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飞星骑士
“不是我预测到的!”蒋纬国实话实说,“是我那个参谋长预测到的!”他非常佩服萧爻,因此萧爻确实估计到了这一点,因此他要求蒋纬国请求蒋介石在南京留一些部队,并且要求海军的长江舰队开到苏皖两省交界处的江段。
扪心而问,蒋纬国这个“战略天才”毕竟是“山寨版”的,如果淞沪会战像原先历史上那样打,他肯定会“料事如神”,但此时的淞沪会战已经完全变样了,于是他立刻原形毕露,没法再“料事如神”了,只有萧爻这种真正的战略高手才会一直都料敌先机。
“啊…你那个营参谋长?叫什么萧…萧爻?”蒋介石连连点头,“他也是黄埔生吧?唉!我这个校长真是失职啊,对这么出色的学生都没怎么留意到…”他说话稍微有点走神,因为他确实十分心烦意乱,甚至是心慌意乱。
蒋纬国看着略微有点失态的蒋介石,心头感慨:“他妈的!才开战三个多月,历史居然就完全变样了!原先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一出!淞沪会战还没结束,南京保卫战就要开始了!”
对于日军出兵江北、越过上海、直捣南京的这一战略性军事行动,最感到震惊的不是别人,正是蒋纬国,因为在原先历史上根本就没这回事,淞沪会战以及接下来的南京保卫战都因此而完全面目全非。
原先历史上的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是什么样子的?这是不需要多说的,此时的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在宏观角度上是这样发展的:淞沪会战爆发前发生了淞沪战役(上海战役),由于蒋纬国一劳永逸地用几十吨炸药把日军驻沪海军特别陆战队给送上了天,使得日军后续大军抵达上海时,国军完全控制上海,取得战场主动权,并在上海百万市民的鼎力支持下(以及在蒋纬国的“指导”下),对上海构建起了较为完善齐备的整体大防御圈,而中国海空军因为蒋纬国的改良而变得精悍强劲,都成功地重创了日军,既让日军丧失了制空权,也使得日本海军损失惨重,导致大举攻打上海的日军地面部队非常难以突破国军的防御圈,特别是被国军重点布防的沪北,因此,日军靠猛打猛冲战术是必须要付出很大代价、耗费很长时间才能击退国军、占领上海;另一方面,中日军队交战,因为国军弱、日军强,在这种情况下,日军进攻、国军防御的作战模式是最有利于国军、最不利于日军的,因为,第一,这种打法就是消耗战、持久战,正中国军下怀,让日军不断流血,让时间不断地被拖下去,使得日军付出日益增加的死伤损失却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同时,这种打法也让国军难以取得重大战果,所以蒋介石对这种最划算、最有利于己方的打法不太支持),也让日军高层一开始放出的“三个月内解决支那事变”的狂言变成了举世嘲笑的笑话;第二,这种打法的伤亡交换比例也是最有利于国军、最不利于日军的,国军进攻日军,死伤比例肯定要超过五比一(比如在原先历史上抗战末期的松山战役,国军和日军的死伤比例高达六比一),如果换成日军进攻国军,国军防御日军,死伤比例肯定低很多,国军和日军的伤亡比例大致上三比一甚至只有二比一,因此,国军用防御战慢慢地耗下去,可以“最大便宜地”让日军死伤更多的人;第三,这种打法的“军力耗费程度”同样是有利于国军、最不利于日军的,道理很简单,防御日军一个师团,五六万国军基本上就可以做到了,而进攻日军一个师团,没有十万国军是难以做到的,至于包围乃至聚歼日军一个师团,国军起码要出动十五万以上甚至二十万以上的兵力;因此,上海战场上的国军如果以70万人来计算,70万中国军队坚定不移地打防御战,日军不出动10个以上师团、30万左右兵力是非常难获胜的,并且要付出很得不偿失的代价,虽胜犹败。
为破解这种十分不利于日军的局面,日军上海派遣军新任参谋长石原莞尔精心制定了一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作战计划。
根据石原的计划,日军原本一批接一批地投入到沪北战场,但第101师团则单独地在沪东登陆,单独地在沪东作战,故意地孤军深入,使得这个师团故意地把自己陷入“很容易被包围”的危险境地里。
石原莞尔此举是用第101师团充当诱饵,引诱蒋介石,一方面引诱国军高层犯下分兵多处的错误,另一方面引诱国军抛弃对国军最有利的防御战,改为对国军最不利的进攻战乃至包围战、聚歼战。
逻辑是顺理成章:国军如果只想挡住第101师团,出动五万军队就够了,如果想吃掉第101师团,起码要出动十五万军队,更何况第101师团在事先是经过大大加强的,该师团起码可以牵制二十万国军,并且都是精锐,这就导致国军在上海战场上犯下了因为“贪吃”所以“顾此失彼”的大错误,至于让国军犯下大错的“罪魁祸首”,当然就是蒋介石本人。
石原莞尔对蒋介石的引诱是非常成功的,他精确地把握住了蒋介石的心理以及蒋介石习惯牺牲军事为政治服务的重大弱点。
蒋介石打这场淞沪会战,根本目的不是把日军赶下海,而是打给列强大国看,所以国军要取得“可歌可泣的重大胜利”,从而获得列强大国的同情和支持。
打防御战,虽然最有利于国军,但过程“平淡”,不符合蒋介石的政治需求,如果国军能全歼日军成建制的某部队,蒋介石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于是,蒋介石连续三次越过前线指挥官,更改沪东作战计划,先从“全歼第101联队”改为“全歼第101旅团”,又从“全歼第101旅团”改为“全歼第101师团”。
毫不客气地讲,蒋介石就是在不折不扣的瞎指挥,不切实际地增大前线部队的战斗强度、战斗压力、任务难度,极大地造成了国军的部署混乱。
石原莞尔的如意算盘是:故意把第101师团送到蒋介石嘴边甚至嘴里,引诱蒋介石为了吃掉这个师团而大幅度地调兵遣将,这样会导致日军在战术层次和战略层次达到两个目的:第一是让蒋介石把上海战场上的精兵重兵调到了沪东,而上海境内沪东地形是最危险的,孤立于半岛上,非常容易被日军包抄后路,第101师团像一块磁铁,把上海国军源源不断地吸引到沪东,然后日军再来一个两翼包抄、四面埋伏、中心开花,日军后续部队会在沪南猛然登陆,配合突破国军沪北防线的日军沪北部队,把沪东和沪中的国军主力一锅端,歼灭国军大量的有生力量;第二是让蒋介石把华东区域境内的部队都源源不断地抽调到上海,使得其大后方以及国都南京都陷入空虚,导致日军江北部队可以乘虚而入,威逼南京。
所以,秘密集结在崇明岛上的日军第2、第6、第16师团在石原莞尔的计划书里是有两个选择的,一是在江北登陆,进攻南京,二是在上海南部的杭州湾金山卫登陆,包抄上海国军后路。
两份计划进行对比的话,显然,第一个有点操之过急、急于求成,第二个则是稳扎稳打、胜算更高。
石原莞尔本人倾向于第二个,他坚定地认为“把蒋介石的主力部队都吃掉,无论是上海还是南京,都是皇军的囊中物,没有军队,城市自然是唾手可得”,但松井大将极力主张第一个,因为他本来就打算“打完上海打南京”,既然可以提前展开打南京行动,他当然不会放过,至于上海,他认为“攻取南京后,上海自然不战而得”。
因此,第2、第6、第16师团未在沪南杭州湾展开登陆,改为在江北启东县登陆。
不得不承认,石原莞尔的计划是非常高明的,堪称天衣无缝,完全把中国军队算计得死死的。
杉山元大将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松井君是攻坚战专家,所以他的战争目光是战术层次的,让他打上海,他的眼睛只会盯着上海;石原莞尔则是战略战术双重高手,他的战争目光是战略层次的,比其他人看得更远、算得更精”。
但是,石原莞尔也不能说是算无遗策,因为事实出现了让他始料未及的“重大偏差”,就是:第101师团居然还真的陷入被全歼的境地里了。
这一点大大地超出了石原莞尔的预料,让他深感措手不及。
第101师团主动深入敌群,表面上是被敌军包围乃至全歼,但石原莞尔肯定不会真的让第101师团被全歼,所以他请求东京军部在第101师团出发前给了这个师团极大加强,未曾想到,因为蒋纬国各种“怪招、阴招、损招”,第101师团硬生生地被国军啃掉一个旅团以及一个骑兵联队,还被缴获两面联队军旗,师团部被端掉,师团长自杀,导致全师团分崩离析,真的处于被全歼的边缘。
对此,石原莞尔也叫苦不迭,他算是弄巧成拙了,东京高层也对他大为恼火,责怪他出的“馊主意”导致皇军“聪明反被聪明误”,但是,另一方面,因为第101师团的这副惨状,歪打误撞地进一步地让蒋介石上钩了,这其中的逻辑也是现成的:如果国军猛攻第101师团多日,国军死伤惨重,第101师团却岿然不动、安然无恙,蒋介石很可能会放弃全歼该师团的计划,但正因为第101师团被打得那么惨,并且是真的惨,不是装出来的惨,这让蒋介石看到了“胜利希望”,刺激得他信心大增、胃口大开,自然而然地让他孤注一掷,拼命地不断地把部队投入上海,并且非常固执己见,顽固地不听从蒋纬国等人的劝告,几乎把老本都扔到了上海。
阴差阳错,石原莞尔的诱敌计划取得了让他自己都没想到的极大成功,当然了,日军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沉重的:第101旅团和第101骑兵联队被全歼,第102旅团也被打得奄奄一息。
战争就是交战双方的互相算计,但有时候真的是“人算不如天算”。
由于蒋介石的中央军嫡系精锐有超过95%都被引诱到了上海(一大半在沪东),后续的地方军也不断地被填到上海,导致了包括国都南京在内的大后方十分空虚,在这样的情况下,松井大将断然命令第2、第6、第16师团在江北的启东县登陆,直捣黄龙、剑指南京。
此时,一切正如石原莞尔预料的那样:蒋介石主力部队深陷上海泥潭,南京非常空虚,如果蒋介石继续把部队放在上海,南京几乎必丢无疑,日军没打下上海却打下南京,自然是取得比预计更好更妙的结局,并且南京被打下后,上海国军一方面后路被截断,一方面士气会受到极大的打击,早晚也会被日军全面击溃;如果蒋介石急急忙忙地从上海抽调部队回援南京,那么,急于回援南京的中国军队一旦从上海抽身,十有八九会陷入全线崩溃,继而被上海日军一路追杀到南京,大撤退注定会变成兵败如山倒的大败退,最终,蒋介石会鸡飞蛋打,南京丢了,上海也丢了,他最为依赖的命根子那几十万军队也丢了。
石原莞尔这一系列作战计划可谓一环套一环,并且一石多鸟、一箭多雕,彻底破解了日军在上海的被动局面,扭转乾坤,让日军一下子获得了上海南京这两大战场的战局主动权。
“日本人果然不好打啊!”蒋纬国在心里感慨道。
第218节 临阵磨枪
“南京现在有多少部队?”脸上带着一缕挥之不去的阴霾,蒋介石问蒋纬国。
蒋纬国回答道:“我的一个团、宪兵部队五个团、川军三个师,总兵力约三万五千!”
蒋介石听得脸上阴霾愈发浓重,同时有一种苦涩:南京是堂堂中央国府的首都,此时敌寇兵临城下了,居然要靠地方军来保护。
中央军的几十万大军,特别是其中的十几万精锐,都在二三百公里外的上海前线被日军死死地咬住缠住,要么根本不能撤,要么急切间无法撤。
蒋纬国的第918团、宪兵部队五个团、川军三个师…想到这里,蒋介石脸上愈发被氤氲笼罩,三万五千人,川军三个师占了一半多,靠那些“草鞋兵”,怎么挡得出日本人八万精锐大军?曾在日本留学的蒋介石实在太清楚日军第2师团和第6师团的“赫赫威名”了,更何况那个第16师团也不是什么好捏的柿子。
蒋介石估计日军只要出一个联队就能冲垮川军那三个师。
由于蒋介石的好大喜功和刚愎自用,投入上海战场的国军已经超过90万兵力,约五分之三已参战,约五分之二在路上,大大地超过了原先历史上的国军参战兵力,为了能“再接再厉、扩大战果”,蒋介石不但把第三战区的部队统统抽调一空,还把手伸到了别的战区里。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宋哲元(原本司令长官是程潜,宋哲元是副司令长官,但程潜回南京担任总参谋长,加上宋哲元在平津会战里表现得力,自然被扶正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余汉谋(司令长官是陈绍宽,陈绍宽主要忙着海军的事,所以实际上的军务负责人是余汉谋)、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都接到了蒋介石的“速从本战区抽调得力部队增援第三战区(淞沪会战)”的命令。
对此,各战区反应不一。
第一战区在平津会战中伤亡惨重并且还要提防华北日军南下,军力吃紧,根本无兵可调,蒋介石对此也是表示理解;第二战区司令官长官阎锡山不愿意把他的晋绥军调出山西省送到外省去参战,所以一推二拖三研究;第四战区叫苦连天,因为第四战区的防区是福建省和广东省,海岸线漫长,若轻易抽调部队,很容易造成海岸防线出现大漏洞,万一日军对闽粤两省展开登陆,后果就严重了,因此第四战区最后磨磨蹭蹭地抽调了两个师开赴上海“捧个人场”;第五战区则是一毛不拔、一兵不派,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非常的振振有词,“我的桂军已经有一个集团军在上海参战,还有一个集团军正在去上海的路上,你还让我调兵?我现在山东省,手上的兵都是韩复榘的,你自己跟韩复榘要去”,蒋介石于是发电报给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山东省军政主席韩复榘,韩复榘对此是装聋作哑甚至根本就不回电报,把蒋介石气得不轻。
截至此时,已经参加淞沪会战的国军包括60多个师,还有近30个独立旅或暂编旅以及大批附属部队参战。
在路上的部队里,包括刘峙的第2集团军、李品仙的第11集团军(桂军)、卢汉的第60军(滇军),另外,刘湘的第23集团军(川军)已基本抵达苏南并参战了。
蒋纬国反复请求蒋介石在南京保留一点部队,好说歹说,蒋介石勉强同意在南京保留三个师,这三个师都是川军部队。
出川参加抗战的川军被编为2个集团军:第22、第23集团军,每个集团军下辖2个军,每个军下辖3个师(川军每个军的3个师里有2个师出川参战,还有1个师留守四川省老家,因此川军每个集团军有6个师,出川参战4个师),第22集团军被划入第二战区,开赴平津战场,第23集团军被划入第三战区,开赴淞沪战场。
此时在南京的三个川军师分别是第23集团军的第144师、第145师(该集团军还有2个师在上海前线参战,另有2个师在四川省境内)以及第22集团军的第122师(该集团军还有3个师在山西省境内,另有2个师在四川省境内)。
蒋介石为什么同意把川军第144师、第145师留在南京呢?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这两个师跟川军其它部队一样“糟糕”。
川军出川参加抗战时,国内外各界普遍认为川军“是中国最糟糕的军队”,装备低劣陈旧过时且严重不足,极度缺乏弹药,几乎没有补给和医疗设备。
第144师和第145师官兵们抵达南京时,蒋介石曾视察了一番,看得他当场拉长了脸,因为这些川军官兵们居然个个都穿着草鞋,甚至连军装都五花八门、杂乱不齐,武器更是“差得连土匪都嫌弃”。
因此在蒋介石看来,这些“不堪一击”的川军送到前线也顶不了什么用,前线需要的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不需要这种“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的‘鸡肋鱼腩’滥竽充数”,正好蒋纬国吵着要在南京留部队,所以蒋介石把这两个川军师塞给蒋纬国了事。
至于第122师,该师属于第22集团军,原本在第二战区山西省境内。
蒋介石跟阎锡山要部队,阎锡山舍不得把他自家晋绥军送去挡子弹,正好川军第22集团军被划入第二战区,但因为川军官兵从四川省到山西省一路步行,所以没赶上平津会战,此时在山西省境内联合晋绥军防范华北日军向西侵犯,阎锡山不愧是善于经商的山西人,很有“变废为宝”的头脑,他没动他的晋绥军,而是从川军里拿出一个师塞给蒋介石敷衍交差。
蒋纬国跟蒋介石反复要求在南京“保留一支重兵或精兵”,蒋介石最后给他三个川军师。
现在,蒋介石开始后悔了,并且是后悔不迭,因为他的国都此时就靠这三个川军师来保卫了。
隐隐间,蒋介石做出了“聪明反被聪明误”以及“搬起石头砸自己脚”这种有苦难言的事情,他非常后悔自己没听蒋纬国的话。
“在上海的国军主力不能急切间撤回来,必须要慢慢地、有秩序地撤回南京,在这段时间差里,南京…只能靠你们孤军奋战了,但只要卢汉部(第60军)、刘峙部(第2集团军)、李品仙部(第11集团军)早日抵达南京,南京就能转危为安了!”蒋介石反复地盘算着局势,他赞同蒋纬国、白崇禧等人的劝解,不能急着从上海撤军,国军和日军在上海战场上死死地互相纠缠着,局势就像无数积木搭建起来的大厦,一旦轻易抽调部队,极容易引起全线崩溃,几十万大军很可能会兵败如山倒,然后被日军一路追杀,损失必定惨重,另一方面,蒋介石也不太甘心从上海撤军,因为国军在上海确实打得很好,沪北防线一直坚守着,沪东战场上更是距全歼第101师团就差一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让蒋介石下令后撤,他实在是不甘心,既是军事上的严重失利,更是政治上的重大挫折。
本来,国民政府再三声称国军在上海压着日军打,马上就要全歼日军第101师团了,甚至有高层多次说要“决战上海”,结果一转眼,国军放弃上海、全线后撤,试问,国内各界会怎么看?国际列强会怎么看?作为国军统帅的蒋介石又把颜面往哪里放?
“父亲放心吧!”蒋纬国再次安慰蒋介石,“我们会守住南京的。
不过…父亲您要批准我先前跟您提出的要求了!”
蒋介石苦笑着点点头:“行啊,都听你的吧!”
迫在眉睫的局势让蒋纬国争分夺秒地忙碌了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蒋纬国的努力,所以川军、滇军等地方军部队的行军速度要比原先历史上稍微提高了一些。
川军部队先是在成都或重庆集结,然后一路坐船到南京或上海,蒋纬国是民生轮船公司的大股东,民生公司是长江水运行业里的龙头公司,而蒋纬国的大笔投资使得民生公司在战前一年内得到了很大发展,增加了很多船只,当初蒋纬国投资民生公司就是为在战时用民生公司运送难民、物资、军人,托蒋纬国的“福”,第22集团军的川军官兵们是徒步去第二战区的,而第23集团军的川军官兵们则是沿着长江一路坐船到第三战区的,省时省力又省事;除了船,蒋纬国手里还有很多飞机,因为蒋纬国还兼任“东方航空公司”的董事长,并且蒋纬国在战前曾跟德国一口气购买了70架ju-52运输机(容克运输机),加上后期陆续购买的,差不多有100架ju-52运输机,一半属于东方航空公司,一半属于国军空军,此时用来运兵,自然比船更迅速便利。
一架ju-52运输机可运载18名轻装士兵,但这款运输机是德国飞机专家为德国军人设计的,而中国军人要比德国军人矮小瘦弱一点,所以一架ju-52运输机其实能运载24名中国军人,如果“再挤一挤”的话,一架ju-52运输机可以运载近30名中国军人。
100架ju-52一次性能运载超过2500名官兵。
蒋纬国当初向德国大肆购买运输机,目的跟他投资船运是一样的。
蒋纬国本打算用运输机空运桂军部队的,但被白崇禧婉言谢绝了。
“奇怪!桂军有飞机不坐,非要坐船、坐火车甚至走路?”蒋纬国一开始没想明白。
知道这件事的萧爻给蒋纬国指点迷津:“桂军已有第21集团军在上海前线浴血奋战了,并且伤亡很大,桂军第11集团军在路上,如果第11集团军坐你的飞机,就会更快到达前线,自然就会更快被填进上海绞肉机里,所以,坐船坐火车走路虽然慢点,但‘慢也有慢的好处’!”
蒋纬国顿时恍然大悟,随后心头不是滋味:“这不是消极避战嘛!”
萧爻不置可否:“既是也不是。
桂军目前总共2个集团军(后期还会建立第16集团军),总不能都消耗在抗日前线吧?李长官、白长官他们还要靠桂军来保护他们的桂系势力,肯定不能把老本都拼光,桂军两个集团军,投入一个,还有一个准备投入,已经是很深明大义了。
更何况…”他看着蒋纬国,“你怎么知道校长不是在故意借日本人的手,消灭掉桂军的精华?”
蒋纬国又心头发冷又心生反感:“妈的!中国人互相暗算的手段真是防不胜防!”
由于桂军“不愿意”坐飞机,川军坐船就行了,所以蒋纬国把飞机用来运滇军。
滇军在七七事变前共有6个旅,由于滇军统帅、云南省军政主席龙云走的是“精兵路线”,所以滇军这6个旅的装备都很精良,训练水平也很不错,这两方面都大大超过川军,抗战爆发后,滇军6个旅被编为3个师,3个师被编为第60军,由滇军二把手卢汉率领出滇参加抗战(肯定是留下一些种子部队留守云南省老家的),全军4万余官兵,其中60%的官兵是彝族人(龙云、卢汉以及滇军三个师长里的两个都是彝族人)。
此时,南京吃紧,除了短时间内不能动的上海国军外,能够增援南京的部队就是刘峙部第2集团军、李品仙部第11集团军(桂军),以及坐飞机到南京的卢汉部第60军(滇军)。
——如果不是蒋纬国的运输机,在原先历史上,第60军是在南京沦陷后才会抵达华东前线,随后参加徐州会战并在台儿庄战役中表现出色。
因为日军兵临城下,南京的国军统帅部一下子成了南京城防司令部,原先对全国地图乃至世界地图进行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一干上将大员们此时都急忙“大材小用”,从思考如何保卫整个国家改为思考如何保卫事关自己性命的南京城,匆匆忙忙间,蒋介石自任南京城防司令,本来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何应钦自然成为城防副司令,宪兵部队副司令萧山令被任命为参谋长,蒋纬国弄了一个司令部参谋的职务,但他的实权其实比副司令何应钦还大。
当蒋介石跟着一干上将大员们急急忙忙地思考如何展开这场完全是提前爆发的、让他们深感措手不及的南京保卫战时,蒋纬国则忙着整顿部队,时间已经刻不容缓,组织部队才是根本。
蒋纬国先去找了金陵兵工厂厂长李承干,让他立刻准备好军械库里的武器弹药,然后去找了宪兵部队副司令萧山令。
国军宪兵部队司令是“国军宪兵之父”谷正伦,但谷正伦“因病”前往武汉就医(其实是装病去武汉躲避战火),所以南京地区的宪兵部队目前由副司令萧山令统管。
“宪兵部队有多少兵力?”见到萧山令后,蒋纬国顾不得寒暄,开门见山发问。
萧山令知道时间紧张,因此也直奔主题:“目前在南京的宪兵部队共有5个团,分别是第2、第5、第10团以及宪兵教导团、宪兵教练团,总兵力5000余人!”
“训练怎么样?装备怎么样?”
“训练可以,装备也还行,但缺乏重武器。
你知道,我们宪兵的任务并非去前线参战,所以基本上没有机枪、迫击炮等步兵重武器!”
蒋纬国立刻批条子:“你快去金陵兵工厂那里领取重武器和弹药,每人领取三百发子弹,然后在下关码头布防,同时维持城内秩序,让百姓有条不紊地逐步撤离,杜绝发生混乱事件!”
萧山令接过蒋纬国的批条并连连点头:“好,交给我了!”说完急匆匆地驱车而去。
蒋纬国随即急忙去见了川军的三位师长:第144师师长郭勋祺、第145师师长饶国华、第122师师长王铭章。
面对蒋纬国的询问,三位师长告诉蒋纬国,川军这三个师每个师约6000兵力。
上一篇:大秦:五岁皇孙,把亲爹压入大牢
下一篇:我,女帝相父,开局指鹿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