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永昌 第87章

作者:富春山居

不过他也知道这件事不是他能够插手的,能够给那些读书人求个情也是极限了,永昌帝做什么都是有着自己的主意的,和他对着干显然不是什么好事,而且他对于道学家们也没啥好感,正是这些道学家们搞的父皇不肯南逃,让他一夜间就失去了父母。

因此平静下来后,他就集中精神的对着李自成回道:“新城的规划,有人向吾推荐了张涟张南垣,据说他在江南造了好多名园…”

李自成听完之后微微颔首说道:“请一个造园名家来规划新城倒也没什么,不过扬州新城的建设并不仅仅是造一座新的城市,这也是我们向天下人展现新世界的开始。什么是新世界?就是公理的世界。我们需要把新世界的未来缩小到这座新城中去,让它成为一座未来之城…”

第275章 新政90

11月8日中午,一队船只从长江上游缓缓靠近了瓜州渡口,把守渡口的小吏看清楚了船只的规制后就派人划着小船上去询问了。

船队中有两艘高大的楼船,马士英和阮大铖就在其中一艘上,两人站在二楼的窗口边上,一边观赏着江北风景,一边则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着。

“圆海啊,你说这太子到底要不要迎回去?不迎,恐南京那帮人又说我怀有不轨之心;迎,则又得罪了福王。这是两头受气啊。”

“瑶草兄你怎么又瞻前顾后起来了,咱们出南京的时候不都已经讲明白了么,太子不能迎回去,至少现在不行。太子不回去,南京还是你说了算。可要是让太子回去南京,那些东林党和复社之人,还能让你说了算?光是每日在太子面前攻击你,你都辩解不过来吧。再说了,现在南京城内的治安是你管着,太子要是在南京出点什么事,那可都是你的责任,你承担的起吗?”

现在的阮大铖已经完全靠向了都元帅府这边,因此说话之间毫无顾忌,但马士英却没有他这么不顾一切,毕竟他现在可不是没有其他路可选,因此自然会有所犹豫。

不过马士英也明白,其他路其实并没有什么可行性。对于他这种已经在身上打下了福王烙印的官员,其他各方其实已经很难再接受他了。相比起来,从大明这边跳到都元帅府这边,反而更合适一些,毕竟李自成还需要他这样的人把持着南明这艘破船的方向,其他人却只想着把他赶下船。

一阵江风吹来,马士英忍不住拢了拢外面的锦缎斗篷,这才开口说道:“可太子不回,我们如何压制的住朝野上下?太子若是久居扬州,这扬州就成为另一个头了,若是各地督抚以太子之令对抗南京之政,这朝廷还如何维持的下去?”

阮大铖算是听出来了,这位好友到现在还是在为大明考虑,并不希望就此消亡在自己手中。他心里不由撇了撇嘴,都到了这个时候了,连太子都不介意听命于都元帅府,他们这些做臣子的还着什么急啊。

不过在面子上,他还是正色向好友说道:“太子身边人才济济,他可不是孤家寡人南下的,所以东林复社诸人之前拥戴福藩时,说什么太子即便南下也无改于现实,但是现在他们还敢这样放屁吗?

那些东林复社之人,未必欢迎太子现在前往南京,因为太子一样可以拿掉他们的位置,而代之以身边的近臣。就算陈名夏也是复社中人,可他就没有自己的私人要安排吗?史可法他们不肯东来,除了没有面目见太子,也是担心被陈名夏压上一头吧,那样他们在清流中的声望就全毁了。”

马士英微微颔首,他心里是能够接受这样的分析的,史可法这些人自诩为清流,被自己逼迫着支持福王入继大统还情有可原,毕竟福王是亲藩么。但是他们居然提出了潞藩和桂藩的人选,都没有派人去北方打探太子和其他两位皇子的下落,这就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了。

这种事他这个奸臣干了也就干了,因为他不靠名声吃饭。但是东林、复社这班清流可是靠着名声才得到大量普通百姓的支持的,当他们的声望出现污点后,他们的影响力也就日渐衰退了。而且被他们称之为贤王的潞藩,也已经被南京百姓看破了手脚,潞王好古玩、好音律、好围棋,就是不好治国之事。

如今太子既然已经跑到了扬州,身边还有这么多来自北方的官绅跟随,东林党人又怎么敢跑来扬州触太子的眉头,见面时太子问上一句:为何要迎立潞藩?不管怎么回答,这个人在政治上都可以算死亡了。

马士英长吐了一口气,岔开了话题问道:“你见过永昌帝,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阮大铖沉吟了数息后说道:“有识人之明,用人之量,真命世主也。”

马士英微微转过头,神情有些异样的瞧了瞧老友,阮大铖看着马士英的视线楞了数息后,立刻辩解道:“我不是因为我自己才夸的永昌帝…”

马士英等一行数百人上了岸,大家都无心在瓜州城逗留,于是就干脆雇了船连夜前往扬州,瓜州这边也派出了使者通知了都元帅府。马士英在转运行李的期间,还在瓜州城内逛了逛,他发觉这个渡口城市已经完全恢复了战前的繁华。

虽然马士英并不是那种关心百姓疾苦的人物,但他是从亲民官一直做上来的,平日里还是会稍稍关注一下市面上的景象,毕竟百姓活不下去要造反这个道理他还是知道的。

而扬州这边景象,先是因为北方的溃兵南下劫掠了一把,之后又因为拥戴福藩入继大统的问题封锁了长江,因此他也知道今年扬州和江南各地都不大好过,因为贸易往来被官军给截断了。

扬州这边更因为湖广张献忠之乱,导致从去年开始就积压食盐了,因为没法往江西和湖广运输,盐商和船家都怕被官军连船带货都劫了去。苏松这边则主要是棉布的积压和长江粮食商道的断绝,这直接导致棉布价格大跌,而粮食价格大涨,市面萧条,百姓都叫苦不迭。

弘光帝之所以愿意退位让步,江南百姓怨气十足也是个问题,毕竟为了安抚五镇,他差不多把能花的钱都花了,现在李自成收服了四镇又要向南京拿钱,他也实在没法变出钱来,连南京城内的市民都开始说他的怪话了,现在再加税岂不是逼迫江南百姓全部都去投靠太子么。

既然左右为难,倒不如自己主动退下,还能保留藩王的待遇,也不算太吃亏。只是弘光帝能够甩手不干,马士英现在可不敢退,而他不退就要面对钱粮问题,不仅仅是南方各路官军的,还要面对都元帅府的索取。如果都元帅府的财政情况好一些,倒是能让他轻松几分。因此看着瓜州城内市面的繁荣,马士英的心情也是舒畅了几分。

11月9日中午,马士英等人的船队通过了扬州钞关,之后停泊在了南门外的广陵驿码头。鲁王等人在这里同马士英等人告别,自己入城复命去了,马士英等人则入驻广陵驿,等候都元帅府的召见。

扬州城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因此这位于运河西岸的广陵驿不仅宽敞也相当的洁净,马士英、阮大铖住进去也没什么不适应。马士英、阮大铖安顿下来后,就干脆在驿站内手谈了起来,一是为了消磨时间,二是等候来使。

两人手谈了一局之后,终于等到了来人,是莱阳宋氏的宋璠,其父宋应亨因为莱阳之战而死于清兵之手,因此甚是得到李自成的信任,不过他这次是代表着太子来探望两人的。

宋璠虽然没有加入复社,但他的三弟确实复社山左大社的主要成员,和复社也算是有着联系的。但是宋璠本人此时却无意卷入东林复社和马士英一党的政治斗争中去,因为在父亲去世后,他需要的是重振家声,而不是去搞什么政治斗争。

所以,在面对马士英、阮大铖时,宋璠表现的不远不近,并没有超出一个使者的身份。马士英、阮大铖面对这样的宋璠也是无从下手,不过他们倒是能从宋璠身上看到了一点端倪,那就是太子在扬州并不是完全受制于李自成,太子还是有着足够的自由行动权力的。

当慰问的差不多时,宋璠终于委婉的向两人暗示,太子希望他们明日去永宁寺拜祭先帝后就立刻去拜见永昌帝。

马士英听出了言外之意,但是他装作没听懂,反而向宋璠询问道:“南京百姓对于太子的到来,可谓是望眼欲穿,不知太子打算何时启程前往南京?”

见马士英装傻,宋璠只能挑明说道:“福藩刚刚退位监国,此时太子前往南京似乎也不太妥当。而且,太子年幼,尚需一段时间学习治国的道理,在扬州尚可以接触民间事务,到了南京,内阁六部还能让太子出宫吗?”

马士英的眼神闪烁了一下后问道:“这到底是太子自己的想法,还是?”

宋璠神情不变的回道:“有太子的想法,也有文华殿大多数人的意见。要不然,就请福王监国亲自来扬州迎驾,那么说不定许多人的想法也会有所改变的。”

马士英自然不会接这样的话,福王怎么可能跑来扬州,他要有这样大的胆子,现在他们也不会这么变动了。不过这话如果真的是太子授意的,那么马士英对于太子的评估都要高上三分了。

把宋璠送出了院子,马士英和阮大铖再次回到客厅时,马士英不由有些动摇的向阮大铖说道:“若太子真的是个有主张的,我们推动大顺和大明的合并,他日后真的会不介怀?永昌帝现在也不到40岁,未必不能有后,就算没有,他过继一个自家族人,也比选太子好吧?”

阮大铖微微颔首道:“说是这么说,但是这种事怎么能预见的到。当日太祖高皇帝能够预见太子走在自己之前吗?永昌帝想要考虑子孙的问题,至少要先把天下平定了再说。大明没有兵将,大顺没有民心,大家合作则还有快速稳定天下的机会,否则就可能是百年乱世的格局。说到底,永昌帝不过是给了大明一个机会,也给了自己一个机会,至于最后会变成如何,那就不是我们该管的事了…”

第276章 新政91

在明真观集会之后,李自成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断,很快就在大顺时报上发表了出来。随着大顺时报的总社搬迁到扬州,凭借着扬州众多的文人和出色的印刷技术,此时的大顺时报已经从五日一期改为了二日一期。

为了加强时报社的力量,除了周钟这个主编外,下面还设了三个副主编:顾炎武、徐夜、宋徵舆。三个副主编各带领一班人,每人编制一期时报,算起来就是六天一期,因此每一期的报纸内容还算得上精雕细琢。

当然,这种报纸刊发的速度已经远远高于一般的文社集子了。明末正是文人集社最为热衷的时期,这种文人集社最频繁也不过二三月一办,文社中人聚在一期写诗论文,然后集结出版,以邀文名,顺便再讨论一下政治,形成士林舆论。

把这么多天南海北的文人邀请到一起,哪怕是一省之内的集会,所需要的花费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因此这些文社活动的目的性其实都很强,就是谁出钱就吹捧谁。总不能你两手空空而来,走的时候还要带上程仪不说,还要把名声都揽走吧。

因此这样的文社,其实对于寒门子弟来说相当的不友好,他们参加集会却不能扬名,不参加集会则连结交友人的机会都失去了,最终只能成为他人扬名立万的踏脚石。如淮安这边文人组织的诗社,虽然参加诗社的人有穷有富,但是穷人发帖子集会时大家都是推辞不去的,而阎修龄一发帖子大家准保一个都不缺,因为阎家是盐商出身。

这种为了名利而召开的文会,最终出版的诗文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除了让文人自娱自乐外,几乎很难渗透到底层民众当中去。但是大顺时报不仅以白话文写作,上面还有着新闻、评论、故事和商情等不同的题材文章,再加上价格低廉且时效性高。

因此在淮安、扬州、镇江、苏州等地,报纸已经完全压倒了文社的小册子,成为了文人和市民阶层获取外部消息的首要选择。于是,明真观之辩很快就从报纸上传播到了江南,引发了极大的反响。江南之地的反应姑且不论,至少李自成眼下的扬州城,市民都是站在了支持李自成的一方。

在明真观被李自成迎头痛击之后,扬州的读书人又被市民们在背后刺了一刀,于是他们就开始退缩了。简单的讲,就是原本对于理学并不怎么支持的读书人在这样举目皆敌的氛围下,选择了和理学门徒进行了切割。

作为经济较为发动的扬州,本质上也是一座追求享乐的城市,对于所谓的“去人欲,存天理”之说一向不感冒。只不过扬州的财富来自于垄断性的盐业,那些盐商们虽然享受金钱带来的豪奢生活,却也知道没有权力是守不住自己的家业的,因此他们只能在发迹之后拼命培养家中的读书人。

有明以来,科考用书都是朱熹的著作,也就是说亲近理学思想更加容易中举。这就使得扬州的读书人一方面在内心并不相信理学,一方面却又整天把理学挂在嘴边。套用后世苏联人民的一句俗语:这些党的干部能背下每一本马列著作,但他们生活的比资本家还资本家。

但是当这些读书人意识到新朝并不待见理学之后,他们就立刻抛弃理学转而拥戴起都元帅府所提倡的公理了,这些公理和自然科学糅合在一起,又被称之为新学。实际上徐光启曾经有意识的推动儒学对于欧洲学问的吸纳,他称之为西洋新学。

徐光启的著作中包含了大量的西洋新学,而他所取得的最高成绩,就是建筑在西洋新学基础上的崇祯新历。只可惜徐光启去世的太早,他的弟子又被卷入了吴桥兵变事件,最终这批主张吸纳西洋新学的儒家开明士大夫们被保守派打压了下去。

而在李自成建立科学院以容纳新学之研究,创办报纸以传播新学后,被保守派士大夫打压下去的新学终于开始恢复。而李自成比徐光启要激进的多,他不再以儒学融合西洋新学为口号,而是直接在儒学之外设立了公理体系的新世界,于是西洋新学也就变成了新学。

并且在统一度量衡及各数学、天文、化学、物理单位之后,新学也出现了一个初步的框架。这个时候,新学已经不是一种来自西洋的知识,而是一种认识世界、研究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学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断,算是给新学下了一个结论,新学到底有没有用,应当看实践而不是取决于道德家们的评判。

当李自成于明真观前摆明车马对朱子理学进行否定后,一部分聪明的读书人立刻就转投新学的门下了。这也为正在筹备的扬州大学提供了不少生源,李自成对于这些投机者没有表现出什么不满,只要能够尽快扩大新学的影响力,他一点都不介意吸纳一些投机者,这至少能够消灭一部分保守派的力量。

不过,随着北方传来的最新鸽书,他也知道在扬州的日子呆不久了。当然李自成还能沉得住气,毕竟他知道另一个平行世界的历史,那段历史中农民军的处境可要比现在更加险恶,现在他至少还拿下了江淮之地,并迫使弘光帝退位了,农民军现在至少能够得到江南的人力和财力、物力的支援。

只是李自成身边的人得到了黄河防线失守的消息后,显然要比他紧张的多。比如陈圆圆就对他劝说过,“既然黄河防线已经破了,陛下何不再等等,看看徐州等地的驻军有没有变化。若是徐州等地也守不住,陛下就应当以淮河为防,这样真遇到了难以挽回的局面,陛下还能带着太子去南京,总比现在北上有更多的选择吧?”

至于张鼐等李自成所信任的将领则表示,不如让他们先带着人马返回徐州增援,而李自成继续坐镇于扬州,以为大军后盾。显然这些将领在黄河防线被清兵突破后,意志也有些动摇了起来,这使得李自成不得不于10日一早召集了一次在扬州的都元帅府军政人员会议。

平山堂内,李自成对着在座的二三十名军政大员开诚布公的说道:“前天从徐州传来一封鸽书,上面记载着一条情报,就是黄河防线已经突破,清兵从孟津到郑州两地读过了黄河,眼下正向着河南腹地深入进军…”

其实这个消息堂内只有一半人还不知道,不过听了李自成的宣布后,不管会前知道不知道的人,现在都可以公开的进行讨论了。一开始大家显然都是惶恐的,毕竟他们都没料到被视为天险的黄河防线会如此轻易的被突破。

不过在他们喧哗了一阵后,看到突然站起的李自成,终于又一个个恢复了安静。李自成站在那里扫了一圈众人,然后才开口说道:“黄河防线及山东部分地区,在之前总参谋部的军事演算中,本来就是会被清兵所突破的,只不过实际来的快了一些而已。

总参谋部的推演中,我军防御的关键还在于徐州到济宁的运河段和徐州到归德的黄河段,只要这两条线不失,那么清兵就无法进攻徐州以南的淮河流域。所以,清兵不过是在战术上小有斩获,可却并没有更改双方在战略上的对峙局面。

只要济宁、归德、曹县这块三角区不被清兵所占据,那么清兵东西两路军就难以会和,那么不管是进入河南腹地的清军,还是进入山东腹地的清军,实质上还是两支孤军。

而相比起依托运河南下的清军东路军,进入黄河的清军西路军其后勤压力是很大的。这也就意味着,当他们突破黄河防线之后,就要试图从当地老百姓那里获取军粮,河南本就是一个残破的省份,在驻扎了我军、前大明官军和乡土义勇这许多人后,已经很难再支持一支数万大军了。

所以,一开始清军西路军能够长驱直入,但是随着他们在河南腹地的深入,那么他们对于沿途百姓就会采取各种劫掠措施。当他们开始劫掠百姓的时候,百姓也就会远离清军,清军就要分出更多的小部队到更远的地区去征粮。

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原本渡过黄河时比较集中的清军部队,随着深入南方的征途,他们就会不自觉的摊成一个大饼。那么这就是我们的机会来临了,趁着清军分散部队的时候,先吃掉其较弱的部队,当他把所有部队收拢起来时,我们在集中兵力一举消灭其主力,则清军西路军必然失败。

所以,我们根本没有必要担心清军突破了黄河防线,这反而是我们消灭一支清军部队的大好时机。当然,为了消灭这支南下的清军部队,我们需要做好各种准备。

首先就是让我们的士兵吃饱穿暖,然后是给他们配上坚固的铠甲和优良的武器。接下来就是分析清军的进军路线,找一个能够一举围剿他们的地方。让我们的士兵走到这个地方建立营寨,准备设伏消灭他们。你们看,消灭清军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做好每一步的工作就可以了。”

李自成的演说让在座的众人都微笑了起来,他们倒是没想到李自成会把战争说的这么简单直接。不过众人原本有些紧张的心情,现在都放松了不少。因为他们听着李自成说的几步,确实蛮有道理的。

安抚了这些军政大员之后,李自成这才继续说道:“当然,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认为都元帅府和地方上的人员都要稍稍调整一二…”

第277章 新政92

平山堂内,坐在李自成左手第二排中间的顾绛,手中拿着一本硬木薄板夹着纸张做成的笔记本,用一支炭笔不时的记录着李自成发言的要点。

虽然这种用柳树细枝烧成的炭笔比毛笔用起来方便,但是不会用的话,不是用力过轻导致纸上的痕迹太淡,要么就是用力过重断了笔尖。不过即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炭笔的方便性和便携性依然掩盖了这些缺点。

如果是平时的话,顾绛还会研究一下,如何用炭笔写出和毛笔差不多的美感,不过今天么他把心思都用在了李自成的讲话上。

除了一开始的北方战情介绍及应对策略外,李自成今天抛出的行政区划和人事方面的变动,实质上大部分都是顾绛所在的体制研究办公室拟定的。

作为亲身参与者,顾绛自然是想要看一看今日与会者听到这些制度改革和人事变动名单时的反应。说实话,能够以他这般年纪参与到这样重要的制度变革设计的事务中去,确实是比较罕见的。而体制研究办公室中的一班人,32岁的顾绛还是年纪最大的一位,这也就说明顾绛并不是什么参与者而是主事者,这也就更为难得了。

顾绛带着一帮年轻人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设计了一个新的公务员体系,把这个计划报给李自成的时候他们是没啥感觉,只有感到完成了一件艰难任务的满足感。但是等到李自成就按照他们拟定的制度,准备拿出来实施时,他们又开始感到惶恐了,总觉得自己设计的制度似乎并没有那么的完美。

只是这个时候李自成却有着相当的决断力,看完了制度设计的方案后就一挥手决定道:“就用这个了,先把它颁发下去,从扬州府开始试验,错了再改就是了。”

顾绛可没有李自成这样的乐观,因此今天会议上他都已经准备好站出来面对质疑声了。只是都元帅府此时威望正隆,前两天明真观集会上当众发配30名道德之士去海外教化野人,居然没人敢站出来为这些读书人求情,就可见一斑了。

于是,今天这场军政会议上,李自成推出的制度改革、行政区划分割和一系列人事变动,基本没有听到什么质疑声。大家所关心的是,李自成何时北返把清兵赶回黄河北,让从而让天下安宁下来。

于是李自成所提出的一系列行政区划和人事任免都获得了通过,其中最要紧的几件事是:徐州、淮安、扬州三府,加上崇明县、滁州、和州三地,组成了江北省,由张家玉担任巡抚。

原本负责两淮盐业的督盐御史和总督漕运御史被裁撤。两淮盐场改为两淮盐运公司,盐运司改成了盐政局;扬州到济宁段运河成立了运河管理公司,江北巡抚衙门对公司进行监管。也就是说,过去位高权重的两淮盐运使及总督漕运两个职位都被降级了,大部分的职能都被商业公司所承担了起来。

李自成之所以要这样变革,自然是为了在漕运衰落的期间削减漕运的负担,十万漕军加上他们的家人几乎有数十万之众,这也是大明朝始终未能把漕运改为海运的原因,因为太多人靠运河吃饭了。但是现在战乱导致了南北对峙的局面,漕运自然是崩溃了,不少漕丁都去参加民团了。

漕军改为船运公司、运河管理公司和各码头管理者,这就等于是把这支漕军分化成了几个小部落。现在李自成想要动其中的一些人也就不用担心整支漕军发出不满了。

两淮盐运司的问题虽然比总漕衙门要好一些,但是两淮盐运司内部的僵化体制和盘根错节的胥吏关系,决定了李自成不可能把收税的权力交给这样一群腐败分子。在经过改革后,这两个衙门中的胥吏至少要裁撤三分之一,这就大大降低了都元帅府的财政支出,还顺便把权力从两个衙门的胥吏中拿了回来。

说起来也是颇为搞笑,虽然总督漕运衙门和两淮盐运司,都是显赫的职务,但是这两个衙门中实际掌权的却都是胥吏。因为这两个职位都是公认油水丰富的,所以不是皇帝所信赖的亲信就不能任职,而即便得到皇帝信赖的宠臣担任这两个职位,也很快就走人了,因为要给别人一个赚钱的机会。

这样一来,和商人进行交涉的人员自然是以胥吏为主。主官们在这两个衙门待的时间都不够翻阅旧档案的,于是漕运和盐运也就把持在了胥吏之手。主官也不敢得罪这些负责实务的胥吏,这样他才能安稳的收取商人的贿赂,然后安稳的待到任期结束。

以两淮盐运司衙门和总漕衙门的位高权重,把这两个衙门的胥吏整顿了,那么下面州县的胥吏也就老实了。而这两个衙门的胥吏之所以嚣张,无非就是我不干了,没人能接手我的工作,那么朝廷的损失就大了,于是朝廷也只能睁一眼闭一眼。

但实际上并不是没有人能接手他们的工作,事实上商人就能自己管理自己,但是无利可图的话,商人自然是不会去得罪这些胥吏的。但是当运河同盐场都改制之后,商人为了分享其中的利益,自然就主动协助都元帅府承办了这些事务。

而扬州的严打运动也打击了这些胥吏们的气焰,让他们意识到离开了衙门的保护,他们自己什么都不是。那些获得了都元帅府授权的街区委员会教训他们的时候,衙门只能保持沉默。

除了江北省的建立外,凤阳、庐州、安庆三府也设立了一个新省-安徽省。安徽巡抚任命了从郧阳归来的高斗枢,节制安庆巡抚。

高斗枢并没有出现在平山堂,因为他并不属于大顺政权的核心人物,李自成任命高斗枢为安徽巡抚,是因为他适合这个职位。作为刚刚收服的凤阳、庐州、安庆三府百姓,其实感情上更亲近太子,而这一地区最大的威胁其实是武昌的左良玉部。

高斗枢抵达扬州后即表明了立场,表示只忠诚于太子。因此以他的身份,更容易获得三府百姓的接纳。而作为一个抵抗了农民军数年之久的大明文官,高斗枢在防御战上颇有心得,这就意味着当左良玉东进时,他至少能够指挥地方军民抵挡一番。宣誓服从太子的高斗枢,从名义上来说也更有理由抵挡左良玉东进。

除了在江北新建了这两个行省外,李自成还宣布组建长江管理局、海关、税务司、检察院、法院、内务部、教育部等机构。内务部下属主要为警察部门,部长张凤翔,警察总监李栖凤。一批被裁撤的部队被转入了警察部,也算是减少了军中的不安定因素。

李自成将手中的制度改革和人事调动念完后,向着在座的众人问道:“这一次的制度变更大致就是如此了,除了一部分之前已经开始变革的,新的东西并不算多。我想,这些政策颁发下去应该不会引发多少反对,那么你们还要什么不同意见没有?”

邱俊孙不由出声问道:“要是从州县开始设置法院、检察院、警局、财政局、税务局、市政管理局,再加上一个议事会,那么原先的县衙和六房岂不是没什么事情可做了?这么多人要国家供养,州县养的起吗?”

邱俊孙的问题让几名文官都微微颔首赞成,显然他们也觉得新制下的衙门太多了。但对于李自成来说,就这他还觉得少了,毕竟近代化的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没有这么多政府机构,国家几乎对于民众一无所知,也动员不了他们做点什么。

但是在现在的小农经济社会中,这些部门的设置确实看起来有些浮夸了,因为农业社会没有这么多公共事务要办理,打官司和缴纳税赋,就是农民一生中遇到的最大的事了。

李自成伸手按了按自己的太阳穴,然后解释道:“对于那些偏远山区和交通不发达的农业区,暂时不会实施新政,因为乡村并不需要这么多专门的机构。

但是对于沿江、沿海的交通要点及手工业发达的大城市,则过去的县衙六房根本难以管理这么多事务,则衙门就会选择不管,当然地方官自称为无为而治。只是朕以为,假如这个衙门不管事,那么我们还设立它做什么?不是浪费民脂民膏吗?

朕的意思是,新政应当在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开始实施,或者可以制定一个标准,即城市人口在20万以上,才开始推行新政。总之,对于人口集中的城市,我们决不可能采用管理农村的办法,那样这座城市就不能快速的发展。

城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什么?是人力、物资和财富。假如我们不能管理好城市,把城市变成了一个大乡村,那么就等于是白白浪费了这座城市能够动员起来的力量。

至于说养人的问题,只要确实有这么多事务要解决,那么城市人口缴纳的税收就足以养活他们。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税收,既要拔鹅毛,又不能让鹅叫出来。而制定合理税收的前提有两个,一是了解市民的收入情况;二是确保有足够的税务人员去收税…”

李自成的回答让几位文官很想说点什么,又觉得没什么可说的。能够坐在平山堂内的文官们,至少在新学的态度上是持开明态度的。李自成所提出的税收制度是和国家预算制度相匹配的,过去大明人习以为常的量入为出,到了大顺时期就变成了量出为入。

在李自成看来,每年的国家预算统计出来之后,就应该对税收进行调整,以尽可能的满足预算。如果当年税收不足,那么就应当以未来的税收作为抵押借债满足预算。李自成的财政主张之前已经争论过许多次了,现在坐在这里的都是认同者,他们自然反对不出什么。

第278章 新政93

在李自成宣布了新政及关于自己北上的行程后,这场军政会议也就算是结束了,接下来大家就该各自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不过这个时候李自成又留下了张鼐、张家玉、蒋臣、周钟、顾绛五人,目视着其他人离开了平山堂后,李自成这才收回视线对着留下的五人说道:“刚刚的会议上朕说了,最迟在本月底,朕就要带兵北上了,你们五人将会留下来主持都元帅府驻扬州留守司的日常工作。

之前朕说了各部门日常主要负责的工作,但这种列举法并不能处理一些意外情况。所以朕把你们留下来,想要和你们交代一下朕对于未来大顺的一点设想,你们也可以视为我大顺的建国纲领。

这样,你们之后遇到了突发状况,不必去管朕有没有交代过类似的问题,只要看看是否符合朕所说的建国纲领,就可以拿出符合纲领的解决办法了。只要是符合朕所提出的建国纲领的政策和行政指令,那么就代表了朕的意思,你们五人中有三人赞成,就可以以都元帅府扬州留守司的名义发文。”

张鼐和张家玉听了这话都微微皱起了眉头,他们觉得在出征之前讲这样的话似乎有些不妥,不过两人想了想还是没有挑破这一点。蒋臣只是认真的注视着李自成,想要听清楚李自成所言的建国纲领究竟是什么,并没有想到其他。

周钟则意味深长的打量着堂内的其他四人,他听出了李自成话语中的另一层意思,在李自成北上之后,扬州这边就是他们五人做主了,只是这四人中谁才是他的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