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永昌 第95章

作者:富春山居

李自成提出的要求之低,让在场的将领和官员们有些不知所措,在这样简单的要求下,自然没有人会提出反对。在众人齐齐向李自成应是后,接下来的一小段时间里,李自成和众人把各战区的主持者及驻扎军队给定了下来,便结束了今天的军议。

当原毓宗同韩霖等人走出大堂时,天上已经是繁星点点了。原毓宗抬头望了望天空,又瞧了瞧四周,一片黑幕笼罩着前方,颇有些看不清道路了。他忍不住就长叹了一口气说道:“此战若胜,则天下就差不多可以安定下来了。可若是失败的话,就真不知何时才能天亮了。”

站在他身边的韩霖只是笑了笑,便充满信心的回道:“我不觉得我们会挡不住建奴,我只是担心陛下不敢放手一搏,大家三心二意的去同建奴打,才多半要不妙。现在陛下既然已经下定了决心,这场战争我们至少已经赢了一半。我们这几个月来,在济宁一带修建的防御工事,可不是白费钱粮的。”

原毓宗也回过了神来,微微颔首说道:“确实,陛下能够这么快下决心,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件好事。我们至少不用考虑撤退的事了。接下来就要全力应付战争了…”

就在两人说着向前走去时,大堂上只剩下了李自成和李过,挽留了李过的李自成开门见山的向这个侄子问道:“你可知我为什么要把考功惩戒司改为政教处吗?”

李过瞧了瞧旁边也没有别人,就老实的回道:“陛下是想要进一步整顿军纪吗?”

李自成点了点头又摇着头说道:“整顿军纪的事,其实考功惩戒司也能做。之所以要建立政教处,朕是希望能够和总参谋部进行平衡。

总参谋部虽然建立没有多久,但是权力已经很大了。凡是涉及到军中命令之事现在都归总参谋部管,但是朕不希望总参谋部连军中政务也插手。

朕以为,军令和军政应当分处于不同的机构执掌,这对于大家才是安全的。若是一个机构完全管理着军队,那么谁还能遏制这个机构?按照大明的经验来看,对于不受控制的权力,总有人会忍不住去削弱它,最终搞成一个四不像。朕希望总参谋部的体制能够维持下去,因此就不得不限制它的权力…”

第301章 徐州制造局一

农历12月份,北方乡村几乎很少在正午之前起床的,因为外头太冷,躺在被窝里至少还有些热气。穷人尤其不愿在正午前起床,因为他们缺乏棉衣,冬天起的太早更容易饿。

10岁的方中通虽然一早就醒来了,不过躺在热乎乎的炕上也不愿起身。为了御寒,都元帅府召集工匠仿照关外的火炕设计了一种可以烧煤的土炕,在这样寒冷的冬夜,这种火炕可比垫着丝绵的木板床要暖和多了。

他听母亲和父亲在闲暇时交谈,说这种土炕至少在今年救了不少人。毕竟几十万人口的迁移,并不能让每个家庭都住上坚固的砖瓦房,土屋和半地穴草棚才是大多数人暂时安身的住所。徐州虽然比河北要暖和一些,但是在这个一年比一年冷的时代,没有足够的御寒方式,徐州也是能够冻死人的。

所幸徐州虽然没有这么多保暖的住宅,但却有着极丰富的煤炭,只要能够正确的处理这些煤炭的毒气,那么就能利用煤炭取暖。都元帅府找到了正确利用煤炭的方式,于是连他们家也弄了一个土炕,毕竟在这样的天气若是得了伤寒可真要送命的。

方中通悄悄的从被褥下抽出了一本书籍,然后就趴在炕上就着透过窗户纸的光线翻看了起来。这个时候是他感到最快乐的时候,整个身体卷曲在热乎乎的被窝里就好像建起了一个独立的小世界,面前的书籍又带给了他许多新鲜有趣的知识,如果边上睡着的弟弟不来打搅自己就更好了。

方中通很快就发觉自己想的太过美好了,在他醒来不久,弟弟也迷迷糊糊的起身向他喊道:“哥哥,我尿急。”

虽然只是比弟弟大了4岁,但方中通还是很有作为长兄的样子的,他叹了口气领着弟弟下炕去墙角的瓦盆里撒了尿,又领着他回到了炕上。

就在钻回被窝的方中通重新拿起几何原本时,已经开始清醒的弟弟却开始纠缠着他,不让他看书了。就在两兄弟在被窝里打闹时,通往外间的棉帘突然掀开了,走进来的潘翟看着两个儿子又在胡闹,把两人都好好的教训了一通。

方中通立刻就老实的认错了,不过方中履却仗着自己年纪小和母亲撒起了娇,最终潘翟还是无可奈何的为小儿子穿起了衣服,并督促大儿子快些起床,要不然早饭就该凉了。

当潘翟领着两个儿子走到堂屋时,方以智已经在女儿的服侍下吃起了早饭。看着两个儿子没精打采的样子,他不免有些心疼的说道:“他们不想起就让他们多睡一会么,他们也没什么事可做的。”

潘翟一边吩咐仆妇打来热水,一边给小儿子洗脸,只是方中履极不老实,一会嫌毛巾太烫了,一会嫌母亲手劲大了,还不忘抽空向着坐在餐桌旁的姐姐做个鬼脸,直到潘翟沉下了脸来呵斥了他,这小子才乖乖站着让母亲给他好好擦了擦脸。

另一边的方中通则安静的清理了自己的个人卫生,然后走到餐桌前向父亲问了礼,这才坐在姐姐身边开始吃起了早饭。

潘翟把小儿子抱到了餐桌前,然后才对着丈夫说道:“你忘记了?陛下说今天要来魏家集看看制造局和移民营地,我和你今天中午恐怕都回不来了,现在不让他们起来,估计中午他们也不会起来。一会我就把他们带去我那边,让御儿照看着他们就是了。”

经妻子一提醒,方以智才回过神来说道:“奥,对,陛下从南方回来了。看来,很快就要大战一场了,也不知会不会波及到徐州。我们在这里费了好多心血,这要是丢了去,可就真要命了。”

潘翟一边注视着小儿子吃饭,一边则对着丈夫说道:“战场上的事我不懂,不过父亲寄来的信你看过了吗?”

方以智瞧了瞧周边,除了妻子的贴身女婢外,其他仆妇都退下去了。这次从京城南下其实和逃难也没啥区别,因此潘翟除了自己的贴身女婢和方以智从家乡带来的长随外,把其他仆役都解散了。现在虽然在徐州住下来,但潘翟也只是请了两个做杂役的仆妇和一个厨娘,并没有再请其他人,虽然很多事都要她亲力亲为,但却胜在没有外人时时候在边上,让夫妻两平日里交谈方便了许多。

妻子的贴身女婢是自家人,因此方以智也就毫无顾忌的直说道:“父亲让我们把孩子送回家乡去,确实是一番好意,但桐城真的就安全吗?之前妹夫来信中还说,因为我在陛下身边的关系,桐城的驻军反倒是对我家客气了许多。可见桐城现在也不是什么世外桃源啊。”

潘翟也知道丈夫说的是实话,但是一想到北面的大兵压境,统计司收到的都是些坏消息,她也还是有些担心三个孩子的安全。

看着妻子还有些犹豫不决,方以智于是又说了一句:“而且,现在这兵荒马乱的,谁送三个孩子回去?路上的风险也不小啊。我看倒不如再等一等,陛下既然北上,想来还是有几分底气的,就算有什么万一,跟着大军去扬州,也比我们自己让人送他们去桐城安全吧。”

潘翟心乱如麻,终于还是同意了丈夫的主张。这边方以智也放下了碗筷,向着妻子告别后出了门。方以智走出自家院子向北出巷子,然后走去潘家集东北临河的土地庙,在土地庙边上有一道篱笆围起的矮墙,墙内就是方以智工作的地方了。

进入大门后,就能看到一个极为宽敞的场地,一条从南向北的大道,把篱笆内的的场地分为了东西两个部分。东面临河的地方较小,主要修建了几排平房,是用于办公的地方。西面场地较大,既有平房、工棚,也有尚未完成的建筑。

这里就是徐州制造局及科学院的一个分部了,整个场地约有77亩,设立了机器、木工、铸铜铁、熟铁、枪、炮、火药、玻璃等八个工厂。这里的工匠主要还是来自于北京工部、兵部、宫内所属的匠人,制作玻璃的工匠则来自颜神镇。

方以智停下脚步,朝着西面工厂区看去,只见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此时虽然是冬天,但是工匠们干起活来倒好像是在夏天一般。看到这个逐渐成型的工厂区,方以智心里还是很有成就感的,三个月前这里可是一片河滩及烂泥地,但是现在却像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城镇。

就在他满意的看着工匠们劳动的场景时,身后却传来了一个叫唤他的声音,方以智转头看去,不由问候道:“枚先早啊,今日听说陛下要来,你知道吗?”

孙廷铨比方以智小两岁,却和方以智是同年,只不过他的家世远不及桐城方家,因此面对方以智时还是很恭敬的。听到方以智的询问,他快走了几步,到了方以智面前后停下脚步说道:“是,所以大家正要请你做个决定,该怎么向陛下汇报,然后再申请一些经费下来。”

在花钱上方以智是很豪爽的,桐城方氏好歹也是名门望族,他从小就没缺过钱。但是在要钱上他就有些缩手缩脚了,他有些惊讶的看着面前的同年问道:“我们这么快就没有经费了?我记得陛下走的时候给我们拨了30万两,现在好像还不到三个月吧。”

孙廷铨在心里腹诽了一句:谁求到你面前你都签字,金山银山都经不起这样的花法啊。不过这话他当然不能直接说出来,只能委婉的暗示道:“30万两确实是一笔巨款,但是我们开销的地方也确实多了些。

比如这里的地价虽然便宜,可为了填那些烂泥地和河边的低洼处,我们就花费了相当大的一笔费用。当然,这些工作至少让那些老百姓得了利。

之后科学院分部及工厂的建设,包括各种实验器具的订购,这也是一大笔开销。然后就是,我们还拿出了一笔钱支援移民营地的建设,还有各个小组申请的研究经费…

总之,现在账目上还剩了不到五千两,发完了这个月的工资和补贴,应该就不剩几两了。所以,趁着陛下今天过来视察,大家觉得是申请明年经费的好时机。”

方以智听完了孙廷铨报的账目,也知道这钱确实是花光了,只是让他有些心虚的是,钱是花的差不多了,可是他们好像并没有弄出什么成果来。

沉默了数息后,方以智向着孙廷铨有些不安的问道:“你觉得,我们现在有什么成果能值30万两的?”

孙廷铨心里觉得徐州制造局和科学院分部都没什么成果能价值30万两的,不过作为受益者之一,他也只能强撑着说道:“现在找一个价值30万两的研究成果出来,恐怕是有些难度的。但是我们应当让陛下觉得,我们研究的成果价值很大,只要他能够继续投入,30万两的研究成果就能出来了。”

方以智思考了半天,结果还是问了一句,“比如那些成果?”

孙廷铨想了想说道:“比如,铁轨马车的成果?”

方以智有些愕然的说道:“可那不是利国铁厂和我们一起研究的吗?我们交上去,如何对子一交代?”

孙廷铨沉默了片刻后说道:“子一不也是科学院的人吗?这个研究项目,我们可也是出了不少力气和经费的。再说了,总要先把陛下这边应付过去,然后再想着怎么应付子一吧…”

第302章 徐州制造局二

看到马拉铁道的李自成,脸上果然浮出了满意的笑容,这让边上陪伴的方以智、孙廷铨两人心里也轻松了不少。三个月内花了这么多钱,之后一段时间制造局和科学院的开销也不会减少多少,毕竟研究自然科学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要是在崇祯朝,两人肯定是要被皇帝抓起来审讯有没有贪污公帑了。

所以,不要说他们两人,就是下面那帮研究人员也是满心惶恐的。因此听到李自成要来视察,大家今日都相当卖力的配合了方以智、孙廷铨,就像着能把李自成给应付过去。平日里,他们也就是在请求拨款的时候才会围着两人转,一般时间里都是自行其是,并不会整天跟在两人身后攀关系。

之所以这里会出现这样迥异于大明官场的风气,一则因为研究西学的大多都是本身爱好自然科学者,他们当初学习西学就不是为了谋取当官的资本,因此在科学院这个专门研究和整理自然科学理论的地方,他们谋求的就是继续自己的爱好,而不是调出科学院当官,无欲自然就刚了。

其次,虽然科学院并不禁止各人的研究方向,但想要获得拨款,总还是要拿出一点成果出来的。也许一开始你提一个研究项目,方以智也就给你批了,可方以智只是耳朵比较软不是无知蠢人,你花了钱拿不出成果来,他也不会给你追加拨款的。

因此想要获得更多的经费,不是去讨好方以智,而是拿出点东西来给他看,因此大家宁可把时间花在研究上,也不会浪费在攀交情上,这是和外面的官场最大的不同之处。毕竟按照大明传统,没有人际关系的官员是升不上去的,所以那些盐商子弟考上了进士也不愿意去当官,因为出头的几率太小,还不如在家当乡绅呢。

不过在今天这样的场合上,科学院的院士们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一定要让李自成觉得大家很有用,没有白花这么多银两,要不然明年的经费去哪弄?研究自然科学是相当耗费时间和金钱的学问,光是造一架伽利略式的天文望远镜,他们就花了上千两银子。

虽然研究自然科学的读书人,家里都是殷食人家,但是面对这种研究投入还是颇感吃力的。也只有在李自成这里,才能毫无顾忌的花钱研究自己的爱好,他们自然不愿意让这个冤大头跑了。

方以智为李自成介绍面前的铁轨马车性能:“…铁轨的宽度是105厘米,铁轨采用铸造方式,每节大约长九米,上窄下宽,重612-615斤…

马车有两种规格,一种可以坐人,一种用来拉货。坐人的马车可乘坐40人,2匹马或健骡就可拉动;货车一车满载可装粮食100麻袋,载重可达2.6万余斤,按照新度量衡就是8吨。每4节编为一列,用马12匹,一次能拉30吨。每小时可以前进8-9公里…”

李自成心里计算了一下后说道:“就是说,相同距离下,铁轨马车少花了一半的时间,运输的货物重量却提升了近9倍?”

方以智一边点头,一边有些遗憾的说道:“陛下说的不错,铁轨马车是让运输的效率上升了,可惜还有两个问题还没解决。一个是投入建设有些大,每千米单向轨道的造价要7500两,双向则要1.5万两,铁轨的价格占了总造价的三分之二;另一个就是对于牲畜的需求比较大,至少需要一个稳定的马匹来源…”

孙廷铨赶紧打断了方以智的话,为其补救道:“密之兄还是有些悲观了,铁轨的价格只是现在比较高,铁厂那边已经用焦炭冶炼出了合格生铁,往后看铁价肯定是要下跌的。

而且,铁轨马车首先能用到的地方就是煤矿、铁矿和铁冶炼厂,这将极大的便利这些厂矿的生产劳动。从长远看,铁轨马车的前景还是很美好的…”

确实,铁路的前景是美好的,不过每公里造价7500两,差不多可以装备70个骑兵了,也亏的是我,其他人不把你们骂个狗血喷头才怪。

李自成默默的心里对孙廷铨吐了句槽后,面上却深表赞成的回应道:“确实,要是能够把钢铁的价格降下来,这铁轨马车倒是很有前途的。

徐州以北的大运河段,常年因为水量不足,不得不禁止地方百姓给地里浇水,虽然富裕了运河沿线的城市,却也让运河两岸的百姓深受其苦。

要是能够用铁轨马车取代一部分水源不足的运河路段,倒是真的让地方上的农业受益了。不过,用马匹作为拉动车厢的动力,朕总觉得还是不够方便。若是能够研制出一种烧煤的动力,那么我们就不用担心马匹的问题了,且还能日夜进行运输…”

方以智讲话被孙廷铨打断时,心中还有些讪讪然,因为他知道自己似乎是说错话了。大家都等着米下锅呢,他说马拉铁轨的缺陷不是给自己拆台么。

不过看着李自成没有在意自己说的缺陷,反而称赞起了马拉铁轨,这倒是让他松了口气。现在听到李自成对动力的看法,他总算有了一个表现的机会,于是便接过了李自成的话题说道:“根据陛下您之前对蒸汽作为动力的设想,还有对大气压强的猜测,科学院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正好,耶稣会的传教士们也称,因为水泵抽水始终不能超过10米,所以欧洲有学者提出了大气压力或真空阻力的猜想。所以我们让工匠制造了一米长的玻璃管,然后用水银作了试验…”

李自成认真的听取了方以智描述的试验,然后就明白对方完成了托里拆利实验,他也不知现在托里拆利是否已经完成了这个实验,但至少现在还没有传到中国。这算是中国的自然科学研究重新启动了吗?

方以智向李自成讲述了大气压力应当相当于水银柱76厘米,至于在蒸汽转化动力方面的研究,科学院正在研究制作一个高压铁罐,就是资金上还有些问题。

听着方以智的描述,科学院想要制作的应当是一个高压锅。虽然距离最简单的蒸汽机还很远,但至少他们跨出了第一步。某人虽然对于蒸汽机的外形有所了解,但他一点都不想拔苗助长,因为他知道跳过了基础研究,后面是要吃苦头的。

相比起一次成功,却不知为什么而成功,某人倒是宁愿这些古人失败一千次,从而知道一千个失败的理由。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研究失败获得的知识其实远超过成功获得的知识。

不过李自成也没打算立刻就给科学院拨款,他表示还要先看看科学院和制造局的其他项目,然后再讨论明年拨款的事务。

虽然方以智在三个月内花掉了30万两,但是看到徐州制造局的制造能力后,李自成并不认为这笔钱花的不值得。比如马拉铁轨这个项目的完成,还是带给了他很大的惊喜,带给他惊喜的不是这个项目本身,而是这个项目展现出来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加工能力。

比如铁轨的铸造精度及车厢桥式底盘的发明,这都意味着制造局的工匠们确实是有能力的,而不是只能打农具的低级铁匠,这使得李自成对于徐州制造局的能力有了更大的期待。

事实证明,科学院加上制造局还是能够制造出一些好东西的。比如用卧式水车把水车到河堤高处的池子,然后再利用水池和地面的高低差,修建效率更高的上射水车,然后以此水车为动力带动机械加工木头或铁铜具。因为水池的水量可以控制,也就意味着可以输出一个较为稳定的功率,因此用来钻枪管最为适合。

方以智看到李自成对于制造局的水车群似乎很感兴趣,他连忙就说道:“上射式水车的动力更强大,就是对于河流的坡度有要求,似乎更适合于南方一些地区,北方的河流其实都不大适合这种水车。如果都元帅府能够批准的话,臣建议可以在安庆地区找个地方修建一个制造局分部,臣记得家乡附近有不少适合这种水车的溪流。”

李自成微微颔首说道:“等打完了这一仗吧。现在每日能够加工多少枪管了?”

方以智回道:“有水力帮助加工的话,100-120根,不过现在河流已经开始上冻,过两天就得回到手工制作上来,那就只能加工40-50根了。估计本月最多能出产2500支上下吧。”

李自成走到一边,拿起了一支加工好的枪管查看了起来,外面是八棱柱形的枪管很是厚重,内里的枪膛对着光线看还是比较光滑的,看起来用水力钻的枪膛还是不错的。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后,李自成又向着方以智问道:“这枪管是怎么检测才算合格?”

方以智想了想说道:“此前火药的配方比较混乱,根据陛下的意思,火药原料只取硝石、硫磺及木炭进行精制后调配。我们取了三者比例为70:15:15、87.4:5.5:7.1的两种配方,然后又参照了耶稣会传教士给的欧洲军用火药配方75:12.5:12.5,对这三张配方进行比较之后,我们最终设定了两张火药配方。

一种是火枪发射用火药,75:12.5:12.5,也就是欧洲人用的方子,用柳枝炭,每百斤加10斤白酒和匀后碾为颗粒,然后筛选抛光,威力是粉末火药的三倍,因此每一份火枪发射标准分量的火药,应当为铅子重的二分之一。

对于每一根枪管的检测,用4倍标准装药,并发射两颗铅子,枪管无损伤,铅子被发射到目标区域内,即视为合格…”

第303章 徐州制造局三

对于这个检验标准,李自成还是感到满意的。大明的士兵是被偷工减料的朝廷督造火器给害惨了,为了防止炸膛,他们都选择了少装药,再加上超出射程的射击,于是本就威力偏小的大明火器,在战场上就成了放烟花了。

为了让那些士兵相信自己手上的武器是可靠的,李自成和总参谋部也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不过最简单的办法还是确保生产出合格的火器,只要士兵意识到自己手中的火器是安全的,他们才会去思考怎么用手中的武器去杀死敌人。

不过李自成放下了枪管后,还是对着方以智说道:“除了检测枪管的安全性外,你们还应该挑选人员出来,试验一下,到底要射击多少次,枪管才会出问题。总参谋部会按照枪支的可靠射击次数确定枪支的使用年限,以确保士兵们手中的枪支不会出问题。不仅仅是枪支,大炮和其他器具,最好都能给出一个质量保证年限,这样大家就知道多少年内是可以安全使用的,超出年限出了问题就不是生产者的问题了。”

对于李自成提出的这个要求,方以智还有些懵懵懂懂,他以为李自成是要求他给出制造局生产的物品质量承诺,就在他犹豫着要不要保证时,他身边的孙廷铨却醒悟了过来,知道这是对制造局极有利的要求,于是便开口回李自成道:“陛下说的有理,臣等接下来会仔细调查制造局各生产用器,并给它们确定一个合理的质量保证期。”

李自成赞许的看了孙廷铨一眼,然后又说道:“制造枪管的铁来自什么地方?质量上可靠吗?利国铁厂出的铁质量如何?能不能用?”

方以智也回过了神,条理分明的回道:“陛下以前说,铁和钢最大的区别是含碳量的不同,我们用木炭粉加生铁、熟铁都进行过试验。确实如陛下所言,熟铁加入木炭粉封闭闷烧,最后得到了钢或生铁;或者生铁盖于熟铁之上进行闷烧,也能得到钢。这正是炒钢法的原理。

又,以煤炼铁之所以发脆,原因在于煤中除了碳之外还有其他杂质,不及木炭精纯。所以先把煤炼成焦炭,然后再冶炼铁,得到的铁质就和木炭所炼铁相差仿佛了。利国铁厂采用了本地的好煤炼成焦炭,然后再熔炼铁矿砂,得到的铁质量略差于广铁,但已经好于闽铁了。

京城所带出的铁料虽然还有富余,但是因为各地铁料混杂在一起难以分辨,我们还需要自行加工一道才能用于制作枪支,因此从本月起,造枪厂已经开始全部使用利国铁厂供给的铁块了。只要利国铁厂出产的铁块质量稳定,那么我们这里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李自成顿时生起了兴趣问道:“这么说制造局也有冶炼铁块的炉子了?带朕去看看。”

在李自成的要求下,方以智便领着他前往了制造局的西北角,路上还向李自成介绍了冶铁场选址理由,因为其他地方地质不好,或者距离镇子太近,只有这里本就是一处高台,地基坚实,周边也没有人家,不用担心会遭到乡民的反对。

李自成原本以为自己将要看到的是一个气势磅礴的铁冶炼车间,结果走到才发觉不过是一个用黄泥篱笆围起的大竹木棚,或者应该说数个大棚连接起来的工棚。虽然抹了黄泥的篱笆能挡住雨雪,不过挡不住寒风,也就是这里都是冶铁炉子,所以倒也不算寒冷。

工棚内有10余台小炉子,这种小炉子是专门用于冶炼打造枪支的条铁的,三根铁棒放在炉子上部的铁栅栏上,盖上木炭,然后再盖上一个坩埚盖,接着有人在炉后鼓风,当铁棒烧白后拿出。3个壮汉拿着五六斤重的锤子,还有一人拿住铁条在铁毡上,然后轮番捶打,直到条铁成型。

好吧,这和乡下铁匠打农具也没多大区别,入耳的“叮当,叮当”声,能把你的耳朵给震聋了。李自成询问了身边的冶炼车间管事,6个人一只炉子,干12小时能出产近千斤条铁,差不多每人一天出产150斤左右的条铁。当然这里的条铁还是有着不少规格的,因为并不是全部用来制作枪支的。

穿过了这些小炉子后,就看到了两个一人多高的炉子,一个呈现出瓶状,一个则为椭圆形。瓶炉是用来冶炼加工生铁的,而椭圆形的炉子则是用来冶炼坩埚钢的。

瓶炉看起来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这冶炼坩埚钢的炉子倒还有些意思,炉子里可以放六个坩埚,每个坩埚大约能装五六十斤铁料,不过每烧一次坩埚的容量就会减少,最后只能放三四十斤铁料。

一天以12小时计算,大约可以冶炼三炉,一次用焦炭三吨上下,一炉钢约300斤,一天大概能炼800斤钢。以市场价4钱一斤计算,价值320两。这些钢几乎都被制造厂内部消化了,根本没有向外出售的可能,毕竟现在的钢也算是一种高科技产品,普通铁匠只能老实的用熟铁锻打出来,并不能大规模制造。

当然,在李自成眼中,坩埚钢这种玩意似乎也不能称之为大规模的生产方式。只是他身边的这些人已经把这种炼钢方式当成宝了。也就是这玩意还需要一定的铁冶炼作为基础,否则这里早就建满坩埚钢用的炉子了,毕竟赚钱么。

看完了两个炉子之后,李自成还是忍不住向方以智问道:“用这样的炉子加工铁料,恐怕还是避免不了同焦炭直接接触吧?”

方以智点了点头有些无可奈何的说道:“我们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似乎没有其他方式可以避免焦炭和铁料接触了。”

李自成于是问道:“太阳光照射的地方也会发热,火焰本身也是一种光热现象。那么光能反射,热力能不能反射?熔炼铁料需要的是热力,并不是火焰本身吧?”

方以智顿时被李自成问住了,他想着想着就拍着手说道:“对啊,这倒也是思路。我记得有一种炉子似乎就是依赖热力的传导,一边做饭一边烧开水的…”

李自成想了想补充了一句,“不管做什么样的炉子,地面的承载力一定要够,我们要熔炼加工铁料,总不能几百斤上千斤这么加工,这也太费燃料和人工了。只要能做出成功的炉子,就应当尽可能的放大它,以减少成本。”

李自成参观的最后一个项目是玻璃厂,关于这个工厂的解说,方以智让给了孙廷铨,因为孙廷铨正是出自一个制作琉璃的世家。

孙廷铨的曾祖孙延寿"隶籍内廷,班匠事焉",即孙家不仅经营、生产琉璃,而且充任了管理琉璃作坊的"官"。虽然孙廷铨投身于科举,但是他对于琉璃产业也是相当了解的。

和大明宫廷所关注的琉璃之美不同,李自成更为关注玻璃的实用性。一个是光学玻璃的制造,一个是平板玻璃,还有一个就是化学实验器具。而他的这些要求已经完全被琉璃工匠们解决了,就如孙廷铨所介绍的琉璃工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类似于玉器的琉璃器具,所以必须要先制作出无色玻璃,然后再添加颜色形成类似假玉的琉璃品。

按照李自成的要求,只要去掉后面几步就可以了。看着玻璃熔炉旁工匠们制作各种玻璃器具的样子,李自成也是兴致勃勃的问道:“现在平板玻璃一块价值多少?”

孙廷铨指了指面前的玻璃炉子说道:“这样一炉大约能出一千斤料,大约能做19-20块一米见方的平板玻璃,每块玻璃的成本约四五钱,但要是退火没有退好,至少有一半要报废,因此一块平板玻璃的成本至少要八九钱。”

李自成想了想说道:“找几个木匠做几扇玻璃窗,先给科学院的办公室换上,看看能不能继续降低成本,然后给学校也统一更换上。扬州那边正在建立新城,若是你们能想办法把玻璃运过去,应该销路不错。我听说你们已经掌握了望远镜镜片磨制的工艺,现在一副单筒望远镜,好的不过4钱,差的也就2钱?”

虽然李自成谈话间多商贾气,但孙廷铨却显得颇为自得。作为一个在匠户家庭长大的,从小他接触到的就是这些市井中人,他更习惯于以这样的市井语言进行交流,因此在面对那些士林中人时,他习惯性的保持了沉默,倒是被人误以为稳重了。

孙廷铨很快就回道:“这还得感谢密之,若不是他整理了光学的一些原理,并同工匠们计算出了磨制镜片的角度,我们还提高不了磨制镜片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