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抗旨才能变强 第107章

作者:摇扇子的司马懿

后来他又被李秋所救,成为了李秋的死党,处处都站在了李秋的利益一边。

所以他也就一样成为了士族官员们集体针对的目标。

不过,面对着众人的奏本,李世民竟然没什么明显的反应。

更没有说要如何去处置这张蕴古。

他的这种近似于包庇的态度,更是惹得群臣不满。

宰相封德彝此时出列,“陛下,这民为邦本,若是每个官员都如这张蕴古一般。”

“把治下的百姓统统都放走,治下的百姓都没了,那岂不是国将不国了?!”

“所以这种行为,一定要予以重责啊!”

而见到众人围攻张蕴古,魏征站了出来力挺。

“陛下,臣认为,这治理流民,就如同大禹治水一般。”

“单靠这围堵是堵不住的。”

“必须要疏堵结合才行。”

“并且,虽然大唐律法中写明了禁止人丁随意迁徙。”

“但那是指常态的情况之下的。”

“臣认为,这律法的使用,也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是。”

“眼下关中本就大旱,又赶上了突厥入侵,兵乱之下,存粮被抢了,房屋也被烧了。”

“这流民太多,朝廷运过来的粮食又远远不足,养不活他们。”

“难道张蕴古真的就做错了吗?”

“就真的要眼睁睁的看着他们饿死不成?!”

说到这里,直脾气、一生都无所畏惧的魏征,转身面对了那一大群朝臣。

“诸位大人,魏征在此代替这些流民求求你们了。”

“与其你们有功夫去做这些没有用的事情,倒不如去想一想,怎样把那些流民给养活!”

“那些,可都是我们大唐的黎民百姓啊!”

听着魏征的话,封德彝、裴寂等大臣自然是奋力抗争,群起而攻之。

眼看着朝堂之上越来越乱,李世民摆了摆手。

“行了,不要吵了!”

“朕以为,魏征说的话,不无道理啊。”

“而张蕴古呢,虽然这么做是情理之中,但是他没有上报,私自做主,你们弹劾的也没错。”

“就革去他的京兆府尹一职,等待后续安排吧。”

“至于这些流民该怎么办?”

提及此事,李世民不由得皱眉。

大道理谁都会说,引经据典也很容易,但是说到这具体的治民之策和好办法,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然后呢,李世民瞬间就想起来了那天在芙蓉园中,李秋所说的关于这流民的话。

要说能够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想到别人想不到的解题之策,就非李秋莫属了。

于是乎,他当即下令,去把李秋给朕速速召来!

大概好一阵儿时间之后,这倒霉的还在被窝中的李秋就再一次被抓到了这朝堂之上。

在听到了之前众人讨论的话题之后,李秋无所谓的摊摊手。

“想要治理流民迁徙?”

“这个好办啊!”

听到他的话,李世民心中就想笑。

这个混小子到什么时候都是如此的一种洒脱态度。

而至于封德彝等群臣呢,自然是嗤之以鼻,暗道此子太过狂妄,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这时,李世民问道:“李秋啊,既然你觉得这件事好办,那就说说,你打算怎么去办?”

李秋躬身领命,回答道:“陛下,咱们华夏之人,讲究的是故土难离。”

“若非逼不得已,哪个百姓愿意去背井离乡,变成了官府追捕、驱赶的流民?”

“想要阻止流民,只需要能让他们填饱肚子,安居乐业,他们自然就不会走了。”

“所以,臣以为,这治理流民的根本,还得在于天下大治啊。”

听着李秋的话,李世民的眼神中露出了一丝喜色和深深的欣赏之意。

李秋呢,向来都是立意深远,眼界超群,这是他一直都知道的。

而王珪、魏征等人呢,也是心中赞许。

其实在平时的闲谈交流过程中,王珪和魏征的观点,也是如此。

而李秋口中的那些文绉绉的专业名词和术语,也都是从他们两人那里学来的。

如今也是现学现用,还有鼻子有眼的。

不过李秋的话,听在其他人耳中,就绝对不是这么的舒服了。

“呵呵,我说长泽郡王啊。”

“你说的这些,都是些泛泛之谈,每个人都懂。”

“什么天下大治,安人理国,风调雨顺,让百姓安居乐业。”

“这些锦上添花的话,大家谁都会说。”

“而眼下呢,陛下问你的是眼下,而不是将来。”

“就凭着你的这些话,难道就能让城外的百姓,关中的流民得以解决吗?”

听着他的话,李秋不由得笑了起来,然后看着封德彝等人反问道:“封大人啊,你们说我是泛泛之谈,锦上添花,这些我都承认。”

“我是武将啊,我所专的,是击退突厥强敌,攻城拔寨,敲掉了朔方城。”

“说到底,这如何的,务实的将城外的流民治理好,安顿好,让他们不至于在这冬天雪地里饿死,我想都是你们这些朝臣的职责所在吧?”

“我懂得道理是少,但起码知道有一句话叫做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你们除了在朝堂上扯皮,一天奏这个奏那个的,还能做点关乎大唐,关乎百姓的实事不?”

“要我是你们,那城外的流民一天不绝,我就一天不拿俸禄。”

“没那个脸啊!”

第161章 你行你上,不行就闭嘴

李秋的这番话,自然是引爆了整个朝堂。

无数朝臣开始对他进行攻击,说什么黄口小儿,口出狂言,胆敢如此等等之类的。

这时候,李世民厌烦的摆了摆手,让他们都停下来。

“行了,都不要吵了!”

“李秋,你来说说,这些流民怎样去处置比较好?”

李秋这时躬身答道:“陛下,眼下这城外的两千余户流民,臣愿意替陛下解忧。”

李世民皱眉,“哦?你打算如何替朕解忧的法子?”

李秋答道:“回陛下,臣打算将其中小部分的流民,继续留在原处。”

“而大部分的流民,臣要将他们迁移至臣的封地之内。”

“并让他们能在那里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快速的安定下来。”

“从而,替陛下,替大唐解忧排难,一次性解决眼下长安城周边的流民问题。”

听了他的话,李世民、王珪、魏征、长孙无忌、杜如晦等人不由得皱眉。

这两千余户流民,近万的流民,又哪里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这种东西,每每都是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想要完成目标则是要更难。

不然的话,也不至于将流民的问题从入秋一直拖到了现在。

而另一边,那群朝臣们,对于李秋的话却是嗤之以鼻,甚为不屑的。

“呵,真是好一个长泽郡王。”

“年纪不大,口气倒是不小!”

“那幽州等地,环境恶劣,人口稀少,兵乱不断。”

“那里的百姓想要逃难都来不及,如今你却要把关中的百姓迁移过去。”

“难道是想把他们都生生饿死在那荒芜之地不成?”

这时候,李世民也是叹了口气,心中同样的不认为李秋的这个提议可行。

“李秋啊,你的这份心思,确实是好的。”

“不过关于流民之事,还是从长计议吧。”

明摆着,李世民这是在为李秋撑口袋,避免他说了大话无法收场。

可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李秋这时以无比坚决的口气继续坚持着。

“陛下,臣有这份心思,更有这份能力,去帮陛下和朝廷解决眼下这流民的难题。”

“臣只需要给这些流民两个月的口粮,以及一支几百人的军队,带领护送他们到达幽州等地即可。”

“从长安到幽州,长途跋涉,臣不敢保证没有意外发生,一个人都不死。”

“但是,臣敢保证,绝大多数的这些百姓都会顺利的抵达幽州,并且真真正正的安居下来,成功的度过这个冬天。”

“冻死、饿死的人数,也要远远好过眼下将他们封堵在原地。”

听了李秋的这番话,众大臣心中暗喜。

这近万的百姓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在眼下这个季节,从长安赶赴幽州,闹不好就会死掉好多人。

那时候,他们可就有的是手段去奏本李秋了。

看着李秋那无比坚定的眼神和神情,李世民总觉得有些恍惚。

竟像极了曾经年轻时的自己。

有一种坚定且强大的自信,以及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豪气存于胸中。

“好!”

“李秋,朕相信你,能兑现你今日许下的诺言。”

“玄龄,回头由你负责,点拨给李秋供这些流民吃上三月的粮食。”

“李秋那边如果有困难,你极力的帮助他一起解决。”

“另外,李秋啊,你还有其他的要求没有,此时尽可提出来。”

李秋想了想,躬身答道:“启禀陛下,这么多的流民在抵达了幽州等地后,一定得需要一个有能力,且真正的爱民如子的好官才行。”

“所以臣举荐张蕴古为幽州刺史,协助臣统管幽州等十三个州的政务。”

一听到李秋的举荐,封德彝、裴寂等人尽皆出列,表示反对。

“陛下,这幽州和另外的十三州,原本已经有刺史存在。”

“如今在他们没有任何过失的情况下,临时增加一个统管他们的官吏,这不合规矩啊。”

“这官场,可不是小孩子玩过家家,能随意胡闹的。”

这张蕴古呢,之前任京兆府尹时,就是正三品的官员。

而幽州是重镇,上州,这上州刺史本身就是从三品的官员。

上一篇:宋北云

下一篇:演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