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我是蒋纬国 第177章

作者:飞星骑士

蒋纬国不得不为之感动,他爱情泛滥地抱了抱杨梅,大发感慨:“还是你最好…”

“你在私人方面有两件事需要你处理一下!”杨梅语气公事公办地说道。

“什么事?”

“跟我来!”

杨梅把蒋纬国领到隔壁房间的门口,打开门,房间里里面堆着几十个麻袋。

“什么东西?”蒋纬国纳闷不已。

“信!”杨梅说道,“从全国各地寄给你的,还有一部分是从国外寄过来的,几乎全部都是女人写给你的,内容么…就是仰慕你,想跟你携手共进,截止到目前为止已有五万多封!”

蒋纬国顿时冒出了一头热汗。

“还有好几批共四五十个女人找你!”杨梅继续说道,“她们的目的么…就不用我说了,其中有好几个声称是你在苏州上大学时的女朋友!”

蒋纬国顿时冒出了两头热汗。

11月1日,上海市长俞鸿钧发表《告上海市民书》,沉痛地宣布上海沦陷。

11月2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上海同胞书》,赞扬了参战的国军将士和上海市民们在淞沪会战中的英勇表现,同时声称国府绝不会放弃上海,国军一定会收复上海。

11月3日,抵达重庆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国民政府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

同日,九国公约组织会议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正式召开;第77师正式成立。

蒋纬国完全没兴趣关注布鲁塞尔会议,他认准一个道理,中国想赢得战争胜利,只能靠自己,虽然也不排除外界的援助,但最根本的还是靠自己,厉兵秣马、准备再战才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淞沪会战结束后,国军“慢慢后撤”,日军“慢慢前进”,双方都没有大开大合,因为双方都已经打得筋疲力尽,都需要时间喘口气,并且,日本高层此时正在忙着内部吵架,坚定主张打南京的人有很多,强烈反对打南京的人也不少,战争思想再度分裂,即便是裕仁本人,也陷入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使得前线日军并未得到“进攻南京”的命令,并且日军高层已经心存忌惮,松井石根、柳川平助、谷寿夫、中岛今朝吾等一批战争狂热分子也不敢轻举妄动,所以从上海到南京这一路上,日军就好像在给国军送行,“进而不逼,追而不打”,虽然局部战斗每天每夜不断,但双方在短期内确实没有再爆发较大的战事,整体局势很缓和。

撤离上海的国军分为两大部分,“来得晚”或还没有打光的负责沿途逐次抵抗进行断后,在上海战场上打残了的则向南京进行集结,一时间,南京城外兵山兵海、大军云集,只不过,兵都是伤兵,军都是残军。

实际上,各部队从上海撤到南京后,除了休整,也是在等待命运。

众所周知,由于“特殊国情”,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并不会真正的实施“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享受这种待遇的只有中央军部队,至于地方军…则比较悲凉、比较不公。

地方军里,立功的,马马虎虎会保持番号建制不变;立大功的,勉勉强强会得到一些嘉奖,基本是授勋升军衔(因为这两样不花钱,勋章军衔毕竟都是虚的,不会增强地方军的实力),发大洋就谢天谢地了,至于部队扩编(比如增加一个团)和编制升级(比如原是旅,升为师),基本上就不要想了,概率低得堪比买彩票,除非立下特别重大的功劳,否则蒋介石是不可能让地方军有机会扩增实力的;没立功、表现平淡的地方军(也有立功的,但被刻意地视而不见或被抹杀或被顶替),立刻就会遭到蒋介石的削弱或肢解,轻者缩减编制(比如原是师,降为旅),重者直接撤销番号和编制;另一方面,在兵员补充上,地方军也跟中央军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并且处处都充满了陷阱。

地方军不允许自己招兵,既不允许在老家招兵,也不允许就地招兵,举个例子,比如桂军有一个师,在江苏省境内打残了,如果回广西省招兵,肯定让这个师保持桂系纯粹,如果这个师就地招兵,虽然招到的都是江苏兵,但部队毕竟是桂系的,增强的仍是桂系实力,所以,地方军打残了,中央军会“热情无比地帮助补充”,直接把中央军部队整团整营地“补充给地方军”,此举目的昭然若揭,被中央军补充的地方军很快就会被中央军同化,变成“半中央军”,蒋介石就这样在名正言顺和不动声色中把地方军的部队一支接一支地“收归中央”。

可以说,在抗日前线打残了的地方军,下场除了消失,几乎都是被中央军吞并、肢解、融合。

损失惨重的地方军部队,要么被找个借口撤销番号和编制,要么被塞进去一堆中央军部队“进行补充”从而导致该部队被中央军同化。

即便是损失不惨重的地方军部队,有时候也躲不过这种命运,因为借口是最好找的了:某地方军部队损失不惨重?好,说明这支部队作战不力,没有竭尽全力地跟日军拼杀,那么,撤销该部队番号或者缩减该部队编制仍然是名正言顺的。

蒋介石这么做是会产生恶劣后果的,地方军死心塌地地跟日寇血拼,打光了、打残了,下场却如此凄凉,因此,在原先历史上的抗战前期,地方军奋勇血战,豁出老本跟日军拼杀,但在抗战中期和后期,越来越多的地方军纷纷“消极避战、保存实力”,原因是无需多言的。

紫金山是军委会划拨给第77师的驻扎地,也是第918团和第128团的成立地,蒋纬国上午赶到那里与杜聿明、郑洞国等人再度重聚,众人都感慨万千,这个集体已经少了很多人,但也多了不少人。

当天中午,以庆祝蒋纬国出院和欢迎蒋纬国回来为理由,杜聿明、郑洞国等人好好地摆下了一场接风宴,所有校级将级军官都参加了,席间,众人开怀畅饮,你灌我、我灌你,闹得很凶,看上去很热闹、很欢乐,但其实套用后世一句话说,“笑着笑着就哭了”,众人一开始大笑大闹,然后触景伤情、潸然泪下,最后情难自已、放声哭泣,悲伤气氛迅速传染弥漫开,原本笑着闹着的众人无不哽咽哭泣。

众人毕竟都是从命如朝露的战场上回来的,一开始的笑,是为自己还活着,接下来的哭,是为已经不在的那些弟兄。

接风宴上,蒋纬国建议留一桌,摆满酒菜碗筷,但空着座位,留给那些已经为国捐躯的手足。

宴间,看到那桌空位的军官们无不泪流满面,加上酒意,军官们有的默然流泪,有的则不顾形象地捶胸顿足、放声嚎啕:“老子那个营啊!都没了!”“老子全营出发时有三千多弟兄,回来就剩五百多个!”

蒋纬国看着这一幕,也很伤感难受,但他知道自己还不能伤感,因为还没有获得胜利,并且胜利之日遥遥无期,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下午时,第77师的师长、副师长正式赶来就任。

对于本师的师长、副师长,蒋纬国、杜聿明、郑洞国等人暗地里商讨过,都估计是“外来户”,因为第77师是在第918团、第128团、第813团、独立第8骑兵团的基础上建立的,杜聿明、郑洞国、吉章简、罗又伦这四位团长里,吉章简和罗又伦都是半路加入的,都排除,吉章简的813团的地位肯定不如918团和128团,罗又伦的骑8团是骑兵部队,肯定不可能让他们二人里某个当师长副师长,他们二人资历也不如杜聿明和郑洞国(杜郑都是黄埔一期,吉是黄埔二期,罗是黄埔四期),至于杜聿明和郑洞国,两人资历一样,难分伯仲,即便是一个当师长一个当副师长,也不妥,因此,杜聿明和郑洞国从团长变成旅长是铁板钉钉的事,但一步到位地升为师长或副师长,可能性确实不大。

果然,事实确实不出蒋纬国几人的猜测,师长和副师长都是蒋介石亲自任命的“外来户”。

“黄将军、钟将军,是你们啊!”蒋纬国笑起来。

“建镐,应该是黄师座、钟副座!”杜聿明笑着纠正。

被派到第77师当师长的是黄维中将,当副师长的是钟松少将。

黄维和钟松都爽然地笑起来:“建镐、光亭、桂庭,咱们就要共事啦!”

“欢迎师座!欢迎副座!”蒋纬国几人表示欢迎,他们是真心的。

蒋介石任命黄维和钟松担任第77师的正副师长,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黄维此人的人品是无需多言的,虽然被称为“书呆子”的他有些迂腐,但他素来光明磊落、正直刚毅、铁面无私、两袖清风,并且爱兵如子、忧国忧民、严于律己、洁身自好,类似于《三国演义》里的鲁肃,既是“老好人”也是“老实人”,不会玩弄阴谋诡计,蒋介石对其十分器重信任,还特地把他的表字“悟我”改为“培我”。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第77师就是蒋纬国的亲卫军,蒋纬国太年轻,资历太浅,不方便直接当师长或副师长,所以需要一个人充当蒋纬国名义上的顶头上司,说难听的,就是充当“傀儡”,同时,此人还不能因此而愤愤不平,此人必须要淡泊名利、清心寡欲,不能太看重自身得失,不能跟蒋纬国“争权”,更加不能对蒋纬国造成威胁或负面影响,因此,黄维简直就是量身定做的人选。

除此之外,黄维属于陈诚的“土木系”,陈诚在这次的沪东战役中功劳很大,蒋介石把陈诚的心腹人员派到蒋纬国的部队里,也是一种间接的对陈诚的嘉奖。

至于钟松,钟松是一名猛将、勇将、悍将,蒋介石任命他当第77师的副师长,实际上是给蒋纬国嫡系部队锦上添花,送蒋纬国一个骨干,黄维毕竟有些文弱,钟松很勇猛,两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补不足。

另外,钟松原是旅长,在淞沪会战中劳苦功高,此时升为副师长,人事安排上是十分合理的。

钟松本来的部队是独立第2补充旅,但这个旅并不简单,是中央军嫡系精锐。

国军进行全面整顿后,德械水平最高的就是第一批的10个师,分别是:第3、6、9、14、36、87、88师以及教导总队、税警总团(第918团和第128团),第十个就是钟松的独立第2补充旅。

独立第2补充旅的番号是非正式的,此时撤销是顺理成章的事,该旅参加完淞沪会战后还有2000余官兵,都补入第77师,钟松从旅长变成副师长,很合理。

第77师的编制是很庞大的,战场上可以被当成多个师来用,副师长其实就是“第二指挥官”,所以副师长必须也能独当一面,具备独立指挥师级部队作战的能力,钟松是具备这个能力的。

至于钟松的军衔,淞沪会战前他是少将,淞沪会战后本来有机会升为中将,但蒋介石为了“方便”蒋纬国,所以缓了缓钟松的军衔晋升(跟着蒋纬国混,坏处有两个,一是死亡率非常高,二是晋升比在别的部队里慢,毕竟蒋纬国这个“最高领导”在上面压着,旁人不方便超过他。

)。

简单的欢迎会也是第77师第一次高层会议,会议上,黄维宣布了第77师的编制以及主要军官的人事安排: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7师,师长黄维中将,副师长钟松少将;

参谋长蒋纬国上校,副参谋长萧爻中校(蒋纬国向蒋介石推荐的);

师下辖第771旅、第772旅、第773步兵旅,师部直属第77骑兵团(原独立第8骑兵团)、第77炮兵团、第77工兵团、第77辎重兵团、特种营、狙击营、通讯营、宪兵队、卫生队等部队;

第771步兵旅,旅长杜聿明少将,下辖第918、第991、第992步兵团;

第772步兵旅,旅长郑洞国少将,下辖第128、第993、第994步兵团;

第773步兵旅,旅长吉章简上校,下辖第813、第995、第996步兵团。

全师13个团,每团下辖3个营,全师官兵总数预计2.5万人。

蒋纬国肯定在此基础上变本加厉地大肆扩军,把全师搞得进一步的严重超标,他干这事毫无顾虑,因为他有钱有枪,并且上面还有人,一个团甚至能被他搞得下辖五个营。

另外,第77师看上去太臃肿,可能导致指挥不畅,但实际上该师可以被视为是“几个师的联合体”,在战场上可以被拆成几个师来用,虽然庞大,但不臃肿。

黄维宣布完毕后,微笑着道:“诸位,我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招兵买马、补充部队,毕竟全师现在实际兵员总数只有预计兵员总数的三分之一,而日本人很快又要大举进犯,我们任重道远啊!”

“师座多虑了!”杜聿明笑道,“有建镐这块金字大招牌,还怕招不到兵?我估计我们摆一桌子饭菜,起码要来三桌子的人!”

众人发出心照不宣的啸声,蒋纬国也笑起来,他说道:“数量肯定保证,所以我们还要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精益求精。

诸位,招兵过程中,我们优先招那些拥有实战经验的老兵,还有技术性兵种,至于新兵,也要文化比较高的!”

“招老兵?”黄维略显惊讶地看着蒋纬国,“老兵都有部队归属的呀!除非是跟原部队失散的老兵!”

蒋纬国耸耸肩:“挖墙脚嘛!挖其他部队的墙脚!”

黄维顿时哑然无语。

郑洞国说道:“不少部队在此战后都被取消番号、撤销编制,搞得很多老兵‘无家可归’,虽然那些部队基本是地方军,那些老兵也属于地方军,但把他们都弄到我们师,天南海北的,这个省几百人那个省千余人,直接是一锅大杂烩,再打散掉,就不会形成师内部的小团体了!”

孙立人说道:“我看过其它部队,大部分部队的医疗条件都很差,大批伤兵都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只能坐以待毙,我们部队的医疗条件很不错,所以,我们可以做好事,用我们的野战医院接收其它部队的伤兵,一来可以挽救很多伤兵的生命,二来可以招兵,那些伤兵是我们救下的、治好的,等他们伤愈康复了,加入我们师也是水到渠成的,其它部队也不会有什么异议。

伤兵嘛,大多数是跟日军拼过刺刀的老兵,拥有丰富实战经验,正是我们要的!”

吉章简补充道:“除了老兵,我们还非常缺乏基层军官,特别是排长、连长这个级别的,诸位,想要提升部队战斗力,老兵很重要,基层军官也非常重要,基层军官战死率也很高的!”

“说得对!”“好主意!”众人纷纷表示赞同。

“那我们大家接下来就开始忙碌吧!”黄维微笑着点点头。

虽然是师长、师里最大的官,但黄维毫无架子,一来他本就是一个逢人就笑、一笑三点头的老好人,二来他也很清楚自己在第77师里的地位就像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没有太大实权,只是“象征物”,当然不能摆谱。

急于扩充手上部队的杜聿明、郑洞国、吉章简等人对这件事肯定是不遗余力的,反正蒋纬国说过了,“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兵员多多益善”“多出多少人,都由我来养”。

因此,第77师的兵员人数在接下来每天都滚雪球般不断地膨胀。

次日上午,蒋纬国接到蒋介石的通知,让他去军委会开会,参与商讨“南京战役怎么进行以及中日战争大局接下来如何展开”的重大问题。

第238节 死卒军

踏入军委会的会议厅后,蒋纬国看到大厅内堪称将星如云,并且众多将军大多是上将,中将和少将屈指可数,除军方将领,现场还有很多身穿中山装的党政要员,可以说,大厅里汇聚了国民政府党、政、军三界里大部分能说得上话的重量级人物。

参会众人包括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军政部次长兼政治部部长陈诚、参谋总长程潜、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部长白崇禧、军令部部长徐永昌、刚被扶正的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在淞沪会战结束前,蒋介石亲自兼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是副司令长官)、刚从济南赶来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刚从福州赶来的海军总司令兼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陈绍宽、海军副总司令欧阳格、空军总司令周至柔、军委会训练总监唐生智、国民党总裁兼行政院院长汪精卫、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陈立夫、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张群、军委会副秘书长兼中宣部副部长陈布雷等众高层。

这么多将军里,蒋纬国领章上的上校军衔简直是“鸡立鹤群”,但他不是那种恃宠而骄的人,因此很谦恭地坐在会议桌最末端的位置上。

会场内人声鼎沸,由于会议还没有开始,参会众人都在三五成群地议论纷纷,一张张脸上表情各异,大部分将领都神色阴郁凝重,或摇头叹息或愁眉不展或苦涩而笑或忧心忡忡,但汪精卫、陈立夫、张群、陈布雷等十多名文官则表情并不忧虑,隐隐还有一种似乎显得“胸怀良策、自信满满”的轻松,汪精卫眉宇间带有一种意义不明的笑意,他跟张群在附耳说着什么,两人都连连点头甚至谈笑风生,显然在某种事情上达成共识。

“建镐!”看到蒋纬国进来,跟他关系最好的周至柔、陈绍宽、欧阳格一起向他打招呼,蒋纬国笑着换位置靠上前。

“对于接下来的战事,你怎么看?”周至柔低声问道,他神色间带着一丝阴霾。

“什么怎么看?”蒋纬国纳闷道,“当然是坚定不移地打下去了!”

“唉!”周至柔叹口气,“开战四个月,空军已经损失了三分之一的飞机,却未能得到大规模的补充,你是知道的,日本人的潜艇、军舰正在封锁我们的出海口,导致我们的海上运输线几乎被掐断了,陆路又走不通…”他连连摇头,“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我们的飞机早晚会打光的!”他望向陈绍宽和欧阳格,“海军真的就没办法吗?”

欧阳格板着脸:“我们能有什么办法?打潜艇,需要水面军舰,我们有吗?在公海上的水面军舰已经全军覆没,只有几艘退入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