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当暴君 第224章

作者:画凌烟

但实际上,京畿路今年的民生得到了空前的改善,社会出现了自赵佶继位以来从来没有的稳定。

军情司的细作也不可能把西夏、金国真正核心机密带回来,但是很多碎片化的细节中却隐藏了关键。

张浚继续说道:“臣安排一批商人,定期在会州以做贸易的名头,打探情报,近年来,西夏过,尤其是横山一带,对粮食的需求与日俱增,秦凤路民间不少商人私自将粮食走私到横山一带。”

赵宁疑惑道:“这能说明什么呢?”

“横山突然增加粮食需要,要么是西夏人在此大规模屯兵,要么是加大了对那里铁矿的开采,需要更多的粮食供给。”

赵宁陷入沉思中。

西夏这个国家极其特殊,你要说它占据着非常好的地理位置,也确实有失偏颇。

西夏地处西北,东进黄河,西界玉门关,南接肃关,北控大漠。

乍一看,很牛逼,甚至还掌控了河西走廊。

但实际上,国内有大量的沙漠地带,这对商业和农业都有极大的限制。

不仅如此,西夏东南是死对头大宋,东北曾经是死对头大辽,大辽曾经对西夏发动过好几次灭国之战。

现在东北换成了金国,金国不断对西夏施压。

至于西夏的北面,是蒙兀人的地盘,而西北,是回鹘人,回鹘人的重骑兵也是赫赫有名的。

西夏重骑兵铁鹞(yao)子据说就是根据回鹘人的重装骑兵改编来的。

总之,西夏这个国家,是四面强敌环绕。

这样的国家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既要有小强的精神,也要懂得该跪的时候赶紧跪。

而西夏最大的特点就是:国力强盛的时候,就极度嚣张来打你,国力一蹶不振的时候,赶紧装死称臣。

原本那横山之地,在北宋末年已经被大宋夺过来了,西夏灭国在即。

宋徽宗突然作死,要联金伐辽,才有了后来的宋金之战。

靖康元年年初,西夏趁着金国伐辽,大宋调集精锐西军东进支援的空档期,大军南下,一举夺回了难免国之屏障横山。

西夏得以喘气。

而又因为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为了抗金,赵宁不惜抛开过去的仇恨,与西夏做大买卖。

宋夏结盟已经两年有余,甚至京畿路的民间都出现了青白盐,足见西夏在这次宋夏联盟中获利之丰。

西夏人,只要一强大,就必然会兴兵南下!

联盟契约?

那东西和宋金停战契约除了字的形状不一样,没啥区别,只是双方心照不宣的默契而已。

一旦时机到来,那些契约拿去擦屁股都嫌太硬。

赵宁沉思了一会儿,说道:“若朕要灭西夏,需要多少兵力?”

张浚愣了一下,没想到赵官家说话如此直接。

“现在为时尚在。”

“朕问的是,需要多少兵力?”

张浚说道:“欲灭西夏,先夺横山,需要二十万大军,还需要三十万军民做后勤。”

西夏国总人口大约在230万左右,别看西夏人少,但西夏向来奉行全民皆兵,巅峰时期可以快速动员50万生力军。

而且西夏南面有横山,横山北高南低,易守难攻,东面有贺兰山防御辽金,北面是大漠。

这样的地形,只要西夏集中兵力在一处,宋金辽都拿不下它。

当年李元昊打大宋和打大辽都是集中兵力于一处打的,宋辽都大败而回。

至于夺横山的战略,在范仲淹时代就定下来了。

范仲淹当时是这么说的:臣当于琦练兵选将,渐复横山,以断贼臂,不数年间,可期平定矣。

横山产粮、盐、铁矿,地势高。

听张浚报了这个数字,饶是赵宁现在也心头发沉。

西夏是硬骨头,要灭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粮食和钱财,何况如果宋夏一旦撕破脸面,真要灭夏,金国一定会从中干涉。

这就是三国的平衡威慑。

未来的局面,比想象中的要难得多得多。

赵宁说道:“卿以为,有必要灭夏吗?”

张浚斩钉截铁说道:“陛下若要抗金,必灭西夏!”

“朕去年的时候就定了十年计划,十年计划的目标就是灭西夏,还有九年,能灭否?”

张浚沉默下来。

赵宁说道:“朕给与足够的后勤支援,兵力、钱财、粮食,你说要多少,朕就给多少,九年能灭否?”

张浚站起来,随即跪拜:“臣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赵宁将他搀扶起来,这灭夏的任务仅凭张浚,肯定是没法完成的,需要提供大量的后援支持。

从长远看,若想要提供大量后勤支持,就必须将内政之弊端解决掉。

而从短期看,若要灭夏,还需要真正打造一支强悍的军队。

西军作战不可谓不强,但派系林立,各自为政,内部消耗巨大。

想要九年之内灭西夏,就还必须解决军政的问题。

“席贡一直关押在大牢里,朕这一年多来,已经接到了西军许多文官、武将的奏疏,他们都要保席贡,此事你怎么看?”

张浚直言不讳地说道:“若是宋金之战未停,席贡不能杀,但现在,宋金已经正式停战,陛下可全权处置。”

“若是朕不仅要杀席贡,还要杀刘光世,陕西诸位会乱否?”

“现在是三方短暂的和平期。”

“朕明白卿之意了。”

席贡和刘光世,都是第三次宋金之战中犯了大错的。

但是由于西军的特殊,在战争的紧迫时期杀这两个人,对边军,尤其是西军影响肯定是有的。

整顿西军,便从杀这两个人开始。

第313章 对铁矿的布局(第二更)

“吴玠暂时留在太原府一带,牵制太原城,如何?”

“可行。”

与张浚聊完,已经是傍晚。

一场秋深的寒雨落下后,文德殿前落满了枫叶。

秋天是一个让人心情舒缓的季节,除了丰收以外,它仿佛在告诉人们,该停下来休息休息了,让一切先落下,不必着急继续生长。

不必着急生长,意味着该去掉一些残余的杂质。

天色慢慢沉静下来,如同淡雅的青色研磨,缓缓融化开。

宫女们将一些取暖的物品送到了文德殿,又支起了烛光。

不多时,内宰宋淑媛到了文德殿。

宋淑媛一身桃色丝绸长衫,梳着百合髻,两片柳叶眉,一双杏眼,看起来清丽、秀雅。

她身上自有一股沉稳、干练的气质。

“官家。”

“你来了。”

“这时截止到目前,所有监镇官的名册,包括了京畿路、淮西路个州府县下的监镇官。”

京畿路有十六个县,淮西有三十四县,两个军一个监。

两路一共下派监镇官人数265人。

大多数来自东京大学,又进入新官学静修了一段时间。

宋淑媛说道:“今年京畿路收夏税,监镇官的作用不可忽略,其中尉氏县的三名监镇官,在六月底便将税收完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快。”

在农政司大力推行均田承租的新政后,收的是租,但其本质却还是税。

不过,每亩征收数量大减,百姓的压力第一次变得如此之小。

监镇官也是有升官通道的,监镇官做的好,往上可不是知县,而是通判。

通判原本只是州府设置,但现在每一县,也设置了一名通判。

宋淑媛继续说道:“最关键的是,京畿路的监镇官,对京畿路良田进行了重新测量,在过去的户部册子中,京畿路有一千一百三十八万亩良田,然而最新测量汇总的良田数,却是一千五百六十八万亩,足足多出了四百三十万亩。”

赵宁说道:“如此看来,地方诡名户不在少数。”

“确实不在少数,臣在想,淮西的田是否会更多?”

“不仅仅是淮西,河北、河东、京东,甚至陕西的田也会更多。”赵宁起身,走到地图前,那陕西接下来是战略要地,现在陕西六路账面上是四千五百万亩地,但实际肯定不止。

古代测量田,是一个非常繁琐、复杂的工作。

现在看来,监镇官制度对于新农政的效果,出奇地好。

虽说任何组织一旦扩大,管理成本就会迅速上升,也会出现瞒报、贪污的现象,但现在却不是扣这些的时候了。

“东京大学今年新招的人数高达五千多人,你要好好利用这些人。”

“臣明白。”

“康王去了京东路,你速速给他安排人手。”赵宁又随手拿起一份札子,“这是荆湖北路唐恪的札子,来年给他调一批人过去。”

“荆湖北路在南方,现在北方各路监镇官都还大量空缺,需不需要先填充北方各路?”

“不不,荆湖北路的人员要补充充足,朝廷接下来打算大力开发荆湖北路。”

不仅仅是田,还有铁。

荆湖北路是有不少铁矿的,接下来对西夏,对金国的战争,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铁甲、刀剑,甚至突火枪、震天雷,都要准备充足。

北宋时期的铁矿大多集中在河北、山东一带,这些地方随时都会遭到金军的威胁。

如果不大量开采南方铁矿,一旦日后更大规模的战争打起来,金军定点打击大宋铁矿,那就被动了。

不仅仅是荆湖北路的铁矿,还有福建的铁矿开发也要走上日程,淮西也有铁矿。

“是,臣会先给荆湖北路安排人手。”

“这段时间辛苦你了。”

“臣并不觉得辛苦,陛下才需要多保重圣体。”

赵宁笑了笑,说道:“回去吧,回去早些歇着。”

“陛下……”

“还有何事?”

宋淑媛犹豫了一下,说道:“没什么,陛下也早些休息,臣告退。”

宋淑媛刚要走出文德殿,后面传来赵宁的声音:“对了,淑媛,你也不小了,是否有看中的郎君,朕为你们主婚。”

“陛下,臣现在是中枢要臣,掌管新政核心机密,若是贸然成婚,万一泄露,就麻烦了。”

“那你总不能一辈子不成婚吧,哪有女儿家不成婚的?”

宋淑媛激动地说道:“臣愿誓死追随陛下左右,为陛下尽犬马之劳。”

赵宁吓了一跳,连忙笑道:“朕就随口一提,你不必当真,婚嫁之事你自行决定便可。”

“臣告退。”

九月三十日,西夏兴庆府。

李察哥单独见了李乾顺。

李乾顺说道:“如今我大夏经历几年恢复,已经兵强马壮,宋国刚与金国打了几场,元气大伤,若是我们趁机南下,突袭陕西宋军,是否有胜算?”

“陛下伐宋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