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永昌 第149章

作者:富春山居

但是明朝的建立之所以没有能转变为类似西班牙帝国的建立,促使了一个汉民族的意识诞生,因为朱元璋为了自己的执政合法性,选择了消灭汉人的民族意识,承认蒙元是中国的一部分,从而同蒙元时期的地主豪强达成了和解。

任何一个民族的自我解放和觉醒,总是要通过一种清算旧时代统治者来达成一种广泛的共识的。而这种共识必然会导致现代文明的启蒙运动,对旧统治者的批判和揭露,将进一步推动平民意识的觉醒,从而削弱皇帝和贵族的封建特权。

朱元璋虽然依赖这股平民的力量登上了皇位,却并不愿意这股力量对于自己的江山造成威胁,哪怕蒙古人是外族,但皇帝就是皇帝,今天对于元帝的质疑,明日就会被运用到对大明皇帝的身上。

所以后世人常常都说,元清是中国的一部分,其实这就是从统治者的角度上来讲的,因为他们继承的是这些历朝统治者的权力,所以元清自然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对于人民来说,把元清视为中国的一部分,其实就是默认了统治者对于被统治者的压迫是正当的。

当赛里斯的无产阶级认为蒙古人杀戮赛里斯人、阿拉伯人、中亚各民族是为了开创国家领土,那么不管哪个民族的人民都会拒绝承认自己是这个反动国家的一部分,而号称继承了屠夫遗产的的赛里斯自然就是人民公敌。

在有明一朝的压制下,汉人的民族意识再次淡薄到了无知的程度,所以汉人的地主士绅敢于喊出邀请满人帮助大明剿灭流寇的声音,甚至还得到了诸多士绅的支持。虽然他们知道满人在关外屠戮汉人百姓,数次入关都对北方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但是相比起想要革除士绅和读书人特权的流寇,这些士绅依然选择了满人。

正因为汉人缺乏满人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于是汉人之间的内斗就变得毫无底线,甚至为了能赢不惜引入外部力量让全体汉人的利益受损。黄台吉无疑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认为汉人能用但要控制使用,多尔衮虽然并没有黄台吉看的这么清楚,但是他也非常不耐烦汉人之间这种只讲立场没有是非的概念。

比如宋权对于李自成的评价显然是处于某种个人利益考虑,作为先投降了大顺,后来又投降了大清的代表人物,多尔衮虽然承认宋权这个人的能力是不错的,否则他也不会任命其担任直隶巡抚了。

不过这个人虽然有些才能可缺乏气节不说还好名贪利,为了掩盖他先投顺后投满的不光彩历史,他先是对外宣称:“我明臣,明亡无主,有能为我明报仇灭寇者,即吾主也!”

接着又假意辞官,在多尔衮派人挽留下才接受了清廷的任命,但是多尔衮心里很清楚,在李自成南下之后宋权根本就无家可回,如果不是为了保住他的面子,他才懒得和宋权玩这种三推三让的把戏。

正因为有过投贼的不光彩历史,所以宋权对于抹黑李自成及大顺是不遗余力的,他试图以此表明自己弃顺投清乃是符合道义的,因为良鸟也要择木而栖的吗,否则的话岂不是说明了他自己是个无德还无能力的奸臣了。

所以无论如何,宋权也不能接受李自成有这个能力在战场之外狠狠的给了满人一刀。这个一刀指的就是

罗洛浑贝勒在报纸上刊登的文章,按照九王私下的说法,这篇文章对于大清的打击,几乎和阿济格军之败有的一比,而阿济格之败还能从战场上挽回,但是罗洛浑这篇文章对于满人造成的恶劣影响是怎么都洗刷不掉了。

天津之战后多尔衮已经把李自成及顺军看的很高了,所以才会把清军主力都用在了南征上,甚至都不在意先去抄了李自成的老巢陕西。以顺军在大同防御战的表现及之后山西地方的混乱来看,多尔衮也认为如果把阿济格军抽调二三万人马给西征一路,那么说不定现在他们已经能打到陕西地面了。

但是阿济格军的败退和罗洛浑这个满人旗主的倒戈,算是给了多尔衮重重的一击,让他意识到自己似乎还是小看了李自成及大顺。就如同满人入关后积极的协调和地方士绅的关系,试图拉拢这些大明地方士绅为自己所用,从而只面对大顺一个敌人一样,李自成也同样在做着相同的事。

为了只面对满人一个敌人,李自成也积极的调和同大明之间的关系,甚至不惜让前大明太子抛头露面,这其实已经动摇了李自成新朝之主的地位。对于新朝来说,尽快的让百姓忘记前朝的皇室,建立起对于新主的效忠体系是一个关键,如果人心思明,那么李自成即便能够当一任皇帝,在他之后大顺还能继续存在吗?

第479章 多尔衮三

阿济格军的失败和罗洛浑的文章揭开了满人最大的两个短板,一个是满人的人口太少真的死不起,如松锦这样的大战是因为就在家门口,输了大家就得回林子里去,所以黄台吉还能压制众人的不满,和明军拼消耗。

但这种做法并不是没有后遗症的,当明军拼死一搏冲向黄台吉的中军大营时,除了几个年轻的宗室几乎没有人去阻止明军的突击,如果不是明军内部心不齐,大多数人都选择了逃亡而不是向死而生,那么松锦之战的结局还真有可能被这一击改变了。

而黄台吉暴毙之后,除了两黄旗外几乎没人愿意站在黄台吉长子豪格一边,未尝不是大家出于对黄台吉的怨恨,因为黄台吉坚持和大明的作战,使得满人始终人丁不旺,这对于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满人来说,同大明的战争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包袱。

因为如代善这些人都已经看明白了,同大明的战争除了让底层的贫苦旗人有个出头机会,和让黄台吉始终把持着八旗军政大权外,对于他们这些老人其实没什么好处,因为黄台吉把持的权力正是从他们手中夺走的,同大明作战取胜了,赢得声望的是黄台吉,同大明作战失败了,死掉的却是他们的奴仆,比如阿巴泰第五次入关,返回时少了近一半人,这些人大多都是其他各旗的力量。

所以在睢州城下,阿济格面对李自成摆出的决战架势只能跑路,因为阿济格知道自己要是把手上的满人丢在睢州,哪怕最终击败了李自成,他的下场也绝不会好。更何况,在远离辽东的地方同汉人进行这样的决战,只要失败就是大败的局面,因为他们的下场就和关外的明军一样,根本跑不出汉人的势力范围。

阿济格的这一行动算是表明了满人死不起人的虚弱,这自然让那些原本被满人武力震慑的汉人们渐渐回过味来了。虽然他们的武力确实不如满人,但是满人不可能一个个的收拾他们,因为满人还有一个大敌李自成要对付。

既然如此,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为满人这么卖力的去镇压各地的反抗民众?养贼自重的把戏,本就是明军的长项,当年建州女真不就是李成梁养的恶犬么。于是原本北京在占领区畅通无阻的政令,现在也开始有些不畅了。

而罗洛浑的文章则揭露了满人高层内部的不和,满人作为一支新兴的力量,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使得外人很难察觉到满人内部的不和,而一个坚固的整体自然也是为外人所敬畏的。但是当罗洛浑指出满人内部同样存在矛盾之后,那些投降汉官原本对于满人的畏惧心理就渐渐去了,原来大家都一样啊,那么你还凭什么指责大明君臣昏聩无能兼喜欢内斗呢?

崇祯帝的死亡和大明官员的纷纷投贼,使得满人入关后站在了道德高地上,他们用崇祯帝的话羞辱这些不能为君父报仇反而从贼的大明官员,即“君非亡国之君,臣尽亡国之臣”。

正因为大明官员都是没有节操的小人,所以满人能够接纳他们就是他们的荣幸,要是他们还不幡然醒悟和满人对抗,那么打着入关为明帝报仇旗帜的满人自然就能诛杀这些无君无父的小人了。

满人这种站在道德高地上的俯视姿态,使得那些真心想要借助满人恢复大明的官绅也不敢轻易发出声音了,因为他们没法解释自己为什么不去保卫君父或是陪君父去死。凭借着垄断了话语权的力量,满人一步步的窃取了原本属于明朝的士绅力量,并迫使他们臣服于自己。

但是现在罗洛浑的文章揭穿了满人的道德也不过如此,一个连自己亲兄弟姐妹和母亲都要下手加害的满人大汗,有什么资格成为君父?哪怕黄台吉不在了,但是满人内部的矛盾之深,也开始让大明的官员士绅开始失去了对于满人的幻想,即他们脑子里以为的那个野蛮质朴的邻居是不存在的,满人不仅野蛮还道德卑劣,指望他们来拯救大明,无疑是引狼入室。

在满人的控制区,大顺的报纸已经成为了违禁品,特别是载有罗洛浑文章的这一期报纸,更是严禁任何人收藏,否则就视为顺军的奸细。但是在满人没法控制的区域,或者说难以控制的交战区域,满人是没法执行查封报纸的行动的。

再加上随着战事的拖延,满人对于地方上的掠夺越来越严厉,甚至连一部分士绅都纳入了征粮服役的范围后,地方上对于满人的反抗也就越来越激烈了。比如,在阿济格军败退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多尔衮不得不把原本驻扎在天津等地的军队调动到了保定一带,于是原本还算安稳的天津立刻就爆发了民乱。

再加上这张报纸上罗洛浑的文章对于满人内部矛盾的揭露,更是刺激了地方上反抗满人的力量,连原本一些保持中立的士绅,现在也开始支持那些反抗清军的民众了。此前清军西征、南征进展顺利的时候是各地官绅纷纷来投,甚至清军还没到,当地的士绅就已经或杀或抓顺军委派的官员,等待着清军入驻了。

那个时候,即便是曾经反对入关的满人也开始改变了态度,认为摄政王确实是远见卓识,这大明的天下已经是千疮百孔,只要轻轻一推就倒下了。他们都没有发力,大明的士绅就已经把土地和人口送到了自己手上,这确实比过去入关劫掠有搞头。

唯一让满人感到遗憾的是,李自成跑的太快,使得他们没法消灭掉这支关内最强的武力,还要继续向南向西远征。西路、南路大军的快速进展,就连多尔衮也一时放下了天津之战带给他的焦虑,毕竟再来几次天津之战,满人就该闹着停战了,毕竟除了死去的黄台吉外,还真没有满人会妄想征服整个中国,就连多尔衮也认为能够打倒长江边已经是极限,因为江南不适合骑兵突击,且南方汉人也太多了。

但是清军战事进展之顺利,那些新投降汉军之卖力,都让满人产生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也许天下真的会属于满人,只要打倒那个还在抵抗满人的李自成就好。像那些大明的官绅和百姓,完全就是被驯服了的绵羊,对于他们都不需要花费多大的力气,只要给他们修一道栅栏围起来,他们就乖乖待在栅栏内不会动了。

甚至于多尔衮都觉得豪格那一路进展的太快,不想让这个黄台吉的长子获得太多的军功,还故意从大同、宣府调走了一批粮草和马匹。当然,多尔衮也是坦坦荡荡的做这件事了,为了供应南下的大军,主要是十王那一路,北京城都开始饿死人了,这个时候就算打下了山西、陕西也不能迫使李自成投降。

所以为了尽可能消灭李自成的主力,西路军队自然要做出一些退让。毕竟此时满人的战争目的还是相当一致的,就是优先消灭李自成,其他次要目标都要为这主要目标让步。

但是阿济格军的失败,给了满人重重一击,当多尔衮听到阿济格带着军队败退到了黄河北岸,就知道今次想要消灭李自成的计划恐怕是不大可能了,因为大清的国力已经没法把战争支持下去了,除非李自成和黄台吉一样突然暴毙,否则顺军就不太可能在这样的局势下崩溃,而只要顺军不崩溃,东路军和顺军打成拉锯战是很大概率的结果。

而大顺报纸上刊登的罗洛浑的文章,更是加深了多尔衮的判断。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多尔衮才承认自己对于李自成的重视还不够,他至少应当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地位的对手,而不是拿李自成当那些汉官口中的贼寇来看待。

因此多尔衮这才召集了洪承畴、宋权、白广恩等人对李自成及其身边谋士进行了重新的调查研究,在这样的重要事务上,多尔衮自然是不能容忍宋权继续把情绪带入到讨论当中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判断的。

至于坐在另一侧的洪承畴只是瞧着宋权的表现不说话,其实从心底上他是瞧不起宋权的,因为宋权从贼了。虽然两人现在都投降了满人,但是洪承畴却觉得自己的人品要比宋权这些投贼后再投满清的官员要高尚的。

洪承畴的这种心态按照儒家的传统来说并不算错,虽然他是被满人俘虏的明臣,没有在第一时间自杀报国是一种污点,但是他在崇祯去世之前可没有为满人出谋划策,所以不能算是背叛了崇祯帝。而崇祯帝死后,他以大明亡国之臣的身份正式参与到了满清的决策中去,那么他就躲过了两个黑点,投贼和以明臣投清。

按照儒家道德的解释,他既没有向杀死了君父的李自成投降,也没有在崇祯生前效忠黄台吉,那么在崇祯帝去世之后,奉满人为主,为君父报仇就是正当之举了,他比宋权更配的上那句话,“我明臣,明亡无主,有能为我明报仇灭寇者,即吾主也!”

相反,有着投贼经历的宋权,说这句话就有些强词夺理了。因此在洪承畴眼中,宋权这些有着从贼经历的官员,是大明的叛徒、大顺的叛徒,是不折不扣的小人,而他没有这种三姓家奴的经历,因此自然是大明和大清的忠臣。

洪承畴的这种自我认知,让他很受宋权这些新投降大明官员的排挤,因为不是什么人都有洪承畴的运道,能够在亡国前夕被满人俘虏,然后等到崇祯去世再出仕大清的。对于那些不肯当即投降的无名小官,早就被满人一刀砍了。

第480章 多尔衮四

多尔衮很快就发现,他找宋权商议对付李自成完全是找错了人。像宋权这样的读书人对付自己人是很有一手的,因为他能够把体制的力量发挥到淋漓尽致,只要你不能破坏体制,那么就很难绕过体制去攻击他。

但是遇到了李自成或满人这样来自外部的敌人,宋权的表现就相当糟糕了,在失去了体制的庇护之后,他和寻常的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没啥区别,除了讲讲大话之外就只能跪下当顺民了。

因此多尔衮很快就失去了和宋权讨论的兴趣,他转而向宋权问道:“我军刚从天津移驻保定等地,李联芳、张成轩两贼就发动了乡民作乱,你是直隶巡抚,你觉得我们该不该派一支满洲兵过去平息天津的这两伙土贼?”

宋权马上就说道:“这些天津土贼不过是纠集了些乡间无赖作乱,何必劳动满洲大兵出动。王爷只需派出一名官员督促当地卫所兵和士绅去剿灭他们就可以了。

和朝廷相比,当地士绅应当更怕那些土贼煽动地方乡民作乱,那样他们的家产就先受到了威胁。因此王爷只要放手给他们以镇压地方的权力,那么他们自然就会为了地方安宁出力剿灭土贼的。

而且满洲大兵为国之根本,不能轻易的调动,若事事都要满洲大兵出面,那么今后地方上就不肯出力,只会向朝廷求援了。”

宋权的建议得到了多尔衮的赞许,在这样的问题上,宋权的判断还是在水准之上的。多尔衮于是就此结束了和宋权的会谈,只是把洪承畴挽留了下来。

多尔衮对于洪承畴的态度,和对宋权等人的态度还是有所不同的,在宋权离开后多尔衮也就直截了当的向洪承畴说道:“洪学士,我知道你同他们这些新汉官是不同的,当年先汗在世的时候就多次说过,如果不是崇祯帝对你掣肘,松锦之战本朝未必会赢。”

“不敢,不敢。以下官的微薄之能,再同先帝僵持下去也是必败无疑,这是天命之所在,非人力可挽回。”洪承畴非常谨慎的推让了多尔衮的称赞,当然他心里对于崇祯帝拖自己后腿一事,却是极为认同的,这也是他兵败后不肯死的重要原因,因为他实在不想替崇祯背松锦之战失利的黑锅。

作为大明少有的对基层事务比较熟悉的高级官员,洪承畴一开始就拒绝和满人进行赌博式的决战,在他看来,既然大明当初在国势尚在的时候都不能以四路大军出击围剿掉初成气候的满人,那么凭什么在内忧外患的飘摇之际能决战胜过已经占据了辽东和草原的满人?

不过洪承畴毕竟不是袁崇焕,也不是孙传庭,他虽然不会为了个人的权势拿国家命运去赌,可也不会去触怒刚愎自用的崇祯帝,于是决定大明命运的松锦战役还是被崇祯的孤注一掷下开启了。但洪承畴觉得自己在这场战争中是尽心尽力的,哪怕在崇祯的压迫和下面将领的畏战情绪下,他还是基本保住了大明这最后一支有生力量。

出于对祖大寿和辽东镇的不信任,洪承畴一开始压根就没打算去救被围在锦州城内的祖大寿部。因为在洪承畴看来,辽东局面败坏到现在这种承担,和祖大寿这些辽东镇将领是分不开的,他们既不能帮助朝廷平息辽东的建奴,也不能帮助朝廷牵制住满人的主力,使之无力越过草原进攻关内,但却整天向着朝廷索要钱粮,生生把大明给拖垮了。

因此,洪承畴一开始听到满人把祖大寿包围在锦州时,想着祖大寿不管是投降或是战死,对于大明来说都是件好事,至少朝廷就不用负担这支既不能打仗又耗费大量钱粮的军队了。但是祖大寿迟迟不肯投降,倒是把洪承畴架到了一个尴尬的位置。而崇祯帝以此逼迫他前往救援祖大寿,生怕不能葬送掉大明手中最后一点力量。

正是在崇祯一连几道文书的指责下,洪承畴才不得不把军队从安全的中后所挪到了松山,给了满人一个野外决战的机会。而离开了安全的中后所堡垒区后,明军低落的士气就暴露了出来,哪怕洪承畴苦苦劝说下面的部将,但是在吴三桂带头逃跑的示范下,终于引发了明军的大崩溃。

而一切也正如洪承畴所预料的,在得知救援锦州的援军被满人击败后,一直不肯投降的祖大寿终于投降了,这个为了保住自己家产不肯放弃辽西的明军将领,直到最后一刻还坑了一把想要救出他的崇祯帝。祖大寿的行动,让松锦之战的明军救援锦州行动完全变成了一个笑话。

多尔衮此时自然不会去揣测洪承畴到底在想啥,在崇祯自杀后他对于洪承畴就放心了许多,在黄台吉的熏陶下,他倒是也逐渐理解了这些汉人读书人的道德观念。

按照黄台吉的说法,“大明的读书人就是皇帝的包衣奴仆,因为只有包衣奴仆才需要通过服侍主人来获得赏赐,他们和佃户是完全不同的,佃户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只不过需要缴纳一部分劳动成果给地主以寻求庇护,但包衣们是不事生产的,他们只能仰赖主人生存。

当旧主人死去的时候,包衣们就会立刻把旧主人抛之脑后然后向新主人效忠,以此获得新主人的赏赐,好让自己继续安稳的奴仆生活。大明的皇帝正是用给与士绅优免的特权,来获得这些士绅的效忠,这和家主对待奴仆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呢?”

当崇祯死去之后,大明的士绅就失去了自己的主人,那么接下来他们就需要找到一个新主人来侍奉,他们甚至都不介意去侍奉逼死了旧主人的李自成。既然如此,这些大明士绅为什么不能侍奉满洲人?至少在后金国内,汉人对于满人主子的恭顺,是无法作伪的。

所以失去了旧主子,又没有从贼经历的洪承畴,自然也就是无害的汉人。而作为一个南方的汉人高官,洪承畴对于多尔衮来说还有一个重要之处,就是对方同旧汉军没什么联系,因此不会被旧汉军拉拢过去给自己添堵。

以范文程为首的旧汉军们,虽然在入关事务上支持了多尔衮,但是他们却依然是亲近两黄旗的。这也是多尔衮给与了宫内一定安全保障的原因,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法压制住和旧汉军联合在一起的两黄旗。而旧汉军之所以会支持两黄旗,就是因为黄台吉生前对于汉人的维护,比起杀无谷汉的努尔哈赤,黄台吉在辽东汉人眼中实在是太善良了。

多尔衮想要分化和压制旧汉军,那么就需要新汉军服从自己,而没有比洪承畴这个人更适合代表他掌握新汉军力量的了。因为洪承畴在黄台吉生前没有定下君臣关系,在清军入关的时候,崇祯又被农民军逼死了,也就是说洪承畴现在还处于无主状态,那么多尔衮自然就想收下这个有用的奴仆了。

于是多尔衮便直言不讳的对着洪承畴说道:“如果李自成真是这样一个狡诈多智的人物,那么我看十弟那边也是不太可能有什么进展的。既然我们不能在春耕之前击败李自成,那么我们就该考虑一下如何保证春耕,为秋天收获后再战做好准备了。不知学士在这件事上有什么能指教我的吗?”

如果黄台吉还在的话,洪承畴肯定是会拒绝多尔衮的拉拢的,因为他觉得黄台吉不管是雄心也好才能也好,都比多尔衮强的多,是一个足可以称帝的人物。但是谁让黄台吉暴毙了呢?现在的顺治皇帝不过是个顽童,根本不能承担起征服天下的责任,因此多尔衮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和范文程这些辽东汉人不同,洪承畴虽然觉得黄台吉不错,但他并没有得到过黄台吉的恩典,因为他的家族在南方不在辽东,因此让他在顺治皇帝和摄政王之间做出选择,其实并不难。

而入关后洪承畴所接受的内院大学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官职,正是来自于多尔衮的任命。从这一点来说,他接受的其实是多尔衮的恩典而不是黄台吉的。

因此单独在多尔衮面前的时候,洪承畴也稍稍放开了怀抱,向着他说道:“摄政王所言,下官以为极是。李自成拿到了江南的钱粮之后,实际上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我们不能断开江南同大顺之间的联系,那么以残破的北方是不可能同李自成长期僵持下去的。

现在不仅辽东和京畿一带的仓储已经空了,就连原本已经臣服于我们的士绅也多有怨言,因为他们的粮食也被征用了,在今年秋收没有下来之前,这仗确实是打不下去了。

更何况,京畿一带的圈地才刚完成,想要从这些土地上获得受益恐怕也要一两年之后,现在迁移到京城附近的旗人等于是在吃老本,如果不让他们安定下来,恐怕会有旗人偷偷跑回关外去的。这对于王爷你的大计是不利的。”

多尔衮也点了点头若有所思的说道:“你说的倒也不错,看来山海关那边还真应该放一个可靠的人,要是逃回关外的旗人太多,恐怕是会引发动乱的。”

不过多尔衮很快就回过了神来,把目光转移到了洪承畴身上,看着他认真的问道:“你说我们要打败李自成,首先要断开江南同大顺之间的联系?这事真的可能吗?以李自成的军势,江南难道敢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得罪他?”

第481章 多尔衮五

自从得到崇祯帝的死讯后,洪承畴就感觉束缚着自己的枷锁去了,他觉得自己现在就是耶律楚材的处境,虽然为从前的敌国服务,但如果能够帮助这个敌国安定天下,那么也不失为一代名臣。

对于儒家学说来说,儒学从来不是为民族和国家服务的,儒学就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只要能够帮助统治者开创一个盛世,那么儒者就获得了最高敬意。所以周天子尚在,但孔子却四处奔走寻找可以辅佐的诸侯,就没有去朝拜过一次这位名义上的天下之主。

满人虽然残暴,但只要愿意善待读书人,愿意捍卫名教,那么满人就是儒者可以服侍的主人。在旧主身死之后,洪承畴就已经正式接受自己是大清人的身份了,因此对于阿济格军失败的消息传来,他并没有感到幸灾乐祸,反而一直在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听到多尔衮的询问后,洪承畴沉吟了一会后便说道:“李自成现在之所以能够使用江南的钱粮,并不是说他已经得到了江南士民的效忠,他不过是借助了太子这个皇位正统继承人的身份,迫使江南各地官员接受都元帅府的命令而已。

明朝存继二百余年,江南也太平了两百余年,因此南方士民对于大明的怀恋还是要比北方高的。所以烈皇在北方大行之后,南方官绅拥立福王入继大统,立刻获得了南方士民的支持,不是因为他们喜欢福王这个人,而是福王身上流着朱家的血脉。

但是太子既然还在,烈皇又以身殉国,那么南方官绅拥戴福王入继大统就不是一件正确的事了。因为当年老福王正是在东林党人的抗争下才失去帝位继承权的,东林党人以此为功绩自我吹捧,使得江南几乎人人都知道老福王是怎么不适合当皇帝的。

若是其他宗室入继大统也就罢了,反正江南百姓对朱家宗室并不了解,谁来当这个皇帝都一样,只要他姓朱。但唯独福王入继大统,江南百姓是心存疑虑的,因为在东林党人的宣扬下,老福王就是一个胡作非为的皇子,被赶出京城后还占了河南数万顷土地方才满足。

即便是迫于形势让福王登基,江南百姓也不得不对福王的人品产生了怀疑。而东林党人为了保住自己当日反对老福王继承帝位的正确性,也不可能为小福王说什么好话,否则他们就失去了百姓的信赖。

正因为弘光朝建立的如此仓促,各方之间的关系都没有协调好,所以弘光朝从建立的那一刻开始,内部就存在了从龙功臣和南京官员之间的矛盾。这些从龙功臣既然扶助了福王登基,自然是要求获得回报的,但是南京所存在的六部官员却阻止了他们的上位,所以双方之间的矛盾就不可能和解。

之后马士英、江北四镇逼迫史可法等南京六部尚书退让,从而激起了东林党人和阉党余孽之间的党争,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李自成打着太子旗号南下,四镇纷纷投降也是有迹可循的,因为江南官绅并没有把江北四镇当成自己人,反而把他们当成了马士英用来压迫江南官绅的工具,同样四镇也不敢把江南当成自己的后方,因为他们知道南京根本不会派兵支援他们。

四镇既然打不过李自成,又有太子出面招揽,自然就放下武器了。而江南失去了四镇的屏护,弘光帝这个皇帝面对太子又不够名正言顺,江南自然也就无法人心一致的反抗李自成军了。

唯一让下官没有想到的是,李自成居然知道适可而止,没有令军队过江。虽然那样做的话,他确实有可能入主南京,但也将会彻底消灭掉南京这个代表大明正统的地位。

正是因为南京的存在,所以现在南方各省还能团结在大明的旗帜下,一旦李自成以武力进入南京,那么就代表大明的正统王朝已经结束了,如此一来,各地的官员和大明宗室就能打着恢复大明的旗号割据一方了。这也是董卓废帝之后,天下诸侯兴起的故事。

这对于本朝来说也是最不利的选择,因为李自成没有过江反而同南京达成了妥协,所以他就能够统合南方的钱粮和人力专心对付本朝。这也是我军一开始南下顺利之极,可等李自成从南方返回后,我军就接二连三的遇到了败绩的原因。因为李自成并没有分心二用,而是集结了手上所有的资源和本朝进行的对抗。

本朝虽然兵强马壮,面对蒙古各部及大明、朝鲜的围攻,依然能够一一击败,从而奠定了本朝立国的基础。但本朝人口终究不能和中国人口相比较,加上本朝立国于辽东远离中原,想要从辽东运输粮秣来关内损耗极大,我军若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击败李自成,那么必然会出现国中用度匮乏之局面。

昔日本朝可以通过晋商和辽东商人进口物资,但是当日那些商人运来的物资也大多来自南方,也就是说即便本朝虽然拿下了北直、宣府、大同,但是本朝的物资来源反而被切断了,因为这些商人已经不能沟通南北的运输了。

而相反的是,李自成现在却能源源不断的获得江南的钱粮,这样下去,满洲兵甲就算再犀利,也不可能饿着肚子同李自成交战下去的。更何况,现在本朝不仅要养满洲人,还要养那些投降本朝的大明官军,若是不能让他们吃饱饭,情况就会变得更加糟糕。”

多尔衮皱了皱眉头,他知道洪承畴说这么多有的没的,其实就是为了告诉自己一件事,不能再同李自成打下去了,否则连现在入关占领的这些地方都要丢掉了。

虽然有些不耐烦这些汉人绕来绕去说话的方式,满人此时还保留着许多部落民主时代的风气,虽然旗主对于旗下之人有着极重的权力,但是在王议政大臣会议上或军事会议上的发言却是不被指责的,比如莽古尔泰和黄台吉在会议上争论时拔出了自己的佩刀,这看起来是非常严重的事件,但是在此之前却并不是什么大事。

部族联盟时代,大家坐下来讨论事情,讨论到激烈处动拳头、动刀都是常有的事,因为部族联盟并不仅仅是友善部落的结盟,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一些敌对部落也不得不放下仇恨坐在一起,因此在会议上动用武力不是问题,在会后进行报复才是犯忌讳的。

黄台吉用这件事处置了莽古尔泰其实是不能服众的,这也是他之后不得不制造了所谓的莽古尔泰与德格类、莽古济格格曾经盟誓,将要危及自己的冤案,才在莽古尔泰死后吞并了正蓝旗的力量。这件事也是罗洛浑在文章中重点揭发的一个阴谋。

八旗亲贵们之所以默认了两白旗向两黄旗发难,也是不满于黄台吉在世的时候破坏了诸多传统,危及到了他们的权力和性命。所以多尔衮虽然获得了摄政的权力,可是却也不得不通过王议政大臣会议来推动自己的决定,因为这正是各旗容忍他摄政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的话,那么大家就只能靠刀子说话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黄台吉暴毙后已经朝着中央集权方向发展的满人政治又退回到了王议政大臣会议共商国是的阶段。在这样的会议上,哪怕是他这个摄政王也不得不被人当面指责,甚至多尔衮在会后也朝着人发脾气道:“黄台吉是先汗的儿子,难道我就不是先汗的儿子吗?你们在黄台吉面前恭恭敬敬的,却敢对着我大声辱骂,这是什么道理?”

习惯了和满人的说话方式后,对于汉官这种表面恭敬却看不清内心的说话方式,多尔衮其实是相当不耐烦的。不过他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汉人讲话要比满人有条理的多,许多满人虽然知道该怎么做,可就是讲不出道理来,于是争论就变成了拳脚相加,因为没法用口说服别人,就只能靠拳头了。

但是汉人们不管做什么都能讲出一番大道理,从而让你接受他们的意见,这一点多尔衮也是相当佩服的。所以虽然他鄙视汉人,却并不反对使用汉人。

听完了洪承畴的一番话语后,多尔衮也只能点头说道:“本王知道学士在担忧什么,本王不会放弃争夺天下的机会,崇祯既然已经不在了,那么大明也就亡了,南方那些士绅不敢为君父报仇,只想着拥戴新君做从龙之臣,由此可知南方无人矣。

所以当今天下能够阻碍我们满人夺取这个天下的,其实只有李自成而已。因此我们同李自成之间是不可能握手言和的。但是我大清为了砍伐大明这颗大树,打打停停也花掉了几十年时间,本王又怎么敢想着一夕之间就消灭李自成呢?

所以,和李自成的战争不会结束,但是暂时的停战有必要的话,还是可以考虑的。只是,本王想知道的是,学士究竟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江南士绅和李自成反目呢?”

洪承畴也不得不承认,满人从一个边陲小族成长起来是有原因的,努尔哈赤、黄台吉、多尔衮都可以算是一代人杰,虽然多尔衮的才能比之黄台吉还有所不如,但是在政治上的取舍还是相当有决断力的。如果换了崇祯帝面临这个局面,恐怕是死活都不会考虑同李自成议和的事情,而是非要把全部家当压上去和李自成对赌不可。

那样的话,即便满人能够击败李自成也不可能在关内停留下去了。因为从阿济格军的失败来看,顺军的战斗力比明军可强太多了,满人就算取胜也必定是惨胜,最终不过是给南方人捡个便宜而已。

第482章 多尔衮六

当然,洪承畴是不反对满人和李自成同归于尽的,那么他至少可以作为联清剿贼派的功臣重回大明了。毕竟在满人这边,代表大明邀请满人入关的武将是吴三桂,但是能代表文臣却只有他了,其他人都有着从贼的经历,很难和南边的士绅官员进行平等的对话。

不过多尔衮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没有糊涂到为他人做嫁衣裳,那么洪承畴自然也不会往这方面去引导,因为那样的话变数就太大了。如果满人和李自成同归于尽,而之后不是重建大明的话,那么他就很难为自己支持满人入关的行为做出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