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飞星骑士
日本陆军强烈要求日本海军协助日本陆军向澳洲和印度进发,将这两大陆地、两大块肥肉吞入日本口中,理由已经无需多言;
日本海军内部更是众说纷纭,有高层认为接下来应该经营海上防线,把那些岛屿全部建设成拱卫日本本土的海上据点,联合舰队充当机动力量,相辅相成,粉碎美军以后的反扑;有高层认为联合舰队应该主动出击,搜寻美军太平洋舰队残余的第8舰队,将其彻底歼灭掉。
山本五十六持第二个观点,他始终对美军第8舰队感到如鲠在喉、如芒在背,一日不能将其消灭,他一日感到寝食难安,他认为,主动寻找美军第8舰队是不理智的,该舰队已经退至美国西海岸,在上千架陆基飞机的保护下,日军舰队跑上门不是去歼敌,而是去找死,因此,日军舰队接下来应该打美军要害地方,迫使美军出动第8舰队进行增援,再在海上遭遇战中将其歼灭掉,从而实现“引蛇出洞”和“围点打援”的目的。
至于这个“要害地方”在哪里?日本海军高层又吵得没完没了,有人认为是澳大利亚,美澳两国已经建立海上运输线,美国正在向澳大利亚输血,截断那条海上运输线既能配合日本陆军拿下澳洲大陆,也能迫使美军出动第8舰队自投罗网,有人认为是阿留申群岛,因为阿留申群岛处于太平洋北端,是日本本土“全面国防圈”最薄弱的一点,并且那里是美国本土领土,更能刺激到美国高层的神经,攻打阿留申群岛,既能让日本本土北部得到安全保障,让日本本土“全面国防圈”进一步地固若金汤,也能引诱美军第8舰队出击迎战。
尽管日本海军内部还未拿定主意,日本陆军已经迫不及待了,其“澳洲远征军”和“印度远征军”几乎同时出击,5月5日,日军“澳洲远征军”先头部队正式对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港发动了两栖登陆作战;5月6日,日军“印度远征军”先头部队在印度东部的处于南京军控制中的吉大港登陆,继而向印度东部内陆地区大举进攻。
澳洲和印度齐齐陷入战火。
“同时打两个地方?这不是两线开战么?”看到被送到手里的最新战事报告,蒋纬国忍不住笑了,“小日本还真是牛叉啊!”
日军之所以两线开战,同时进攻澳洲和印度,共有三个原因,一是日本人的贪婪特性所决定的,因为澳洲和印度都是“好地方”,日本人恨不得把这两个地方一口都吞下,二是时间所决定的,日军知道美军早晚卷土重来,所以不得不抓紧时间、速战速决,在美军展开反扑前把日本的战果尽全力地扩到最大,至于第三个原因,则是日军根本没把敌人放在眼里,日军认为印度的英印军和澳洲的美澳军都是软柿子,捏一个软柿子是捏,捏两个软柿子还是捏,没什么区别。
看到中国军队在东南亚战场上把英印军打得落花流水,在夏威夷战场上和菲律宾战场上把美军打得丢盔弃甲,使得日军此时极度看不起英印军和美军(日本陆军肯定不认为自己不如中国陆军,既然中国陆军可以把英美军队打得一败涂地,日本陆军相信自己完全也能做到),所以同时打澳洲的美澳军和印度的英印军是日本陆军有恃无恐的一件事(澳军战斗力其实是比较强劲的,大大地超过美军和英军,另外,澳洲战场上有新西兰军队参战,因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并且澳新两国也同种同文,所以新西兰军队义无反顾地开赴澳洲战场与澳军并肩作战。
)。
“使劲打吧!反正老子只需要看热闹就行了!你们打得越凶、死人越多,老子越开心!”蒋纬国丢开手里的澳洲战事和印度战事的报告,认真地拿起了中东战事的报告。
日军此时在澳洲和印度两线开战,南京军其实也一样,在中南和中东两线开战,日军同时组建了“澳洲远征军”和“印度远征军”,而南京军则同时组建了“中南远征军”和“中东远征军”,并且南京军这么做的原因跟日本人如出一辙,一是“贪”,二是时间紧张,三是知道对手并不强大。
对于中东这块拥有全世界六成多石油的宝地,蒋纬国确实充满“贪婪的欲望”,很早之前,他就对中东“垂涎欲滴”了,当年,蒋纬国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地说服希特勒“亲华疏日”,让德国鼎力地援助中国进行抗日战争,但希特勒是绝不可能相信空头支票的,蒋纬国如果只靠空口无凭的红嘴白牙是绝不可能说服希特勒的,他实际上靠的是那几份结结实实的厚礼,其中分量最重的一份就是“中东油田”。
全世界1800多亿吨石油,中东就有1000多亿吨,正是这份石破天惊的超级厚礼,让希特勒“在狂喜、感激、感动中”彻底地相信了蒋纬国,继而全力地支持蒋纬国和中国,最终让蒋纬国和中国有了今天的一切。
二月底的时候,中东远征军和中南远征军一起成立,被陆续划入中东远征军的部队(以南京军为主)先后开至中亚、伊朗进行针对性的沙漠作战训练,另外,由于中南远征军负责作战区域以山地丛林为主,不适合机械化部队发挥优势,所以中南远征军各部队没有太多的坦克、装甲车、汽车,而中东远征军负责作战区域以沙漠、戈壁、荒原为主(也有山地丘陵),十分适合机械化部队发挥优势,所以中东远征军的各部队都是装甲师、装甲步兵师、机械化步兵师,并且又额外地补充了大批军用车辆进行加强,使得中东远征军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
对于中东,希特勒跟蒋纬国一样“垂涎欲滴”,拿下中东是德国一开始就已经制定好的战争计划,一是为了石油,二是为了夺取英国的海外殖民地,摧毁掉英国的国力根基,三是为了打通德国和中日的海上运输线,“把印度洋变成联盟国的内湖”,也为接下来联盟国瓜分环印度洋地区(非洲和澳洲)奠定基础。
因为势在必得以及志在必得,所以参加中东战役的德军跟南京军一样精华尽出、阵容强大,并且这支“德国中东军”的总指挥官也是希特勒的一位心腹爱将、在苏联战场上和西欧战场上都表现出色的埃尔温·隆美尔。
蒋纬国是最清楚的,在原先历史上,隆美尔是德国非洲军的总指挥官,眼下是“德国中东军”的总指挥官,看似差别不大,实际上差别很大,在原先历史上,希特勒根本没打算把北非当成主战场,北非在轴心国内部被默认是意大利的地盘,德军到北非打仗完全不在德军统帅部的战争计划里,就因为意大利被英国在那里打得抱头鼠窜,德国只好对其施以援手,当时,德国正在准备大举进攻苏联,同时还要对英国进行空中打击、海上绞杀甚至登陆作战,所以希特勒手中的战争资源已经非常吃紧了,无法给隆美尔太多的本钱,德国再强大也无力三线开战,希特勒让隆美尔去北非只是为了“稳住局势”,打一场防御性的战役,遏制在英军即可,没想到隆美尔在北非一次又一次地以少胜多,他根本就没打防御战,而是“进攻进攻再进攻”,虽然前期屡战屡胜,但后期注定因为后劲不足而陷入失败,还让德国为此搭进去太多的国力军力,但眼下不同了,隆美尔得到了希特勒有求必应、应有尽有、充足到饱和地步的战争本钱,从而心无旁骛地大展拳脚,再加上南京军中东远征军这个绝非意大利军队可比的可靠友军的强劲助战,中东战局自然可想而知的。
正如中日联军在东南亚战场上的所向披靡,中德联军在中东战场上也是势如破竹。
第651节 夺取中东(1)
中德联军打中东可以说“打得正是时候”,己方处于最强状态,几乎占据各方面的优势,对方处于最弱状态,几乎在各方面都落下风。
首先,排除那些可以忽略不计的当地武装势力,中德联军在中东的敌人就是英国军队,没有美国军队,因为美国此时既无暇也无力插手中东战事,美军不可能飞到中东战场上与英军并肩作战,援助英军保卫英国本土已经是美国此时对英国能做出的最大限度的努力,美国哪里还会有多余的力量帮助英军保护英国的海外殖民地,所以美国政府只能坐视中德军队在中东战场上合伙攻杀英军,没办法“干扰中德的好事”;至于英国方面,英国被德国打得已经本土即将不保,在本土和海外殖民地之前必然优先考虑保住本土,把大部分国力军力用于保卫本土,毕竟海外殖民地再怎么富庶丰饶,都没有本土更重要,所以英国和英军在中东战场上没办法做到“全力以赴”,只能投入有限的国力军力;反观中德,两国都毫无后顾之忧,德苏没有大战,中日也没有大战,不受到两线作战的拖累,可以在中东战场上全心全意全力地对付英国,除此之外,英军的战斗力本来就不如中德军队,不仅如此,英国的处境还可以用“祸不单行”来形容,因为日本军队也对它的印度殖民地和附属国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其实已经脱离英国、投靠美国)下手了。
曾经称霸世界百余年的大英帝国此时已经辉煌不再,就像蒙古帝国、俄罗斯帝国、法兰西帝国、清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西班牙帝国等众多在历史长河里盛极一时的帝国皇朝一样,气数已尽、国祚已终,不可阻挡地走向了覆灭和败亡,这个昔日令人望而生畏的日不落帝国已经到了不折不扣的日薄西山、山穷水尽的地步。
三十多年前,当时的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讽刺当时已经衰朽不堪、濒临灭亡但还在苟延残喘的奥斯曼帝国:“欧洲一直在等待着它的死亡,可是年复一年,这个病人却不甘死亡,衰弱的双手依然抓住巨大家业的钥匙不放!”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番话如今用来形容此时英国的处境可谓量身定做,再合适不过了。
美国《时代》新闻周刊对英国此时处境是这样评论的:“就像当初对苏联干过的以及不久前对法国干过的那样,德中日意这四个暴发户式的列强正在热烈而卖力地试图把大英帝国早点送进坟墓,然后再贪婪地瓜分它的遗产。
英国如果真的倒下了,它那庞大而肥硕的尸体(指英国的辽阔殖民地)会让德中日意再展开一场疯狂的饕餮盛宴,从而狠狠地大餐一顿。
吃掉了苏联,吃掉了法国,它们(德中日意)又想要吃掉英国,那么,接下来呢?吃掉亚非欧澳四大洲后的它们真的会吃饱吗?”
德军进攻中东的跳板共有两个,一是意大利的北非殖民地(利比亚和突尼斯,突尼斯原先是法国殖民地,法国被德国打败后,希特勒为了感谢、安慰、奖励“一直在不情不愿中支持他”的墨索里尼,让法国把突尼斯让给了意大利),二是土耳其。
土耳其虽然是二三流国家,但该国横卧于亚非欧三大洲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加上德国非常依赖该国的铬矿(土耳其拥有全世界大部分的铬矿,就像中国拥有全世界大部分的钨矿),因此,德国一直大力地拉拢着土耳其,在今年年初,原本摇摆不定、迟疑不决的土耳其看到联盟国越战越强、势不可挡,终于下定决心,投靠德国,加入了联盟国,希望跟伊朗一样搭上联盟国的顺风车,在这场世界大战中也能分一杯羹。
以意属北非殖民地和土耳其这两地为跳板,德军兵分两路,第一路在北非由西向东,猛攻英属埃及殖民地,第二路在土耳其由北向南,剑指阿拉伯半岛,两路大军都是高歌猛进、捷报频频。
南京军进攻中东的跳板只有一个,即伊朗,实际上,南京军也可以通过海军舰队经过印度洋、以西兰省(锡兰岛)为中转站直接向阿拉伯半岛运输人员和物资。
南京军出兵中东,伊朗是极力支持的,当初跟着中国打苏联,伊朗分到了土库曼,领土大增,民族自豪感大涨,民族虚荣心也受到了刺激,隐隐地,伊朗高层已经做起了“重建波斯帝国”的美梦,既想要重建波斯帝国,肯定就要不停地开疆拓土,所以伊朗高层向中国高层请求“伊朗会全力支持中国军队的中东战事,同时希望中国在中东战事结束后可以把伊拉克地区分给伊朗”。
伊朗想得到伊拉克共有两个原因,一是伊拉克是伊朗的邻国,两国全面接壤,伊朗吞并伊拉克后对其进行统治、管理、融合自然十分便利,二是两伊在宗教信仰上同根同源。
伊朗、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都是穆斯林国家,都信仰伊斯兰教,但伊朗具有独特性,该国与中东别国有两个不同,一是该国并非阿拉伯国家,该国传承于波斯帝国,跟阿拉伯帝国是两码事,说的是波斯语而不是阿拉伯语,二是该国信奉的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土耳其、沙特等中东别国信奉的则是伊斯兰教的逊尼派。
逊尼派和什叶派虽然都属于伊斯兰教,但两派关系十分紧张。
伊拉克境内是两派都有,约55%伊拉克人信奉什叶派,约40%伊拉克人信奉逊尼派,因此,伊朗占领伊拉克后在当地会有“群众基础”,一半多伊拉克人跟伊朗属于同一个信仰派系,自然能进一步地有利于伊朗在吞并伊拉克后将其消化掉。
值得一提的是,伊拉克此时虽是英国殖民地,但高层内存在着比较强的亲德势力(既然亲德,自然也亲华或不排斥中国),曾策划反英政变,但被英军提前发现继而遭到挫败。
“想都别想!”得知伊朗高层的请求后,蒋纬国一口否决,“伊拉克以后是中国的地盘,就算扶植当地的傀儡政权,伊拉克也要在中国的直接控制下,轮不到伊朗插手!”
蒋纬国不同意把伊拉克分给伊朗,一方面是为了中国以后能直接控制伊拉克,更方便获得当地的石油资源,另一方面则是防止伊朗以后变得太强,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任何一个宗主国都不可能允许附属国变得太强,宗藩就跟父子关系一样,儿子翅膀硬了,自然就不太听老子话了。
伊朗是世界第三石油大国(储量约210亿吨),伊拉克是世界第四石油大国(储量约200亿吨),伊朗吞并了伊拉克,那还得了?直接超越沙特阿拉伯和加拿大,成为世界第一石油大国,到那时候,难保伊朗高层不会产生什么非分之想。
中东地区还是越分裂越好,无论是阿拉伯帝国还是波斯帝国,都不能令其再有机会重新在世。
中东远征军副司令黄维感到迟疑:“如果我们拒绝伊朗人的请求,我们的中东战事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我们的大后方就是伊朗,必须依靠伊朗,伊朗人虽然不敢跟我们直接翻脸,但肯定会消极怠工什么的!”
中东远征军司令陈明仁有点不以为然:“影响会有,但也不会太大。
我们不肯把伊拉克分给伊朗,伊朗高层肯定不想派军队跟我们一起打伊拉克,我对此求之不得。
当初苏联战争,伊朗军虽然卖力参战,但表现平平、战果泛泛,时不时还会拖我们的后腿。
让伊朗军跟我们一起打仗,等于浪费我们的粮食和子弹。
打中东,我们只需要伊朗人提供他们国内的交通网和石油给我们使用就行了,不需要他们提供军队。
我们跟他们要的不多,他们自然没有理由跟我们索取的太多,至于使用他们的交通网和石油,我们付过路费和油费,他们还敢拒绝?”
蒋纬国露出一个近乎奸笑的表情:“伊朗人想要得到伊拉克,肯定不是为了得到石油(伊拉克此时还没有被发现其境内有大量石油),而是为了所谓的‘开疆拓土’。
好啊,我就满足他们。
伊朗人不是想扩大他们的版图吗?行,向西是不行的,向北和向南也走不通,让他们向东吧!我们支持大量武器弹药给他们用于‘开疆拓土’,他们提供交通网和石油支持我们拿下中东,互利双赢、各不相欠,两全其美、皆大欢喜!”
“向东?”黄维似乎明白了,“印度?让伊朗人去打英国人的印度?”
“No!”蒋纬国嘿嘿地笑道,“印度是我们送给日本人的地盘,岂能让伊朗人去抢食呢?我说的是阿富汗!”
“妙!”陈明仁顿时明白蒋纬国的心机了,“阿富汗也是英国的殖民地,以前被英苏(俄)反复争夺,苏俄被我们打垮后,英国趁势控制了整个阿富汗,但现在,英国已经不可能继续有效地统治阿富汗了,我们还有日本人、德国人都没空去打阿富汗,当地正处于‘无主状态’,那这个光荣的任务就交给伊朗人吧!摧毁英国的海外殖民地体系是联盟国各个成员国的战争任务,我们、日本人、德国人、意大利人,都在忙着这件事,伊朗人也要干,这也算是伊朗尽到自己作为联盟国成员国的责任嘛!”
蒋纬国嘻嘻一笑:“最重要的是,阿富汗不算小,六十几万平方公里呢,伊朗将其吞并可是大大地开疆拓土啊!这不正是伊朗高层现在希望的嘛?当然了,最最重要的是,阿富汗就是一个鸟不拉屎的鬼地方,又没资源又穷得叮当响,没有一丁点的油水,把它让给伊朗人,我一点都不心痛,不仅如此,那里又乱得要命,伊朗人吞并它等于吞下一个火药桶,以后的伊朗虽然领土很大,但内部肯定会动荡不安、动乱频繁,还想成为波斯帝国?做梦吧!光是维稳就要把伊朗人搞得焦头烂额、疲于奔命了!”
陈明仁点点头:“对,实际上,我们攻打中东除了伊朗军,还有一支可用的友军,并且,这支友军的战斗力可要比伊朗军强劲得多,因为他们参战后的目的是‘打回老家’!”
蒋纬国笑着点头,黄维猛然醒悟:“犹太人!以色列军队!”
接到中国高层的“把阿富汗代替伊拉克分给伊朗”以及“伊朗在中东战事期间不需要出动军队参战”的建议后,伊朗高层欣然接受。
吞并了土库曼,再吞并阿富汗,伊朗的领土面积就会达到约290万平方公里,确实是一个“地域性大国”了。
当中德联军在中东战场上纵横驰骋时,伊朗则在忙着攻打阿富汗并且打得顺风顺水。
参加中东战事的南京军包括第77、第88、第99、第150、第200、第20师,都是精锐,包括附属部队在内,总兵力约25万,其中,第20师不直接参战,在伊朗境内负责后勤事务,另外五个师于三月下旬兵分三路,分别从伊朗西北部、西中部、西南部出击,攻入了伊拉克境内,分工明确地扑向伊拉克北部三城(摩苏尔、埃尔比勒、基尔库克)、位于中部的该国首都巴格达、位于该国最南部的扼守着该国出海口的巴士拉。
三路大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
与此同时,德军一部猛攻埃及,另一部和土耳其军队联合猛攻叙利亚和黎巴嫩(叙黎两地属于法国殖民地,法国向德国投降后,德国强迫法国把这两地转让给德国,但中东英军为保护英国的中东殖民地,抢占了叙黎两地)。
一时间,中东英军被中德联军打得四面楚歌。
中东英军总司令是亨利·梅特兰·威尔逊上将,他在中东战场上的左膀右臂是克劳特·奥金莱克上将和哈罗德·亚历山大上将,前者负责在埃及指挥英军第1、第8集团军抵御德军,后者负责在阿拉伯半岛指挥第9、第10、第15集团军抵御德土联军和南京军。
这三位将军都是十分优秀的军事家,威尔逊待人诚恳友善,善于统筹全局以及应付复杂态势,奥金莱克有勇有谋、务实勤奋,并且心思缜密、目光长远,亚历山大则以沉着冷静、坚毅果决而著称,但是,这三位将军在中东战场上却陷入“败军之将不足言勇”的尴尬、无奈、苦涩的境地里,原因非常简单:第一,对面的中德将军们跟他们一样出类拔萃,第二,对面的中德将军们的实力是他们的好几倍。
打仗跟做买卖一样,在没有本钱或者本钱很小的尸骸,哪怕一肚子的韬略妙计,那也是空中楼阁。
中东战场上的英军共有4个集团军,以第8集团军为主力核心,看上去阵容雄厚、规模庞大,实际上总兵力只有三十多万,并且英国本土军人只占一半左右,其余的大部分是就地招募的阿拉伯人,另有部分是澳大利亚军人、新西兰军人、加拿大军人、南非军人,这支成分复杂的“英联邦军”的战斗力是可想而知的,反观联盟国军队,南京军出动了二十多万,德军出动了三十多万,土耳其也出动了十多万军队,合计六十多万,兵员人数是英联邦军两倍,至于武器装备、后勤补给、制空权、制海权、军心、士气、兵员素质、整体战局态势等其它方面,几乎都是联盟国军队占据上风甚至占据压倒性优势。
中东战事爆发前,威尔逊、奥金莱克、亚历山大等中东英军高层已经觉察到联盟国的意图,他们反复研究、讨论、计算后,一致地认为:在得不到足够援助的情况下,中东英军几乎没有胜算。
他们向伦敦方面发去电报,提出了四项建议方案:
第一,直接放弃中东(埃及和阿拉伯半岛),进行战略性大撤退。
北非是德意势力范围,阿拉伯半岛是德中势力范围,德中都很强劲,英军必须避其锋芒,而东非是意大利的殖民地,中非是法国和比利时的殖民地,南非除英国自己的殖民地外,只有葡萄牙的殖民地。
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葡萄牙都是软柿子,中东英军在放弃中东后可以全面撤向东非、中非、南非,一来可以保全有生力量,二来可以保住英国在当地的殖民地,三来可以在非洲的东部、中部、南部等地保留一支英军力量,从而能在非洲牵制住大批的联盟国军队(主要是德军);拥有英国陆军元帅军衔的南非总理兼南非军队总司令杨·克里斯蒂安·史末资极力支持这个方案;
第二,直接放弃中东,进行战略性大撤退,不撤向东非、中非、南非,而是撤向印度,即在印度英军配合下攻打伊朗,打出一条通道,经伊朗境内撤至印度,与印度英军合并一处,一起保住印度这块大英帝国最重要的殖民地,同时也能让印度英军更加强大,牵制住大批的联盟国军队(主要是中日军队);印度英军总司令韦维尔极力支持这个方案,中日军队轮番对印度下手,让他已经快要坚持不住了,中东英军如果能到印度,自然能缓解他的燃眉之急。
第三,开辟第二战场,组建不少于三十万人的精锐部队在西非展开登陆,迫使联盟国军队抽调部队前去西非作战,从而间接地援助到中东英军。
第四,从英国本土向中东提供大规模的、大幅度的增援。
伦敦的英国高层们在反复研究后,都难以接受第一项和第二项,即放弃中东,因为“守卫或放弃中东不只是关系到大英帝国的利益,还关系到大英帝国的尊严”“从西欧到东南亚,大英帝国到处都在打败仗,难道在中东就不能创造奇迹吗”“英国人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望眼欲穿地想要得到来自前线的捷报,他们急切无比地想到听到胜利的消息,可我们的军队连一次胜利的消息都没有送回国内”“我们在西欧打败了,我们在东南亚也打败了,在中东直接不战而逃,英国人民知道后还有信心坚持下去吗”林林总总。
英国海军地中海舰队司令安德鲁·布朗·坎宁安上将在英国高层会议上说道:“不能放弃中东,因为放弃中东不只是丢掉几块殖民地或英国的尊严,还会引起一系列恶劣的连锁反应。
地中海目前基本上还处于我们的控制中,我们做到这一点靠的是两样东西,一是我的地中海舰队,二是地中海的两大咽喉通道即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始终被我们牢牢地掌控在手。
放弃中东,苏伊士运河就会被德国人轻轻松松地占领,直布罗陀海峡也会随之一起沦陷,那么,被我们一直封锁在地中海里的意大利海军和已经被德国人控制的法国海军就能逃出这个大囚笼,接下来,我们最害怕的事情就可能发生了,德国陆军使用德国、意大利、法国联合舰队,在英国本土登陆!”
以首相克莱门特·理查德·艾德礼为首的英国高层们因此而下定了决心,继而制定了针对中东战事的对策。
艾德礼给威尔逊发去指示,要求他和中东英军:
第一,在中东坚持战斗,实在支撑不住,可以放弃其它地方,以保住埃及为第一目标,死守住埃及的核心——尼罗河三角洲,因为保住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就能保住苏伊士运河,这是最重要的。
另外,中东英军在最后时刻都撤到了埃及,也能方便在战局继续恶化时放弃埃及,从埃及向南撤离,撤向东非、中非、南非等地。
为了保住埃及,可以放弃阿拉伯半岛;
第二,英国本土会抽调军队在西非展开登陆,开辟第二战场,援助中东英军。
得到伦敦统帅部的指示后,威尔逊干脆利索地下达命令:阿拉伯半岛境内的英军边战边撤,尽量不要跟中德军队展开消耗战,从而保住更多的有生力量,用于埃及的防御。
因为艾德礼的指示和威尔逊的命令,从伊朗打进伊拉克的南京军基本上没有遇到英军较强的抵抗,进军像举行阅兵式一样轻轻松松,阿拉伯半岛英军总指挥亚历山大无意跟南京军死打硬拼,他只想带着越多越好的部队退往埃及,不想让部队在阿拉伯半岛上“遭受没有意义的伤亡和损失”。
不知道是受到哪件事的启发,亚历山大特地派了一位少将级高级军官来到南京军这边,“请求与中国军队最高指挥官进行由他代表亚历山大上将本人的对话”。
陈明仁接见了这位英军少将。
英军少将衣冠楚楚、军装鲜亮,整个人显得既彬彬有礼又不卑不亢:“将军阁下,中国和英国都是文明的国家,中国是东方古代文明的主要发源地,英国则是西方现代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因此,你我双方即便在展开战争,也可以文明地进行,无需像野蛮人那样不讲规矩。
如果有办法可以让你我双方各得所需并且不流血地展开,你我双方何乐不为呢?”
陈明仁忍俊不禁:“好吧,我承认,我们中国人和你们英国人都是文明人,哪怕是打仗,我们也可以一边喝着红茶一边进行。
现在,请告诉我,亚历山大将军想通过你对我提出什么好建议呢?”
上一篇:大秦:五岁皇孙,把亲爹压入大牢
下一篇:我,女帝相父,开局指鹿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