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抗旨才能变强 第355章

作者:摇扇子的司马懿

就是长孙皇后和平阳公主,也会动不动的就过来一趟。

罗可心,也被照顾成了国宝大熊猫一般。

可是这时候,罗可心却始终在等待着,期待着李秋的归来。

现如今,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了夫君这一个至亲之人。

在接下来自己即将面临的人生最大、最危险难关时,她的身边真的离不开李秋的陪伴和支持。

可是,这段时间以来,关于李秋的消息少之又少。

且从这些人的神情中,她也隐隐察觉到了一丝的不对劲。

其实当初李秋那么急匆匆的离开,以及阿珂的行踪怪异,罗可心已经感觉到了什么。

要说这个世界上最了解李秋的人,非多次生死与共的罗可心莫属。

只不过因为害怕武珝等人过于担忧,她把所有的疑虑都压在了心底。

之前,王珪也偷偷的将马周,叫到了绝对隐蔽处。

将青州那边发生的事情以及目前李秋的动态,全都毫不隐瞒的告诉给了马周。

在那一刻,马周同样的是吓得头皮发麻。

浑身上下的每一个神经,都紧绷起来。

他是贫贱出身,最底层的书生。

连读书的权利,都是他费了好大力气和机缘才得到的。

不然,没有门阀士族们的允许,你连书都不允许去读!

所以,他更知道清河崔氏对于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

知道这一次事件,对于整个芙蓉园中意味着什么。

随后,王珪又嘱咐他,眼下这种情况,明摆着朝廷和陛下,都在极力维护着李秋。

就算是最坏的情况,也不至于危及性命。

所以,眼下芙蓉园中最重要的就是罗可心的即将临盆。

这种时刻,你马周身为李秋平日里最器重、最信任之人,一定要照顾好这个芙蓉园。

千万不要让这个事情被罗可心和武珝等人知道。

听着王珪的嘱咐,马周深以为然。

在王珪走后,仅用了一两个时辰,他就清晰无比的捋顺了所有的思路。

以及目前芙蓉园中该做的事情。

第一步,是进一步加强对芙蓉园的监管。

所有的生意往来和闲杂人等,全部隔绝在芙蓉园外处理。

眼下这种时刻,还顾忌哪门子生意?

其次,在芙蓉园内部,马周开始命令工匠,潜入地库之中。

保养、维护之前储存下的那些守城器械,朝廷禁制的盔甲和陌刀等兵器。

同时,他也暗中开始挑选身法最好、武艺最高,心性最为稳妥的那些孩子们。

目前芙蓉园中最坏的打算,就是一旦有变,所有人拼死反抗。

然后尽力的去拼死把两位王妃平安的送出去。

最坏,最坏的情况,也要想办法把王爷的后人保住,平安的送走!

这个马周,也真是一个大才。

心中装着这么大的一件事,依然能够面不改色。

做出这么多详细的安排,竟然连心细非常细腻的武珝和罗可心两人,都没能察觉到异样。

还别说,就当马周封闭了整个芙蓉园后,还真过来了一些真真假假的闲杂人等。

对于他们,马周直接在芙蓉园大门外搭建了一个临时的小茅屋。

就在茅屋里面处理公务,把守着大门。

对于那些谈生意的,统统赶走,不谈。

对于那些体系内部,有急事要来禀报的,马周自己大权独断。

也轻易的解决。

而那些贼眉鼠眼,装作无比谨慎的样子,谎称自己是从青州或幽州而来。

有无比重要的军情禀报,必须面见王妃的那些人。

马周一摆手,让侍卫将他们统统关押起来。

放进了不远处,芙蓉园外另一边的茅屋之中。

如同私人监狱一般,严加管理。

但凡有乱喊乱叫者,直接堵上嘴。

再严重点,直接杀了。

以芙蓉园的体量和地位,想要偷偷杀个人,谁能查出来?

没有陛下亲自下的旨意,谁人敢查芙蓉园?

另一边在宫中,长孙皇后无时不刻不在担忧着李秋和罗可心这边的情况。

而李世民,不用说了,整日都是焦头烂额,受着几乎所有朝臣的围攻和施压。

这时候,也幸亏宰相王珪发挥出了最大的作用。

长袖善舞,尽量的缓和朝中的关系,为减轻朝廷面临的压力。

同时还能让整个大唐的政务运转不至于瘫痪。

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个事件虽然依旧严重,但相对来讲已经是略有平息。

也幸亏有了王珪相助,李世民这才能相对更安稳一些。

至少能有一刻的喘息之机。

在御书房,李世民看着同样是满眼红血丝的王珪,不由得轻叹一声。

“王珪啊,以前还在武德年间时,朕还是秦王。”

“就已经知道了你和魏征两人的大名。”

“不过当时,朕身边有辅机,玄龄、克明。”

“也没觉得怎样。”

“尤其是朕命你当了这大唐宰相后,你虽然做的不错,但顶多算是中上之资。”

“可是现如今一看,你王珪一直以来,是在对朕,对这个朝廷藏拙啊!”

“也直到此刻,朕也才真正的看清楚,你王珪着实是一位治国之相才。”

“相信就算是历史上,在后人的评说中,这千古名相之位,定有你一号。”

“而假若当初是太子建成成事,你王珪的名声和地位,怕是还要大得多。”

第544章 想做却不敢做的事

听着李世民的话,王珪躬身回答道:“陛下对臣,实在是谬赞了。”

“眼下这种情形,臣无非是一心为朝廷着想,尽心做事罢了。”

“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陛下您对臣的这份信任和委以重用。”

“清河崔氏这件事,至少从目前方传回来的急报看,要比之前想象中的好很多。”

“臣只求,陛下这一次能够网开一面,念在北平王的功勋上,能够从轻处罚。”

这时候,李世民眉头微蹙,看着王珪分辨不出来任何情绪和语气的说道:“王珪啊,朕知道,你与那李秋很有私交。”

“当初玄武门之变时,李秋的小馆,还曾收留过你、魏征、冯立几人。”

“可这一次,他闯下的可是大祸。”

“怕是这整个天下,都容不得他啊!”

听到此,王珪心中骤然一紧。

因为听不出,察觉不出李世民说这番话背后的真正含义,所以王珪只能向着最坏的方向去想。

于是乎,他一时间回答的语气,都变得急促了几分。

“陛下!”

“臣不知,陛下所说的天下不容,这天下是指谁的天下?”

“若这天下是我大唐和陛下您的,那北平王一颗赤诚之心,忠肝义胆,前后数次舍身就死,于危局之中挽救了我整个大唐。”

“这天下又怎会不容他?”

“若这天下是指我大唐所有的百姓和将士,那么就请陛下随意的挑人去问。”

“怕是但凡真正的百姓和将士,没有人说北平王该死。”

“反而,他们为了北平王,甘愿以自己性命去换李秋之命。”

“臣以为,陛下总该不会认为,这天下是属于所有门阀士族,以及那清河崔氏的吧?”

听着王珪的咄咄逼问,李世民心中既觉得生气,又觉得好笑。

连着摇头叹息几声:“王珪啊,你说的那些,都是泛泛之谈。”

“这眼下最要紧的是,如何能将这件事尽快的平息下去。”

“这些门阀士族,根系蔓延数百年。”

“早已经渗透到了这个天下,以及朕的这个大唐的每一处。”

“紧紧连接着我大唐的命脉。”

“若是可以,朕早就把他们给摘除了,可是朕却偏偏动不得。”

“至少眼下,短时间内动不得!”

听到此,王珪回禀道:“陛下,其实青州崔家这件事,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这个警钟。”

“趁着我大唐建国不久,国内动荡之机,这所有的门阀士族越来越肆无忌惮。”

“不将皇权,不将我大唐律法,不将陛下您的旨意放在眼中。”

“他青州崔家,无非就是一豪绅富户。”

“他就敢蓄养上千名私兵,就敢打死官差,将我大唐的一州刺史押入他们家的私牢。”

“这种事情,与谋反无异,按大唐律,应满门抄斩。”

“就算是到了现在,他们仍然私自聚集起数万兵士,穿戴盔甲、手拿禁止兵械。”

“这样的门阀士族,是多么的可恨?!”

“这李秋,只不过是做了我们所有人都不敢去做的事情。”

听了他的最后一句话,李世民都不由得有些发愣。

……

另一边,在青州。

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在同门阀士族们的对峙还在持续。

不过随着李世勣那三万大军到齐,又在李靖的指示下,做出包围、时刻准备平叛的架势后。

清河崔氏这一边的底气也是越发的不足。

这时候,在将青州这边的情况稳定下来,对大军做了部署之后,李靖就亲自赶往幽州。

现如今,也就只有他亲自出马,才能带着李秋返回长安。

并且不能引发更大的冲突。

上一篇:宋北云

下一篇:演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