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富春山居
席特库忍不住就对着祖可法质问道:“你说的倒是简单,可这大汶河对面的顺军堡寨密密麻麻就如同长白山的老林子一样,你要如何分割孤立出单独的堡寨让我们进攻?”
祖可法瞧着多铎对自己微微颔首,这才接着往下说道:“其实有两个办法可以破除顺军的堡寨防线,第一个就是精选数部人马,在整个的防线上发起全面进攻掩护,使得顺军的堡寨无法旁顾时,重点攻击几个关键堡寨,从而一举突破当面防线,然后再绕到顺军堡寨身后配合夺取其他堡寨,这样一层层剥离下去,那么顺军的防线终是要崩溃的…”
多铎只是听了一遍就明白了祖可法想要使用的战术,但是使用这个战术的代价似乎有些大,因为这些挑选出的部队必然会死伤惨重,而能够作为先锋使用的估计都是满人的骨干,汉人根本承担不起这样的猛击战术,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拿下堡寨,那么伤亡就会大到部队的进攻难以维持。
大帐内富有作战经验的满人将领也很快想明白了其中诀窍,于是就有人向多铎说道:“祖章京提出的方法虽然听起来不错,但是奴才等以为这个方法有些得不偿失,我满人的性命难道就值几个土围子吗?还请十王三思。”
多铎打量了一眼大帐内众人的神情,就把目光重新转到了祖可法身上问道:“那么第二个方法是什么?”
祖可法恭敬的回道:“回大将军,第二个办法就是以敌台破敌台。顺军的小敌台最大的优势在于城墙矮小,堡寨前方又有缓坡,使得我军的大炮难以击中。
那么我军在顺军的敌台前修筑高度相等的土台,然后把红衣大炮运到土台上,则大炮就能直接瞄准堡寨设计,以顺军堡寨中的火器并无力量和我红衣大炮相抗衡,则就变成了我军挨个射击顺军敌台,而顺军无法还击的局面。只是修筑这样的土台耗时耗力,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
多铎还没有说话,满人将领们已经纷纷出声赞成,努山说道:“那些汉人既然作战不积极,修个土台子难道还有意见吗…”
第355章 大帐三
既然找到了破解顺军堡垒防线的办法,又不需要满人多流血,原本大帐内怨气满腹的满洲将领们总算冷静了下来,不再追着曹县之战中汉官的责任问题不放了。
不过多铎心里清楚,并不是这些满人放下了对于汉官的成见,而是在看到有突破顺军防线的希望之后,这些满人亲贵放弃了挑战他们兄弟权威的念头。
迁都入关争夺天下,这是多尔衮作为摄政叔王制定的大清国策,挑起满汉之争的最终结果就是否定了这一国策,主张满人回归关外自成一国和汉人以黄河或长城为界,也就是辽宋对立的局面。在北京和大同拿到手中后,现在的大清确实差不多和辽国的版图类似了。
从历史上来看,占据了燕云十六州的辽国终辽一朝都没让大宋越过北京和大同一线,所以一部分满人认为当前大清的疆域已经足够捍卫满洲了,实在没有必要继续和汉人打下去了。
比如被多尔衮赶回家养老的代善就认为,南方的土地上都是汉人,占领了南方无疑就是削弱了国内满人的力量增强了汉人的力量,久之必然有不忍言之事。他们需要的汉人的财富而不是土地和人口,因此不如和汉人划定界线后,让汉人定时缴纳岁币才是最符合满人利益的。
只不过代善这一派生不逢时,他们碰到的正是大明朝最奇葩的两个君臣,崇祯刚愎自用又以为自己是能够超越尧、舜的圣君以和蛮夷言和为耻,袁崇焕则是大明体制下最胆大妄为的文官,为了一己之私不惜破坏了文武之间最后一点互信。
在无法得到大明这边回应的满人议和派,最终被黄台吉一一清洗,等到黄台吉去世的时候,代善已经失去了年青一代的支持,因为黄台吉绕道入关劫掠之策极大的激发了满洲年青一代依赖战争出人头地的欲望,而前几次入关的劫掠也确实令一部分满人满足了自己的欲望。
所以代善的国策虽然符合了满人保守派的利益,但是因为缺乏党羽为其摇旗呐喊,加上代善的年纪也太大了,相比起如日中天的多尔衮兄弟,八旗亲贵终究还是避让了白旗诸王,最终代善就被多尔衮赶回家去养老了。
从当前的形势来说,多尔衮所主张的国策实际已经成为了他摄政叔王的大义所在,如果这个国策被推翻的话,也就意味着多尔衮的摄政叔王地位也摇摇欲坠了。这些满人亲贵们显然也是清楚这一点的,所以不到最后关头,他们就很难团结起来和白旗诸王拼个你死我活。
见到大帐内的满人们不在继续围绕着满汉问题做文章,多铎自然也不会就这一问题继续深究下去,在没有打败李自成之前,白旗就不可能完全压制住八旗内部的反对声音,过于逼迫只会让那些中间力量也倒向反对白旗的派系去。
见大帐内的气氛终于恢复了正常,多铎也就顺势把议事推动到了下一个阶段,“…修筑敌台以击破顺军的堡寨防线,这事就交给祖可法和刘仲锦负责。
接下来我们就谈一谈如何应对李自成主力对于尼堪、佟图赖这一路的围攻,当然这只是一个可能性,李自成的主力出现在曹县,也有可能是去对付进攻归德的阿济格军的。我们需要在这两个可能性中挑选出一个最大的可能,然后分别做好应对之策。”
大帐内的将领们终于把心思都放在了和顺军的作战上,努山道:“河南地势一马平川,加上现在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间,连黄河都上冻了,这正利于骑兵作战。武英郡王麾下多骑兵,顺军如何能够用步兵围住武英郡王?
倒是尼堪、佟图赖这一路人马,当面有定陶、成武两座城池抵挡,侧面的曹州府城又被顺军夺了回去,不管怎么看,顺军主力围攻这一路人马是最有可能的。况且曹县之战刚刚失利,
尼堪、佟图赖这路人马的军心也正处于狐疑之中,顺军若是对他们大举进攻的话,恐怕尼堪、佟图赖就危险了。”
拜尹图、富喇克塔、阿济格尼堪、韩岱等满人亲贵都发言支持了努山的主张,在曹县失利之后他们已经不愿意看到本路再遭到一次大的挫败了,那样即便最终打败了顺军,回京也很难逃脱王议政大臣会议的问责了。
多铎的内心虽然也是倾向于李自成的主力会围攻尼堪、佟图赖这一路,但是他心里总觉得有些不安,似乎有什么事被自己忽略了。
但是随着大帐内满汉将领普遍性的认为顺军主力会首先对付
尼堪、佟图赖这一路,解除了清军对定陶、成武的威胁后,还能对大汶河一线的清军主力侧翼进行威胁,最终挫败他们此次南征的计划。对于这个推断,多铎也是觉得大有可能的。
在这些满汉将领的发言下,多铎存在的些许迟疑终于渐渐散去,他心里的不安也随之消失了,最终他下了决断道:“既然你们都认为顺军主力围攻尼堪、佟图赖这一路人马的机会较大,那么我们就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应对了…”
大帐内的将领们都很清楚多铎这话的意思是什么,如果顺军主力的目标是阿济格军,那么尼堪、佟图赖这一路人马就要继续全力进攻定陶、成武,从而令顺军顾此失彼。可若是判断顺军的目标是尼堪、佟图赖这一路人马,那么尼堪、佟图赖就要转攻为守,当顺军主力来袭击时稳住营盘,然后等待主力的救援。
接下来多铎的排兵布阵也确实是按照这个方略去安排的,一是传递命令给
尼堪、佟图赖,让他们做好就地防御的准备;二是让努山等人把大营内的机动兵力集中起来,在顺军主力出现后立即弛援尼堪、佟图赖,并牵制住顺军主力,不令其走脱;三则是下令博洛、阿山军加快速度必须要在三日内抵达曹州府城,然后夺回曹州城及清剿满家洞贼及榆园贼,护住尼堪、佟图赖军的侧翼。
会议开到这里差不多也就把主要事务讨论结束了,
多铎又稍稍提及了几件人事后便结束了会议,不过他心里还是觉得有什么地方不满意,于是便让侍卫把韩岱叫了回来。待韩岱进来后,靠着火盆烤火的多铎皱着眉头问道:“阿济格还没有回信吗?”
韩岱先向多铎行礼后方才回道:“
武英郡王一路越过黄河后直入河南腹地,我军同武英郡王之间的联系需要先绕黄河过郑州,然后赶往武英郡王军中,光是一来一回的行程就需要15日以上,上一次给武英郡王派出的信使还是十天前,至少也要五到十天才能收到武英郡王的回信。”
这个时候多铎有些明白自己的不安和不满来自什么地方了,正是来自这个不靠谱的同母大哥身上。昔日父汗起兵反明的时候,女真一族中的将帅之才可谓是比比皆是,除掉父汗之外尚有五大臣及父汗的兄弟都可独领一军。
到了黄台吉称汗时,除了四大贝勒外,也还有岳托这样的年青将帅。但是到了今日,满人中的将帅之才已经不多了,或者说能让多尔衮兄弟信赖的将帅已经不多了。从此次三路大军所设立的四名大将军就能看的出来,除了多尔衮三兄弟外,豪格不过是推出来做做样子的。
但多铎对于两个兄长的领兵才能是不以为然的,多尔衮长于治人不在于治军,而阿济格不管治人治军都不成,令其作为一名冲锋陷阵的将领还凑合,但让他去单独领一路大军出击,这个人就要犯糊涂了。黄台吉在世时就没有让阿济格单独领军作战过,这并不是为了防备他,而是认为阿济格没有约束众贝勒的能力,
多铎虽然不服黄台吉,但是对于黄台吉的这个判断却是认同的。
但是作为白旗诸王之一,虽然明知阿济格并不能胜任一路大军统帅之职,多尔衮也只能让这个兄长带领一路大军征伐了,总不能让那些同白旗不合的满人亲贵掌握一路大军吧。这大约也是黄台吉死后围绕着汗位之争爆发的风波遗留下的后遗症之一,这个时候的多尔衮已不能相信那些非白旗出身的满人亲贵了。
多铎现在就很担心,阿济格不要在这个时候又犯糊涂,干出什么见小利忘大义的蠢事来,假如这一次南征不能把李自成的主力给击败,那么争夺天下的机会就丢了大半了。毕竟帮助大明剿贼的口号不过是骗骗那些蠢人的,时间拖得越久,关内得汉人就会越清醒。
一旦关内的汉人明白过来这是一个谎言,那么必然就会有人彻底的转向李自成,到了那个时候投降大清的那些汉人官僚对于关内汉人的号召力就大大的缩小了。没有了这些温顺的汉人为满人耕作及输送粮秣,甚至是当兵上战场,那么他们拿什么去征服整个中国?
想明白了这一点后,多铎对着韩岱吩咐道:“你给阿济格再写一封信,要求他不要继续向南深入了,他的目标就是归德,李自成的主力应当就在归德和定陶之间,不把李自成的主力抓住,就算他占领了再多的地方又有什么用?我们两军应当尽量靠拢,使李自成军无缝隙可钻…”
当多铎让韩岱给阿济格写信时,阿济格此时正站在陈州城外的湖岸上亲自督促着军队进攻着这座城池,虽然围绕着城池的大湖湖边结了厚厚一层冰,但是湖中心位置的冰层依然不足以通过重物,因此清军对于陈州城的进攻很难展开一个宽大的正面,于是阿济格虽然怒气冲冲的站在那里,可攻城的清军还是再一次的败退了下来。
第356章 陈州一
站在湖岸边高地上的阿济格望着进攻失败的军队居然还有想要往继续往湖外地方撤退的,他大为恼怒的对着身边的侍卫说道:“积赖、玛哈,你们带人过去把那些溃兵赶回去,让他们继续攻城,告诉那些汉人,我已经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去熟悉这座城池的防御设施,但是他们却白白浪费了我2天多的时间,今天的晚饭我要在陈州城内吃,假如他们在日落前还打不开城门,那么今晚他们就别想吃饭了。”
暴怒时的阿济格几乎没人愿意违背他的意思,特别时他身边的侍卫们,在阿济格身边呆久了之后,大家都很清楚,这位主子向来都是把错误归咎于别人的,哪怕阻止了他干傻事,事后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特别是在天聪汗不在后,作为正当权的白旗诸王,阿济格的脾气是越来越大了。
当然,侍卫中也有几个阿济格的心腹,知道阿济格最近火气这么大的原因还是大汗入关后给多尔衮上了叔父摄政王的封号,阿济格认为自己作为三兄弟之长兄同样是有资格获得这个叔王的称号的。
阿济格身边几乎没有什么读书人,毕竟他一直把自己的父亲努尔哈赤当成了偶像,看到了努尔哈赤在世时把汉人当成牛马的行径,自以为这才是满人强大的原因所在,所以在宗室中他是最为反感汉官掌权的满人代表之一,不过他对于汉人创造的财富和汉人中的美女却是不厌恶的,每每入关劫掠他总是第一个出声支持。
他两个同母弟弟虽然在公开场合都宣扬满人至上的观点,但是对于手下有用的汉人却还能保持以礼相待,但阿济格不要说对汉人部下,哪怕是满人和蒙古人也是说打就打说骂就骂,因此自然就不可能有什么脑子的人去投靠他。
四大贝勒在逼死大妃时还提防过阿济格一段时间,他们担心阿济格只是迫于形势在装傻,后来发觉这位大妃的长子是真傻,倒是四大贝勒中最弱小的那个才是扮猪吃老虎的狠人。
但阿济格并不这么看待自己,在四大贝勒的逼迫下他屈服同意了让自己的母亲殉葬努尔哈赤后,他不仅失去了母亲一系对他的支持,更是让自己在满人上层中失去了尊重,这就是他最大的心病。
此时的满洲内部权力斗争还是相当血腥的,黄台吉为了汗位不知逼死了多少亲族,就连最支持他的侄子岳托也因为权势的增长被他出手打压,最后郁郁而终。因此支持一位主子就等于是拿着全族人的性命去下注,可一个连自己亲生母亲都不敢出面维护的儿子,难道还能护住自己的部下?因此有点脑子的满人几乎就没有愿意支持阿济格的。
但阿济格却否认了这一点,他认为满人不支持他,还是因为他没能如父亲那样建功立业,要是他能创造出和父亲一样的伟业,还会有谁不服自己。所以在战场上的阿济格一度变得不惜生死,从而稍稍让满人对他的看法有所改观,认为阿济格至少还是继承了天命汗的军事能力的。
好不容易黄台吉去世了,阿济格觉得自己的出头时机终于到了,但是在争夺汗位时却没有一个人提及他,甚至自己的两个同母弟弟都没把他当一回事,这就让阿济格的自尊心大大的受挫了。虽然他也没敢奢望汗位,但是大家至少应当记得他也是天命汗的嫡子,也是有继承汗位的权力的,可现在大家却把他当成了路人,这让依赖军功恢复了自信心的阿济格心中大为失落。
在汗位之争落下帷幕后,阿济格就想着找个机会为自己正名,这个时候他也意识到军功并没有让满人真正尊重自己,因此他需要更高的名望来获得满人的尊重,比如和多尔衮一样的叔王称号,他觉得只要自己不要摄政权力,要个叔王的头衔并不算过分,难道他就不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吗?
阿济格身边的心腹大多也是徒具勇力的武夫,阿济格对于汉人文化的厌恶,使得他的身边不会有什么学习汉人文字的心腹,这样的人他看不上,别人也不愿意侍奉他。这些武夫完全没有看出叔王这个称号的政治含义,他们只觉得论血脉关系,阿济格确实有资格获得叔王的头衔,毕竟他可是多尔衮的同母兄,不管怎么看都是可以加叔王的。
至于为什么九王没给阿济格加叔王头衔,摄政王主持朝局,加叔王称号肯定要先得到九王的认可,因此这不可能是才七岁的大汗能自行决定的事情。虽然这些满人没什么头脑,但是这点常识还是有的,只不过他们觉得九王不给两个兄弟加叔王称号,肯定是准备在大军得胜还朝后再行此事,以作为对两个兄弟得胜归来的奖励,毕竟到了诸王这个等级,几乎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奖赏的东西了。
阿济格听了这些心腹们的说辞,心里也是大为赞同,认为在得胜还朝时再联合十王一起上书请九王给他们两人一起加叔王称号,则朝中上下也就没有质疑之声,白旗诸王也就真正凌驾于八旗之上,犹如当初的四大贝勒并座治朝一般。
因此,这一次南下的征伐作战,阿济格并不是抱着劫掠的目的而来的,他就想着能立下一份大功,让朝中诸人对自己的请封叔王一事无话可说。抱着这样的目的,阿济格军在渡过黄河后进军极快,并没有在原地停留劫掠汉人的财富。
唯一让阿济格没有想到的是,他已经如此宽宏大量的对待这些汉人了,这陈州的汉人居然还敢出尔反尔耍了自己一次又一次,这极大的激怒了他,在自尊心的驱使下,才有了这连续三天不停歇的攻城。
距离阿济格不远处的满人将领们三五成群聚在了一起,两白旗的苏拜、明安达礼、觉罗果科三人站在一处掉光了叶子的树下,苏拜扶着树干看着远处的溃军,叹息了一声说道:“这士气是真的打没了,若是不换生力军上去,光靠这些汉人恐怕是打不下这座陈州城的了。”
明安达礼咬着一根枯草望着远处的陈州城幽幽说道:“若是当初一到就开始攻城而不是派人招降,那么说不定也就攻下了。但是几天围城不攻,现在城内的人心都应当了,此时攻城就是要同整座城内的人打,没有大炮又没有勇士作为先登,那就得长期围困待其绝粮,但是我们的粮食比城内的还少,这城还有什么打的必要吗?”
年轻一些的觉罗果科也点头附和道:“确实,刚到的十王信使不是传达过了十王的意见了么,十王要求我们进攻归德府,给顺军制造压力而不是四处攻城略地,我觉得十王说的对啊,只要先消灭了李自成的大军,这陈州城还能跑到天上去吗?倒是派遣一支偏师也就拿下了,现在陈州城外有李自成的大军以为依靠,城中百姓又齐心抗我,我们一边攻城一边还要担心李自成军来援,这仗怎么打的下去?”
听着两位同僚的抱怨,苏拜也是感到无可奈何,他下意识的回头朝着另一边看去,只见七八步外的灌木丛旁,正蓝旗的伊拜、鄂莫克图和正红旗的阿积赖、正黄旗的希尔根正站在一起闲聊,看着他们的举止似乎并没有把当前的攻城失利放在心上。
苏拜顿时发自内心的觉得,这城确实是攻不下去了,打不下陈州城丢的只是阿济格的面子和其他人其实干系不大,因为他们这一路大军的征战目标是李自成军而不是非必经之路上的陈州城。虽说打下了陈州城后通往毫州和宿州的通路就打开了,但是这些地方也还只是李自成军的外围,只能给李自成控制的地区造成人员和财富的损失,并不能击败李自成。
真正能让李自成军无法舍弃的地方只有归德和徐州,丢了这两个要点之后,李自成在淮河以北就站不住脚了。十王派人给阿济格带来的要求,可以说是把战争目标放在了李自成军身上,是抓住了关键,可是阿济格却不知突然发了什么浑,非要攻下让自己丢了面子的陈州城再去归德。
当然,阿济格也不是完全的蛮横无理,至少他提出的一个要求是大家无法反驳的,那就是陈州城内有粮食,不打下陈州城拿下这里的粮仓,难道大家聚集再归德城周边吃土咽雪吗?为了降低军中携带粮食的使用,早在五天前吴三桂的军队就被遣散到周边去征收粮秣了,只是顺军在这一带搞了坚壁清野政策,除了少数堡寨外,几乎都没有什么余粮。
吴三桂军甚至已经跑去了刘洪起的地盘征收粮秣,因此同刘洪起的部下发生了冲突,因为这一冲突直接导致了刘洪起拒绝亲自前来陈州向阿济格宣誓效忠,只肯接受阿济格派人前往汝宁点检人马,这件事也让阿济格对刘洪起的投降起了疑心,但是在这个时候他也不愿意节外生枝,于是就照着刘洪起的要求,免去了他前来拜见自己的手续。
事实上不仅阿济格对刘洪起有了怀疑,这里的清军将领也都认为刘洪起即便不是虚情假意的投降大清,也是当土皇帝当惯了,不想听从任何朝廷的命令,这种人必然不是安分守己之辈,应当抓住杀掉以绝后患才是,不过他们现在还真没这个时间对付这种河南地方的土豪,安抚一下倒也不为过。
只是现在的问题在于,阿济格在其他事情上还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力,但是在攻打陈州城的问题上却又失去了这种判断力,这就让大家感到左右为难了。这些外旗将领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也不肯多关心一下攻城的事务,说明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那就是陈州城真的没什么必要打。
苏拜想了想,还是对着身边两位同僚说道:“还是应当去劝一劝大将军,陈州城真的不能打下去了…”
第357章 陈州二
朱国珍站在西门城头上看着清军如潮水一般退去,心里莫名就安定了下来,作为一名农民军将领他天生就不喜欢守城战术,毕竟义军过去对抗的是朝廷。
和朝廷打守城战几乎就是把自己关在了一座用砖石城墙修建的监牢中,根本看不到有胜利的可能,毕竟理论上朝廷可以调集一切力量来围攻义军,而义军则只能靠着那些活不下去的农民和城市中的无赖对抗朝廷围剿的军队。
此外便是,城市中的人几乎都是稳定秩序的拥护者,他们的生活就是依赖有序的秩序才能维持下去,因此只要不是活不下去了,城市里的百姓天然就不喜欢破坏秩序的农民军,这也是李自成放弃北京时没有多少义军将领反对的原因。
当朱国珍心里盘算着清军大概需要多久才能组织下一次进攻时,他身边的副将
龚德平喜笑颜开的向他说道:“清军的攻击力已经开始下降了啊,要是他们就这么攻下去,不要说再守三天,我看再守上十天半个月也打不破这座城池啊。”
龚德平的话引起了边上一些将领的共鸣,这些人大多是第一次面对大军时坚守城市的义军将领,他们之前和朱国珍一样对是否能守住陈州城感到疑惑,但是这三天的守城战打下来后,他们终于对守城作战有了一些信心。
朱国珍回头看了部下们一眼,正想着夸奖他们一番,不过看到远处正指挥着青壮搬运伤员下城和补充城头防御物资的那个身影,话到口边却又改口说道:“说起来,能守住这座城池,阎参谋才是第一功臣啊,若是没有阎参谋帮助我们安定人心和出谋划策,光凭我们自己守城的话,我们怎么能坚持到今天。”
龚德平张了张口却没法说上司说的不对,虽然他对于读书人有一种偏见,认为这个天下就是被那些读书人给搞坏的,毕竟过去他们在乡下种田时可没少被老爷们欺负,而老爷们基本都是读书人,实际上都不需要老爷们亲自出手,光是老爷们手下的那些狗腿子就能让他们活不下去了。
因此在进入北京城后,他是积极的支持权将军对那些读书人进行追赃的,看着过去高高在上的老爷们在夹棍下丑态毕露,从小就对读书人感到敬畏的农民们,都有着大仇得报得畅快感和老爷们原来在夹棍下也和他们这些农民没啥区别,甚至还要不如。
这夹棍正是老爷们为了整治刁民发明得刑具,此外还有站笼和老虎凳等手段,让你不会立刻死亡却又要受尽苦楚。那么什么是刁民?凡是和老爷们作对得就是刁民。特别是那些没钱缴纳田租和国赋的农民,几乎年年都要被挑出几个来杀一儆百。
龚德平非常不忿于那些读书人说农民军拷掠官员是一种暴虐的行为,他们不过是让这些官员享受了一下过去他们给农民用的追欠手段,还是比较安全的那种,这就成暴虐了,那么过去几百年来大明朝的官员对于小老百姓实施的刑罚又是什么呢?
只不过天下的读书人立场都是站在官员的一方的,在老百姓眼中读书人认同的事情就是对的,他们反对的人和事物就是错误的,这是千年以来已经浸没在中国人思想上的一个烙印了,并不是一两个造反者能改变过来的观念。
作为农民军出身的将领,几乎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血海深仇,这些仇恨大多都同官员或缙绅相关,因此读书人对义军行为的不认同并没有让这些农民军将领低头认错,反而让这些将领觉得读书人果然和老爷们是一伙的看法,
龚德平也是抱有这种观念的其中一员。
在龚德平看来,这些读书人既然要站在官员那一边,那么义军就应该连读书人也一起收拾了,反正大多数的读书人都是家境不错的地主,杀死这些人对于过去的农民来说其实心里没啥负担。
义军中有着龚德平这样想法的人员其实不少,比如和李自成分道扬镳的大西军,同样以农民起义者为主,在打下了成都之后对于那些大明官员展开的报复,其实要比大顺军激烈的多。毕竟大顺军的目的是追赃助饷,而大西军则是干脆抄家问斩了。
虽然两军采取的手段不同,但是两军对于有产者的痛恨程度其实都差不多,想想当他们卖儿卖女都交不上租税时,这些官员们却还在锦衣玉食,岂能不让这些家破人亡的农民军将士愤慨不已。只要这些官员拿出点家产就能让数百上千户农民活下去,可他们却一毛不拔,还想着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农民身上刮最后一层皮,天下还有这样的道理吗?
不过从北京南下之后,李自成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对于读书人及官员进行的批判和剥削手段的揭发,并明确表示要捍卫农民及工人和商人的利益,不允许读书人用特权侵占其他阶层的利益后,如龚德平这样的农民军将领在思想上才有所改观。
过去他们对于读书人的立场始终难以分辨,只是觉得天下读书人都是一家,因此便把天下的读书人都当成了义军的敌人。但是在李自成成片累牍的宣讲下,农民军将领们总算是对读书人的内部情况有了一些了解,原来读书人并不都是一家,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读书人,也有追求真理的读书人,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义军自己应当培养认同自己理想的读书人。
有了这个初步的划分之后,义军将领们对于读书人就改变了以往或是羡慕或是仇恨的单纯的观点,而是开始思考
哪些读书人是能够为义军服务的,哪些读书人是为了一己自私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汉奸。
当义军上下对读书人有了这样一个初步认知后,李自成所推行的军官识字教育及军中子弟义务教育等政策都获得了普遍性的支持,农民军将士们第一次意识到,知识并不是读书人的专有物,其实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知识用来改变生活,而管理一个国家需要的是知识而不是那些读书人。
李自成正是通过了这一系列的文告,把放弃北京的南下之行变为了大顺国策的调整和对军队改组的一个契机。从而扭转了将士们心中大顺军是失败于清军南下的这样一个印象,从而进一步加强了自己对于军队的控制。
假如说大顺军进入北京城的时候,大顺军将士们心里想的无非就是改朝换代和大仇得报得念头,但是通过这一趟南下之行,大顺军将士们终于第一次对如何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有了一个清晰的想法,这个新的国家不能再让那些官员说了算,人民也应当有参与国事的权力。
李自成所描绘的这个新国家的蓝图,赢得了大顺军大部分将士的认同,他们耗费了十几年的时间,牺牲了无数同袍生命打到了压迫自己的朝廷,当然不希望再建立一个和旧朝廷一模一样的大顺朝廷,这将令他们这十几年的奋斗失去了意义。
就如同在北京城时,以刘宗敏为代表的义军将领对李自成说,“皇帝让你做,我们只要些财富美人难道都不行?”
而现在义军中下层将士对于开国功臣的看法也差不多,开国功臣的位置也就那么几百个,相对于几十万的大军来说,这也就是往大海里洒胡椒面的程度,所以赏赐给开国功臣的财富和特权并不能让全体将士们满足,可如果人民有了参与国事的权力,虽然大家还不知道该怎么去行使这一权力,但也比旧王朝的传统要吸引人的多了。
正是怀抱着要建设一个区别于旧王朝不同的新国家,如朱国珍这些义军将领才有了守卫国土的念头,因为他们觉得这个新的国家并不是李自成的江山,而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国家。
当然,光凭义军将士有这种觉悟还是不够的,如果不能得到本地百姓的支持,他们也是无法守住这座城市的。本地百姓为什么要支持义军而不是干脆投降清军以避开战火,这同样需要本地百姓认同都元帅府的主张。
想要让这些本地百姓支持都元帅府,除了在政策上要获得本地百姓的支持外,通过那些同都元帅府合作的读书人来号召本地百姓支持都元帅府也是重点。
从徐州过来的
阎尔梅参谋正是这些读书人的代表之一,阎尔梅出身徐州本地望族,在农民军攻入北京城时曾组织乡兵抵抗南下招抚的义军将领从而被抓。
当时的顺军官员试图杀掉
阎尔梅以震慑徐州本地士绅之家,但是在这些本地士绅的恳请下,加上淮安这边杀掉了去招抚的大顺官员,使得驻守徐州的顺军官员停止了对于阎尔梅的处决命令。
不过随着李自成带着太子南下,以太子的名义招抚了徐州本地士绅后,就释放了阎尔梅以缓和同徐州本地士绅的关系。虽然阎尔梅并不感激李自成的活命之恩,但是在太子及万寿祺的劝说下,阎尔梅还是接受了都元帅府的征召,并进入了参谋本部工作。
正是阎尔梅的到了,才使得陈州百姓接受了大顺军的守城主张,因此哪怕是对读书人没好感的龚德平,也不能昧着良心说读书人无用了。
第358章 陈州三
阎尔梅对照着手中的图册对各项物资进行点检计算,并不时的和身边的书吏进行交谈,以求尽可能的掌握城中每一项物资的消耗速度,通过这些物资的消耗速度来计算敌军的进攻力度和守城的时日。
上一篇:震惊!他在民国一剑开天门
下一篇:大秦:说书雪中,始皇给我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