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我是蒋纬国 第98章

作者:飞星骑士

从苏联买来重炮共12门:4门m1931年式b-4型203毫米重型榴弹炮、8门ml-20式152毫米重型榴弹炮;从德国买来重炮共22门:20门sfh18式150毫米重型榴弹炮、2门330毫米舰炮。

这两门330毫米舰炮原本是德国海军计划安装在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上的,但是,因为政治原因,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主舰炮改为了280毫米,不过,在此之前,德国海军兵工厂已经制造出了两门330毫米主舰炮,此时正好“变废为宝”,被希特勒慷慨大方地以两门一百万美元的跳楼价甩卖给了蒋纬国,蒋纬国自然是如获至宝。

江阴要塞那里拥有四门德制k16式150毫米加农炮和四门苏制a19式122毫米加农炮,根据蒋纬国的打算,这八门大炮是要搬运到南京战场上来的,加上可以把陆军炮兵部队里的部分大口径火炮再次运到南京进行锦上添花,那么,等南京保卫战爆发时,保守估计,南京战场上的国军重炮会有五十门左右,并且安装在山顶高处,五十门大口径重炮俯视着南京城,随时能为南京战场上的国军提供排山倒海般的炮群齐射火力。

这五十门重炮的齐射威力到底有多大呢?根据蒋纬国、俞大维等人的估计,齐射一次的话,假如炮弹爆炸范围互相不重叠,可覆盖杀伤有生目标的四十万平方米的区域,齐射一百次,南京城会变成火海,齐射二百次,南京城会变成废墟,齐射三百次,南京城会变成焦土,继续齐射的话,南京城直接变成平地。

戴安国向蒋纬国报告,他在德国活动期间通过驻法大使顾维钧的渠道,接触了法国高层,法国军方愿意出售几门铁道炮给中国,出售的品种主要是法国施奈德公司生产的m1906式和m1912式,前者口径高达305毫米,射程高达28公里,后者口径则高达340毫米,射程更是高达38公里。

蒋纬国本来很感兴趣,但跟俞大维等人商讨后放弃了外购铁道炮的计划,一是铁道炮太重了,m1906式重达175吨,m1912式重达266吨,安装和运输都非常困难;二是铁道炮不符合“中国战争国情”,这东西能打到几十公里也没什么用,因为精度随射程增高而降低,就是轰到二三十公里外又如何?难道能把炮弹准确地轰到二三十公里外的日军人堆里?铁道炮其实适用于轰击敌方大型的固定目标,比如城市、军事要塞等,但中日战争是在中国国土上爆发的(蒋纬国认为前期是,但后期肯定要把战火烧到日本本土,让日本人恶有恶报、自食其果),中国军队的铁道炮根本就没有合适的日军目标,所以不需要这东西。

南京的城防工程是从五月份中下旬正式开始的,到现在为止只是持续了两个月,而根据萧爻、蔡方萌等人的预测,整个工程起码需要六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十一月时才能完工,并且,整个工程进行得比较“束手束脚”,虽然有蒋纬国鼎力支持,但蒋纬国没得到蒋介石的鼎力支持,所以阻力不小。

阻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蒋介石,他主要是担心蒋纬国此举“糜烂地方”,会把南京搞得乌烟瘴气,比如,蒋纬国要砍光紫金山上的树,蒋介石就坚决反对。

蒋介石对南京是有着深厚感情的,万万不愿意看到蒋纬国把钟灵毓秀的南京城变成一个面目全非、丑陋不堪的军事化城市;二是国军部分高层,他们认为蒋纬国此举是杞人忧天,他们觉得,中日战争不一定打起来,即便打起来,南京也不一定会遭到进攻,蒋纬国现在就开始大兴土木,显然是操之过急,甚至是没事找事,毕竟这项工程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三是国府部分高层,他们指责蒋纬国庸人自扰、劳民伤财,白白地浪费民脂民膏,就是为了建造一座空中楼阁。

这些高层基本是“亲日派”和“主和派”,他们的思想是前两者的结合,先认为战争不一定打起来,打起来不一定进攻南京,然后认为即便敌军兵临南京城下,可以采取《海牙公约》里的办法,宣布南京是“不设防城市”,既能避免南京以后遭到战火荼毒,也能避免南京现在遭到蒋纬国“荼毒”。

(所谓的“不设防城市”是《海牙公约》提出的概念,当某国被侵略,该国某城市面临被侵略军占领的危险时,该国政府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为保护该城市居民和该城市的文物古迹、重要建筑不因战火而受伤害损害,就宣布它是不设防城市,继而从该城市撤离军队,放弃抵抗,把城市完好无损地拱手让给侵略军,相当于让这座城市向侵略军投降,侵略军不得伤害该城市居民,不得损害该城市。

——蒋纬国对此是嗤之以鼻,逻辑是现成的:假如南京在日军兵临城下时被宣布是不设防城市,放弃抵抗,而日军入城后根本就不遵守《海牙公约》,在城里烧杀奸淫掳掠,到时候,谁出面惩罚不遵守公约的日军?谁对惨死在日军屠刀下的南京市民负责?制定《海牙公约》的那些西方绅士吗?估计到时候,他们要么装聋作哑,要么干嚎几声隔靴搔痒地谴责日军,仅此而已,但无数中国人却白死了。

七七事变爆发后,构建南京城防工事的阻力因此而降低了不少,工程进展速度日益提高,南京城内以修建防空洞的名义而开始修建大型地下工事,城外堑壕、战壕和城内地道、坑道都进入了工程正轨。

蒋纬国发现,中国的很多事必须要靠日本人“帮忙”才能快马加鞭起来,比如构建南京城防工程,比如迁移东部地区的民众。

阚维雍、马崇六递给蒋纬国的最新报告显示,南京的城防工程估计在十一月初就可以基本上完工了,这确实是很令人高兴的一件事。

“建镐!回来啦!”第128团的驻扎地里,郑洞国、丘之纪、黄百韬、张灵甫等军官们兴高采烈地迎接着俨然以“战地英雄”派头回到第128团的蒋纬国,其实,蒋纬国在编制上跟第128团完全没有关系,他又不是第128团的一员,但郑洞国等人跟蒋纬国是心照不宣的,蒋纬国把第128团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军中归属,郑洞国等人也把蒋纬国当成第128团的一员。

蒋纬国微笑道:“嗯,回来了,命大福大,没把什么零件丢在战场上!”

郑洞国大发感慨:“建镐,你跟光亭他们在平津前线打得热火朝天,我们在南京简直是望眼欲穿、辗转难眠啊!心里又急又痒,真恨不得开赴平津,跟第918团的兄弟们并肩作战。

得知你们在宛平城干掉五千多日军(第918团和第128团是同气连枝的兄弟部队,互相肯定不会撒谎,所以郑洞国等人知道第918团的真实战绩),联合第29军把平津地区的日军杀得干干净净,几乎全歼了日军的华北驻屯军,还干掉了他们的驻屯军司令官,我们全团高兴得跟过年一样,拼命地为你们祝贺!”

蒋纬国嘻嘻笑道:“你们也等不及了吧?”

“肯定的!”张灵甫抢过话头,“我们真恨不得当初被派到平津的是我们第128团,搞得第一场胜利的头功被光亭他们抢去了!七七事变爆发时,我们全团群情激奋,都渴望能早日上阵杀敌,你们打赢平津战役后,咳,全团弟兄们的士气、斗志、求战心情简直没法形容了!弟兄们做梦都想着上战场痛击日寇、杀敌立功!说实话,急死我们了!”

“稍安勿躁嘛!”蒋纬国笑起来,“你们还怕没机会上战场?光亭大哥他们在华北,你们在华东,一样的。

哦,对了,我带回来一千多个第918团的受伤兄弟,他们康复痊愈后直接调入第128团内,这些兄弟是在平津战场上跟日军面对面厮杀过的,有宝贵的对日实战经验,把他们调入第128团,作用就不需要我多说了!”

郑洞国连连点头:“如此甚好!”一支部队的战斗力高低由很多因素决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部队里的老兵数量、老兵比例,越多、越大,部队战斗力就越高,特别是上过战场、拥有实战经验的老兵,更是多多益善。

蒋纬国把一千多名第918团实战老兵调入第128团,一来能锦上添花地提升第128团的战斗力,二来能让第128团上下对日军战术有个清楚了解。

“第918团伤亡不小,我看,我们接受了他们的一千多个实战老兵,必须要投桃报李的!”黄百韬说道,“我看,可以从我们第128团抽调一千多个精锐人员补充给第918团算作回报!”

“都是兄弟部队,互帮互助是应该的!”丘之纪表示赞同,“一千多个少了点,一千多个实战老兵顶得上两千个没参加实战的老兵,抽调两千多个精锐人员补充给光亭他们吧!”

“行!”郑洞国从善如流。

第128团和第918团本来就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

蒋纬国觉得这个提议很不错,第918团现在有一大堆伤兵,这些伤兵需要时间治疗休养,暂时无法再上战场,第918团马上就会迎来恶战,第128团用完好官兵跟第918团伤兵进行轮换堪称一举两得,反正第128团还有一阵子才上战场,调入第128团的伤兵们有时间养伤。

这个下午,蒋纬国主要跟第128团的军官们呆在一起,把平津前线战场上的实战经验“传授”给郑洞国等人,顺便巡视了南京的城防工程。

傍晚时,蒋纬国返回憩庐。

宋美龄在家里指挥佣人们张罗饭菜,蒋纬国帮不上忙,回到卧室里闭目静思、梳理思绪、组织言语。

天黑时,外面草坪上响起蒋介石和几个人的谈笑声,蒋纬国心头一动,立刻出门,他看到蒋介石正跟三位将军一边谈笑风生一边走向憩庐的大餐厅,三位将军里,两位是二级上将,一位是少将。

两位上将里,其中一位是蒋纬国再熟悉不过的蒋百里,他此时担任陆军大学校长、军委会高级顾问、海外部部长,另一位上将模样细眉长目、高鼻厚唇,身材高瘦、表情严肃、不苟言笑,隐隐有股孤傲自负的气息;那位少将身材矮小、长面方脸、短眉圆眼。

“健生,你来了就好啊!”蒋介石边走边笑容满面地跟那个气质孤傲的上将说道,“当初如若没有你,北伐岂能成功?眼下倭寇大兵压境,大战在即,我不得不又要对你寄予厚望哟!”

“委员长抬爱了!”那位上将对蒋介石这份饱含赞赏甚至是刻意亲近的话语完全没露出受宠若惊的表情,而是不咸不淡、不温不火地道,“卑职毕竟也是一个中国军人,国难当头,为抗击外辱而殚精竭虑本就是卑职等义不容辞的天赋之职!”

“说得好,说得好!”蒋介石连连称赞,他又望向那个少将,“为章啊,你把健生这个‘小诸葛’从广西请回来,好,很好啊!”

那个少将笑着道:“委员长过奖了!其实,虽说广西以前跟中央有过一些不愉快的龃龉,但那毕竟是咱们中国人自家内部的事,眼下日寇犯境,全国各地都应该摒弃前嫌,正所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嘛!”

“说得好,说得好!”蒋介石再次连连称赞。

蒋纬国走上前:“父亲好!”

“哦,纬儿?”蒋介石看上去似乎心情不错,他立刻指着那位孤傲上将和那位少将,“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白健生将军,这位是刘为章将军,他们可都是党国不可多得的军事大家,特别是健生,他可是人称当代诸葛亮的哟!你以后可一定要跟他们好好地讨教讨教呀!”

蒋纬国笑着向二位将军敬礼:“白将军、刘将军,你们好!”他随后又向蒋百里敬礼,“百里先生,你好!”

蒋百里和刘将军都笑着点点头,白将军面无表情地颔了一下首。

蒋纬国当然知道白刘两位将军的身份,白健生就是大名鼎鼎的白崇禧,健生是他的表字,刘为章是刘斐,为章是他的表字。

蒋百里、白崇禧、刘斐以及萧爻的老师杨杰,四人号称“中国的三个半参谋长”(“半个”指的是刘斐),这四人是中国此时最杰出的战略家、军事家或军事学家。

除了杨杰,四人里眼下有三人齐聚憩庐,显然不是偶然。

杨杰之所以没被蒋介石邀请来,因为他的脾性是四人里“最臭的”,蒋百里性格温文尔雅,白崇禧心高气傲,刘斐精明强干、不拘小节,杨杰恃才傲物、狂放不羁,最重要的是,杨杰从来都不给蒋介石面子。

四位军事大家里,刘斐虽然跟白崇禧一样也出身于桂系,但他已经投效中央派系,对蒋介石服从性比较高;蒋百里很反感蒋介石的乾纲独断和刚愎自用,对蒋介石采取“非暴力”态度,但在有利于国家的事情上,他还是服从蒋介石安排的;白崇禧素来顽固反蒋,但不会在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的情况下反蒋;杨杰有事没事就对蒋介石冷嘲热讽、横加指责,蒋介石一见他就心烦,所以再次打发他出使苏联,目的是让苏联早日把“苏联飞虎队”派到中国来。

白崇禧是刚从广西来到南京的,这位“小诸葛”与李宗仁素来孟不离焦,并称为“李白”,两人又与新桂系第三号人物黄绍竑合称为“广西三雄”。

在李白黄三人苦心经营下,广西省被建设成一支实力强悍、内部团结性极高的地方派系势力,“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蒋介石的评价)”。

白崇禧虽然在国内军政争斗中一直是蒋介石的顽固死对头,但蒋介石对他的军事才干也不得不深为倚重,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立刻想到以民族大义的旗号把白崇禧拉到自己身边来给自己出谋划策。

在接到蒋介石的邀请电报后,白崇禧略感犹豫,但李宗仁、黄绍竑、黄旭初、廖磊、李品仙等新桂系的高层要员都表示支持,“在此关头为了民族大义,我们必须服从老蒋”,李宗仁坐镇桂林,筹划全省的战争动员事务(广西省此时省会是桂林),白崇禧先行一步飞赴南京,立刻被蒋介石委任为副总参谋长。

餐厅内,蒋介石、白崇禧、蒋百里、刘斐、蒋纬国五人就座入席,蒋介石坐首席,左边席位上坐着白崇禧,然后是刘斐,右边席位上坐着蒋百里,然后是蒋纬国,宋美龄开始指挥佣人们上菜。

一番简短的客套话后,蒋介石显得十分坦诚和虚心地开门见山:“健生、百里、为章,你们都是知道的,中日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实际上,两国军队已在华北爆发正式战役。

国府和国军该怎么打这场战争,我非常需要你们帮我出出主意、想想办法呀!趁着今天晚上难得聚在一起的机会,我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嘛!”

第148节 战略

白崇禧神色平淡,没说话,蒋百里似乎也有意谦让,刘斐自知自己军衔最低,所以同样谨言慎语。

蒋介石看了看这三位一起不做声的军事大家,只好点名:“健生,你先来说说吧!”

蒋纬国等人看向白崇禧,白崇禧并未犹豫,张口就说,显然他早有腹稿,但故意不主动说出来,就是等蒋介石“不耻下问”。

“委员长,如何进行这场战争,我认为国府和国军应该重点抓住六个方面!”白崇禧有条不紊地道,“第一是战略,第二是战备,第三是军事,第四是政治,第五是外交,第六是财政!”

“你说!”蒋介石做出聆听神态,“我洗耳恭听!”

白崇禧思绪清晰地道:“战略上举全国之力与日本进行持久消耗战,口号是‘奋斗到底,以求最后胜利’。

…”他侃侃而谈,向蒋介石阐述着他思考总结的“对日本作战的六条原则”。

蒋纬国在旁边一边听着一边暗暗点头,白崇禧的这六条抗战原则确实是鞭辟入里、紧抓核心。

“你说得很对!”蒋介石听完后一边表示赞许和同意,一边显得十分忧心忡忡,“只不过,自民国成立后,我们国家一直是内乱频繁、动荡混乱,积累下的沉疴弊端可谓是多如牛毛…”他担心此时的中国就像一个伤病缠身的人,一旦遭到重击,立刻就会倒下并且再也爬不起来。

“委员长不必担心!”蒋百里开口安慰道,“在上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有一个强盛帝国,叫做奥匈帝国,是欧洲六强之一,也是当时的世界八大列强之一,国土面积在欧洲位居第二,仅次于俄罗斯,人口数量在欧洲位居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和德国,工业繁荣和军工业之昌盛,位居世界第四,仅次于德英美三国,资源之丰富,位居欧洲第四,仅次于俄德法三国,农业产品种类之繁多和石油产量之巨大,位居欧洲第一,而重炮工艺之先进,更是雄踞世界第一。

然而,这么一个看似欣欣向荣的强盛帝国,仅仅经过上次世界大战的失败,立刻就一蹶不振,继而土崩瓦解,如今烟消云散。

委员长,这是为何?因为奥匈帝国是一个东拼西凑起来的且成立时间只有区区几十年的国家,该国内部民族众多且统一时间太短,所以各民族最为在乎本民族利益,对这个所谓的统一国家并没有太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么一个联合体式的国家,一旦遭到重大变故,立刻就会四分五裂、树倒猢狲散。

再看看我们国家吧!我们国家完成实质性统一已有两千多年,国人对本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早已深入血液、骨髓、灵魂里,虽然从清末开始我们就承受列强的侵略、欺辱、掠夺,国家一天天地衰弱下去,但是,中国始终是一个整体,并没有分崩离析,即便军阀割据、各自为政甚至因为政见不同而互相攻伐,但大家都始终坚定地把自己当成中国的一部分,从来没有哪个军阀提出要独立建国。

为何?就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信仰中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并不是松散的联合体,而是牢不可分的整体。

因此,委员长,我们中国可能被击倒、击垮、击败,但不可能被击碎!日本人对我们的侵略,其实是一味猛药,空前的国家存亡的危机,恰恰会空前地刺激到全体中国人的爱国精神,只要引导得当,战争反而会促使中国的内部团结,涤荡国内的沉疴弊端!”

蒋介石顿时目光炯炯、眼神闪亮,白崇禧微微点头,刘斐忍不住喝彩:“说得好!”

蒋纬国在心里长长地大发感叹:百里先生真不愧是百里先生,军事学家就是军事学家啊!看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真的是太深刻、太犀利、太敏锐了!这番理论令人振聋发聩、醍醐灌顶。

说得好啊!中国可能被击倒、击垮、击败,但不可能被击碎!因为中国人的中国是一个整体!

蒋介石长叹道:“百里啊,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你这番剖析令我受益匪浅啊!”

蒋百里笑了笑:“委员长过奖了!”他随后肃然地道,“我国对日作战,精义就是一个‘拖’!拖下去,一能拖垮日本,二能拖到世界局势发生巨变并因此而让我国获得希望转机。

委员长,日本确实强大,这是不争事实,但日本的强大在一定程度上是色厉内荏的,工业是国之支柱,当今全球,工业国按强弱顺序分别是美国、苏联、德国(德奥合并后的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在原先历史上会在1939年3月被德国吞并)、日本、西班牙。

日本,仅仅是世界第八,只比陷入内战的西班牙要强一些,并且日本本土极度缺乏资源,所以日本国力根基十分薄弱,看似气势汹汹、不可一世,实则外强中干、徒有其表。

这场战争拖下去、耗下去,我国原本是农业国,打个十年八年还是农业国,而日本则会苦不堪言并且有苦难言。

但是,按日本此时的国力军力来估量,我国若没有列强大国的及时且鼎力的援助,日本确实具备灭亡我国的能力。

我国想要避免战略上的一个巨大危险,必须要改变日军在我国战场上的进兵路线,即将其‘由北向南’转导为‘由东向西’!”

蒋介石、白崇禧、刘斐一起点头,关于这个战略核心问题,在座众人都已取得共识。

“平津已经开战,日军正在大举调兵,准备在华北势如破竹地直捣黄龙!”蒋百里神色愈发凝重,“实际上,国军在华北无论胜败,都已经陷入了战略上的被动困境。

华北战场上,国军若是顶住了日军的攻击,日军必然会继续增兵,使得华北战场上的日军越来越多,形成一个巨大的战略集团,到时候国军在华北前线一旦崩溃,日军的华北战略集团必然全面南下;反过来,国军若没能在华北前线顶住日军的攻击,日军还是会全面南下。

因此,我方唯一的破局办法就是在华北战场陷入僵持时,主动开辟华东战场!”

蒋介石、白崇禧、刘斐以及蒋纬国都点头。

确实,由于日本全面侵华的基地是中国东北,因此日军展开全面侵华后,走的路线天然就是“由北向南”,这是非常不利于中国的,所以,必须要转导日军的进兵路线,办法就是蒋百里说的在华东主动出击。

蒋百里略微喘口气,微笑着望向刘斐:“接下来的,不如由为章来说吧!”

刘斐笑了笑:“好,那我就斗胆妄言一二,权当是抛砖引玉!”他清了清嗓子,“委员长,国军想要在华东主动出击,唯一的目标就是上海、在上海境内的日军驻兵。

上海战役的最大问题是,日军成功上钩,大举增兵上海,接下来的战事该怎么打?我认为精义是四个字,‘适可而止’!”

蒋介石聚精会神地听着:“具体是怎么的‘适可而止’?”

刘斐侃侃而谈:“上海战役,国军在战术上要胜,在战略上则要败。

为何在战术上要胜?因为我们要在上海打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举世瞩目,但是,不能真的把国军精华耗费在上海这个注定会失败的战场上。

上海可以说是注定要沦陷,因为,如果日军来个一两万兵力,国军可以将其吃掉,日军再来个一两万兵力,国军可以再将其吃掉,但日军统帅部不会使用这么愚蠢的添油战术,可能一下子就派来一二十万大军,如此雄厚的军力,再加上上海地形非常适合日军陆海空三维立体火力的发挥,因此国军即便把老底子都填上去,也无法把日军赶下海,既然如此,何必还要在上海白白地消耗宝贵的军力?所以,适可而止,如果打得好,那就见好就收,全面转进,并且是败退式的转进,把上海让给日本人,日本人在得到上海后,必然胃口大开、得陇望蜀,再看到上海国军一路败退向南京,日本人必定会展开‘乘胜追击’,这样,日军的进兵路线不就被我们成功地转导为‘由东向西’了吗?”

蒋介石听得专心致志并若有所思。

刘斐继续道:“所以,上海战役,国军要打得漂亮,最好能成建制地吃掉日军一个师团或一个旅团,重创日军,然后适可而止、见好就收,等日军后续主力源源不断地抵达上海后,与日军拼杀一阵子,但只是象征性地拼杀,不能真的把部队的元气都打光,保证每个师还有六成元气的时候,展开全面败退式转进,让日军误以为我军一溃千里,从而引诱吞下上海后的日军以上海为起点,由东向西地展开追击。

另外,委员长,我们不能幻想依靠国联,不能把军事上的利益变成政治上的牺牲品!”(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中,蒋介石因为幻想国联“主持公道”,所以命令上海国军在撑不住的情况下继续死撑,从而白白地耗费了国军的大量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