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第44章

作者:天下乐

“你真蠢,你想一想,做到了七样,无什么?”程咬金也低声道。

“无耻啊……啊哦……我明白了我明白了,蜀王殿下什么时候跟他们一样了,这骂人就骂人一点都不痛快。”尉迟大傻也不知道不是真的傻,一脸的恍然大悟,那声音却不小。

众臣:“……”你他妈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

直接骂无耻和这样骂无耻那能是一个伤害量吗?这玩意是被加过BUFF的啊!李世民虽然开明,并没有独尊儒术,但实际上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学的也基本都是儒。

读书人心目中孔子的地位是很高的,否则李世民也不会在贞观二年封孔子为“先圣”。

用读书人祖宗的话来骂他们,这不仅仅是一个无耻的问题,这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数典忘祖啊!这是对读书人最大的侮辱!

一时间朝堂沉默。

“臣,有事要奏!”沉默片刻,长孙无忌直接站了出来。

“讲。”李世民也不阻拦,反正你们说呗。

“蜀王殿下言之有理,但事分轻重缓急,大唐周报乃国家宣传之利器,如使用不妥容易造成巨大损害,昨日上午朱雀门前之情形就是最大证明,所以,为国着想,为朝廷着想,为陛下着想,如果提议将大唐周报收回朝廷专营就是无耻之徒,那臣愿意当这个无耻之徒。”

“臣恳请陛下将大唐周报收归朝廷专营。”长孙无忌对着李世民弯腰行礼。

“臣恳请陛下将大唐周报收归朝廷专营。”立刻有几个大臣跟着长孙无忌站了出来,还不断的有人跟着站起来,这些人平时很多跟长孙无忌也并不对付,很多时候甚至都政见不合,但是此刻却是站在一起的。

包括房玄龄和魏征都站了出来。

说实话,李恪此刻突然就感觉到了他爹的无奈和压力。

“李恪可还有话说?”李世民开口问道。

“有!”李恪面色平静的开口道,“齐国公讲,为了朝廷着想,既然为了朝廷着想,为什么不是由弘文馆出人,专门负责监督大唐周报之内容,而大唐周报依然归我管理。不怕告诉你们,得益于工匠们的努力,我的造纸技术确实是得到了进步,每张报纸制作的纸张成本约为2文钱,就是我店铺的售价,我没有收取一分利润。”

“而大唐周报5文钱一份,但是墨,印刷成本,人工成本,运输成本等加起来的成本就超过了10文钱,也就是说,每发行一份大唐周报,就要亏7文钱!5文一份,是我经过周密计算的,是大唐几乎稍微富裕一些百姓都能够承受的价格,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普及!”

“前日长安城总计发行五万份,也就是说,前日亏损约为350贯!这个数字不大,但为了维持大唐周报的效果,固每周也就是每七日发行一次是最低极限,一年大约为52周,总计亏损为18200贯!”

“一万八千多贯对朝廷而言看似不多,但却相当于十五万一千石糙米,是接近五万人一个月的口粮!而大唐去年因为遭灾而饿死的人数也不过一万七千多人!这还是及时赈灾的结果,那么今年亏损这18200贯!是不是意味着今年如果有灾,要多死五万人?!”

“我为了大唐江山,我可以补贴这份钱,但是收回朝廷,这钱谁出?!”

李恪的一连串数字让所有人都有些错愕,这个时期大家还不太习惯干什么都直接扔出去,但是李恪这么一说,所有人都有了直观的概念。

对于李恪嘴里一份报纸造价12文根本没有人怀疑,因为在他们看来,12文都是便宜的不能再便宜了。

“那如果蜀王殿下还愿意为大唐江山出力,大唐周报收归朝廷之后,蜀王殿下依然可以出这笔钱。”长孙无忌不咸不淡的开口道。

这话有些不要脸,但是对这些大臣来说,这根本不算什么。

“难道说这大唐周报在蜀王殿下手里面就是为了大唐江山,收回朝廷,蜀王殿下就不愿为大唐江山了吗?”长孙无忌又反问了一遍。

“怎么?下一步你是不是还想说,我李恪想造反啊?”李恪淡淡的反问道,对于这种话题,他压根就不怵,造反这词其他人不敢说,但是李恪,毛毛雨了。

“那倒不会,毕竟蜀王殿下习惯独来独往,想来也没那个心思。”长孙无忌风淡云轻的开口道。

这话的意思无非就是讽刺李恪,不是我看不起你,就你?想造反你得有人才行!你有人才吗?!没有!

“这么说来,齐国公就是想的大唐周报收归朝廷运营,然后我李恪依然负责支出这笔钱呗?”李恪冷笑着开口道。

“蜀王殿下如果能体恤陛下,愿意出这笔钱那自然是为国为民的大义之举,臣等佩服,想来蜀王殿下必青史留名。”长孙无忌冲李恪拱了拱手。

“说起青史留名,史官何在!”李恪直接抬起头问道。

“臣在。”远处角落,褚遂良站了起来。哦,是个名人,没想到现在的史官是褚遂良,史官也分不同的史官,就像是褚遂良在贞观十五年就会被李世民升职,负责记录李世民的起居注,也是史官的一种。

“今天所说的话,会被记录吗?”李恪问道。

“会!”褚遂良只回一个字,他们不参与朝政,只负责记录。

第112章 今天的蜀王殿下太猛了

虽然褚遂良说会,但实际上不可能所有朝政议事都记录进去,都是挑选重要的记事,不过……这真未必跟历史相同,最大的不同是历史上的造纸术可改良没这么快,大唐主要的书写用纸几乎都是用竹子制作而成,而这个技术也是在武则天时期甚至靠后才逐步完善。

历史上的贞观年间,纸张依然非常昂贵,所以即便是史官记录用纸同样也要节省,但李恪将便宜的纸张给整出来了。

这意味着,史官记录的内容恐怕会详尽不少,毕竟每一个史官都想有写不完的纸,而不用苦思冥想如何精简字数并且将事情完整的记录下来。

“好!齐国公,你知道你这行为叫什么吗?”李恪冷笑了一声又转向了长孙无忌。

“蜀王殿下请讲,老臣洗耳恭听。”长孙无忌面不改色。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su里寻豌豆,鹭lu鸶si腿上劈精肉。蚊子腹里刮油脂,亏老先生下手。”李恪冷笑着念了一首《醉太平》。

李恪的词一出口,整个朝堂之上所有人就愣了,这里都是饱读诗书之辈,李恪的话一出口,所有人都瞬间听懂了,再说了,这词就一点都不复杂。

这里面就算是号称尉迟大傻的尉迟敬德,其实都是出身官宦人家。

而长孙无忌本来风淡云轻的脸上瞬间就绿了,你……无耻小儿!长孙无忌差点没忍住破口大骂!这诗词……太阴毒了!

因为这种诗词是最他妈容易传出去的!一旦流传出去!他长孙无忌的名声可就毁了,而跟着长孙无忌站起来的不少的大臣都是面露惊恐,这他妈是蜀王殿下?

这个战斗力,这张口就来的文采,你说这是蜀王殿下?

房玄龄和魏征两个人都有些心有戚戚,这幸亏跟蜀王殿下提前打了招呼,不然的话……蜀王殿下要是多整几首这种诗,那老脸都丢尽了啊!

只是他们暂时没想到的是,词他妈是可以唱的!李恪已经想好了,回去之后他就安排有间商城的歌姬们,给我唱起来!

古词被称之为词曲,曲子词,萌芽于南朝,隋唐兴起,扩大,在宋朝达到兴盛巅峰,后世称之为宋词。

但李白其实就写过词的,而词最早在大唐流行起来的就是街头巷尾的青楼歌姬的唱曲儿!说白了,你可以将词看成是古代的歌曲!

虽然贞观年间确实不多,也不是主流,但不意味着没有!

长孙无忌忍了!这个时候破功,那才是真正的丢人!

“蜀王殿下大才!但是为了江山社稷,为了朝廷,为了陛下,这个名声,我长孙无忌认了!”长孙无忌咬牙切齿的开口道。

“好!”李恪大声叫了一声好,“不愧是定国安邦的长孙司空,几年前陛下将两位县主嫁给吐谷浑首领的时候,我还听了一句诗,据说是送给大唐的诸位将领的,但是我更觉得这句诗送给长孙司空更合适!”

“那老臣多谢蜀王殿下还惦记,蜀王殿下请讲。”长孙无忌豁出去了,事已至此,岂有半途而废之理?

“遣女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送司空大人了!”李恪淡淡的开口道。

李恪的话一出口,旁边的程咬金等人脸也绿了,李世民的脸色也不太好看,至于长孙无忌……就更他妈难看了。

这句诗已经相当于指着人的鼻子骂了,因为当年的和亲就是长孙无忌一手推动的。

而程咬金他们则是气啊!我们他妈招谁惹谁了,当年我们说了要打的!妈的!想到这里,这帮武将看长孙无忌的表情就不对了!吃瓜吃到自己身上可还行?

“老臣不与殿下争辩当年之事,为了国家社稷,老臣这句诗,领了!”长孙无忌几乎是咬着牙根说出这句话的!

房玄龄和魏征两个人也是站起来的,这会儿低着头,相互对视了几眼,不断的打着眼色。

房玄龄:今天的蜀王殿下不对劲啊,这战斗力也忒强了,怎么回事?

魏征:我怎么知道,这……不像是蜀王殿下啊。

房玄龄:一会儿你先上,我再跟上。

魏征:老匹夫你怎么不先上。

房玄龄:你头铁。

魏征:……

姑且不论两个老男人在这里眉来眼去,眼神交流,李恪在这边已经直接开口了。

“好!”李恪大声叫好,直接双手鼓掌啪啪响,然后大声道:“不愧是为国为民司空大人!既然司空如此深明大义,我李恪也认了!大唐周报我可以交给朝廷运营,但作为一国之朝廷,接收大唐臣子的资产,不给与补偿说不过去吧?”

“我是大唐皇子无所谓,但是天下还有诸多百姓也在做生意,还有大唐不少的属国,周围的国家都来做生意,如果朝廷收了臣子的资产,而不给与补偿,以后谁敢在大唐做生意?毕竟只要有点用处就被收走,长期以往,国家信誉何在?!”

“补偿当然要给的,朝廷虽然收归运营,但是补偿肯定是要的,不知道殿下想要什么补偿?陛下就在这里,只要不是太过分,我等商量之后,自然会同意。”长孙无忌松了口气,李恪愿意松口就行,补偿什么的都好说。

“长孙司空为了国家社稷,甘愿身领骂名,我李恪也不能落于人后,我不求什么赏赐我个人的东西,我也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考虑,我要求给整个大唐做出重大贡献的工匠授予爵位,爵位等同于授予各位国公的爵位,这些工匠可不要官职,但是爵位的其他权利,要同各位国公相等!”李恪直接开口道。

李恪的话一出口,所有人就是一惊,房玄龄和魏征两个人也是一惊,这……不是说好了我们两个帮殿下你说吗?你怎么自己就说出来了,而且你这要求跟你昨天说的也不一样啊,太离谱了。

“不可能!”长孙无忌下意识的就开口了,话一出口,他就觉得有些不妥,但细一想也没什么,这朝堂之上,没有谁会同意李恪如此离谱的要求,开什么玩笑?给哪些工匠跟他们这些人一样的地位?

那十年寒窗苦读是为了什么?那岂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了?!

第113章 打架我李恪没输过讲道理亦如此

“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某还请长孙司空赐教。”李恪拱了拱手冷笑着道。

“当朝的这些国公大臣,都是跟随陛下立过汗马功劳之人,赏爵位自然无可厚非,但是这些工匠,不过普通做工之人,何德何能得此殊荣?”长孙无忌深吸了一口气,先将朝堂众臣给绑上再说。

“那我这可就要求教了,请问,如果有一普通百姓,一日因缘巧合救我父皇一命,那么这人就只能给点钱财打发了?也就是说我父皇的命连个爵位都不如?”李恪反问道。

李世民:“……”你信不信老子当朝廷众臣的面就揍你。

“殿下休要强词夺理,陛下乃万金之躯,陛下岂能和这些事情同日而语,殿下所求也是给这些工匠,并不是这些特殊情况。”长孙无忌不上这个当。

“好!那就不说我爹,咱们说说其他,宿国公程咬金。”李恪一指旁边的程咬金。

正靠在在椅子上看李恪喷长孙无忌看的津津有味的程咬金立刻愣了,这关我啥事?

“先后击败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等人,为大唐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军功不少,所以封宿国公,请问当得此功劳吗?”李恪问道。

“自然是当得!”长孙无忌点了点头,很干脆的说道。

“很好!我名下有一工匠,改进了农夫常用的犁铧,我命名为曲辕犁,可以提升耕作效率,节省畜力,平时耕作一亩地就要休息的耕牛现在可以耕种三亩地!而且耕种的土地更深,意味着粮食遭灾的概率更小,来年可以极大的增产。”

“以贞观八年数据为例,户数约300万户,人口约为1500万,户均100亩授田为3亿亩左右,之所以授田如此之少,不是天下耕地不够,现在大唐十道几乎都是地广人稀的状态,虽然实际人口比在册人口要多。但限制授田数量的原因是一户人无法种植更多的田地!”

“而采用曲辕犁之后,考虑到还需要其他劳作,每户人耕种土地数量至少可以翻番,也就是200亩地。”李恪这个数字不是胡乱说的,大唐一亩地540平米,200亩换算成现代就是162亩,而李恪记忆中他上辈子小时候在爷爷家,因为老家在内蒙河套,那边地广人稀。

所以人均耕地多,他父母两口人就种五十多亩地,能忙的过来,他小时候也没什么机械,耕种都靠骡子,而且还要种植很多经济作物,夏天很繁忙。而这个时代主要种粮,其实没有他小时候那会儿忙。

大唐一户人平均五口人,这里的五口指的是壮劳力,小孩子不算的,因为小孩成年后还要分家继续分田的。

所以162亩地绝对种的过来。

“这意味着大唐耕地要多3亿亩,去年大唐平均亩产一石五成到两石之间,就按照最小的土地算,也就是说3亿亩足够大唐多4.5亿石粮食!知道什么概念吗?!”

“这意味着在贞观二年,贞观三年,仅仅凭借几个没有受灾的道多出来的粮食,就足够救济天下灾民!这意味着如果在武德年间就有此利器,大唐就可以支持更多的军队驻守边防,渭水之盟就不会发生。这意味着,武德年间就有的话,天下的粮食可以多到贞观二三年间的百姓即便遭灾,都不用远离家乡,单凭存粮就够度过!”

“同样这意味着几年前的吐谷浑敢造次,当时大唐就有足够的存粮去干死慕容伏允,而不用下嫁公主,不用等到去年冬季!”

“这意味着,就这一个工匠,活人亿万!他立得功勋,宿国公都未必敢与之相提并论,所以,他够封爵吗?”李恪淡淡的问道。

朝堂沉默。

长孙无忌张了张嘴,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反驳!这个时代,有些事情是无人提到明面上来,而很多名声都默默的被世家门阀给捞走了,有些做出贡献的人根本没有机会发声!

当然,李恪也偷换概念了,因为就算是发明曲辕犁,大唐全力推广也不可能在一年之内普及,至少要七八年,因为大唐的炼铁技术没那么发达,犁头是需要铁器的,而且是铁不是钢,所以容易损坏,还需要铁匠维修。

更何况大唐还需要铁器打造铠甲,打造兵器,铁器非常紧张,能用于民生的就更少。

“此话当真?!”李世民开口了,他刚刚被李恪嘴里的数据给镇住了,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儿臣不敢有半句虚言,此曲辕犁可亲自测试!”李恪手里面的曲辕犁可不是历史上的,而是后世经过无数改良之后的曲辕犁,更加的先进,效果更好。

“儿臣话还没说完。”李恪又继续道,“儿臣名下还有几名工匠,他们改进了造纸术以及印刷术,让大唐周报这样的一张报纸可以降低到12文,也就是说像是千字文这样的书籍,算上装订等成本,用更好一些的纸张,15文绝对可以买的下来!”

“那么,大唐的书籍可以普及天下,让天下所有百姓都可以读书识字,如若大唐广开科举制度,让寒门士子也参与到科举当中来,这意味着大唐将有数百万的读书人,而数百万的读书人优中选优,选出来的人才可以让大唐开疆扩土,威服四海!!”

“请问,一个能够创造出数百万读书人的工匠,值得封爵吗?”李恪又问道。

朝堂沉默。

而李恪这话已经让所有人心惊,但是这话不说出来,无所谓,但是说出来了,就无人敢反驳,这样的事情,世家门阀绝对不想他发生,但是李恪如果挑明,如果将这件事宣扬出去,谁敢挡?!

“天下滔滔大势!数百万读书人意味着数千万的民众,数千万百姓的力量,他们想读书,想出人头地,试问,谁想阻挡啊?谁敢阻挡啊?!”李恪又笑眯眯的开口问道。

惊!

所有大臣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密密麻麻的。

不用天下,长安百万百姓,如果知道了这个消息,数十万百姓请命,谁敢挡?!谁挡谁死!

有些事不能挑明,挑明了,就意味着无解。

“请问,长孙司空,这样的工匠,值得封爵吗?”李恪语气轻柔的问了一句。

长孙无忌哑口无言,这话……没法接!也不敢接,主要是他能说个不吗?你说一个试试。

哈哈哈哈!坐在上位的李世民此刻想大笑三声!爽!

第114章 蜀王殿下威震朝堂

“值!但只封此一人就行,没有必要对所有工匠开放,这意味着打破大唐现有格局,让天下诸多苦读士子不会心服口服。”长孙无忌良久才憋出了一个字,但是这话只能顺着说。

“儿臣弹劾齐国公长孙司空罔顾朝廷利益,藏有私心,试图摧毁大唐根基。”李恪转头就向李世民开口弹劾。

“臣不敢!”长孙无忌大惊!

“李恪,好好说话!有话就说,不要胡乱弹劾!”李世民一本正经的开口道。

“是!长孙司空我且问你,天下工匠知道陛下良苦用心,愿意为所有工匠设立一爵位体系,能看到他们的功劳,当知道这个消息之后,这些工匠是否感激涕零?!”李恪直接反问。