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第240章

作者:天下乐

“诸位多都是读过史书的,四书五经,春秋等等你们都读过,诸位可曾有印象,这黄河是什么时候称之为黄河的?又为什么称之为黄河呢?”李恪看着大家问道。

所有人都愣了一下,停顿了几十秒,人群当中的李淳风开口道:“回殿下的话,如果臣没记错的话,大约是在隋末的时候,就有部分文人士子根据黄河中下游部分百姓的称呼而开始叫起了黄河这个名字。”

“没错。”李恪很干脆的点了点头,“为什么是隋末,而不是之前更早的朝代,那是因为黄河的水流开始变得浑浊。”

“在黄河的中下游水质开始变得昏黄,包括在渤海的入海口附近原本清澈的海洋也变成了昏黄的颜色,我在渤海附近问过祖辈就住在黄河出海口附近的百姓,他们说祖辈之前,黄河进入渤海的时候,水流还是清澈的,直到现在裹挟着大量的泥沙。”

“而这些泥沙就是来自于黄河中上游的黄土区,也就是我所说的河东道和关内道。”

大家都有些疑惑,说实话,他们听得懂,但是不明白这个的关键所在。

霍刚已经将地图拿了过来,李恪叫过来两个小太监将地图撑起来,然后用手在地图上面给大家画了一下大概黄土高原所在的区域。

“诸位,这一片就是黄土高原所在的区域,而它也是我华夏文明发展至今的主要耕种区。”

“《庄子》有云: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就是讲的水土流失的意思,因为这些地方百姓的数量连年增长,而百姓活不下去的时候,就会开拓更多的荒地种植粮食,但是开荒种植粮食之后就会导致一个后果,那就是树木和森林减少,从而稳固大地的树木根系减少,当水流流过的时候,就会携带走大量的泥沙。”

“工部一些经常治理河岸,洪涝灾害的官员应该知道,一条河流如果流淌过平坦的平原,两侧都是泥土,河流的岸边经常会有一些泥土进入河水当中,而河岸也连年都在变化,但是如果一条河流的两岸全部都是树木,那么这条河流的河岸可能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这就是树木根系对稳固河岸的作用。”

“原理其实就跟我们建房的时候,要在黄泥当中混合小麦水稻秸秆然后上墙是一个道理,包括我用水泥制作铁筋混凝土,要在水泥当中增加铁条,增加强度也是一样的。大地当中的大树根系就是起到了这个作用。”李恪开口道。

李恪这么一说,一些不擅长建筑的大臣瞬间就明白了,他们大多都有些惊讶的看着李恪,殿下没想到能够将这些完全不同的活动其中的道理都联系到一起。

“关内道和河东道的这些地方都是大量的黄土区,历朝历代这里也是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区域,于是大量的百姓为了耕地砍伐树木,开垦荒地,这些地方树木越来越少,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像是一些山坡之上,如果原本被森林和植被覆盖,即便是下大雨也没什么。”

“但是没有了树木和大量的植被覆盖,一旦下大雨,雨水会迅速汇聚形成一些小溪流从山坡带着泥土流下,黄土高原不少的黄土山上都已经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形态,这就是水土流失的有利证明。”

“然后这些溪流会逐步的汇聚成河,这些河流都是黄河的支流,最后支流裹挟泥沙汇入黄河,黄河的水就开始变得浑浊,长期以往,恐怕最多一二百年,黄河下游因为大量的泥沙淤积,河道堆积,黄河下游必然改道!到时候恐怕就是水淹潜力,饿殍遍野。”

李恪的话不是无的放矢,黄河改道是非常可怕的,它不单单是历史上几行简单的字迹而已。

凡是后世经过98年等洪涝灾害的人都知道有多可怕,要知道那只是洪涝灾害而已,但是河流改道呢?!古代可没有封堵溃口的实力。

“殿下所言极是,我出身自太原王氏,在我家附近的山上,有一片小山原本是有很多树木的,我小时候曾经在那里踏青过,山上也没有殿下所说的千沟万壑的情况,但是后来百姓开垦荒地,山上树木被砍伐殆尽,现在那座小山上已经被雨水冲刷形成了好几条很深沟壑。”

“现在想来,那一个沟壑的泥土到哪里去了呢?恐怕都汇入黄河了。”众臣当中,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开口道。

“殿下的意思是,我们要在这黄土区开始种树吗?”段纶苦着脸开口问道,不用想,这就是他工部的事情啊。

“对,种树是一方面,将所有没有开荒的地方都在农闲时期让百姓种树,管饭!”李恪很干脆的开口了,这个时代,只要管饭,农闲时间让百姓处理,估计百姓全家都愿意出来帮忙,小孩子免费都行。

“除了荒地之外,剩下的百姓农田里面,根据当地的一些天气气候,看看有没有符合当地特色的果树,这些果树一来也能固话水土,二来呢也可以给百姓增加一些收入。”

“还有就是工部跟太医署的医生可以去调查一下当地的山里面有多少药材生长,而这些药材生长的条件,比如说一些喜欢长在树木下面的,可以将草药配合百姓种树然后种植在树苗和树苗之间的行间,太医署不是一直都有部分草药的栽培技术吗?都推广起来。”

第666章 爹你个老六

“将这些政策整体结合,然后让当地的人去一些山里面,将一些居住在山里面的百姓,询问他们是否愿意迁出,然后将一些耕地比较紧缺,以及当地的水土种粮产量不高的百姓,全部告诉他们,准备迁往九原等后套地区。”

“那些地方我已经差人调查过了,后套地区面积广大,这里非常适合进行耕种,如果愿意迁徙至当地的,迁徙的过程当中,我们朝廷管饭!等到了当地,朝廷可以借给他们粮食让他们至少在当年一年内没有问题,并且朝廷还愿意借给他们曲辕犁,驮马等农具和畜力!而且愿意迁徙的百姓,前往当地之后永业田增加为50亩。”李恪直接开口道。

“殿下……此事,是否经过朝堂讨论?”旁边的皇甫林忍不住开口道。

“大家不是都在这里吗?”李恪看了看众人道,“这样吧,霍刚,去上船搬一些椅子下来,大家都在这里坐,另外给旁边的诸位史官搬个桌子。”李恪看他们记得有些累,直接开口道。

李世民有些无语,好家伙,刚下船就办公是吧?不过他倒是很欣慰,这小子中招了啊,啧啧这么努力,这不就对了嘛,你这么努力,这些朝廷众臣将来都支持你啊。

李承乾跑到岭南道过去,当然不可能真的是巧合,是李承乾跟李世民商量过的,确定李承乾是真不想继承这个位置,或者说李承乾觉得他跟不上大唐的发展之后,李世民和自己大儿子是推心置腹的谈了好几次。

谈话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想办法让李恪担任这个位置,不过这事不能急,至于大臣那边,李世民根本不着急,就还是那句话,李承乾的办法很好,就那个首相制度拿出来,告诉众臣,这是李恪想的,李恪上位才能够继续推广,不然就维持目前局面。

你信不信这些大臣改换门庭比谁都快?尤其是当李承乾本人的意愿也不想当这个皇帝的时候,那就更没问题了。

李世民已经跟几个主要大臣都通过气了,房玄龄,魏征,李世绩,李靖目前这四个人已经知情了。

甚至李世民还叫了李承乾跟他们一起讨论。

长孙无忌从目前的地位来说,理论上是第一臣,但因为他的身份问题,李世民暂时没告诉他。

今天这局面,何尝不是李世民和房玄龄讨论出来的,就是故意让这些众臣问李恪的话,然后先让他将这个氛围给搞起来,好家伙,这小子入戏比谁都快。

不错,不错,自己的策略没有错。

霍刚很快就将椅子从船上搬了许多下来,这场别开生面的座……哦不朝会就在这渭河码头上召开了。

众人坐下之后,不少人就看向了李世民,李世民很自然的摆了摆手:“问题是李恪提出来的,你们先跟李恪讨论,我旁听就行了,到时候如果可以执行的话,我这里写个圣旨就可以了。”

老李现在掌握了摸鱼的精髓,我说了我旁听,我没说我不听,你们谁也不能说不对是吧?就算是魏征都不能喷我。

而且,我这叫什么?我叫光听谏言,纳天下众多意见,你们得表扬我。

“是。”众臣自然行礼。

“那我跟刚刚说的,大家有什么意见?有意见大家可以提出来。皇甫林你说。”李恪很干脆的开口道。

“殿下,臣主要是对这永业田的数量有所疑虑,就是古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些地方给50亩的永业田,大唐其他各道的百姓会不会有什么想法。”皇甫林开口道。

“这不算什么,这是为了让百姓迁移而给出的福利条件,这样,反正这些道的百姓都可以告诉他们,如果愿意迁徙,都可以给50亩的永业田。另外在当地,退耕还林后,按照朝廷的栽培果树,或者是栽培有价值的其他树木,比如说杜仲,也可以大规模的种植。这些退耕还林的田地都可以免税,而且当地的永业田也可以提升到30亩。”李恪开口道。

“税收撑得住吗?”皇甫林有些慌,你说各个部门都跟我要钱,问题是我一个民部尚书,我手里面没有钱啊。

“记得我刚刚说的吗?岭南道一个道的商税一年就差不多收入二百多万贯,固然是因为岭南道走通夷海道的商贸很多,其他道可能没这么多,但同样天下各道繁华的也很多。天下十道平均一百万贯肯定不成问题吧?免除的这点税收就是毛毛雨。”

“更何况我可以告诉你,光是我这次出去,大唐海运商行就可以纳税348万贯!加起来总纳税就已经超过五百多万贯了。”李恪开口道,“所以别说免除部分农税,就算是这一两个道的农税都免了,也不成问题。”

“还有就是这后套的九原等地区,后面就是阴山山脉,这里如果迁徙的民众很多,形成固定的农垦区,我会在这里让人开始修筑城池,修建大约七八个城市之后,配合阴山山脉的驻军,这里将成为进一步的控制为大唐的国土,对现在的薛延陀形成有效遏制。”李恪对着地图指了指道。

那里是李恪后世的老家,那一片区域至少养活几十万百姓是没有问题的,李恪已经让人调查过了,这些地方自汉以来就多有游牧民族,而且也成为了中原王朝的养马圣地,改变成为农垦区也是可以的。

部分土地可以继续维持成为草场,并不影响。在阴山山脉等关隘修建一些边疆城池也简单,到时候为后续控制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等地做好准备。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历史上的贞观十七年灭薛延陀之战之后,大唐的领土将会膨胀到贝加尔湖附近,后续的准备工作自然是要做好的,更何况,这个时期的蒙古高原还不像是后世的蒙古国那么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化,现在那里还是草场。

关系到军略,皇甫林就不多说什么了,因为这是一举数的事情。

旁边的褚遂良提笔在纸张的前面写了一行字:秦王载誉归来,渭河码头定策。

第667章 长孙无忌你乃大唐柱石

对于李恪的策略,各位大臣想了想,似乎没毛病,唯一的毛病就是粮食,但是现在的大唐,不缺粮食。

目前大唐每年的粮食产量本来就不缺粮,加上李恪从真蜡、骡国、戒日王朝等等每年能够购买四千万石粮食的话,那大唐是真的不缺粮了,实际上不说这些地方,光是岭南道外加林邑这两个地方,将现有的土地都利用起来的话,可以转运回内地的粮食就超过一千多万石。

既然没毛病,那自然是现场就通过了这个决定,接下来就是尚书省的事情了,六部将会安排接下来的相关工作。

“对了,民部和工部可以讨论成立一下大唐国家商行的事情。”李恪又提出了意见。

“国家商行,这个殿下您可以详细说说吗?”段纶赶忙问道。

“其实就跟外界的普通商行是一样的,但是有一点,就是这些商行的控股股东是大唐的民部,或者说大唐朝廷也可以,也就是说是以国家名义成立的商行。”

“平时朝廷对这些商行不会进行任何商业上的指导,但是商行会以月钱等方式向民间聘用优秀的掌柜,商行负责人,然后由他们负责管理整个商行的运转,这些掌柜和商行负责人如果成绩突出,可以获得品级,就跟普通的官员,他们也是从九品到一品也有品级。”

“不过这些品级更多的是一种朝廷对他们身份的认可,暂且不具备跟朝廷众臣同等的地位。”李恪开口道。

“之所以成立国家商行,是因为有一些东西适合以国家的方式来运营,这样既保证了利润,又保证了这些商行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承担起国家的责任,因为私人商行在某些方面是不会亏本运营的,但是国家商行更多的时候即便是亏本,也要运行某些产业,只要对整个国家有用就行,这是国家责任。”

“之所以单独运营,而不是直接由官员管辖,是为了避免出现官员直接经商,会导致贪腐问题。而单独以商业的方式运营,后期的所有商行都要有相等的法律条文来规定。礼部和刑部在这方面要负责起来。”李恪开口道。

礼部尚书豆卢宽:“……”不是,这法律的事情是刑部的事情,跟我礼部有什么关系?

刑部尚书刘德威:“……”

“另外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你们讨论一下单独成立商务部的事情,因为随着商税运转,天下商行越来越多,尤其是未来大唐有很多的岛屿开发权会卖给私人商行,这样的话,商业管辖就非常的有必要。”

“而经商的法律条文方面大唐非常的欠缺,刑部的官员虽然很多,但是工作量依然很大,我个人建议是单独成立一个部门。将职能更加的细分。”李恪开口道。

“是。”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几个大臣开口道。

“另外……长孙司空。”李恪转向了长孙无忌,脸上挂着莫名的表情。

“殿下。”长孙无忌行礼,脸上倒是看不出什么问题来。

“我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想要司空你来负责。”李恪开口道。

长孙无忌:“?”

他愣了一下,他来负责?虽然说去年过年的时候一场酒喝的,他跟秦王之间的关系缓和了不少,但是今年大半年李恪也不在,而且他们长孙家和李恪之间的矛盾,之前也不少。

但现在李恪突然冒出来了一个重要的事情,这让长孙无忌就有些想不通了。难道这里面有什么陷阱?如果真的是重要的事情他会找自己?不管是房玄龄,萧瑀,魏征等大臣在李恪那里的优先级肯定比他要高。

“殿下请讲。”心里面各种怀疑,但是表面上长孙无忌肯定不会表现出来。

“我个人建议,每年的年初展开一次大唐朝廷的工作会议,大唐各地的官员都要来到长安进行汇报相关工作,或者这个会议是两年一次也可以,司空你来决定和参考。如果说地方官员无法前来的话,那么就副手前来,但是总要是有一个人过来召开这个会议。”

“而这个会议一般持续几天的时间,它的内容我建议通过大唐周报对外公开。”

“主要讨论的议题,我制定了以下几个。”

“主要分过去一年和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比如说全国的税收增长了多少,全国人口增长多少,全国耕地增长多少。”

“统计全国的特别贫困的县,州,乡,然后看不能想一些办法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

“统计去年一年的全国粮食产量,以及过去五年的粮食产量是否进步。”

“统计过去一年的反腐败成绩等。”

“还有就是要对今年或者是未来两年的主要预期目标进行展望。”

“全国税收增长多少,各地税收增长多少,各地百姓的可耕种面积,百姓的收入,人口是否增长,各地的粮食产量等。”

“包括重要产业的产量也可以进行统计和预期,比如说钢铁产量等。”

“还有就是对今年朝廷政府工作的建议,从政府投资也就是国有商行,疾病防疫,人口增长等政策,工匠制造业等重点产业的安排,民间商行的相关进步和限定。对贫困县乡的建议。还有就是,教育、医疗、退役府兵等社会保障等问题。”

李恪认真的开口道,“这些事情我希望司空你能够负责起来,您作为大唐的柱石,您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而这些工作也只有司空您能负责了。”

旁边的房玄龄不动声色往旁边挪了挪屁股,这活……算了,我这边六部的事情太多了,我都快累死了,让长孙司空负责挺好的。

长孙无忌都惊呆了,他有些懵逼的看着李恪,他以为李恪是给他找了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李恪说完,他发现……这事还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别看李恪只是让他组织这次会议,以及制定这个会议所要讨论的内容,但是制定会议本身就是非常大的权利!而李恪将这个权利给了他!

这什么情况?!长孙无忌彻底懵了。

第668章 舅舅大唐可就拜托你了

由不得长孙无忌懵逼,别说长孙无忌,就算是魏征等这些大臣不少人都是多少有些懵的,一年多以前,那会儿还是贞观九年的时候,李恪跟长孙无忌直接斗的规模大家都看的是目瞪口呆。

为此荥阳郑氏还付出了一百二十七口的性命,甚至李恪在贞观九年弄的一连串的铁矿,铁匠铺等等业务更是几乎将长孙家的业务给砍了一大半,而且连长乐的婚礼都给搅和黄了,这个时候李恪突然给长孙无忌安排了这些工作?!

这怎么想都觉得不对劲,问题是秦王殿下这人吧,大家也算是了解了,别说跟长孙无忌,跟他们之间也有过不少矛盾,但是从头至尾,人家就没有使用过什么阴谋诡计,都是赤裸裸的阳谋,大势压人。

而且他们也都很了解,知道李恪在关系到国家大事方面,从来不用这些阴人,因为这会儿影响到国家大事。

“这……臣怕能力浅薄,无法担任此事。”长孙无忌搞不清楚,但是他的性格让他搞不清楚情况,就准备后撤。

只有坐在旁边的李世民先顿了一下,然后心里就是一阵欣慰,虽然他脸上看不出来什么,但是李世民看李恪的眼神却很欣慰,这小子,终于算是长大了啊。

终于明白,就算是有仇,那也是人才,也是可以用的了,这才是一个标准的皇帝思维,一个掌权者的思维啊。

治理国家可是很复杂的,什么人都得用,水清无鱼,人察无徒。要是都用了魏征这样两袖清风,刚正不阿的人,这个国家还不得乱了?!

而现在这就挺好,不管长孙无忌跟李恪之间有什么矛盾,其实在李世民看来,根本也没什么矛盾,毕竟也算是亲戚。但即便是两个人私下有什么问题,长孙无忌这个人的能力是有的,李恪现在能够给他安排这些事情,这就很不错!

成熟了,长大了。这个人不管他怎么样,跟你有什么矛盾,只要他有能力,那他就可以用,因为这样的身份有时候你可以利用他完成一些事情。

“舅舅,你不会因为我们之间的矛盾还在生我的气吧?舅舅您大人大量,我今年才不过19,尚未及冠,舅舅您不会跟一个年轻人生气吧?”李恪一脸委屈的开口道。

众臣:“……”

不是,秦王殿下您是不是拿错了剧本,这话怎么都不像是你说的啊。

“殿下您言重了,我们之间只能算是政见不合,但是整体而言我们都是为了大唐。”长孙无忌被李恪弄的有些哭笑不得,这个大家都知道对方是个什么样子的人,你这……你这不要脸的话到底是怎么说出来的。

“舅舅,您也说了,我们是政见不合而已,但是我们的本心都是为了大唐好,从本心出发我们都没有错,既然都没有错,那这件事舅舅您的能力朝廷众臣都知道,所以这件事只能是您来,为了大唐就只能麻烦您多多劳碌了。”李恪表情也变得严肃起来。

“不说别的,就连郑国公这等向来喜欢挑毛病的人,在您这里也得说一声司空为了大唐尽心尽力,所以这件事还真的只有您能做到,这算是外甥替大唐千万百姓先谢谢您,然后再向舅舅您道歉。”

说完,李恪站起来向长孙无忌弯腰行礼道。

“秦王殿下说的对,长孙司空你就不用过多的谦虚了,你的能力在这里,这些事情长孙司空你应该负责起来,如果这件事长孙司空你都不能接手的话,那我就不知道谁可以担任这个责任了。”魏征也立刻开口道。

其他人都忍不住斜着眼睛看了一眼魏征,魏征作为一个侍中,以往关于这些类似于朝廷职务任命的事情,除非他觉得那个被任命的人有问题,不然的话他是从来都不说话的,他只负责监察,具体的工作他都不说话。

怎么,秦王殿下点个名你就直接跳出来了,魏征你变了。

那个桀骜不驯的魏征呢?

李世民也是有些无语,一般来说,一些皇子啊,太子啊之类的都有些一些靠过去的大臣,普通的皇子一般倒是没有,但是太子肯定是有的,而愿意当太子马前卒的人也是有的,咋的,你魏征又跳出来了是吧。

问题是,魏征又不是刚刚才跳出来的,这家伙子在李世民和李承乾没有聊之前,这个老不要脸的就已经开始替李恪说话了,好家伙,你不是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吗?

“好了,李恪说的有道理,这件事事关重大,但是现在我大唐日益蒸蒸日上,每年需要考虑的事情逐渐增多,而政令下发,每年地方的一些情况确实是需要时刻了解,不仅仅是我要了解,而且六部官员,三省官员都是需要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