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皇后岳母派李二来考验我 第60章

作者:喝茶泡馍

“张老弟,你怎么还有空吃东西啊!”胡广急了,走过去从他手里夺过筷子道。

张顿瞅着他道:“我还没吃早饭。”

“我也没吃啊!”胡广揉了揉肚子,没好气道:“不仅是我,你那女弟子也没吃!”

“那你们倒是吃啊!”张顿摇头道:“你们不吃,还不让我吃,有这个道理吗?”

“吃吃吃,就知道吃!”胡广气声道:“你那二叔二婶忘了今天的事,你是不是也给忘了?”

“你们怎么回事,搞得我一个局外人,比你们当局的还着急!”

张顿困惑道:“就是啊,你急什么呢?”

“……”胡广语气一噎,这不是想看你大杀四方么。

到现在他还记得,昨天胡渠荷看到张顿写的诗以后的模样。

尤其是胡广把那首写了诗的纸张递给胡渠荷以后,胡渠荷搂着那副字,脸上露出的笑容,他从未见过!

虽然对诗词一窍不通,胡广却又明白,能让自家女儿如此喜爱,张顿写的诗绝对是顶好!

正因如此,一想到今天张顿要和一位名家较量,胡广才从昨天晚上到大清早,一直在忙活。

让他郁闷的是,好像除他以外,大家都不着急,难道真跟渠荷说的一样,我这是皇上不急太监急?

就在此时,李二、长孙皇后带着王珪,大步走了进来。

看到醉仙楼内大堂中间摆放的两张几案,李二讶然道:“你们都准备好了?”

“二叔,二婶。”张顿站起身,笑着走了过去。

“嗯?”当看到二人身后跟着的王珪,张顿神色一怔。

胡广、胡渠荷也愣住了,这位身穿一袭长衫、夫子打扮模样的人,怎么看着这么熟悉啊?

这不是昨天跑来找茬的老头吗?

李二摊开手掌,对着王珪道:“这位是王夫子。”

李二又指了指张顿,说道:“这位是张顿,也就是准备为长质找的夫子。”

“哼!”王珪看着张顿冷哼了一声。

李二、长孙皇后神色一怔,困惑的看着他,你们俩头一次见面,这么大火气干什么?

你惹他了?二人又看向张顿,用眼神询问。

明明是他来惹我的!张顿耸了耸肩,面带微笑望着王珪。

老小子,合着昨天是过来踩点来了?难怪昨天那么冲,闹了半天,原来来的人是你!

“两位入座吧。”李二指了指醉仙楼大堂中间空着的两张案牍说道。

等到二人入座,李二带着观音婢,胡广带着胡渠荷坐在两侧。

李二笑道:“你们比试什么,朕就不设规矩了,两位看着比。”

“如此甚好!”王珪嗯了一声,然后盯视着张顿,问道:“小郎君,依你之见,你我这一番较量,应该从哪里开始?”

“听王夫子的。”张顿莞尔道:“你看着弄。”

什么叫看着弄?无礼!王珪冷哼了一声,道:“文人之间的比试,无非就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妙手文章,我们就先从圣贤书开始!”

“小郎君你可知诗经,可知论语?可知孟子?可知春秋?”

要跟你只说知道,你怕是不满意,嗯……有了!

张顿想了想,说道:

“我一个一个说吧。”

“《诗经》,是我华夏诗歌之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三百一十一篇。”

“其中六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分别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第96章 张顿:我不仅知道,我还会背诵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醉仙楼内,李二、长孙皇后、胡广、胡渠荷目瞪口呆的看着张顿,这也太详细了吧?!

王珪手掌抚着胡须,神色呆滞,本来以为张顿会说“知道”两个字,他还想着用此话说他小儿狂妄。

怎么也没想到,张顿竟然这么能说!

胡广用胳膊肘杵了杵坐在旁边的胡渠荷,低声道:“渠荷,张老弟说的对吗?”

胡渠荷目光复杂的看着张顿,小声道:“对,而且特别详细,女儿从未见过有人能把诗经来历说到如此详细的人。”

而此时,张顿的声音继续在醉仙楼内响彻。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

“《论语》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等。”

说完,张顿语气一顿,继续说道: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二百六十章。”

“再就是《春秋》。”

张顿瞅着呆若木鸡的王珪,语气不急不缓说道:

“《春秋》,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

“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说完,张顿面带微笑望着坐在对面的王珪,问道:“王夫子,在下这样回答,算不算是知晓《诗经》、《论语》、《孟子》、《春秋》?”

刷的一下,李二、长孙皇后、胡广、胡渠荷同时望向王珪。

“……”王珪沉默了几秒,道:“算你知道。”

张顿困惑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什么叫算知道?”

王珪感觉有些不自在,尤其是被李二、长孙皇后用狐疑的眼神盯着,沉声道:

“你说的这些,不过是其成书之背景,并没有正面回答老夫!”

“老夫问你是否知晓《诗经》、《论语》、《孟子》、《春秋》,要你回答的是其中的内容!”

张顿摇了摇头,“你想听内容?直接说不就行了吗?”

竖子!王珪感觉有些下不了台,冲着他怒目而视,此子简直太狂妄了!

“你若是知道,你就该将内容念出来!”王珪冷哼道:“若是念不出正文,便是你不知道!在这故弄玄虚!”

你这就欺负人了啊!李二、长孙皇后眉头皱了起来,《诗经》、《论语》、《孟子》、《春秋》的内容,加起来不少!

按照王珪的意思,那就是要张顿全文背诵!

诗经三万八千字,论语一万六千字,孟子六万九千多字,春秋一万八千字。

谁能背过这些?!

胡渠荷忍不住说道:“王夫子,你这就有些欺负人了,谁能通篇背过这些?”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王珪瞅了一眼她,没有理会,目光转向张顿,问道:“老夫现在再问你一句,你可知《诗经》、《论语》、《孟子》、《春秋》?”

看见胡渠荷张口还要说,张顿冲她摆了摆手,要她稍安勿躁,面带微笑道:

“王夫子既然问了,在下就明白回话,在下知道。”

果然够狂的!王珪心中一哼,正准备驳斥,忽然听到张顿开口说了起来。

“《论语》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

“子夏曰……”

“《论语》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

整整一万六千字的论语,被张顿一个字一个字的念了出来。

念完以后,张顿忽然拍了一下脑门,看着目瞪口呆的四个人,歉然道:“不好意思,刚才念岔了,应该先念《诗经》的。”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卷耳……”

“樛木……”

“螽斯……”

“桃夭……”

《诗经》三万八千字,一个字一个字从张顿口中迸出。

王珪听的人都快裂开了,难以置信的看着张顿,这么多字,你是怎么全都背过的?

《论语》一万八千字,你全都背过也就罢了,《诗经》足足三万八千字,你也能通篇记住?

王珪开始还不信邪,觉得张顿最多背过一半,但通篇听下来,他信了,面前的年轻人,《诗经》全篇他真能记住!

李二、长孙皇后相互对视了一眼,都看出彼此眼眸中的震惊之色。

第97章 比不过背书,老夫还比不过作画?

张顿笑容和善的看着王珪,问道:“王夫子,《诗经》、《论语》、《孟子》、《春秋》,全文我都背诵了一遍,算不算是知道?”

王珪咬了咬牙,“算。”

这要还不算知道,陛下和皇后娘娘必定以为他是在难为张顿。

张顿嗯了一声,继续说道:“王夫子的问题,在下全都回答,现在也该在下问一句王夫子。”

“你可知《韩非子》、《三国志》、《史记》、《商君书》?”

“知——”

王珪下意识回答了一声,忽然想到什么,抿着嘴唇,脸色阴晴不定。

该怎么回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