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虎痴当侍卫,拒绝入朝为官 第874章

作者:水果抹茶

一扭头,又瞧了房玄龄几人一眼。

他有些郁闷的发现,这群人,似乎都不怎么把这场风波当回事。

尤其是房玄龄等人,抬头看天的抬头看天,闲聊的闲聊,挖鼻孔的挖鼻孔。

“王勣先生他们,为何不来?”

李承乾喃喃的说道。

作为监国太子,首先应该保证的,并不是挚友的安危和前途。

坐在这个位置上,他更在乎的,是朝堂的稳定。

往常,李二在的时候,下边这群人爱怎么闹就怎么闹。

那是因为,李二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平息一切动荡。

李承乾才多大?

他有些拿不准主意。

于是,用出了无往不利的招数。

拖字诀!

“本太子身体稍有不适,半个时辰后,再行考校吧!”

孔颖达正要开口,却被身旁的李纲,用眼神制止了。

李义府深深的看了李承乾一眼,笑道:“太子不妨且去太医署看一看。”

孔颖达一挥袍袖,狠狠的瞪了李义府一眼。

“区区半个时辰,难不成还能学出什么花样?”

李承乾轻轻咳嗽了几声,道:“来人,给文武百官赐座!”

半个时辰并不长。

为了避嫌,李承乾没有把李义府等人,召进宣政殿问话。

外边人乌央乌央的,大冬天的着实不好受。

今日的班首房玄龄,特意给学子们准备了帐篷和暖炉。

这些东西,皇宫之中早有储备,找人拿出来就是了。

杜如晦看了一眼,宣政殿紧闭的大门,悠悠的说道:“太子还需多多磨砺几年才是。”

萧禹呵呵一笑,道:“太子行事知道稳妥,已经远超常人了。”

房玄龄问候了双方的学子,走回来,脸色有点不好看。

“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们想听哪个?”

杜如晦和萧禹同时一怔。

萧禹试探性的说道:“好的?”

房玄龄道:“王先生已经在来的路上了,似乎,还把书院所有的先生,以及第一届所有毕业生都带来了。”

杜如晦问道:“那坏的呢?”

房玄龄的眼角抽搐了几下。

迟疑了老半天,才说道:“那李安年只是粗通笔墨罢了,以他的水平,考个秀才都够呛!”

杜如晦和萧禹脸色骤变!

他们一直不大心忧的原因,在于李义府等人以往的表现。

瞧那几个穷小子,有恃无恐的样子,李安年就算不是才高八斗,想必应付区区考试,也不成问题!

可可房玄龄这番话是什么意思?

“玄龄兄,你你可莫要吓唬我!”

萧禹的声音都发颤了。

要是李安年没点水平,那书院恐怕就真完了!

房玄龄似乎在强忍着怒火,咬着牙道:“若非板上钉钉,房某怎会告诉你们?”

杜如晦豁然起身。

“我要去见太子!”

房玄龄的声音,出现了些许沙哑。

“恐怕已经晚了!”

三人同时看向宣政殿门口,脸色变得愈发难看了。

李纲和孔颖达就站在台阶下,分明是阻止旁人,进去跟太子商议对策!

旁边,于志宁不知何时,召集了一大批和弘文馆有关系的文官,将李义府等人隔开!

目的性很明确,毫无疑问,是冲着房玄龄他们!

形势急转直下,一瞬间,房玄龄三人的冷汗都冒出来了!

这群人,分明是早有预谋!

看来,这一次弘文馆的旧属们,是誓要把书院扳倒!

无可奈何的三人,只能重新坐下。

半个时辰到了!

李纲和孔颖达一直在算着时间,立刻向宣政殿内走去。

很快,李承乾走了出来。

瞧的脸色,似乎也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

房玄龄的声音,充满了无力感。

“若真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我等只需护好李义府等人,待柳白归来之后,再行商议良策”

杜如晦和萧禹点了点头,谁都没说话。

文武百官,诸位学子重新站好。

孔颖达迫不及待的上前,道:“敢问太子,可否开始考校李安年?”

李承乾的脸色有些阴郁。

他可以确定的是,李义府等人早有防备,也早有准备。

可想了半个时辰,却一点头绪都抓不住。

再看向李义府,这货依旧面色如常,看不出丝毫的心急。

李承乾正好开口应下。

这时候,李义府却突然蹦了出来!

“且慢!”

孔颖达回头看去,目光之中带着几分嘲讽的意味。

“怎么,你们怕了?”

李义府不理他,好像被李安年感染了一般,慢条斯理的整理了一下长衫。

将身上的褶子全都拽平整,这才道:“难得今日有这么多人在场,下官很清楚,李先生和孔先生视我书院为仇寇,日思夜想洗刷前耻”

他忽然展颜一笑,道:“不如,借今日的机会,弘文馆与我书院来一场堂堂正正的学问较量当然,李安年是必定要参加的,若他没有真才实学,依旧可以治我等舞弊之罪!”

此言一出,在场之中瞬间哗然一片!

听他的意思,似乎是还嫌事情闹的不够大?

书院和弘文馆之争,旁人唯恐避之不及!

这厮竟然要直接把‘战争’挑起来?!

且不提书院赢了如何。

若是输了,不光是书院学子的前途没了,整个书院也将毁于一旦!

在学问上败了,书院还有立足之地吗?

到那时候,就算陛下回来了,恐怕也挡不住天下悠悠之口,不得不废除书院,重开弘文馆!

李纲、孔颖达、于志宁等人,顿时眼前一亮。

正愁怎么把话头转入重开弘文馆的问题上呢,书院的人,竟然把大好机会递上来了!

莫非,李义府这小子是自己人?

第1156章 攻于心机,精于算计,这便是书院的风气

书院要跟弘文馆的人比试学问?

那场面可不能小!

不争个输赢,哪里来的书生意气?

“若是赢下这几场,我弘文馆就有重开之日了!”

“我等可以重回弘文馆读书,老天开眼!”

“书院之人鼠目寸光,竟妄图与我弘文馆,一争学问之巅峰,何其可笑?”

“跳梁小丑罢了,我辈众人束发修学十年者,不胜枚举,书院中人最长的也不过是短短四年罢了,字都认全了吗?”

“哈哈哈!”

“”

弘文馆一方的灰袍书生们,兴奋的议论着。

论起谁最想书院完蛋,那非他们莫属。

挡人财路,就形如杀人父母。

若是挡了前途呢?

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弘文馆读书读了一半的人,莫名其妙的被赶了出来,心中恨不得把书院那些人的祖坟都刨了!

文武百官也在讨论。

相比之下,他们的讨论反倒比学生更激烈几分。

弘文馆和书院肩负的,可不仅仅是教书育人这一项责任。

出身,是作为官员的首要条件。

曾经的九品中正制,靠的是家庭出身。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科举乃是大势所趋,那么在哪里读的书,自然成了判定出身的主要方式。

朝堂之上何人能相信,何人能依仗,一个个利益集团,几乎都是以出身来区分。

一提起比试的事情,文武百官瞬间分成了很明显的两派。

一方,以一大部分稍微年轻一些的官员为主。

他们或是出自弘文馆,或者家族和弘文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旁的不说,光李纲、孔颖达、于志宁等人的门生故吏,就有不少。

另一方,则以一部分年长的官员为主。

他们的品级,并不见得比对方高多少。

只要是因为,他们的孩子在书院读书。

靠家世不行,那么只有靠教育背景。

书院倒了,他们孩子的前途,岂不是也毁了?

瞧弘文馆的态度,是不可能接受书院学子的

学问如山,没有点家底的人,八辈子都不可能翻越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