

“辽圣宗耶律隆绪渐渐长大,更多的了解了中原汉人的文化和礼仪,他甚至变得比他的母亲更加激进。”

“在母亲的建议下,他和汉族大臣商议后,效仿宋朝的文官科举制度,也开始进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这比官员推荐人才更先进,官员推荐,不免就有一些行贿受贿的现象发生,推荐上来的官员就未必有真材实学。”

“根据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才,更加客观公正一些。”

“因为辽圣宗和萧太后大力提倡中原儒学,汉家文化,整个大辽国上下,处处掀起读书学习的热潮。”

“不仅是汉人,即使不少契丹高官,也都会仿照中原的诗词,吟诗作对。”

“大大的推动了大辽国文化的发展。”

“辽圣宗和萧太后还效仿中原各王朝,提前在各地修建粮仓,大肆收购百姓们的粮食,以备灾年不至于手足无措。”

“契丹族和其他异族人,仍然过着游牧的生活,但这种形式,非常不稳定。”

“冬天一场大雪,就可以冻死无数牛羊。”

“在辽圣宗时期,发生极大雪灾的就有十几起,一次就冻死牛羊、马匹上百万头,更有一些牧民冻死。”

“而在以前的辽国,这种情况,即使不亡国,也会元气大伤。”

“而每到此时,那些提前准备的粮食,用上了派场。”

“无数灾民都得到救援。”

“也正因为这种情况,无论是契丹贵族还是普通的契丹人,对汉族也越来越减少敌意。”

“两个民族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少。”

“在辽圣宗统治时期,旱灾、水灾、蝗灾,不绝于史书,天灾频频。”

“但大辽国丝毫没有损伤到根本,原先储藏的粮食,这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百姓们不再流离失所,天下万民反而更加拥护辽圣宗和萧太后。”

“如果后世子孙在此时降生道大辽国,他们就会发现,除了统治者是契丹人之外,这里的一切几乎和中原汉人王朝没有两样。”

“以前一直有一个说法,异族政权,没有一个能够超过百年的。”

“因为他们愚昧、落后,不知如何治理一个庞大的国家。”

“大辽国却超过了二百年,这一切,都是因为辽圣宗时期,大力汉化,所产生的结果。”

“辽圣宗和萧太后将国力推到鼎盛,而这时,他们把眼光放到了南方的宋朝。”

“统和四年,北宋雍熙三年,辽圣宗不过十五六岁,这是宋辽第二次比较大的交战。”

“当时是宋太宗赵光义在位,他为了夺回被儿皇帝石敬培所献给契丹的幽云十六州,率领二十万大军。”

“想要趁契丹小皇帝登基,人心不稳,一举夺回幽云十六州。”

“此时镇守幽云十六州的是韩德让,当时他只有一万人马。”

“关闭城门,据守不出。”

“宋朝大军围困了一个多月,无法攻克。”

........求鲜花.........

“而这时,整个历史上都赫赫有名的大将耶律休哥,率领两万五千大军从上京来支援。

“耶律休哥先派出五千老弱病残的士兵,装作主力,向宋军发动进攻。”

“这五千人很快被宋军消灭。”

“宋军见这契丹兵,不过如此,都得意忘形。”

“而耶律休哥趁机派出两万千名契丹铁骑,向二十万大军冲过来。”

“二十万大军,一下子就被冲的七零八落。”

“契丹铁骑趁势斩杀,宋军四处逃散,一溃千里。”

“宋太宗赵光义中了一箭,丢下大军不管,自顾的逃命。”

“因为找不到马匹,只好乘坐一只运粮的牛车,疯狂的逃窜。”

“因为这场大战是在高粱河附近进行的,宋太宗从此有了一个雅名

周易说到这,停顿下来。

在宋朝后面的无数皇帝,对这段历史了如指掌。

不由得都轰然大笑。

赵匡胤脸色冰冷,异常的难看。

'高粱河战神'!

宋真宗等后人更是觉得无地自容。

这简直是大宋开国以来的奇耻大辱。

但是却也无可奈何,任何狡辩都太显得苍白无力。

朱元璋无奈的摇摇头。

“两万人攻打二十万人,居然还打得落花流水,简直是前所未有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寡人自从参军以来,南征北战,几乎就没有打过这种一比十的打仗。”

明成祖说道:“据我所查到的资料,当时宋朝军队,也有四五万骑兵,但他们在那些契丹骑兵如狼似虎的攻击之下,提不起任何斗志。”

“纷纷掉头逃命。”

周易继续说道:“这一仗,大宋朝损失了老将杨继业,后人缅怀这位老英雄,将他的子孙编成杨家将的故事,世代传颂。”

“众多女子为国出征,自然让人斗志昂扬。”

“但是一个国家,如果衰弱到只能靠女子统军出战,这个国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杨家将、穆桂英的故事非常美好,但只是普通百姓们的一厢情愿罢了。“亿.

二百四十七章澧渊之盟

二百四十七章澧渊之盟

“除了杨继业,二十万大军回到北宋的,不足五万。”

“至于丢弃的武器、铠甲、粮食,但是不计其数。”

“这一场仗,失败的原因有很多。”

“当初,宋军很长时间没有打仗,众将士们享受太平已经很久了,都已经厌倦了战争。”

“宋太宗不顾实际情况,不顾众大将反对,千里奔袭,疲惫之极,失败就已经不在话下了。

“而另外,所有的军事命令,都由宋太宗发出,众人不能自主,根据实际情况出击。”

“这一下就更加大大的限制了军队的战斗力。”

“而众多将领无法统一协调,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保守各自军队的实力,谁也不肯援助“四八七”友军。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为了贬低契丹军队,战斗力不强。”

“相反的,能够抓住战场上的有利时机,挫败敌人,不管是哪家的军队,都是值得赞颂的。”

“这次战争,还给以后的宋朝,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噩梦。”

“恐辽症!”

“以后不管是皇帝文武百官,还是普通百姓,一提到契丹士兵,都吓得浑身发抖,认为契丹人是不可战胜的。”

“从此以后,宋朝就彻底断绝了收回幽云十六州的梦想,能不打仗就不打仗。”

“契丹人太可怕了。”

“整个国家,都弥漫着这种恐怖的情绪。”

“这是萧太后的手笔,此时辽圣宗还小,他虽然感到荣耀,但却和他没有什么关系。”

“十几年后,他终于长大了。”

“他又开始,亲自和北宋较量了。”

“统和十七年,辽圣宗第一次出击北宋,大辽国获得小胜利,就班师回朝。”

“第二次,五年后,统和二十二年九月初八,辽圣宗、萧太后率领二十万大军长驱直入,向北宋汴梁进攻。”

“从九月十五日开始,宋辽军队交锋。”

“宋军就一路溃败,没有一支大宋军队获胜。”

“这一次,辽圣宗和萧太后是孤军深入,只率领一支军队,迅速攻进宋国腹地。”

“大军远在几百里之外。”

“而沿途所有的城市,都不占领。”

“直接奔北宋东京汴梁而去。”

“这是兵行险招,太过冒险,但却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一旦成功,将天下震动。”

“直到九月二十二日,辽圣宗和萧太后到达演渊,被宋军所阻,才停下来。”

“而大将萧挞凛被埋伏的弓弩射死,让辽圣宗和萧太后有了一丝惧意,没有再贸然行动。”

“后面的契丹士兵,却在攻城掠地,随后赶来,用不了多久,又会汇合。”

“而宋朝上下,这时才有点反应过来。”

“各路人马,开始缓缓地向东京集结。”

“其实早在九月之前,契丹军队已经在边境聚集,随时都可能南下。”

“宋朝的斥候也已经发现异常,但他们的情报,还没有契丹铁骑的速度快。”

“契丹先锋铁骑已经到达演渊,但情报却落在三天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