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抗旨才能变强 第182章

作者:摇扇子的司马懿

而李世民,眼中也是在不停的冒火。

“呵!好一个御史,好一个闻风评奏事!”

“就因为李秋不让你们进入一些区域,你们几个就能给李秋扣上这么大一顶帽子?”

“朕问你们,在你们查看的那些州,可曾见到流民和路边的饿殍?”

“李秋那十三个州的百姓人数,和你们掌握的户数,可有较大出入?!”

听见李世民带着震怒的声音,这几个御史也是心中发毛。

“回禀陛下,在幽州等十三州,确实不见饿殍出现。”

“至于这百姓人口,除去平州和蓟州两州,差异并不大。”

李世民点点头,“那朕再问你们,幽州击退突厥大军进攻,李秋率队突袭草原腹地,这些事是真是假?”

那几个御史屏气,“回陛下,这军情,也是属实。只不过……”

还没能他们的只不过说完,李世民嘭的一拳砸在了龙案上。

“那幽州等十三州封地,也是有着我大唐的那么多的官吏在的。”

“在那边,也是有着监察官员的!”

“这么多的官员,这么久的时间,什么事情都没有,怎么偏偏就在你们这里出了事?”

“朕看你们这些御史,真的是越来越不像话了!”

“传朕旨意,命温彦博为御史大夫,掌监察执法。”

“王珪,你与温彦博一处,完善御史台的相关规程,让这些御史们,明白清楚一下他们的职责!”

……

在幽州,李秋、张蕴古等人严阵以待,终于将从山东迁移来的十万流民,在翼州地界接到。

随即,这里早已经准备好的干粮,粥等,赈济给他们。

让他们得以短暂的休息,恢复体力。

三天之后,张蕴古等官员,分批次的,将这里的流民有序的安置到了其他各州。

其中主要以蓟州、平州、莫州、易州、定州、瀛洲为主。

现如今,已经比去年冬初时的那批流民好了太多。

至少李秋不用再耗费粮食,白白养着这些人。

在这群新来的流民之中,体力好的男人,全都调集到了平州、蓟州的煤矿,林场,砖厂,铁坊做工。

每月发放较为丰厚的粮食,作为工钱。

这份粮食,是足够一家三口过活,果腹的。

而像一些女人和老人,但凡有点体力的,同样有工给他们去做。

由各个州县的官员,兵士们,带领他们一同去垦荒。

为明年到来的春耕做准备。

对于他们,只要肯干活,就也有工钱可拿。

如此一来,迁移来的每家每户流民,也就都有了生计。

这一次迁移流民,魏征选派来的,都是身体健康,有体力的百姓。

所以对于手中粮食充盈的李秋来说,这一批流民反而是帮了自己的大忙,进一步加快了自己的这十三个州地界的建设。

同时,在李秋的授意下,在幽州城的内部,罗可心亲力亲为,又建成了一座书院。

取名为幽州书院。

李秋是这个书院的荣誉院长,真正的执行副院长是张蕴古。

这张蕴古,想当年也是朝廷的正三品大员,实实在在的有着大学问的人。

他的门生、弟子,也是正经有一些的人的。

由他来亲自管理、经营这个书院,也是最合适的人选。

这个幽州书院的风格,同芙蓉书院类似,只要被选入这里的孩子,吃饭,居住,衣服,笔墨纸砚,所用的弓箭,兵器,全都不花钱。

书院的对口面,也是比芙蓉书院要广,只要是十三州年龄合适的孩子,理论上都可以入学。

其中军人家庭,尤其是那些兵士的遗孤,优先录取。

当然了,这幽州书院的管理,也是异常的严格。

在招生时,有着非常严格的面试。

不符合要求者,概不录取。

而在学生们进入到了书院之后,要是有调皮捣蛋,不尊师重道,不遵循院规者,统统清理出门户。

尤其是那些十三州官吏家的孩子们,对他们的要求更为严格。

旨在消除这种潜在的门阀观念。

李秋灌输给他们的,无论你们的出身怎样,只要你真的有才华,有能力,毕业后一定有你的立足之地。

反之,就算你是官宦家庭,你不学无术,至少在这十三州内,不会录用你。

这种剔除机制,也是李秋引入进来的,让张蕴古听了后,连连惊叹和称赞。

因为这幽州书院的缘故,也导致了这十三州的百姓服兵役的积极性高了许多。

可怜天下父母心,有的父母为了自家的孩子能够入书院读书,甚至是主动的申请服兵役。

尤其是在李秋又下达了一份政令,说是除朝廷的军饷外,这十三州内部还有一份额外的军饷补贴之后。

罗良那边负责的征兵工作,进展的格外顺利。

仅仅是一个月的功夫,就征兵上来了1万多人。

第274章 承乾之殇

在长安,近来也发生了一件大事。

太子太师,大儒李纲,走到了他生命中的尽头。

眼看着自己的这位最为敬重,堪称为心中支柱的恩师时日无多,前来探望的太子李承乾不由得泪水滚落。

见到太子如此,这位三朝的老臣,也是不由得老泪纵横。

“唉……”

“殿下啊,老臣,怕是陪不了殿下您多少时日了。”

“这高处不胜寒,殿下处在这太子之位上,一言一行,都切莫僭越。”

“尤其是在面对大事,国事之时,更是要三思而后行。”

说着,李纲颤颤巍巍的从病榻旁边取出来一本册子,交到了李承乾的手中。

“殿下,这里面,都是写着臣对殿下的那些建议。”

“要是臣不在了,殿下心中感到慌乱之时,就可以打开看看。”

这时候的李承乾,紧紧的将册子抓在了手中,神色间更是显得慌张。

“老师,您怎么能就这样丢下我一人撒手离去了呢?”

“近日来,我这腿疾越发厉害了。”

“一国储君,患有腿疾,一定会被那些人议论为不祥之兆的。”

“老师,你若是就这么走了,我这又该怎么办?”

听着李承乾的话,看着李承乾眉眼中的那种近乎发狂般的焦急,无力,李纲也是重重的叹了一口气。

“唉……”

“我的殿下啊,记住臣的话,不要再因此事而惊慌。”

“现如今我们的大唐,已经逐步过去了战争的那个阶段。”

“殿下你什么都不要做,中规中矩,孝顺皇上、娘娘,这就可以了。”

“老臣如今,怕是再也帮不上殿下您什么了……”

……

两天后,太子太师,大儒李纲病故。

太子李承乾悲恸不已,亲自为自己的老师立碑。

李世民也追封他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贞。

至此,李承乾心中的那唯一的一座灯塔,崩塌了。

以往,每逢遇事,李纲都是最稳妥,最全心全意,完全站在李承乾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

别看他是李承乾的老师,李承乾待他简直是比自己的父亲还要亲切,恭敬。

但是李纲却从不自傲,纵使是进谏时,也颇为的谦卑,尤其注重维护太子的身份和颜面。

所以他们这一对师徒之间的默契和感情,真的是可以为之称颂。

李承乾最隐秘的心底事,也全都对李纲坦诚布公,尤其是他心中的那片逆鳞,腿疾之事,也只有李纲能让他感到安稳。

在李纲去世以后,李世民在戴胄的极力推荐下,又给李承乾找了位新老师。

同样是大儒出身,一生清廉,刚正不阿,同时也是前隐太子的老师,张玄素。

在御书房中,李世民在由张玄素,戴胄陪着,随意的聊着天。

这以前,李世民只是很赏识张玄素的学识和直谏。

可是今天这么一聊,却是才知道,这张玄素竟然和魏征是同门师兄弟。

“哈哈,这么多年下来,朕也是刚刚知道,玄素你竟然和魏征是师兄弟。”

“不过如今想想也是,玄素、玄成,应该是一个师门出的字。”

张玄素这时候微笑说道:“臣与魏征,曾在一起求学五六年之久。”

“这魏征独尊儒术,而臣却是旁征百家。”

“犹好申韩法家之说。”

“魏征的官职,比臣大。”

“可要是说这学问嘛?怕就不能按官职来论了。”

“先师也曾说过,臣要比玄成深!”

听了他的话,李世民和戴胄两人也是大笑。

“好,如今这么一看,朕这一次没有找错人。”

“玄素啊,承乾这个学生,你可要多费心啊!”

张玄素躬身答道:“陛下将我大唐储君交给臣,那是对臣莫大的信任。”

“臣也自当尽心尽力,辅佐太子。”

也就在这时,太子李承乾受诏,来到这御书房之中。

在见礼过后,李世民也就直接说道:“承乾啊,这就是朕为你找的新老师,张玄素。”

“从今天起,他就到东宫来教你念书。”

“你这位新师父博古通今,更有一身经纬济世的学问,你要好好跟他学些真本事才行。”

这时候,一旁的太子亲信,宰相戴胄,也笑着提醒:“太子殿下,陛下为你亲选的这位老师,可是费了一番心力。”

“你还不速速拜师?”

此时的李承乾,还处于李纲病去的悲伤之中。

同时,又是因为腿疾一事弄的心乱如麻,所以在戴胄这么说后,他无奈的心中叹了一口气。

然后毕恭毕敬的对张玄素躬身施礼,算是正式拜见了这位新老师了。

可就在这时,太子李承乾的腰还没有完全弯下去,张玄素却是直接阻止了他的动作。

上一篇:宋北云

下一篇:演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