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当暴君 第892章

作者:画凌烟

否则等他们反应过来,会快速集结在一起,形成庞大的有生力量。

九月初八,岳飞的主力部队距离兴州只有五十里,在这里,遭遇一支足有八千兵力的乃蛮部骑兵。

这算是兴州兵力最强盛的一支乃蛮人,不过依然在半天时间就被岳飞击败,这八千乃蛮部骑兵几乎折损一大半。

此时在贺兰山一带还有一些乃蛮人正在搜刮牛羊。

在州县的粮仓附近、村口、还有集市,都可以看到那些穿着兽皮、拿着弓箭、佩着刀的乃蛮人,他们在当地挖地三尺地把各种物资装起来。

中原世界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堂。

这一次抢的,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多得多。

每一个人脸上都露出满意的笑容。

但他们不知道,死亡正在快速靠近。

九月初十,捧日军的一支骑兵发兵到贺兰山一带,对那里进行了闪电突袭,一天之内,打穿了两百多里!

那些分散在各地的乃蛮人迎来了他们噩梦般的一天,也迎来了他们生命最后的一天。

接下来两天,兴州一带还没有被打击杀的乃蛮人都已经听到风声,知道宋军的援军来了,不敢再逗留,纷纷北撤。

得知对方逃走,岳飞并没有立刻派主力追击,而是派斥候紧跟他们的行踪。

到目前为止,岳飞部真正杀死的乃蛮人不超过八千,多以击溃为主。

乃蛮人的主力军还在。

而岳飞的目的是将乃蛮人的有生力量歼灭。

当然,这对禁卫旅来说没多少难度,更不必说主帅是岳飞。

真正有难度的是如何防止乃蛮人跑掉。

PS:终于好一些了,除了还咳嗽,身体恢复了不少。

第1352章 皇子们的机会(第一更)

九月十一日,汴京皇宫大内。

“鞑靼十万铁骑攻破黑山城,已经进入兴州。”

赵宁平静的语气中,带着庞大的威压。

宰执们站在殿内沉默下来。

所有人心中都还是有压力的。

之前在做西域战略的时候,众人说的头头是道,甚至乃蛮部南下的情况,也在预料之中。

可事情真的发生的时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陛下,臣觉得此事非同小可。”蔡懋出列说道,“兴州乃是河西的后方,若是兴州凋敝,河西供给受到牵连,如何再图谋西域?”

赵宁问道:“蔡卿有何高见?”

蔡懋说道:“臣认为,应该让岳飞先驻留兴州,彻底消灭乃蛮部之后,再做打算,其次是派一员重臣前往兴州安抚民心,此事迫在眉睫。”

“其他人呢,有什么看法?”

“乃蛮部不可能有十万。”吕颐浩出列说道,“岳飞留在兴州也不是不可以,不过只是暂时的,岳飞西征,本身就要在兴州补给,此时应该已经到了兴州,待击败乃蛮人后,可继续西行,至于派朝中大员去西北,臣愿意走一趟。”

蔡懋说道:“吕相公身在左相之位,这万里疆域上的诸多大事,都需要吕相公协助陛下治理,每天仅有吃饭的空闲,若是吕相公去了西北,国朝事务堆积如山,岂不是要影响地方治理?”

就目前来看,五位宰相的人数其实也非常紧凑。

因为大宋朝已经今非昔比。

盛唐之时,宰相人数最多的时候可是达到十几人。

且不说御前听政需要宰相亲自到文德殿来,就说日常地方上报的政务,哪一天不是堆积如山?

近的有中原、江南,稍微远一点的有辽东,或者西南。

更远的有对日本的经略汇报,以及南海诸事。

这些事宰执们各主一方,每天要盯的也足够让他们脱不了身。

赵宁又问道:“蔡卿有何人选?”

“老臣觉得可以从诸多皇子中选一位去兴州,代朝廷安抚百姓,以彰显陛下圣德。”

“哪位皇子呢?”赵宁明知故问道。

“大皇子仁义,也通晓兵事,最适合去兴州。”

“辽王殿下现在在吏部也公事繁多,恐怕很难抽出身来。”吕颐浩说道。

“正是如此,更应该去兴州一趟,兴州乃是河西后方,又连接阴山,所需之官吏乃重中之重,辽王在吏部,若不亲自去考虑一番,如何能更好地考核官员?”

吕颐浩说道:“兴州现在可是在打仗,辽王殿下去兴州,恐怕……”

“辽王在辽东待了多年,又征讨过日本,久经沙场,何惧兴州鞑靼?”

赵宁心中想笑,老蔡你这为辽王拉机会的意图,也太明显了些。

关于这一点,赵宁倒也不反感。

机会都是自己争取的。

不过能不能把握得住,也要看自己。

赵宁从小不吝啬给任何人机会,他认为,人放在对的位置,都是人才。

更别说那是自己的儿子。

如果辽王真的能成长得那么好,他为什么要遏制呢?

“诸位认为蔡相公所言如何?”

众人沉默片刻,虞允文突然出列说道:“臣觉得蔡相公所言极是,而且臣认为,几位皇子最好都派出去历练一番。”

“哦?”

虞允文说道:“三皇子和四皇子都已经十二岁,西域已经打通,朝廷正在对西北发行新的货币之策,补充了新的衙署和官吏,皇子们可以走一趟长安,去一趟河西,去那里看看情况。”

“十二岁会不会小了一些?”赵宁问道。

“臣也觉得虞相公所言极是。”钱喻清赶紧站出来说道,“十二岁已经不小,辽王是十四岁去的辽东,而且去西北,并非决策事务,是学习。”

“大相公认为呢?”

“臣也觉得当如此。”

“好,既然你们都这么想,那就让辽王暂任兴州安抚使,代表朝廷去兴州安抚百姓。”赵宁顺水就给了几位宰相台阶,“让三皇子赵瑾去长安,四皇子赵瑜去凉州,为时半年。”

御前议事结束后,赵鼎单独留了下来。

赵宁开门见山地问道:“你认为立谁为储君更合适?”

“大皇子军功卓越,为人慷慨,不过吏事尚在历练,还需进一步观察。”赵鼎也直言不讳地说道。

“三皇子为人谦和,他在户部处理官员与官员之间的关系,能处理得游刃有余,虽然有时候会犯一些错,但小小年纪,已经非常优秀,不过有时候过于柔和,缺乏决断力,不能让官吏将事务快速执行下去。”

“四皇子赵瑜,志在边疆,且视大皇子为榜样,不过他认为聪慧,对诸多事务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心智坚韧,若是能在治国之道研习,有陛下之姿。”

“五皇子呢?”赵宁问了一句。

“五皇子虽然才九岁,但已经展露出对格物之学的天赋,其心不在术,而在于道。”

“在于道?”

“是的,在于道,这是罗从彦的评价,臣也是非常赞同的。”

“细细说说。”

赵鼎说道:“大道者,宇宙之机,万物之终始也。”

他的意思是,赵淳喜欢自然科学,不喜欢权术斗争。

赵宁点了点头,换了一个话题,他说道:“与金国的贸易如何了?”

“臣昨日接到李纲的奏报,已经有至少三千贯新的货币从辽东流入金国,还在继续增加。”

“河北、河东,还有安北府,全面推行新货币购买,我们要在一两年时间内,将金国商品买空。”

赵鼎说道:“势必可行!”

“兴州战事朕倒是不担心,最让朕担心的是西域,刘锜拿下了高昌,李彦仙拿下了北庭城,回鹘人依附的是耶律大石,乃蛮人也依附耶律大石,乃蛮人的行为背后,极可能是耶律大石的态度,对于这个人,朕的本意是边打边谈,能不打就不打,毕竟西域纵深太远,耶律大石又已经征服西域诸国,我军深入敌人腹地,若他采取避而不战之策,恐怕岳飞也只能撤兵。”

史书上汉唐牛人跑到西域动不动就灭国,那也不是汉唐军队第一次去就能随手灭掉任何一国的。

汉唐的西域,也是花了时间打下来的,其中自然有波折。

PS:大佬们,待会还有一章,今天两章过度过度,让我再缓一下,就恢复三更。

第1353章 断乃蛮人的后路?(第二更)

“既然陛下已经命岳飞为征西元帅,就交给他全权处理吧。”

“也罢,朕的担忧只是徒劳,倒是高昌发现的芒硝,要加大人手快速运回京师。”

“是。”

九月十二日清晨,一夜北风之后,塞上变得更加严寒。

李世辅部驻扎在黄河之畔,军营规整,士兵正在门口井然有序地巡视。

魏祥急匆匆走进来,他用凝重的语气说道:“李帅,刚刚斥候送来新的情报,鞑靼主力还在增加。”

“增加多少?”

“不清楚。”

“莫非鞑靼真的来了二十万大军?”参军刘衡讶然道。

“不可能,鞑靼调不来那么多兵。”李世辅说道,“不排除鞑靼故意向我们展现疑兵之计。”

魏祥说道:“下官也觉得十分可能,这支鞑靼比以往的都要狡猾,他们先是故意夸大自己的兵力,再遣派一部分兵力南下打击我军后方,又特意隐藏一部分兵力,使我们有所忌惮。”

这段时间,兴州军与乃蛮人打了大大小小不下二十场。

每一场打下来,宋军在正面战场总是占尽了优势,可李世辅越打越疲劳。

亦难赤汗极其擅长用骑兵,将利用兵力优势,分出好几路隐藏,只要李世辅攻击其中一路,打到关键时刻,其他几路隐藏的乃蛮骑兵必然快速出现。

要么突袭宋军侧翼,要么突袭宋军后方。

原本在正面将乃蛮人压着打的宋军,往往精疲力尽。

有一次宋军损失掉了一千多骑兵。

还有一次差点全军崩溃。

敌人分兵,突袭他是其一,诱使他也分兵才是最主要的。

不过从如此高密度地交战来看,李世辅并没有被亦难赤汗的这一套唬住。

他的战术很简单,集中兵力,发现敌人就猛打。

即便每一次都被袭扰,导致十分被动,但李世辅也用他强悍的野战能力,让亦难赤汗感到有些蛋疼。

按照草原的标准,宋军应该早就崩溃了才对,可宋军不但没有崩溃,正面战场展现出来的战斗意志越来越强烈。

强烈到随着交战次数的增多,先产生心理压力的不是兵力少的李世辅,而是兵多将广的亦难赤汗。

要知道,这一次亦难赤汗是将乃蛮部全部兵力都带下来了。

这半个多月与李世辅的交战,虽然每一次都能让李世辅脱一层皮,可乃蛮人每一次也得脱一层皮下来啊!

宋人亿万,乃蛮部总兵力也就五万。

每一次打完,清点战损人数,亦难赤汗都肉疼。

这一天,宋军在营帐内商议,乃蛮人也在营帐内商议。

亦难赤汗,这个目前处于优势状态的一方,现在脸上有一丝愁云。

他问道:“宋军今日动向如何?”

“宋军还在黄河边尚未行动。”他的儿子拜不花说道,“应该是已经吓破了胆。”

拜不花虽然才十四岁,但已经展露出了超常的军事天赋,他的言谈中充满了自信,仿佛今天立刻就能去将宋军摁在地上来回摩擦一样。

“宋军的正面战力超出我的预料。”亦难赤汗感慨了一句,“难怪忽儿札胡思败于宋人之手,我一直小心谨慎,不敢轻视宋人,但这半个多月下来,我觉得之前依然还是轻视了他们。”

“大汗何出此言,我们现在可是占据优势地位。”亦难赤汗的心腹大将图瓦说道,“如果不出意外,南下的人马,在兴州和灵州必然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