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我是蒋纬国 第405章

作者:飞星骑士

尊敬的陛下,您现在还有什么疑虑吗?”

礼萨汗:“没有!”

由于希特勒和蒋纬国的双重利诱施压,伊朗正式加入联盟国,参加了苏联战争。

为此,蒋纬国承诺把土库曼分给伊朗,土库曼是中亚五国之一,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不算小,总人口约200万,非常少,国土80%被沙漠覆盖,石油比较丰富,天然气十分丰富,因此,这块土地“不好不坏”,特产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汗血宝马,蒋纬国让出去确实也有点心疼,但不算很心疼,反正又不是中国的土地,此时是属于苏联的,就算脱离苏联,也是土库曼人的地方,蒋纬国完全是借花献佛,用别国土地作为礼物收买盟友,堪称无本买卖、稳赚不赔。

第二次阿拉木图战役爆发的第五天,伊朗出兵参战,原本在伊朗北部边境处防备苏联的十多万伊军大举出击,打进了苏联的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境内。

土库曼首都阿什哈巴德位于土库曼南部边境,距土伊两国国界线不足五十公里,因此打进土库曼境内的伊军在当天就兵临阿什哈巴德城下。

为对付南京军、夺回阿拉木图,托洛费门科把中亚南部四国境内苏军几乎抽调一空,使南部四国此时的防御堪称泥捏纸糊,阿什哈巴德此时的苏军驻军仅一个正规军步兵团和一个民兵师,总兵力不到一万人。

不过,伊军的战斗力也不高,缺乏训练,缺乏重武器,缺乏辎重物资,缺乏弹药补给,缺乏正确合力的指挥,所以十多万伊军足足打了四天四夜、付出差不多一半伤亡,才勉强击退了阿什哈巴德苏军,攻占了这座城市。

尽管伊军表现得令人不敢恭维,但好歹取得了一个还算拿得出手的胜利,最重要的是,伊军在苏军背后的突然下手,使得苏军阵脚大乱。

正在阿拉木图前线的托洛费门科得知这个噩耗后,惊得呆若木鸡,伊朗对土库曼展开攻击,意味着中亚南部四国已经陷入中伊两国的前后夹击,苏军完全是腹背受敌。

“怎么办?怎么办?”身为军队主官的托洛费门科完全是惊慌失措、六神无主。

一架架南京军的运输机飞过苏军上方,空投下大量传单,传单上道:

“苏军官兵们!伊朗已经对你们开战了!超过四十万伊朗军队正在由南向北,杀向了你们的背后!阿什哈巴德已经被伊朗军队占领了!撒马尔罕也快了!再下一个就是塔什干了!你们注定要全军覆没在中亚的沙漠上!投降吧!否则你们必死无疑!”

看到传单的苏军官兵们愈发地人心惶惶、惊恐不安,越来越多的非俄罗斯族苏军官兵叛逃,跑到南京军阵地上向南京军投降,即便是俄罗斯族的苏军官兵也出现了很多的叛逃者。

实际上,苏军此时的处境还没有那么糟糕,伊朗军队战斗力不强,如果高加索地区的苏军调动一支得力部队进攻伊朗西北部,也可以派遣一支部队乘坐舰队横渡里海进入土库曼展开增援,伊军色厉内荏的攻势都会被击退,但托洛费门科已经彻底亡魂丧胆,丧失了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

8月13日,阿拉木图的南京军和哈军(哈军虽然也受到一定的伤亡损失,但因为战斗中守军缴获到大批苏军武器,所以就地武装了大批当地青壮年居民补充进哈军,使得哈军在展开反击战时已经达到五万余兵力)展开一场试探性的高强度的反击,未曾想到,攻城苏军一下子就土崩瓦解,反击中的中哈联军几乎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确定苏军已经完全地战意荡然、士气消弭后,陈明仁一锤定音:“全面反击!”

中哈联军的试探性反击一下子变成了全面反击,兵锋所到之处,苏军降者遍野。

接下来十多天内,中亚南部局势发展得几乎令人难以置信,南京军进展之神速、顺利犹如天佑神助,苏军兵败如山倒,完全一溃千里,南京军一路高歌猛进。

8月15日,追击苏军的中哈联军一鼓作气,跟在苏军后面长驱直入,杀进了吉尔吉斯首都比什凯克,来不及喘口气,中哈联军继续穷追猛打,以长途拉练般的方式不费吹灰之力地拿下了沿途的江布尔、希姆肯特、纳曼干、安集延等较大城市,兵不血刃、战果辉煌,同时抓到了几万个苏军俘虏,这些苏军俘虏毫无斗志,在筋疲力尽中茫然地站在路边高举双手,垂头丧气地向南京军投降。

“到路边呆着去!别挡道!”追杀苏军、占领城市都已经顺手了的南京军官兵们搜走投降苏军的武器装备,将其赶到路边,然后继续坐着汽车、骑着马、蹬着自行车飞速地前进。

兵贵神速,南京军根本没空抓俘虏,把俘虏交给后面跟上来的哈军。

8月22日,南京军兵临乌兹别克首都、苏军中亚军区司令部驻地塔什干城下。

逃来的托洛费门科等苏军在惊魂未定中根本来不及组织防御,南京军已经蜂拥而入。

经过一番短暂而激烈的战斗,南京军夺取塔什干,缴获大量苏军武器装备、辎重物资,托洛费门科在仓惶逃跑中被南京军炮弹炸伤,伤重不治而死。

8月25日,南京军两个加强营分别占领撒马尔罕和杜尚别,几乎不费一枪一弹。

8月28日,南京军一支先头部队在阿什哈巴德与伊朗军队胜利会师。

南京军第31军超额地完成了总部交给他们的任务,三个师击败苏军反扑,打垮了中亚境内的苏军主力,一个师横扫中亚南部,占领四个国家。

至八月底时,中亚局势已经基本尘埃落定,南部四国全部被南京军占领和控制,北部的哈萨克的东北部、东部被南京军占领和控制。

第478节 搏杀北野(1)

短短一个月内,中国军队(主要是南京军第31军)便以犁庭扫穴、摧朽拉枯之势平定中亚,速度之快,让德国欣喜不已,让日本又喜又惊,让观战的美英法等国都深感难以置信。

实际上,苏俄在中亚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彻底,完全在情理之中。

开战前,斯大林对中国玩弄归还外新疆的缓兵之计,又以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为筹码对中日施展离间计,斯大林的这两手如果放在蒋介石身上,蒋介石极有可能中招,但放在蒋纬国身上则毫无效果,蒋纬国对其完全免疫,因为蒋纬国根本就是铁了心地打算要对苏联开战,要联合德国将苏联打败掉、灭亡掉、瓜分掉,所以斯大林的这些阴谋诡计在蒋纬国面前根本就是白费心机;其次,由于斯大林的残酷手段,比如民族迫害、宗教打压、大清洗、大饥荒、农业集体化运动等,使得苏联在中亚地区丧尽人心,加上中亚当地本来就不是俄罗斯的传统领土,所以南京军打着“推翻斯大林暴政”“赶走俄罗斯人和布尔什维克,解放中亚人民”旗号进入中亚时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导致属于苏联领土的中亚却民心倒向南京军,这也是苏军一败涂地的重要原因;第三,德军在东欧战场上牵制住了70%以上的苏军,苏军精锐部队大部分都在东欧战场,苏联兵工厂不停生产出的飞机、火炮、坦克等重武器也大部分都被供应给了东欧战场,使得中亚战场上苏军完全是二三流部队,并且指挥官也能力平庸,让南京军得以“趁虚而入”;第四,南京军在战略上、战术上、政治上、外交上、宣传上都对症下药,密切地配合了军事,从而在战场上取得了极好的成果,另外,打铁还需自身硬,南京军是一支身经百战、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铁军,南京军自身的实力、战斗力也是南京军在中亚最终能取胜的关键因素。

捷报传来,武汉、北平、柏林都欢声一片,东京方面也发来了“措施热情洋溢的贺电”。

对于南京军在中亚取得的胜利,日本人“又喜又惊”,喜的是:德军和南京军在开战后进展都比较顺利,因此,联盟国取得苏联战争胜利的可能性是极高的,日本军队虽然不直接参战,但根据联盟国内部协议,日本也能在联盟国瓜分苏联时结结实实地分一杯羹,对此,日本人自然十分期待和欣喜,但喜中带惊,日本人惊的是:中国军队(南京军)居然已经如此强盛,虽然中日现在已经联盟,但双方心知肚明彼此这种联盟只是互相利用的关系,随时可能再次撕破脸反目成仇,中国军队越强,对日本而言自然不是好事。

日本人最希望的是“中国取胜,帮助日本打败苏联,但惨胜,打完苏联后的中国也是元气大伤”,这样,日本才是最后赢家。

不需要蒋纬国费口舌,喜气洋洋的武汉军委会立刻对参战部队进行了一系列封赏嘉奖。

中亚打了一个月,参战南京军(以第31军为主,但第37军也在哈萨克东北部参加了一系列战役)总计死亡1.5万余人(包括阵亡、伤重而死、病重而死等),受伤得病3.3万余人(水土不服也是生病的一大原因),失踪1000余人(包括迷路、被俘等原因),合计约5万人,消灭苏军约40万人,其中,毙伤苏军约14万人,俘虏苏军约25万人(四分之三以上都是主动投降),缴获武器弹药、军械装备、辎重物资不计其数。

如此辉煌的胜利,蒋介石如果不好好地慷慨一下肯定是说不过去的。

钱,蒋介石不会掏,因为那是蒋纬国的事,增加番号、扩建部队也没有,毕竟这事比较敏感,因此蒋介石给参战部队下了一场勋章雨,功劳卓越的陈明仁被晋为陆军二级上将,分别授予第123师和第111师“天山”和“奔雷”的荣誉称号。

实际上,中亚此时的局势还不能说是高枕无忧,苏军有三条道路可以卷土重来,一是从高加索出击,攻击已经公开加入联盟国的伊朗,二是横渡里海,进入哈萨克西部或土库曼西部,三是从哈萨克西北部展开反击,不过,基辅会战正在如火如荼,苏军分身乏术,暂时无力大规模地反攻中亚,另外,南京军同时还在中亚展开着激战,战火燃烧在哈萨克东北部,并且从中亚一路燃烧进了北亚境内。

与第31军同时进入中亚作战的第37军承担的任务跟第31军不同,该军共下辖4个师,第111、第37、第38、第39师,由冯治安指挥,开战之初,该军先锋部队第111师从新疆北部出击,顺额尔齐斯河一路疾驰西进,长途奔袭,迅雷般地拿下了哈萨克东北部两大城市厄斯克门、塞梅伊,战果丰硕,并且动作神速,因此该师获得“奔雷”荣誉称号,与此同时,后续的第37、第38、第39师陆续跟进,在第37师追上第111师后,湖东战役爆发,托洛费门科命令哈萨克境内苏军前去湖东战场参战,导致哈萨克大部陷入兵力空虚,8月15日,冯治安抓住机会,集结第111师和第37师,再次顺额尔齐斯河一路疾驰西进,兵临哈萨克东北部三大城市之一、唯一还未被南京军攻占的、位于塞梅伊西北一百七十多公里的克列库城下,经过一番激战,第111师和第37师攻取克列库。

至此,哈萨克东北部三座主要城市都被南京军占领。

冯治安随即在这三地实施了雷厉风行的“战时政策”,包括驱逐俄罗斯人、土地改革、废除原先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和苏联制度等,从而赢得当地人(哈萨克人)的民心,南京军因此而在当地站稳了脚跟。

三地加起来有三百多万人口,但南京军只需要派遣几千人就可以维持秩序,当地人几乎不反抗南京军,甚至十分配合南京军,成立“哈萨克反苏反俄自卫军”,帮助南京军镇压反抗分子、亲苏亲俄分子、苏军和俄罗斯人的残渣余孽等。

因此,南京军可以把九成以上兵力用于继续作战,不存在部队因占领区扩大而被分散兵力的问题。

哈萨克是中亚北部,再往北就是北亚西部,跨过哈萨克的北方国界线,苏联西伯利亚铁路干线便横卧在眼前了。

哈萨克东北部三大城市,位置由西向东分别是:克列库、塞梅伊、厄斯克门,三座城市都坐落在额尔齐斯河边,互相虽然没有铁路相通,但有公路和水路相通;从克列库向西北延展约三百公里是鄂木斯克,这座城市是西伯利亚铁路干线上的几座中转站之一;从塞梅伊和厄斯克门向正北偏东延展约三百公里是巴尔瑙尔,这座城市也是西伯利亚铁路干线上的中转站之一,不过,从巴尔瑙尔向正北延展约一百公里,是著名的新西伯利亚。

新西伯利亚,这座城市堪称“苏联西伯利亚铁路干线第一重镇”“苏联西伯利亚地区的核心”,是苏联北亚境内的第一交通重地和重要的工业城市。

苏联领土从最西部到最东部,长达10000多公里,新西伯利亚这座城市正好在最中间。

苏联的辽阔国土大致上可分为东欧地区、中亚地区、北亚地区(西伯利亚地区)这三大部分,西伯利亚又可以分为东西伯利亚、中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这三大部分。

新西伯利亚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极其重要”,因为它是连接东欧、中亚、西西伯利亚、中西伯利亚这四地之间的铁路交通咽喉,处于苏联西伯利亚铁路干线的“丁字路口”上,同时,它还是苏联西伯利亚地区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工业基地,是俄罗斯境内仅次于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俄罗斯第三大城市,拥有100多万人口、2000多家各型工厂以及众多的大学、博物馆、歌剧院等建筑,战略价值等同于中国的武汉。

远东战争中,伊尔库茨克(安北)被南京军夺取后,苏联在伊尔库茨克以东地区几乎陷入瘫痪;如今,如果新西伯利亚被南京军夺取,那么,苏联在新西伯利亚以东地区会同样陷入瘫痪。

苏联会一下子失去三分之二以上的西伯利亚,同时,被南京军控制的东西伯利亚、中西伯利亚、中亚也会连成一体,苏联只剩下东欧和西西伯利亚,国土面积锐减60%以上。

苏联确实很大,但核心是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的东欧,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中亚以及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的北亚都只是靠铁路进行控制的“脆弱领土”,一旦铁路断绝,这些辽阔领土立刻就会“瓜熟蒂落”。

苏联战场上,出现这么一幕奇怪的画面:德军在东欧战场上累死累活地拼杀,占领土地十分艰难,几万平方公里几万平方公里地占领,而在中亚战场上、北亚战场上,南京军轻而易举地大口大口地吞掉以百万平方公里为单位的苏联领土。

攻占西伯利亚铁路干线上的枢纽要地,断绝西伯利亚交通线,这是南京军对北亚展开军事行动的第一目标。

为此,南京军采取了两大策略:第一,第37军的十三万精兵从新疆北部出击,先攻入中亚东北部,继而挥军北上;第二,南京军的第77、第88、第99、第74、第101、第150、第180、第200师等部队在北海省境内组成一个拥有几十万大军的重兵团,从安北(伊尔库茨克)出击,顺着西伯利亚铁路干线,一路向西,摆出一副大举进攻的态势,牵制住西伯利亚(中西伯利亚和西西伯利亚)苏军主力,配合、策应、驰援、掩护第37军。

中亚战场上的战事虽然也有不少恶战、激战,但总体而言,南京军在中亚战场上打得还是比较顺利和轻松的,真正的硬仗、苦仗,是在北亚战场上。

远东战争后,苏军统帅部将其在北亚、中亚的军区进行了调整,重新划分了三个军区,分别是中亚军区、乌拉尔军区、东方军区。

中亚军区的负责区域即中亚五国,乌拉尔军区的负责区域包括“乌拉尔山以西的少部分地区以及乌拉尔山以东的西西伯利亚”,东方军区的负责区域包括“东西伯利亚以及中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南部即外东北,在外东北被南京军收复后,西伯利亚铁路干线在东西伯利亚境内的部分也被中国控制,目前由日本托管并使用,所以苏联对东西伯利亚除外东北以外地区只能保持着微弱的控制)”。

苏军东方军区司令员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中将绝不是苏军中亚军区司令员托洛费门科中将那种平庸之辈,他是政治军官出身的苏军高级将领,这是他和托洛费门科的共同点,并且同样是他在大清洗运动中没有遭到波及的主要原因,但跟“只会整人、不会打仗”的托洛费门科不同,科涅夫拥有很扎实的军事才干,性格精明干练、果断沉稳,在军事上拥有罕见的敏锐而正确的直觉。

科涅夫此时虽然是苏军的高级将领,但还不是高层核心,蒋纬国对科涅夫“久仰大名”,他知道,苏军将星如云,朱可夫、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都是非常能打的,因此他事先给南京军高级将领们列下了一份“红色名单”,朱可夫、科涅夫等苏军二战名将都在其中,“遇到名单上的人,一定要慎重对待,不能掉以轻心”,蒋纬国嘱咐他的将军们。

在做这事时,蒋纬国有点自嘲,自己怎么像曹操?把张飞的名字写在衣服上,嘱咐将军们“遇到张飞切莫大意”。

实际上,蒋纬国这份“红色名单”上的苏军将领基本上都还没有真正地成为苏军的主要骨干,因为他们大多是是后起之秀。

苏德战争爆发时,指挥苏军的是斯大林那一辈的老元帅老将军,一个个理念落后、思想僵化,成为苏军被德军打得一败涂地的主要原因之一,直到朱可夫等人陆续脱颖而出,才使得苏军在军事指挥水平上逐步地追赶上德军。

对于蒋纬国的警告,南京军将领们都深以为然。

南京军一边出击中亚,一边出击北亚,从而形成了“西方”“北方”两大集团,不过,南京军北方集团的总指挥却不是南京军的嫡系将领,而是一位从武汉空降来的“钦差大臣”。

这是蒋介石的安排,用意是蒋纬国心领神会的,不过,蒋纬国也不是来者不拒的,他可不想蒋介石派来一位志大才疏、名不副实的“心腹爱将”,导致前线南京军“一将无能三军累死”。

父子俩商量了几次,取得了双方都满意的结果:被蒋介石派来指挥南京军北方集团的是薛岳。

薛岳此时的军衔是中将,级别不低,军区副司令长官级的,蒋介石对他很满意,蒋纬国对他也很满意,毕竟薛岳的能力和战绩在原先历史上是有目共睹的。

蒋纬国相信,有更好更强的军队让这位虎将指挥,这位在原先历史上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著名将军必然能为国家建立更大的功勋。

对于薛岳这位“空降总指挥”,不少南京军将领暗中颇有微词,但蒋纬国十分热情地欢迎了薛岳,表示“绝对服从薛长官的指挥”,在他的带头以及他的暗示下,南京军将领们转变了态度,使得薛岳在南京军内也能令行禁止。

实际上,薛岳本人是非常兴奋的,军人嘛,自然是希望在战场上为国建功、扬名立万的。

蒋纬国的南京军是中国最强军队,比日军更强,能得到指挥几十万南京军的机会,还能踏上世界大战的舞台,薛岳自然兴奋不已,自然而然,对蒋纬国“用人唯才的广阔胸襟”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薛岳应该能干得过科涅夫吧?”蒋纬国暗暗地想道。

当陈明仁率领第31军、冯治安率领第37军打响中亚战事时,南京军北方集团也同时打响了北亚战事,参战南京军包括3个军:第77军(下辖第77、第74、第101、第200师)、第10军(第88、第150师)、第100军(第99师、第180师),第77军负责主攻,第10、第100军负责左右两翼。

三十万大军从安北出击,犹如决堤洪水般冲破中苏国境线,攻入了苏联境内,但没有像第31军、第37军在中亚战场上那样长驱直入、掠地千里,进入敌境后,前进不到五十公里就遭到苏军的强力阻击,双方在安北西北四十多公里的切列姆霍沃恶战了十多天,大杀了十多场,南京军虽然胜多败少,但伤亡、损失、消耗都很大,战局绷成平手。

用黄维的话说:“陈明仁和冯治安在中亚‘吃香蕉’,我们在北亚‘啃甘蔗’!”

香蕉果肉是很软的,可以大口大口地吃,甘蔗则是坚硬的,只能小口小口地嚼。

黄维这个比喻形容切列姆霍沃战事的非常贴切的。

苏军东方军区拥有兵力约70万,但五分之二都是新建部队和民兵师,南京军参战兵力只有苏军一半,但兵员素质超过苏军,双方可以说旗鼓相当,南京军掌握着很大的制空权,但缺乏轰炸机,苏军重武器数量和重火力都大大地超过南京军,南京军坦克数量是苏军一半不到,但质量优于苏军,因此在机械化野战中无坚不摧,双方各有优势。

总体而言,双方的空中力量都十分薄弱(苏军战斗机打不过中国空军战斗机,但中国空军缺乏轰炸机),苏军火炮很多,稳压南京军,南京军坦克比苏军更强大,并且苏军总指挥官科涅夫不是软柿子,很擅长“步炮协同作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南京军可以跟苏军打成平手甚至还占几分上风,已经很不错了,如果南京军就这样硬打下去,节节推进是能做到的,但物资消耗会超出南京军的承受能力。

在很穷的情况下还要打胜仗,确实很让南京军将领们感到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