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当暴君 第153章

作者:画凌烟

一、宋军在战术上面进步很大。

仿佛是为了故意刺激完颜宗翰,他竟然拿上党之战的例子来说事,显然他是做了充足准备的。

肯定买通过从上党逃回来的军官,了解了一些真实情况。

例如宋军结阵的步人甲,其忍耐力、阵型强度,比之前的宋军都要凶悍。

扭转局面的骑兵,也战力充沛。

宋军中出现好一些能打的宋将。

面临这样的宋军,想要再如之前那样轻松地打歼灭战已经很难。

二、宋人面临巨大的外部威胁,内部各方势力被赵官家整合,临时放弃了彼此冲突,一致对外,此后宋军的实力只会越来越强。

三、宋国的财税收入并没有受到重创,依然有大规模的钱财和人口组建军队,想要快速灭宋,很难,我大金可能陷入彼此消耗中,便宜了西夏和蒙兀。

四、如果停战,双方互市,于我朝也非常有利。

完颜宗磐拿出了他的四个论点,在上京推波助澜,吸引了相当一批支持者。

这背后的利益逻辑其实也很清晰,金国上层经商的也不少,关外许多物品进入关内,尤其是进入中原,可以卖高价。

例如辽地的貂皮等等,走私到宋朝,可以卖出非常可观的价格。

另外,也有金国大臣,如刘彦宗向宗望指出,和大宋正式开通互市,还可以大规模吸入宋朝货币。

在12世纪,大宋的铜钱,比21世纪的美元还要硬。

辽国、西夏、高丽、日本、南洋诸国,对大宋的铜钱都爱不释手。

甚至日本为了大量吸收大宋的铜钱,还专门组建了许多航线,制造了许多船,与大宋交易,获取铜钱,整船整船往日本运。

钱槿姝跟赵宁说的东南钱荒,就是指大宋铜钱外流。

而货币又牵涉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税收。

说来大宋与西夏、辽国、金国都打过货币战争。

在古代生产力有限的时代,货币流入金国,对于大宋肯定没有任何好处,但是对于金国却有大好处。

所以,针对这一点,完颜宗望提出了“铜钱疲宋”政策。

但是主战派的完颜宗翰却不管那么多,他一边派完颜希尹和时立爱在朝堂上大肆宣传主战的好处,一边已经开始自己重新筹备一场大规模战争。

他不断给在真定府的兀术写信,让兀术不停歇地训练军士、筹备粮草,以待非常时机,随时再给宋朝一个措手不及。

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赵宁在京畿路改制引发大宋朝堂震荡的消息,传到了上京。

这无疑是给原本就争论不休的上京火上浇油,一瞬间就点燃了主战派的全部热情。

连金帝完颜吴乞买听说后,也认为这是一个大好时机。

七月十二日,宗望的信被送到上京,宗望就目前宋金局势也做出了自己合理的解释,他希望上京不要冲动,不要被眼前局势冲昏了头。

然而,此时的完颜宗翰却连夜入宫陛见了完颜吴乞买,双方足足谈了一个晚上。

第二日,一封信快马加鞭南下,绕开了燕京的宗望,直接送到了真定府的兀术那里。

七月十三日,东京。

天刚刚亮,秦桧就等在文德殿外,他手中是这一次京畿路叛乱者的名单。

那些人的脑袋早就被砍下来,罪名也被宣告整个京畿路,但是司法程序还没有走完。

“官家。”秦桧进了文德殿,“这些是此次叛乱者名单的司法文书,全部在此。”

“可有遗漏?”

“没有任何一个人遗漏,臣派人核实过。”

“好。”

秦桧犹豫了一下,他有话想说,不过仔细一想,暂时先不说。

赵宁看着他:“有何事?”

“无事,官家政务繁忙,臣只是担心官家圣体有恙。”

赵宁说道:“有什么事,卿可但说无妨,你我君臣不必拘礼。”

他知道秦桧肯定有自己的想法,秦桧肚子里的想法多着呢,野心大着呢,没事就往赵老九那里跑一跑,喝喝茶。

“臣确实有担心。”

“但说无妨。”

“眼下不少大户和形势户按照新政交了税,但还有许多人想要卖田,百姓却没钱买,这依然没有达到官家均田的目的。”

“哦,你有什么好办法,说来听听。”

秦桧说道:“臣曾经派人下去暗访过,民间有部分高利贷向百姓借贷,收利极高,百姓负担不起,不如朝廷给百姓借贷,百姓买田。”

“哦?你可知京畿路有多少田?”

“臣斗胆猜测,除皇家田产,尚有数万百亩。”

“你既然知道还有数百万亩,可知朝廷要贷多少钱出去给百姓,才能都买下来?”

“官家,臣又打听了,现在各县的田都在降价出手,朝廷田税太高,许多人都认为,与其把田握在手里,不如出手。”

田价下降了!

第211章 赵官家才是真正的奸商!(第二更)

赵宁当然知道田价降了,京畿路并不算大,皇城司的情报处理得还是很及时的。

并且各地抄家都抄了一些出来了。

大户啊,有钱人家,不仅仅有钱,还有田!

“卿之所言有理。”

赵宁颇感意外,秦桧确实还是有能力的,除了办冤案搞黑手的能力,在吏治方面也有自己的不少看法。

就他此时提的给百姓借贷,就差办一个银行,然后让百姓分期还钱了。

不过赵宁却不打算如此简单地把问题一带而过。

朝廷的确可以给百姓贷款,甚至赵宁已经开始准备这件事了。

但现在不仅仅是田的分布问题,而是田的性质问题。

田到底是谁的?

刘彻推行“推恩令”瓦解诸侯国,但东汉却诞生了一大堆豪强,豪强把人口圈起来养,朝廷根本不能管到那里去。

到了隋唐,均田制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

但均田制对行政压力巨大,必须要有一套高效的行政班子才能定期均田。

宋直接躺平了,不管了,你们爱怎么兼并怎么兼并。

大宋施行不抑制土地兼并政策,导致短短一百年时间,90%的田地掌握在了豪强手中。

这些田归豪强所有,而自由农沦为豪强手中的佃户。

如此这般的几大害处:

一、朝廷不知地方有多少田,征收田税不够透明,偷税漏税一大堆。

二、朝廷不知地方户籍人口,佃户为了逃人头税,往往给东家一笔钱,让东家帮忙瞒报。

甚至有自由农为了减轻自己的赋税负担,甘愿把田卖给地主,成为佃户。

三、佃户依附豪强,朝廷要打仗,或者修建工事,动员能力肯定是下降的。

你看看,宋末和明末,国家动员能力弱得像菜鸡,基本上是户籍管理和田地管理出了大问题。

所以,回到本质的问题上来,如何抑制豪强土地兼并?

赵宁的想法是,在这个生产力有限的年代,设立若干个“行政特区”,局部推行“土地国有承租”。

所谓的“土地国有承租”,就是趁机将土地纳入归属朝廷,然后朝廷承租给百姓。

也就是现在农政司在干的事。

抄官员和宗室的田,承租出去的新政模式,就是赵宁之后要在“行政特区”推广的政策。

之前只是低调地让新政衙门在那里运转而已。

将一部分的土地兼并先打碎,

这样动员能力也提高了,前期改革难度和风险都小,而且也不会拖垮大宋的行政体系,何乐而不为?

“秦卿,你的这个提议,朕是好好考虑。”

秦桧知道赵官家不想再跟他讨论这个问题,便识趣地没有再多说,然后告退。

不多时,高俅送了最新的情报过来。

就目前来说,京畿路的叛乱已经被压下去,新政舆论在京畿路形成大势。

户部尚书梅执礼用不敢相信的语气说道:“如果没有推测错,这一次仅仅京畿路的夏税足足有400万石。”

以往的京畿路夏税只能征收不到50万石。

这还不是关键,在京畿路转运司征税的时候,忽然发现多了许多以前没有记录在册的田。

而且,据高俅不完全推测,此次抄家的数额,高达一百五十万贯,现在大多数钱都已经在运回京师的路上。

抄出来的田产更是多达五十万亩。

新政推行就如此顺利吗?

用军队就砍砍砍就完事了?

如果万事都这么简单,历史上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现实引发的连锁问题,永远是复杂的、广泛的。

却说各地暴乱是压下去了,但现在东府依然吵翻天。

因何事而吵?

田降价了!

因这件事吵翻天。

如果一个家里有点积蓄的农民听闻田降价了,一定会点赞:赵官家真是明君啊,我要再购置个十亩田。

但那是农民的看法。

为政者看到的是什么?

田降价了,民生危机来了。

为什么?

因为新政让大部分地主豪强一年下来没有什么收入了,甚至稍微再加点耗羡、摊派,就要入不敷出了。

既然如此,那就卖田。

问题就出现在卖田。

政事堂中,李纯佑是这么怼梅执礼的:“田降价,形势户大规模卖田,民间百姓谁有余钱买?若是这个问题不解决,形势户弃田,田归谁所有?民间岂不是因为荒田而大乱?”

他又用很犀利的语气说道:“若是京畿路民生出了问题,粮价大涨,饥民遍地,谁来承担这个后果!”

政事堂内,却无一人敢答这个问题。

这就是从政者和农民两个角色,看这个问题的不同之处。

所有的政策、经济,都不是单一独立的,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这个道理。

想要毁灭一套秩序,很简单,但是毁灭了得重建,否则来临的将是灾难。

梅执礼被怼得脸涨红,他吹胡子瞪眼睛说道:“朝廷来买田!”

李纯佑大笑起来:“你知不知道有多少田?知不知道买这些田要多少钱?”

“朝廷在两个月前刚拨发1200万贯到河北、河东赈灾,现在有些地方的官员俸禄都还没有发,有些官员已经弹劾到我们吏部了!”

李纯佑用那种像看白痴一样的眼神看着梅执礼。

户部衙门的官员一个个气得恨不得冲过去抽李纯佑几巴掌。

“前线军费准备好了吗!”李纯佑又扔了一颗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