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摇扇子的司马懿
“可能情形就会变得大所不同。”
“以史为鉴,各朝各代,都是有着兴衰更替。”
“每一朝代的君主,也都是有庸,有贤。”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朝代越是往后,圣贤的君主总要少于昏庸者。”
“李秋他现在要做的,和当初对突厥斩草除根应该是出于同一个目的。”
“他做的这些,根本就不是为了陛下您和如今的这个大唐。”
“而是为了百年后,几百年后的大唐和这我中原百姓。”
“这种眼界和他的这颗心系天下苍生之心,纵观古今,怕也是没几个人能够比肩。”
“陛下您若是询问臣的意思?”
“那么臣觉得。”
“如今就算是准许李秋之上奏,目前来说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无足轻重。”
“但从长远来看,确是有些好处的。”
“就当是您平日里,宠溺太子和魏王一样。”
“不妨就随了他的意吧。”
听着长孙无忌的话,李世民摇头笑了笑。
“你这个当舅舅的,倒是比我还宠着他。”
“不过这件事毕竟不是小事。”
“交给朝臣讨论一下,听完各方的意思,最终再定。”
……
随后,关于胡人和异族这件事,就在朝堂之上引来了颇为大的议论。
只不过出乎了李秋的意料,这一次支持自己观点的人却明显占了多数。
这里面,像柴绍、王珪、魏征、韦挺、唐俭、秦琼、尉迟敬德等人自然是不用说。
定然是坚定的站在了自己这边。
像马周、段仑、宋佑、高季辅、屈和泰,都是近来李秋一力提拔起来的。
都义无反顾的充当了排头兵。
而那群一贯中立的官员们,如令狐德棻、温彦博等名儒。
这一次也是非常赞同李秋的观点。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我大唐的百姓,用不着胡人来治理。
我大唐的命脉,更不能交到异族人的手中。
大唐之气节,尤其是贞观之风,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开始显现。
除了这些人之外,魏王府在岑文本的主导下,也是向着李秋这边倾斜。
这种能够借助他人东风,来打击东宫这边势力的机会,魏王府自然是不能错过。
在有了魏王府这边势力的倾斜之后,这场争论最终还是向着李秋方面所倾斜。
东宫的势力和以高士廉为首的一些士族官员,虽顽固抵抗,但也难挽大局。
最终,李世民还是亲下旨意,准尚书右仆射李秋所奏。
从即刻起,胡人等外迁而来的异族人,不可升任官员和军中将领。
除此之外,异族人在来到大唐之后。
须一切以我大唐为尊。
不可雇唐人为佣、为仆。
原则是不许娶唐人女子为妻。
而那些执意要娶的,也可以。
但是娶亲之后,外族人就再也不可以离开大唐境内。
这也算是对李秋的这个构想的一个补充和完善。
在这件事尘埃落定之后,李秋算是颇为欣慰。
能够以一己之力,生生改变了历史车轮的轨迹。
将以后安史之乱的种子生生碾碎。
为这盛世大唐续命,为后世的无数百姓减灾。
李秋还是颇有成就感的。
而在另一边,李秋的心愿得以完成。
高士廉,尤其是东宫方面,自然是气的火冒三丈。
第835章 还人情
好你个房玄龄!”
“本王监理朝政,吩咐你之事你不去做。”
“我东宫要安置一个区区少詹事,你们都敢横加阻挠。”
“这分明就是不将我这个太子放在眼里!”
“而李秋和他身边的那群人,分明就是纯心和我东宫过不去。”
“可恨至极,全都是该死!”
“等将来要是有本王继承大统的一天,第一个要杀的,就是这个李秋!”
看着李承乾暴怒,称心自然是在一旁相劝。
可是他越是相劝,李承乾就越觉得称心是受了委屈。
跟了自己这太子一场,竟是连一个少詹事的官职都不能给他。
尤其是如今,这该死的李秋出台了一个关于胡人的限制政策。
算是彻底绝了称心的晋升之路。
简直是让李承乾恨到了骨子里。
他同时也对称心保证,这件事绝对不算完。
他一定要帮称心出这口恶气才行。
只可惜,还不等李承乾去找李秋出气。
就被魏王府这边的几个官员狠狠的恶心了一回。
那就是当他们与太子的车队相遇之时,并没有下车舆站立路旁。
而是视而不见般,匆匆而过。
摆明了,是为之前东宫这边官员算计魏王的事情报复。
这件事,很快就被亲近东宫这边的御史告到了李世民那里。
像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不管不是那么回事。
可若是真有李世民亲自过问,未免又有些问题扩大化。
而且李世民又是何等人物,自然也瞧出来了,这里面还有更深层的东宫与魏王府两派官员之间的较劲。
纷争……
有些时候,制衡朝堂,总是一位君主想要看见的。
尤其是这宠信魏王,促使太子上进这个策略,本就是李世民亲自定下和实施的。
也就在李世民皱眉思索之时,一旁的王珪瞧着李世民的神色,小心翼翼的说道:“陛下,这三品以上官员遇亲王于路皆降乘,不合礼制。”
李世民皱眉说道:“卿辈苟自崇贵,轻我诸子呼?”
王珪此刻急忙答道:“陛下。”
“这诸王位次三公,而今三品皆九卿、八座,为王降乘,诚非所宜当。”
“且,在这皇城之中,与东宫车队相遇也颇为频繁。”
“这些人仅仅是与车队遭遇而疏于下马,并非是见到了太子不敬、无礼不是?”
在李世民的心中,本就不愿意因为这点小事而大动干戈。
于是也就准了王珪所奏。
今后三品及以上官员,在与亲王车队相遇时,无须特意降乘。
如此一来,魏王府这边躲过了圣上的斥责。
东宫和太子,则是被深深恶心了一次。
为了这件事,岑文本还特意抽了个空,来到门下省同王珪热络的聊了几句家常。
以示亲近之意。
虽然没有明说,他此番就是特意来感谢王珪的相助之情的。
其实,像今天之事,王珪本就是可做,也可不做。
换做以往,他是绝不会参与到东宫与魏王府之间的纠纷中来的。
可这一次,却是有些例外。
像王珪、魏征、韦挺和冯立等人。
都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曾经身为隐太子心腹的他们,不论归附到哪里,都是二姓家臣。
在非常讲究忠诚的那个时代,这是非常犯忌讳的。
所以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一心一意的为朝廷做事。
以养自己的贤明。
他们几个自己,就是一个独立的,相互扶持的小团体。
李秋和芙蓉园,也是算在了他们几个人的利害得失之内。
之前不管怎样,岑文本和魏王府都是主动示好。
甚至是出手相助。
李秋和芙蓉园也搭上了几个人情。
人情这个东西,一旦欠了,可是有些难还的。
王珪以免这人情越欠越多,以后李秋和芙蓉园为了偿还再付出过多的代价。
所以这一次,也就算是顺手而为之。
像这种朝堂之上,政治场中很微妙的东西。
李秋向来是后知后觉,神经大条的。
但是像这些真正交好,以及李秋的心腹之人,总是会替他去着想。
在王珪开了这个头儿之后,身为中书舍人的高季辅,也在李世民询问政务之时。
顺带着,又替李秋还了魏王府一个人情。
“陛下。”
“臣以为,京外官员品阶低微的,俸禄低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
“如今府库充实,应当酌量优厚供给,然后才可以责成他们廉正严设科禁。”
“又,汉王李元昌等皆陛下之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