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永昌 第92章

作者:富春山居

但是揭暄来到了淮安军官学校之后,却突然觉得自己的学问有些不够用了。虽然过去31年里,他学习的学问称得上广博,但是和科学院正在研究的学问相比,就有些杂乱而不成体系了。

这个时候,揭暄对于军官学校的兴趣就没那么大了,他现在就想去科学院去见识那些他过去没有听说过的学问。因此在同李自成交流的时候,他不由自主的提出了这个问题。

李自成和揭暄谈的也很愉快,他对于揭暄的请求思考了片刻后说道:“你想去科学院没什么问题,我会通知科学院准备一场考试,看看你的程度是否能够进入科学院。毕竟科学院肩负的是研究任务,假如学问不足的话,进去也没啥意义。不过,我更希望你能整理出一份教案来,好让各教官进行学习…”

第291章 军事思想的改变

旧城内的军器所主要督造各类铠甲,有全铁甲式样的骑兵甲和步兵甲,也有较为廉价的镶嵌铁皮或锁子甲的棉甲。

负责管理军器所的是李自成的老部下俞彬,李自成在军器所内转了一圈,发觉军器所内井井有条,工匠们各施其职,材料和工具也分门别类保管的很好,不由好好的夸了俞彬一顿。

俞彬并没有为此感到洋洋得意,反而向李自成进言道:“陛下,自从我们改进鸟铳的口径和作战时的射击距离后,臣以为铠甲实际上已经没什么作用了。

就拿过去口径较小的鸟铳来说,80步外也能击破湿氊被二层;五十步之外,能击三层四层。对于这种旧式鸟铳,铁甲外再套一层棉甲,则30步外只要不要被打中面部就可无忧也。

但是现在打造的重型火绳枪,铅子重1.5两,是鸟铳所用铅子重量的5倍。减重型火绳枪,铅子重7.56钱,是鸟铳所用铅子重量的2.5倍。

重型火绳枪在60步内可以打穿三重甲,减重型火绳枪35步内也能打穿三重甲。而根据条例,火铳手的齐射距离为30-40步。也就是说,在这个距离上穿三重甲的敌兵已经不能依赖铠甲挡住铅子了,而三重甲是人能负担的极限,再多一重已经不能走路了。

因此臣以为,在重型火绳枪普及后,全铁甲和棉甲的防御力已经没有了区别。与其继续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去制造全铁甲,倒不如制造少量的全铁甲,多制造一些棉甲。一副骑兵甲16两,一副步兵甲12两,而一副棉甲只要4-5两。为何不多造棉甲呢?”

对于俞彬的建议,李自成很是高兴,他夸奖了对方几句后说道:“你的想法还是很好的,朕其实也早就在考虑这个问题了。只是在条例尚未落实下去之前,朕担心擅自改变铠甲的配备比例会引发军中将士的恐慌,所以才一直没有向总参谋部和军议府谈及此事。

现在既然你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那么干脆你打一份报告上来,说明一下火药武器对于铠甲的破坏能力,然后朕再让总参谋部和军议府共同讨论此事。毕竟铠甲的配备方式是和作战方式分不开的,如果不能让将士们理解这一点,好心未必能成就好事啊。”

俞彬若有所思,他倒是没想过军中将士们的感受。虽然他经过数次实验证明了铁甲和棉甲在火绳枪面前的防御力是一样的,但是对于那些直接面对敌人的将士们而言,自然是防御力越强的铠甲越好,他们并不在意能否防住火药武器,他们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安全感。

看过了军器所的制造能力,又询问了一些物资补充的问题后,李自成这才离开军器所去视察了练兵大营。位于淮安旧城的练兵大营,除了整顿前大明投降官兵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为山东战场提供援兵,又或者作为淮河以南的第一道防线。

这里一共有35个团,其中15个团是具有一定军事经验的老兵团,另外20个团则是新招募的士兵,总数约为3.5万人。

李自成看了两个团的操练外,主要还是去看了看营房、食堂和医院。郭升确实是一位循规蹈矩的前大明将领,大营内的一切设施都照着条例完成的很好,有些条例没有说明的地方,郭升也按照自己的领兵经验进行了补完。

李自成看的很满意,正准备离开大营时,郭升和赵应元却都向他提出了想要到前方战场去的要求。看着两人诚恳的请求,李自成心里倒是能够理解两人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请求。

大明中期之后军队组织能力退化,兵为将有于是成为常态,而到了崇祯年间,领兵的将领几乎就是一个个小军阀了。李自成设立都元帅府,设立总参谋部,实际上都是在收拢各级将领手中的军权。

郭升和赵应元都不是李自成的嫡系,他们独自在外领兵时,拥有着较大的自主权力,但是被李自成调动到淮安大营训练新兵后,就失去了对军队的独立领导权力。淮安大营的后勤和调动兵力的权力可不在他们两人手中,因此现在两人大约都有了一些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的想法。

只是李自成辛辛苦苦才把这些将领和军队分开,从而对各部军队进行整编合并,从而加强了都元帅府对于军队的控制力,又怎么可能让大顺军队再恢复到过去的封建军队组织形式。

不过心中这么想着,李自成口中却还是对两人安抚道:“打仗还怕没的打吗?朕把你们安排在淮安可不是让你们在这里养老的,朕是把你们当成了秘密武器,预备在关键时刻用在关键的地方的。

现在清军从山东、河南分两路来袭,山东这一路又被泰山和沂蒙山分为两个部分,一路沿着运河而下,一路则绕胶东半岛而往鲁东南而来。运河这边有济宁和徐州挡着,朕是放心的,但是鲁东南这边朕还是有些担心的,若是杨御藩和高杰不能稳住胶东半岛的形势,那么就只能依赖你们顶上去了。

和他们相比,你们才是自己人么。朕这次往徐州去,淮安这边的士兵一个不调,你们一定要好好训练,以待都元帅府的召唤。”

郭升和赵应元不疑有它,两人在山东的经历算不上愉快,对于山东士绅和山东官兵基本不怎么信任。因此李自成对于杨御藩和高杰的怀疑,他们觉得这是常理。因此和李自成交谈了一会之后,还是接受了李自成的安排。

李自成离开了旧城,回到了新城北门的都元帅府分司衙门时,天色已经昏暗了下来。分司的三位主要负责官员:杨承裕、周之夔、周亮工,都站在了大门外迎候着李自成。

李自成翻身从马上下来,向着三人打了个招呼后便说道:“这天气可真是够冷的,咱们就不要在门外挨冻了,都进去说话吧。顺便叫人弄几个热乎乎的炖菜,这么久不见,咱们君臣也坐下小酌一杯。”

杨承裕一边为李自成抓住马缰绳,一边热情的回应道:“陛下有意,臣等自然是要奉陪的。陛下此行收四镇,迫福藩退位就国,天下一时为之侧目,确实应当好好喝上一杯啊。”

李自成哈哈一笑,然后搂着杨承裕的肩膀向大门内走去,口中说道:“还是老杨你爽快,朕找别人喝酒,他们都扭扭捏捏的,甚不爽利。好似朕喝醉酒就要耍酒疯似的,一个字,没劲…”

跟在两人身后跨过门槛的周之夔对着身边的周亮工比了两根手指,虽然他面无表情,但周亮工却莞尔一笑。听着李自成和杨承裕谈笑自若的向内院走去,周亮工不由小心的观察了一下周之夔的表情。

淮安分司这里虽然以三人为首主持日常事务,不过若是论资历的话,崇祯四年进士周之夔显然要比原钦天监博士杨承裕强的多。但是谁让杨承裕投靠李自成较早呢,所以他们两个进士也只能被一个博士死死的压了一头。

要是过去当然是无所谓的,毕竟从北京撤退的李自成看起来前景有些不妙,大家不过是暂时在大顺的屋檐下躲一躲雨,日后如何还未可知呢。只是谁也没想到,江北四镇这么稀烂,弘光朝稀里糊涂就垮了,这下大顺就不是临时躲雨的屋檐,而有可能是长居的宅邸了,因此有些人就忍不住想要争一争位置了。

不过看着李自成和杨承裕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似乎有些人的位置很难撬动啊。带着这样的想法,周亮工跟着走进了后院的小客厅内。

不大的房间内点着两盆木炭,这种银霜炭不仅没有什么烟火气,而且很耐燃,一向是大户人家冬季常备木炭,两盆木炭已经足够让整个房间内温暖如春了。

李自成走到一处火盆前坐下,一边烤着火,一边向着三人说道:“朕也不说什么客套话了,徐州那边催得紧,最迟后天我就继续北上了。你们这边有什么要汇报的,最好能今晚都汇报了,明天朕还要去船厂视察,然后就直接北上了。”

听了李自成这话,杨承裕就迅速接道:“淮安分司主要的任务就是:催征各处的钱粮物资;安排南北转运;督促各项物资的生产。

既然陛下这么着急北上,那么臣等就这三事向陛下做一个简单的汇报好了。先说粮食征收一事,根据我们的调查和计算。都元帅府控制下的河南地区,有耕地10.4万顷;山东地区有耕地25万顷;南直隶地区有耕地30万顷,总计65.4万顷耕地。湖广、陕西、山西等地未计入。

根据各省人口计算的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功,都元帅府给各地定下的秋收税额是:河南每亩均纳税0.08石小麦或小米;山东每亩均纳税0.09石小麦或小米;南直隶每亩均纳税0.11石大米;总计征收粮食638.2万石。此次征收都以实物计,根据各地的上报,完税比例约为7.5成,也就是478.65万石。

另外向各地提出的征购粮食数目,河南为每亩0.1石,山东为每亩0.15石,南直隶为每亩0.3石;总计1746万石。陛下要求借粮不超过亩产的20-25%,现在大致为10-15%,现在大致完成了任务的4成,我们认为至少能达到6成,也就是征购1047.6万石。

我们对都元帅府供给人员的粮食标准是:前线作战部队每日3升粮,后勤及后方人员减半。以前线30万军队和后方150万人员计算;之前规划的5个月作战期限,将耗费472.5万石粮食。当然这只是基本口粮的计算…”

第292章 酒席

在数枝蜡烛照耀下,小客厅内倒也甚是明亮,李自成坐在一张用棉布垫着的太师椅上听完了杨承裕的汇报,看着一旁桌子上的酒菜已经上齐,李自成便起身对着三人说道:“这么看来,我们至少不用担心军队的吃饭问题了。来,我们也开吃吧…”

杨承裕、周之夔、周亮工三人围着李自成在桌边坐下,就在杨承裕为李自成倒酒的时候,周之夔终于找了个空档对李自成说道:“到明年秋收最多也就剩下十个月时间。眼下我们的粮食已经足够充分了,这还不包括从湖广购入的大米数量,所以这征购粮食一事是否可以暂停。现在民间对于征购粮食一事,怨气可真的不小。”

李自成并没有立即答复周之夔,而是先举杯敬了三人,向三人表示感谢这些日子的辛苦,放下了酒杯后他才说道:“章甫有怜惜百姓之心,朕觉得很好。

只是朕虽然没有读过书,却也听过这样一句话: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三位都是饱读诗书之人,应当比朕更了解这个道理才对。

征购粮食这件事,本身就颇多非议,都元帅府好不容易才达成一致意见落实下去。虽然民间颇有怨气,但他们也只是抱怨几声,并没有对征购粮食一事的正确性提出质疑。

可如果我们要是中途中止了这一政策,那么那些没有被征购到的农户未必会感激都元帅府,而那些已经被征购粮食的农户就会对这一政策提出质疑了。到时他们要求都元帅府退回粮食,我们是同意还是不同意?”

周之夔顿时说不出话来了,边上坐着的杨承裕嘴角微微上扬,周之夔这些日子里颇有和他争锋的意味,看着李自成给对方吃瘪,他心里自然是颇为畅快的。

不过,杨承裕还是很快就收敛了自己的笑容,为周之夔从旁说情道:“章甫向来注重百姓的呼声,他向陛下提出这样的劝谏,应当是来自于百姓的要求吧,到不是说他对陛下有什么意见,还请陛下宽宥之。”

周之夔冷冷看了杨承裕一眼,正想要说点什么时,却感觉有人拉了拉自己的衣襟,他下意识的回头瞄了一眼,却见周亮工对他微微摇头,似乎是要求他不要反驳杨承裕的话。

李自成拿着酒壶为三人的酒杯斟酒,似乎对三人的举动一无所知。不过他心里却如明镜一般,杨承裕因为不是进士出身,所以对于自己的命令向来是不打折扣的。而周之夔、周亮工这两位进士,却一直都想要恢复过去的时代。

什么是过去的时代,就是圣天子垂拱而治,下面的事情就交给官员去办。这想法有错吗?李自成觉得也没啥错误的。人家苦读十几数十年,自然不是来当皇帝的奴才的,否则不如从小割了入宫更方便接近皇帝么。

中了举,当了官,接下来自然是享受荣华富贵,这辈子享受了不算,最好生生世世都能享受下去,这就是所谓的名门望族。但是,名门望族的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需要有人给养的。

江南的名门望族,一年开销几万两都不算多,但是一名自耕农干一年的净收入也就十多两,一家名门望族一年的生活费至少需要一两千壮劳力不吃不喝的工作一年。他们凭什么无偿占有这么多人的劳动成果?无非就是权势两字而已。

利用权势侵占田地,利用权势强迫佃户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利用权势迫使佃户交出大半劳动成果,利用权势把自己的税赋摊到其他人的头上去…总之,这个官是为守护家族而当的,不是为了皇帝的江山而当的。

还有什么比在国策上施加影响力更能昭显自己的权势?因此大明的官员很乐意替自己的家乡争取一些福利,这不仅可以树立家族的名望,也能让自家获得好处。能够用国家的损失来补偿被自家压榨的百姓的不满,何乐而不为。

只不过李自成并不打算和这些人继续圣君贤臣的游戏了,因为搞家天下就收不上税,收不上税就养不起兵,养不起兵就没法打赢建奴,那他就得上断头台,这显然不是什么好的选择。

再次敬了三人一杯后,李自成把目光转向了周亮工问道:“元亮,你来说说,现在的赋税加上粮食征购,对于农民来说到底负担如何?”

周亮工放下酒杯思索了片刻,向着李自成谨慎的回道:“田赋加上粮食征购,就总量上来说,并不比之前的田赋加三饷少多少,就账目上来说还可能更多一些。但是,考虑到私下加派的减少,却也不能讲现在农民的负担更重。

不过,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功两样政策却极大的减轻了底层百姓的负担,虽然我们现在征收的粮食总数没有减少,但是赋税的承担主体却从中下农户转移到了中上农户身上,有田产的农户交税比例上升了,无田户则少了许多税。

今年的税收和粮食征购实施,应当是不会出现问题的。只是…”

看到周亮工有些犹豫的样子,李自成于是追问了一句,“只是什么?”

周亮工这才说道:“只是,一些自耕农和地主对于征购政策很是不满,为了防止被都元帅府征购他们的粮食,他们选择大手大脚的浪费,有的人天天吃白面,有的人则杀了家里未养大的猪吃肉,他们觉得与其被都元帅府收走,倒不如吃进自己的肚子。若是这股风潮继续发展下去,臣担心明年春耕会有抛荒现象。”

周之夔这时也乘机插了一嘴,“臣正是担心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才希望陛下能够停止粮食征购的政策。若是任由这样的局势发展,不仅老百姓会在背后非议都元帅府,也会拖累到明年的农业生产…”

李自成喝了一杯酒后说道:“征购粮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军队的粮食,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建奴从民间获得粮食。都元帅府要考虑的是当下,要是当下都过不去,还考虑什么以后?”

李自成的反问,让周之夔、周亮工都默然了,只有杨承裕还是坚定的站在了李自成这边回应道:“陛下说的不错。建奴南下来势汹汹,河南、山东两地的豪门大户几乎没有人肯站出来抵抗的,甚至还在我们背后插刀子。我们不征购这个粮食,他们也还是要乖乖送给建奴的。”

周之夔顿时不满的说道:“难道我们征购了粮食之后,建奴就不会对他们征收粮食了?到时建奴不还是要抢走他们最后那点口粮?我们既然不能保护他们,至少也得给他们留条活路吧…”

周亮工注意到李自成眼中闪过了一丝不快,于是便赶紧岔开了话题说道:“眼下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征购的粮食会激发百姓的不满,还有个问题就是运输能力的不足和储粮仓库的装满问题。若是继续实施征购政策和集中收储,就会出现运粮难及粮食无处存放的问题。或者,我们可以减少湖广粮食的采购数量,和将一部分粮食存放于地方。”

李自成摇了摇头说道:“湖广的粮食是用布匹和食盐交换来的,今年湖广地区的收成不错,加上去年湖广粮食外运不多,因此湖广粮食的价格相当的廉价。如果我们不采取无限收购的政策,那么湖广来年的农业生产肯定是要受到打击的。

都元帅府对于湖广的控制相当的薄弱,贸易是增强都元帅府在当地影响力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不可能切断同湖广的粮食贸易。至于说把粮食储备在地方上,淮扬及凤庐等地还行,但是河南及山东地区就不行了,因为建奴的进军速度太快,我们不能保证地方上的粮仓不被建奴缴获。

朕之前说过,税收应当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不仅仅是一个制定税赋的原则,同样也是降低征税成本的措施。对于那些超出都元帅府需求的粮食,应当转变为对于地方上的济贫资金和道路、水利建设投资。

简单的说,这个时候你们应当考虑的不是中止粮食征购,而是应当考虑如何把超过需要的粮食分配给需要救济的贫民家庭,或是用于地方建设项目。

比如元亮说,一部分自耕农和地主用吃光用光粮食储备来对抗都元帅府的粮食征购政策,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制定一些农业政策,奖励明年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地主。经济作物的收益要比种植粮食高,还不用担心被都元帅府征购,那些聪明人一定会响应这样的宣传的…”

对于李自成的异想天开,周之夔有些不解的问道:“可是农民都去种棉花的话,那么他们吃什么?粮食价格岂不就涨上去了?”

李自成拿着一杯酒,点了点头说道:“是的,粮食价格会涨。但我们鼓励河南和山东农民种植棉花,不代表其他地方就不种植粮食了。而且,粮食价格的上涨也会带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样他们就会放弃和都元帅府的消极对抗了。”

注视着李自成的周亮工突然想到:“照这个理论,都元帅府完全可以在南北各省来回实施粮食征购和农业补贴,农民们岂不是一年年的被收割…”

第293章 船厂新气象

11月28日,李自成坐船离开了淮安城,来到了清江闸附近的清江船厂总厂。和上一次他来时不同,冬天的船厂外场虽然冷清,但是厂内的车间内却干的热火朝天。

陪同李自成参观船厂的李允祯、陈德两人,路上向他介绍道:“…自从陛下对船厂进行改制并提高了船只的造价后,工厂内工匠们的劳动积极性就提升起来了。因为工匠们的劳动积极性很高,所以在造船之外,我们还承接了一些其他非造船的业务…”

崇祯时期的清江船厂虽然已经远不如永乐时期那么风光,甚至连造船业务也被杭州造船厂抢走了大半。但是在崇祯末年时,它的厂区沿运河绵延几达23里,养活的工匠及相关人员也还有3万出头。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造船业就是技术集中度最高的产业,可以说这个时代所有的手工业,没有不囊括在造船业内的。因此,造船厂承接一些其他非造船的业务,在技术上其实毫无问题。

当然,最适合于造船厂承接的业务还是木制作或铁制作,这两个行当有足够的业务量让船厂承接,也能充分的发挥船厂的技术和机器优势。而对于现在的都元帅府来说,没有什么比造枪炮和弹药更加迫切的需求了。

因此,清江造船厂很自然的就转入到了军器生产的业务中。不过李自成站在一处十几米的高塔前,看着上面如雨珠一样倾下的铅水,落在下面的大水池中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铅弹,也终于忍不住发出了赞叹之声,这景象太特么壮观了。

陈德在一旁略显得意的向李自成说道:“我听那些传教士说,欧洲制造霰弹用的就是这样的方式,用的就是下雨时雨水成珠的原理,于是我就让工匠们试验了一下,不料竟然就成功了。可惜的是,这些铅弹用于大炮的霰弹很好用,但是想要用于士兵们的步枪弹,就需要找人专门挑拣,还不一定合适。”

李自成当然知道不太可能合适,毕竟在这个手工打造枪管的时代,枪管的大小都不一样,怎么可能指望制造出一种通用口径的铅弹。不过他倒是知道这问题的解决办法,因此随口向陈德说道:“挑出的铅弹比枪口小一些就可以,然后用油浸小块亚麻布或鹿皮包裹塞入,就不会担心铅弹掉出来了。

另外给每把枪配一个铅弹模具,铅块可以直接在篝火上加热融化,因此士兵可以自己加工,我们只要给他们发放容易携带的铅块就可以了。那么大号的铅弹加工方式有没有节约人工的办法?”

陈德一边赞美了李自成给出的解决方案,一边则回道:“大号铅弹,我们采用了一种温水斜坡法,效果也还不错…”

造船厂中还有一个造炮所,不过现在只能造一造虎蹲炮和小号的佛郎机炮,红夷大炮还在制作泥模中,至少要一个月后才能开始试铸。于是李自成很快就转去了下一个车间,造枪所。

应该说,造船厂的铁匠们制造枪支还是没啥问题的。徐州军器监定型的重型火绳枪及减重型火绳枪,造船厂都制造出来了。李自成参观了造枪车间内的制作过程后,还去了车间外的试枪靶场进行了试射,陈德除了火绳枪外,还带了一把不用火绳的火枪。

看着这把外貌和重型火绳枪差不多,只是多了一个侧面火药池和夹着燧石的鹤嘴,李自成拿在手中翻来覆去的看了许久才向陈德问道:“这就是徐州军器监复制出来的自生火铳?”

陈德点了点头说道:“也不能说和之前京中制造的自生火铳一模一样,军器监那边根据转轮火枪进行了一些改进。现在的问题是,好的燧石难找,发火用的钢片有些贵,这样一把自生火铳,光是成本就抵得上重型火绳枪的售价了,我们测算了一下,这把枪的售价至少要12两才能不亏本。”

李自成拿着这把自生火铳在陈德的指点下装好弹药朝着30步外的靶子开了一枪,然后走上前去察看,发现子弹从边缘穿过了木靶,差一点就不知飞哪去了,不过看着木牌上被切出的圆孔,也知这一枪的威力之大了。

注视着木牌思考一下,李自成向着陈德说道:“12两虽然有些贵,不过大规模制造的话应该能降下来。就目前来说,陆军需要的更加可靠和能够直接投入实战的火药武器,火绳枪显然更适应陆军的需要。

但是对于海军来说就不一样了,海军现在的战斗任务不重,而且他们遇到的对手也大多无甲。所以,我可以替海军先订购1000支,就12两一支。不过你们要削减口径,从点七寸降低到点五寸就差不多了。另外船上狭窄,我看全枪的长度不要超过39寸…”

李自成最后总结道:“我希望你们对燧发式火枪进一步改进,增加它的可靠性。当它和火绳枪一样成熟可靠之后,再去考虑它的适应性。那么陆军就会考虑用燧发式火枪取代军中的火绳枪。现在你们每天能够制作几只枪管?”

陈德一边思考着李自成提出的要求,一边回道:“目前每天能制作15-18支枪管,每个月大约能制作500支火绳枪。不过厂里的工匠们已经开始研究一些机器以取代人手完成那些比较耗工的工序,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铁料和木炭的来源。最好的生铁还是广铁,其次为建铁,其他地区的铁料都不太适宜精锻…”

李自成听后便说道:“现在南方已经暂时不再同我敌对,福建郑氏也和都元帅府达成了合作。广铁和建铁的来源应当问题不大,我会督促扬州的军需处给你们调配铁料和木炭…”

看完了造枪所之后,李自成还提出一个要看的地方就是比较没有技术含量的铁丝拉拔车间。对于目前的顺军来说,火药武器和带刺铁丝已经成为了最急需的物资了。对付游牧民族,铁丝网加火枪就是无解的搭配,美国人在马克沁机枪没发明之前占领中部大草原,就是依赖于铁丝网把大草原分割成了一块块农田,然后用肯塔基长枪把印第安人从草原上驱逐了出去。

控制着蒙古草原的满清已经获得了游牧民族的优势,虽然过去在关外同明军作战时,建奴依赖重步兵配楯车的战术屡屡击败了明军。但是根据总参谋部对于建奴五次破关的作战总结,发觉建奴已经越来越依赖于骑兵突击的战术。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关内明军的战力太弱,除了守城战后几乎不能同建奴野战,且卫所兵因为缺乏操练,根本不知如何结阵,已经和种地的农民没啥区别。面对这种农兵,建奴以几十重骑兵就能击溃上千,因此建奴在内地的作战已经越来越少用步兵进行结阵进攻,相反以少数精骑突入官军防线之后,切断各城之间的联系,然后一一击破的攻城战却越来越多了。

想要在平原地形上阻止骑兵的进攻,没有比布置带刺铁丝网更方便快捷的方式了。只要能够迟滞骑兵的突击,占有数量优势的步兵就可以进行反击了,如果再加上几把火绳枪,那么哪怕是训练不足的农兵也足以消灭一小队骑兵了。

因此,在陈德把重点放在枪支制造上时,李自成反而对于铁丝拉拔这种初级工业品更感兴趣。只要能够制造出大量廉价的带刺铁丝网,他就要教会那些游牧民族什么是工业的力量。当然,约束带刺铁丝网生产的,依旧还是大量合格的生铁,和把生铁加工成合适熟铁的生产方式。

当李自成参观完几个重点项目返回总厂的办公室后,李允祯也带着几名工匠和一艘船只的木模型来到了办公室,李允祯向着李自成介绍道:“这就是我们根据陛下从扬州让人送来的西洋船的图纸复制出来的模型,这两位是郑氏派来的船匠,他们曾经在马尼拉制造过类似的大帆船,这位是本厂最资深的船匠,陛下可以就船只方面的问题询问他们。”

李自成放下了茶杯,看着摆放在面前桌上的华丽帆船模型许久,方才向着这些工匠问道:“朕想要建造的不是和这艘西洋船一模一样的船只,朕希望能够借鉴这些西洋船只的结构,设计出一种能够跨越大洋的远航船只,上面还能搭载数十门火炮…

简单的说,朕希望建造的应该是几类适应不同需要的船型。第一类自然是专门用于在海上进行炮战的军舰;第二类是能够跨越大洋的商船;第三类是能适应恶劣海况的探险船。不知你们能否设计的出来?”

几名工匠小声讨论了一会,就有人向李自成说道:“跨越大洋的商船这个难度最小,我们现在就能制造出来。实际上,西洋人的夹板船已经证明了是最适合跨越大洋的船型,因此只要在福船的船型上加装龙骨肋骨和夹板,改进后的福船就可以跨越大洋。

能够在海上进行炮战的军舰,我们认为能够跨越大洋的船只就能适应大炮轰击时的反坐力,就是还需要一点测试。就是这个适应恶劣海况的探险船,陛下指的恶劣海况到底有多恶劣?能否给一点指示?”

李自成沉吟了数息后点了点头说道:“是朕操之过急了。探险船的设计先搁置好了,等海军在海外遇到具体的海况,到时再提出要求。你们先设计商船和军舰,必要的测试朕会拨给经费…”

李自成在清江船厂待了一日,29日一早启程继续北上。12月1日抵达宿迁,修整一日后,李自成随即弃船登陆,带着近卫骑兵先行返回了徐州。12月4日上午,李自成终于抵达了徐州,刘宗敏、李过等将领及徐州官员在东城门外迎候,将李自成接入了城内。

第294章 清军动向一

当李自成从东城门进入徐州时,发觉此时的徐州城已经大大的变样了,不仅街道变得干净了,临街的房子也开出了不少商铺,看着站在街道两边对自己行注目礼的群众,骑在马上的李自成回报以点头微笑和挥手致意。

他耳边不时还能听到远处敲打铁器的声音,叫卖商品的吆喝声。显然,大量被他强行迁移南下的民众,有不少人都在徐州城内安了家。而城市居民的增加,为了备战对于手工业的鼓励,使得徐州城迅速的繁荣了起来,不在是那个大水灾后人口流失的衰败城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