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当暴君 第312章

作者:画凌烟

当初他们支持你有多狂热,最后在你身上咬下来的血肉就有多狰狞。

真正支持你的人,往往沉默不言。

关于这种事,秦桧用一种通俗的话说道:真理?真理是什么东西?它不过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被一群毫无主见的小丑推上前台,那些小丑今日支持这个,明日支持那个。

何栗大声道:“肃静!”

朝廷这才慢慢恢复安静。

大殿外面的官员们大概也猜到了里面已经热烈起来。

太子看了一眼蔡懋,蔡懋微微摇了摇头。

赵官家依然没有表态。

而此时王守德终于出来了,他说道:“陛下,臣也有话要说。”

“说。”

王守德说道:“礼起于何也?”

他的声音清晰可闻。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他身上,这一刻,王守德仿佛成了儒家先贤的代言人。

或者说,仿佛他化身成了圣人一般,人们仿佛在他身上看到了圣人光辉。

他不紧不慢地说道:“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说完后,大殿内陷入到一种极度的安静中,仿佛一根针落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过了不知多久,李纯佑站出来说道:“彩!”

他紧接着说道:“王侍郎所言极是,每一个人都有欲望,有欲望就会去追求,追求不得,就要争斗,有争斗,天下就乱了,如何定分止争?”

众人都看着李纯佑,李纯佑继续说道:“此关乎社稷,关乎天下存亡,此礼之根本!吾辈身为社稷之臣,与天子共治天下,当以全天下为己任!绝不能让个别私欲之人乱了天下!”

他说得情绪已经激动起来,声音也变大了,这一刻,他仿佛孔子、孟子、荀子、曾子等儒家先贤灵魂附体。

最后,他用一句话来收尾:“名分,使群,乃礼之本,天下遂安。”

朝臣们愣了愣,回过神来,立刻赞叹道:“彩!”

王守德在人群中央,说道:“臣斗胆,请陛下立刻叫停新学!”

李纯佑也说道:“臣斗胆,请陛下立刻叫停新学!”

不少大臣也纷纷说道:“陛下,请立刻叫停新学!”

这时,太子赵谌犹豫了一下,他走出来,正要说话,赵宁忽然将腰间的剑狠狠砸在了御案上:“都住嘴!”

皇帝的声音响彻在大殿之内,一瞬间将所有人都镇住了。

所有人心头一跳,大殿内忽然陷入一种诡异的安静中。

气氛仿佛凝固住。

太子赵谌说道:“陛下,洛阳案影响甚大,皆因新学而起……”

当看到赵谌出来的时候,蔡懋整个人差点跳起来。

赵宁打断了他的话:“因新学而起?”

赵谌说道:“因新学而起,新学打乱了天下礼制,违背了圣贤之道,所以导致纲常混乱,社稷不安!”

太子这么一说,那些个旧派大臣更加兴奋。

“好一个因新学而起!”赵官家从上面走下来,他环视一周。

“朕还不知原来朝堂上下竟然有如此多的人反对新学!”赵宁的语气仿佛刀剑一样锋利,“你们一个个隐藏得倒是巧妙啊!”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目光盯着顾长志。

意思是他这个新政派,主管京畿路新学的,在这种时刻居然倒戈了。

这种墙头草一样的大臣,要你有何用?

王守德说道:“陛下息怒,臣等也是为了陛下的江山社稷!”

“为了朕的江山社稷?”赵官家的面色已经彻底冷下来,“好一个为了朕的江山社稷!好一个维齐非齐!”

宋朝的皇帝上朝是不佩剑的,不过赵宁觉得佩一把剑,不开心的时候可以拔出来让自己开心开心。

他走下去,环视着四周,继续说道:“不要以为朕不知道维齐非齐是何意!”

“昔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此皆为贤!”

说话之间,赵宁已经走到赵谌面前。

他继续说道:“维齐者,非齐以类,贤能也!”

他这话的意思是,维齐非齐,并不是说不能将农民和宰相放在一条线上,也承认了人和人之间是有区别的,区别不在于暂时的身份,而在于贤德和能力。

今日刘甚、顾长志、王守德等人说的维齐非齐论,说的是将人以身份类别划分开,不能僭越身份类别。

比如,农民就是农民,就应该种地,读什么书?

如果农民跟官员放在一起了,岂不是大乱?

但是赵官家的意思是,农民虽然是农民,但只要这个农民贤德有才能,他一样可以通过教育得到往上走的机会。

刘甚说道:“陛下!万万不能啊!圣人云……”

“住嘴!”不等他说话,赵官家又直接打断了他的话,“圣人还说有教无类!不要以为读了两天圣人之书,就敢在朕面前饶舌!”

“你们读过的!朕都读过!你们没有读过的,朕也读过!”

说完,赵宁的目光瞥向了王守德。

第441章 开门放秦桧(第一更)

赵官家的声音在大殿内回响,仿佛天公发怒。

新学之争已经进入最关键的时刻。

赵宁也真正见识到了掌握话语权的儒家既得利益者是如何曲解先贤的思想的。

这就是解释权归属的问题。

这件事到底有多重要?

赵官家是不是可以直接跳过今日朝堂的辩论,提刀子砍人就完了?

还真不能。

马上安天下,提笔治天下,这是自古之理。

五代的君主们都相信得到军队就可以得到天下,不相信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能安邦定国,所以短短54年蹦跶出14个皇帝。

天下无法达成共识,哪怕是一个小国内部,在思想层面也无法达成共识。

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书同文,车同轨”,其实是在为推行统一的意识形态打基础。

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是第一次有了官方成形的统一意识形态。

无论后世怎么骂儒家,在生产力有限的古代,都是儒家意识形态形成的秩序,在维持着帝国的统一。

如果赵宁在12世纪的生产力大背景下,短时间内将儒家全部封杀。

试想想,距离帝国京师遥远的南方的某些小村,那里的人突然认为宗族、礼法是谬论,他们会做什么?

必然有野心之人提刀跃马,各地烽烟四起,而朝廷没有火车、导弹,更没有互联网,等朝廷知道那里叛乱的时候,已经是几个月之后呢?

其他地方是否也会如此?

天下将直接退回五代十国时期,征战不休。

所以啊,从来不是儒家选择了大一统,而是大一统帝国选择了儒家。

儒家帮助帝国权力无法触及到的角落,维持着帝国统一。

欧罗巴那样的大平原,变成小国林立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识形态让多方达成一个共识,所以各国长期为了自己理解的东西相互喷对方是异端。

直到世界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儒家意识形态下维持的帝国,才变得与大时代格格不入。

还是那句话:你可以毁灭,但你必须懂得重建,否则将会进入分裂的乱世。

荀子的维齐非齐论自然是没错的,世人各有不同,或性格,或体力,或喜好。

有人喜欢田园风光,有人热爱文学艺术,有人更擅长行政治国。

天地有经纬,众生有异同,便如山峦之雄阔、江河之绵长,此乃自然之大道。

但某些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却偏偏春秋笔法,以企图遮天蔽日。

朝廷死静一片,可不少人的气焰却并未被压下去,他们站在那里,准备随时反扑,如此难得的机会,不将新学扼杀,誓不罢休。

“既然各位说到荀子,那朕今日就与诸位说说荀子。”赵官家开口了。

王守德心里大喜:官家,您确定要跟我们论道?

其他人闻言,也各自狂喜。

官家,我们就是靠笔杆子和打嘴炮上位的,您跟我们辩论荀子?

好好好!来来来!

王守德说道:“愿闻陛下教诲!”

李纯佑也赶紧跟上:“臣等愿闻陛下教诲!”

其他人也跟着说道:“臣等愿闻陛下圣训!”

赵官家第一个点名:“王卿。”

王守德出列,他说道:“臣在。”

“你刚才用了荀子的话,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王守德说道:“是的,这是荀子他老人家说的。”

“你给朕详细说说,荀子他老人家说这句话是何意?”

“回禀陛下,荀子他老人家说,每一个人都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但也绝不会放弃追求欲望,当所有人都用一种毫无节制的方式去争夺欲望的时候,就会乱,乱了前方就没有路了。”

王守德的语气不紧不慢,颇有些动情,颇有些感染力,让人忍不住仰视。

“所以,古之圣王制定了礼,来规定人的界限,告诉每一个界限之内的人,他们能追求的限度,如农者,只需日益耕作,官者,忠君体国。如此,每一个界限内的人各自劳作,只要不越界,就不会争斗。”

王守德在说这些的时候,周围的官员忍不住点头。

“尊卑有序,方能养德,明义。”

他们心里都在想着,圣贤已经将治理天下的方式说得一清二楚,今天我们倒是要看看赵官家你如何来反驳圣贤之说。

如果你反驳不了,又坚持要破坏规则,天下人不服!

最后,王守德说道:“遵循礼制,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好!说得好!”赵官家的语气也缓和下来,仿佛被王守德说服了。

但这个时候,人群中的高俅瞥向王守德的时候,仿佛已经看到王守德身首异处了。

高俅知道,赵官家最可怕的不是杀人,而是诛心。

这场局,就是引出无数反对者,然后借着王守德,把反对派的心给诛了,彻底踩碎他们以往信仰的那些。

“争则乱,乱则穷。”赵官家忽然摘出了这么一句话,微笑地看着王守德,“你再给朕解释解释这句话。”

王守德说道:“荀子他老人家的意思是,不要过分的争夺,争夺会引起乱局,一旦局面混乱,前方的路就会混沌不明。”

赵官家的目光落向李纯佑:“李卿,你说呢?”

“臣是赞同王侍郎的话的。”

赵官家的目光又在顾长志身上落下,顾长志说道:“王侍郎所言极是,争斗之风不止,天下不安,国朝难安。”

其他大臣也纷纷说道:“王侍郎所言极是。”

一边的太子要说话,赵官家却不给他机会说,而是继续说道:“人生而有欲,官员也有欲望,如何使官员不相互争斗呢?”

王守德又说道:“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官员应当克己复礼,此为仁。”

“说得好!诸位认为呢?”

“臣等附议!”

“说得好啊!”赵官家的脸色忽然冷了下来,“秦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